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忠诚被野心碾碎,谁是战国真正的英雄?(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xiejin77 于 2025-4-21 14:11 编辑 7 P& U, p/ Y" O" O; L

    - a/ Z( b/ t# ]' d2 l- a乱世悲歌,当忠诚被野心碾碎,谁是战国真正的英雄?(中)三、山中鹿之介——黑暗中那束孤绝而炽烈的理想之火
    正是在尼子家因内部倾轧与外部强敌而分崩离析的废墟之上,在弥漫着背叛、绝望与现实主义选择的空气中,山中鹿之介幸盛那不计代价、执意复兴的选择,才显得如此刺眼,如此不合时宜,如此的……悲壮而决绝!他像一颗拒绝陨落的流星,执意要在最深的黑暗中,燃烧出自己最后的光芒。

    , ]; `* w4 A' a$ W; S
    传说,在月山富田城陷落,主家彻底灭亡,无数同僚或降或逃的惨境之下,孑然一身、满心悲愤的鹿之介,对着清冷孤寂的月光,发出了那震动后世无数人心灵的“七难八苦”的泣血誓言:“愿わくば、我に七難八苦を与えたまえ!”(苍天啊!请将人世间所有的七难八苦,都尽数降临到我的身上吧!)这绝非是失败者的绝望哀嚎或是自暴自弃,恰恰相反,这是一种近乎自虐的、以身饲虎般的悲壮觉悟!是以无尽的苦难作为磨砺己身的炉火,是以血肉之躯去承载那复兴主家这几乎不可能完成之重任的疯狂呐喊!这悲怆的誓言,从此化作了他生命中最滚烫、最深刻的烙印,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驱动着他义无反顾地走向那条注定布满荆棘、洒满血泪的修罗之路!他开始了那场注定坎坷、永不屈服的复兴狂飙。他没有像战国乱世中绝大多数“识时务”的武士那样,选择向胜利者毛利摇尾乞怜以求苟活,或者另寻一个强大的新主以图前程。
    , Q( w+ H1 u: [. Y
    他如同一头桀骜不驯、拒绝被驯服的孤狼,拖着疲惫的身躯,怀揣着渺茫的希望,寻遍天涯海角,最终在京都的东福寺,找到了早已遁入空门、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尼子宗家最后一丝遗脉——尼子胜久。他将这位与世无争的僧人从禅房中请出,拥立其为尼子家的新主,重新竖起了那面早已破碎不堪、染满血污的尼子家大旗,哪怕这面旗帜在乱世的狂风中看来是如此的单薄、如此的可笑,甚至有些不自量力。为了支撑这面旗帜,他散尽了自己的家财,变卖了所有的田产,然后四处奔走呼号,凭借着往日的声望、家族的恩义以及那份感人至深的执着,联络那些同样不甘心失败、对尼子家尚存忠义的旧臣和地方残余势力。他就这样开始了以卵击石般的奋战,如同扑火的飞蛾,一次又一次地向着庞大如山、根深蒂固的毛利家发起决死的冲锋!

