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道这部现代名著有一些日子了。这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接下来的三部分别是《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失踪的孩子》,但有时也作为四部曲的统称。作者埃莱娜·费兰蒂是个神秘人物,拒绝现身,拒绝领奖,拒绝访谈。她只用自己的文字与人们见面,反而赢得很多尊敬。7 U: K# \( a( p4 ~
7 O5 ~& T( T. f/ ?据说这部小说是女性取向的,所以一开始是买给老妈看的。她爱看点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基督山恩仇记》不能翻来覆去看,总得换点新的看看,所以我自作主张买了这套。结果她没怎么看,我倒翻起来后放不下了。
% _( u2 `) I+ p! I. Z$ r, F: [! c4 i& f
故事漫长、曲折,否则也没有四部可写了。但说到底,这是那不勒斯贫民区两个女子从孩童到老妇一辈子的友谊、竞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挣扎的故事。从战后开始,一直延续到21世纪。9 Q1 R' r; r& t1 v! t
# L- T8 b! d0 l/ l. T( ?莉拉聪明绝顶,像贵妇挥霍财产那样挥霍自己的才智,但家里贫穷,更不屑教育,读到5年级就退学了。她个性独立,充满自信,敢于与邪恶作斗争,那种男人为之倾倒但又害怕不能驾驭的美和魅力使得莉拉对男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3 n7 Q. k- D: \& {
" C- b) X; w' |, p, F9 z/ r埃莱娜(“我”)是个聪明用功的乖乖女。家里也穷,但在老师的极力劝说下,一直供她读书。她敏感、自卑,急于讨人欢喜,成为人见人爱的小绵羊。她的娴静文雅的美被莉拉的光辉罩住了,自卑使得她对暗恋已久的男同学尼诺都不敢开口。2 M! }8 N$ g) \& l: F3 M* W
, F! ]8 a( Q. Y M5 l( R9 C8 `: t! s
两人成长在那不勒斯的贫民区。中译本里用城区的说法,不知道意大利文里是什么,估计对应于英文中的ghetto。
^1 Z' L& {! `# H4 o8 n
, O! q( H: l0 D% X& T这个词不好翻译。最初是指犹太人聚居区,早年有物理隔离,后来没有物理隔离,但有心理隔离。Ghetto里拥挤、混杂,以后扩展到一切城中村,不再特指犹太人聚居区了。实在要比照的话,还不是深圳城中村那样,那里的人口流动很大,ghetto里的人口是不流动的,更像改造前的上海虹镇老街。
# u# L$ e# F6 Z+ h5 W2 {: w. B n7 c5 O1 S+ ~
Ghetto是一个闭塞和谣言的世界,这里充满贫穷、暴力、低俗、绝望,也充满友情、忠诚、互助、期待。人们可以为了蝇头小利反目成仇,也可以为了一辈子的友谊两肋插刀。7 ?& I4 \' n" X e+ P
( z$ ~$ q$ p, h2 N6 Z莉拉和埃莱娜都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都决心摆脱城区。, j5 H3 H6 r* S, T6 h6 h
7 X2 H( n2 C( A6 v4 c0 r" U+ S: Y! N莉拉16岁就嫁人了,但婚姻不幸福。埃莱娜一直读到比萨高等师范,嫁入学术豪门,但后来也婚姻破裂了。两人一辈子形影不离,彼此信赖,又互相把对方当作自己的镜子,暗暗竞争。尼诺的加入使得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 ^, W) z- D( D; W6 ?