    5 s) G, n9 I2 I& D  s
    他并非全无战果,凭借着过人的勇武和出色的指挥,他曾奇迹般地率领着这支拼凑起来的“复兴军”,一度夺回了故国出云的部分失地,甚至在某次突袭中,一度杀回了那座承载着无数荣耀与屈辱的伤心之城——月山富田!然而,现实终究是残酷无情的,悬殊的实力差距,如同无法逾越的鸿沟,毛利家强大的军事机器一旦全力开动,便如同无情的巨浪,一次又一次地将他浴血奋战得来的成果拍得粉碎。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希望之火一次次被无情地扑灭。
    " R! ?# b6 X- y2 P  e7 {8 t
    为了对抗毛利这头难以撼动的巨兽,为了给复兴大业争取一丝喘息之机,山中鹿之介别无选择,只能采取饮鸩止渴般的策略——借力打力。他将目光投向了东方,投靠了当时势力正如日中天、高举“天下布武”大旗、与毛利家正处于敌对状态的织田信长。信长,这位务实的霸主,或许是欣赏鹿之介那罕见的忠勇与不屈的斗志,或许更多的是将他视作一枚在西国战场上牵制、消耗毛利力量的有用棋子,便将他及其追随者划归到了自己最得力的部将之一——羽柴秀吉(未来的丰臣秀吉)的麾下,成为了织田家庞大“中国攻略”战略棋盘上的一颗棋子,被推到了对抗毛利的最前线,去啃那块最硬的骨头。
    上月城,这座位于播磨国边境的小城,最终成为了他悲壮人生的绝唱之地。在织田家的旗号下,他被任命为上月城的守将,这似乎是漫长复兴之路上出现的一个难得的新起点,一线曙光。然而,命运的绞索再一次无情地收紧。毛利家调集了数万大军,由毛利辉元、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亲自率领,黑云压城般将小小的上月城围得水泄不通。而织田家的援军呢?本应前来救援的明智光秀和羽柴秀吉,却因为织田家内部那该死的权力倾轧、派系矛盾以及战略上的分歧(据说秀吉更倾向于优先攻打别所长治的三木城),迟迟未能全力、及时地赶到!城池彻底孤立无援,粮尽矢绝,疫病横行,守军伤亡惨重。
    % L6 \; f; p3 E, I" }6 l# q
    最终,为了挽救城中那些追随自己、已濒临绝境的残余士兵的性命,被拥立的主君尼子胜久,选择了以切腹自尽的方式,承担了失败的责任,结束了这短暂而虚幻的复兴之梦。而山中鹿之介,这位奋战到最后一刻、永不言弃的不屈斗士,作为战败的降将,在被押送往毛利本阵的途中,行至备中国的阿井渡口时,被负责押送的毛利方将领(据传是奉了毛利辉元秘密指令的河村新左卫门),以极其卑鄙的方式暗杀!这位战国乱世中罕见的忠义之星,就这样猝然陨落,年仅三十四岁!他那燃烧了整整一生、从未放弃过的复兴之梦,最终彻底碎裂在异乡冰冷的河水之中,只留下一个悲怆而决绝的背影。

    : ^0 r  @; V7 S* }
    纵观山中鹿之介的一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理想主义那滚烫、炽烈甚至有些灼人的内核。他的忠诚,是毫无保留地献给一个早已灭亡、在现实层面复兴希望比风中残烛还要渺茫的家族!他所追求的,早已超越了个人世俗层面的荣华富贵、权位功名。凭他的武勇、智略和在乱世中积累下的赫赫声名,若肯稍微低下那颗高傲不屈的头颅,无论是选择投效如日中天的毛利,还是归顺势不可挡的织田,都足以换来远比追随一个落魄流亡的僧人好上千百倍的前程与待遇!但他偏不!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那条最艰难、最痛苦、最看不到希望、在绝大多数“聪明人”眼中简直是愚不可及的绝路!
    $ I" ]) t& X9 c# q/ c- J
    支撑着他如同苦行僧一般,在无尽的失败与绝望中挣扎前行的,究竟是什么?是对尼子家昔日知遇之恩的执着感念?是对武士“忠”字那近乎刻板、不容丝毫亵渎的坚守?还是对“复兴主家”这一信念本身如同疯魔般的、不容置疑的绝对执着?或许兼而有之。他的行为逻辑,完全挣脱了战国时代那冰冷残酷的现实引力场,燃烧着一种纯粹到令人心悸、甚至感到畏惧的信念烈焰!鹿之介终究没能像戏剧中那样逆天改命,创造奇迹,他的结局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悲剧。但他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惊天孤勇,那种即使身处万丈绝望深渊也依旧死死抓住最后一缕理想之光的倔强,那种以整个生命去践行年轻时那句泣血誓言的无比决绝,反而使其超越了成败的评判标准,成为了日本历史上最耀眼、最动人心魄的悲剧英雄之一,在精神层面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他的形象,被后世的文学、戏剧、绘画、乃至现代的游戏动漫不断地重新描绘、演绎和传颂,被无数人敬仰、同情、叹息,成为了忠诚与信念的象征。
    四、跨越时空的孤忠镜像,山中幸盛与姜维的悲剧思辩
    谈及山中幸盛这种近乎偏执的忠诚与复兴执念,我常常会想到《三国演义》中另一位同样以“忠”字贯穿一生、最终却饮恨收场的悲剧英雄——继承武侯遗志、九伐中原的蜀汉大将军姜维。这两位身处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武将,确实在命运轨迹和精神内核上,映照出惊人的相似性,宛如跨越时空的悲剧镜像。他们都将整个生命的热忱与力量,系于一个早已日薄西山、甚至已经覆灭的政权(尼子家/蜀汉),都将复兴故主(无论是具体的家族还是象征性的王朝)视为毕生追求的唯一目标与存在意义,都在强敌环伺、希望渺茫的绝境中,展现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惊人韧性和近乎顽固的不屈斗志,最终都以无可挽回的失败和壮烈的死亡,为自己那份在现实主义者看来不合时宜、甚至愚不可及的忠诚,画上了浓墨重彩却又令人扼腕的悲壮句点。他们都是各自时代洪流中的逆行者,用生命诠释了某种超越成败的执念。

    ! ?* V, G& v& b/ w; U* U3 E
    然而,当我们拨开相似命运的表层迷雾,细究之下,便会发现二者所坚守的“忠”与为之奋斗的“行”,在内涵、层次与时代烙印上,存在着微妙却又深刻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不仅反衬出战国与三国这两个伟大时代迥然不同的政治生态与价值底色,更凸显出山中鹿之介那份忠诚更为纯粹、也更为“孤绝”的独特特质。姜维的忠诚,其根基无疑深植于对蜀汉政权的效忠,但他所承载的,远不止于此。他的忠,是对先主刘备“匡扶汉室”理想的回应,更是对恩师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继承与践行。他肩负的,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一具有强大历史正当性和政治合法性的“大义名分”。在那个汉室倾颓、曹魏代兴的背景下,“兴复汉室”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代表着对正统王朝的维护,对儒家纲常伦理的坚守,是一种能够凝聚人心、感召天下(至少在理论上)的宏大政治理想。因此,姜维的九次北伐,纵然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备受争议,但其行动始终被包裹在这层“大义”的光环之下,具有超越个人或地域范畴的政治象征意义。即便是他生命最后那场惊心动魄的奋力一搏——那在后世演义中被极富戏剧性地渲染为“一计害三贤”(指在蜀汉灭亡后,他假意投降,暗中策动魏国大将钟会谋反,意图借魏军内乱之机恢复蜀汉江山,最终却导致钟会、邓艾、姜维三人同亡)的险棋,尽管其具体的历史细节与个人动机充满了争议与解读空间,但在文学叙事和普遍认知中,这无疑是一场充满了复杂权谋、政治算计、甚至不惜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引火烧身的绝望赌博。这其中,固然燃烧着他对蜀汉最后的、也是最炽烈的忠心,但似乎也无法完全剥离作为蜀汉最后军事支柱的沉重责任感、不甘心接受亡国命运的英雄末路情结,以及一种试图在彻底的黑暗中,运用最后的政治智慧(或者说不择手段的挣扎)撬动一丝微弱复国光明的复杂心态。他的忠诚,是与宏大的政治理想、历史叙事和复杂的权谋手段交织在一起的。

    + X7 u7 ?. ^7 Q4 `1 t$ h
    相比之下,山中幸盛的忠诚,则显得更为“个人化”、“具象化”和“直接”。他效忠的对象,并非一个具有普遍号召力的王朝或政治理想,而是具体的、已经衰落甚至灭亡的尼子家族及其主君(先是尼子义久,后是尼子胜久)。驱动他奋不顾身的动力,更多地源于日本武士社会中那种根深蒂固的、对主家“御恩奉公”的传统观念,源于个人对尼子家(或许是尼子晴久或更早的主君)昔日恩义的感念,源于他对武士“忠”字最朴素、最极端化的理解,以及那份在旁人看来近乎偏执、不容置疑的复兴执念。他的行动方式,也远没有姜维那般波澜壮阔的政治纵横与步步惊心的权谋算计。鹿之介几乎将自己全部的精力与生命,都投入到了一次次的军事冒险、聚集旧部、寻求外援(如投靠织田信长)这些相对直接的军事和外交行动之中。他散尽家财,对着明月祈求“七难八苦”以磨砺己身,从寺庙中寻回并拥立一位几乎被遗忘的流亡僧人为主君,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一次次向强大的毛利发起冲锋……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那个单一、明确、甚至在战国现实语境下显得有些不切实际的终极目标——恢复尼子家在出云的故土。我们很难从他的行为中,解读出超越“复兴尼子家”这一具体目标的、更宏大的政治抱负或对天下秩序的构想。他的手段或许不够高明,他的战略或许过于理想化甚至鲁莽,但他行为逻辑中那种惊人的纯粹性,那种几乎不掺杂任何个人野心(甚至连“成功之后如何”都似乎未曾在他心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一根筋”式的执着,在战国那个将权谋、实力与现实利益奉为圭臬、背叛与反噬司空见惯的时代,显得是如此的格格不入,如此的耀眼而孤独。
    - e8 E' C/ x( R- k
    如果说,姜维的悲剧,是承载着一个伟大时代(汉末三国)最后理想光辉的英雄,在无力回天的历史洪流面前,用尽了毕生的权谋与勇武,最终力竭而亡、令人扼腕的悲壮挽歌;那么,山中幸盛的悲剧,则更像是在一个彻底失去了统一理想坐标、人人都在黑暗丛林中为生存和利益而残酷搏杀的时代(日本战国)里,一个孤独的、近乎于殉道者的理想主义者,固执地燃烧自己微弱的生命之火,试图重新点亮一支早已熄灭、也注定无法复燃的家族蜡烛,最终被无情而强大的现实彻底吞噬、连灰烬都随风飘散的孤绝呐喊。姜维的忠诚,背靠着“兴复汉室”的大义名分,虽败犹荣,其悲剧性中蕴含着历史的厚重与政治的崇高;而山中幸盛的忠诚,仅仅维系于对特定“主家”的恩义与执念,缺乏了那层宏大的政治外衣,使得他的忠诚显得更加纯粹、更加个人化,但也因此更加脆弱、更加脱离现实,其悲剧性也因此更添了几分宿命般的孤绝与悲凉。他的忠诚,因其纯粹而更显可贵,也因其与整个时代生存逻辑的彻底脱节,而更显其注定失败的宿命感。因此,若一定要在中国历史的浩瀚星空中寻找山中幸盛的镜像,或许豫让——那位吞炭漆身、只为报答智伯知遇之恩的刺客,其“士为知己者死”的决绝与纯粹,更能贴切地映照出鹿之介忠诚中那份超越政治、根植于个人恩义与武士荣誉的独特底色,尽管姜维的悲剧更能凸显其为亡国奔走的相似命运。
    # p5 N" Y, O8 A9 h% R( G5 [
    最后还是用少年时记下,纪念胆大如斗的姜伯约的诗做结吧。
    - g' `, o# J7 p! n5 K9 ^
    8 i0 U) j' P) q, n  m; n. r潇潇风雨剑门秋,伯约祠堂亘古留。生已设谋诛邓艾,死当为厉杀谯周。
    : ?7 |5 }0 F8 k" g5 s" Y+ R
    中原有土都归魏,左袒无人复为刘。斗胆尽储亡国恨,九泉应诉武乡侯。

    3 H; }% W( r/ ]# A$ N+ ^0 a; m2 l+ N
    (未完待续)
    2 L. D7 D* y3 I5 M  K: I, J1 G
    4 w3 {  t' o& `% A* @% z说句题外话,早上醒的早,为了送小孩儿,到单位也早。还是被票兄鼓荡出的那份激情,让我写出了第二部分。好久没有这么强的表达欲了……

    " w) m6 N- H+ Y& i/ C, @* ?# I5 b# x. M: _

    ) t, |' H6 a% W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22 收起 理由
    方恨少 + 12
    indy + 1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762 天

    [LV.10]大乘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14:36 | 只看该作者
    谢兄这份情怀,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握手握手~~  * A. n/ ~: X4 G% r+ j
    4 c2 J+ s0 Y# M; p# [4 ?
    才疏学浅言辞拙笨,只有借用这段古文:
    $ [0 @0 T# M8 Y
    0 Z( P7 {7 w' `$ N- K2 \% W: n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彊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
    . C5 e$ l0 M0 Z3 c, m6 }- U7 |9 T! U1 ]9 B! S9 V2 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4-23 21:02 , Processed in 0.03389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