5 D4 V7 [9 X/ Y! ?莉拉对语言和事物的观察具有天才的敏锐,小时候听说写书能挣钱,就自己写了《蓝色精灵》的童话故事。埃莱娜文笔也很好,但是学院派的,精致、优美,直到有一天心血来潮,写了一本小书,才发现她的灵感甚至语言都来自莉拉。
P4 O! J( Z$ v+ B' G7 v0 v$ o ~+ y- P4 D
莉拉留在城区的泥潭里,离开家暴的丈夫后,到肉食厂打工,独自抚养儿子。后来自学成才,成为计算机应用的先驱和大拿,还开了一家计算机公司,帮衬家人和邻里。她一辈子都在与城区的贫困、暴力、低俗、绝望作斗争。她没有高瞻远瞩的理论,眼光也只看到周围的家人和朋友们,能拉一个拉一个,但依然对毒品、暴力、贫困吞噬了一个又一个家人和朋友无能为力。' a# W' x! m$ x) w# p
5 y: C$ L: {! z o# T埃莱娜彻底离开了城区,生活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还因为出版了基于《蓝色精灵》的小书而成为有名的年轻美女作家。她从爱害羞的小镇做题家成长为款款而谈和多产的中产阶级左翼公共知识分子作家,但最终对悬浮的理论和不接地气的街头行动越来越厌倦和幻灭。. i, z( J$ W- L: _( V9 y p g
# g+ Y+ O9 M7 t, D, W埃莱娜最终回到了城区,和莉拉住在楼上楼下,两人同年生的小女儿情同手足,又好像有两个妈妈一样,直到不可言说的灾难发生,莉拉和埃莱娜的人生道路再次分叉。
, G4 Q3 N! S( n; ~
, l( E3 Z, F: }6 F7 ^: Z3 a这个四部曲是双主线,莉拉和埃莱娜互为镜子,都在努力为脱离贫困、暴力、低俗、绝望而奋斗。莉拉在城区的泥潭里挣扎,但她的情感通过埃莱娜的文笔走出城区;埃莱娜貌似脱离了,但思绪和灵感都留在城区。到底谁离开了?谁留下了?四部曲里有一部的标题就是《离开的,留下的》。
1 Z' j: ?+ j+ m( E8 W8 C' a8 U$ s2 x
. q, O$ I1 b1 o% k这毕竟是埃莱娜的半自传体小说,对埃莱娜从小镇做题家到热衷融入上层社会到幻灭公知的心路历程有很深刻的描写。, B2 K5 ]" `& S* s" B7 |
* o4 Q# f. s% \/ q埃莱娜的家庭一穷二白、缺乏教育,小时候读书只是“应该的”。在面临继续花钱读书还是休学出去挣钱的分叉路口,面临教育到底通向哪里的困惑。. }" {6 r) ~3 Z$ E
( o7 l# i( t* P- Y" T' P4 U$ @
在高中,面对家境好得多的同学,她羡慕,自卑,急于得到认可,只有通过拼命读书、取得好成绩和老师的赞许,来实现自我认可。2 _1 O: ~, d; p- `# J2 \ H5 `1 J E
; ]0 @( t' e/ t# ~! S& S1 ^& B
埃莱娜暗恋男同学尼诺已久,但在海滩上尼诺与已经嫁人的莉拉粘到一起的时候,只能自己生闷气,最终怕落后,找了一个从来没想过要嫁给他的男朋友填补空虚。以后,埃莱娜和莉拉的人生就是这样在亲密和攀比中交织一生。
' }/ [' w' ?: G" B2 P
+ S: ~$ \3 ?- L: l& a' s$ S: _埃莱娜意外得到免费上比萨高师的机会,在那里遇到更多家境优渥的同学,更加自卑,尽管美貌、聪慧和好成绩实际上赢的很多青睐甚至妒忌。在和出生富家的男同学同居中,接受了左翼思想,进入了左翼圈子,甚至参加过左翼的街头活动。左翼思潮在60年代的意大利很风行。
2 E8 W* i' \* R9 x5 _* j7 K- w! O% N& |1 T+ Y
但她的转机来自那本灵感来自莉拉的小书。尽管莉拉后来满不在乎地把《蓝色精灵》的手稿一把火烧掉了,那已经刻入埃莱娜的记忆深处,直到有一天埃莱娜以为是自己随手写的,其实是心中的莉拉借她的手写的。她的系统教育使得文字和结构比《蓝色精灵》更加精致优美,但灵魂来自莉拉。她也很长时间生活在这样的纠结中:如何摆脱莉拉的影响,但获得她那样的才思和原创力。1 I3 R! J0 ?$ Z' Q0 Y8 M! E
' K* Z) ?- C O0 P( |
埃莱娜嫁给出身学术豪门但为人低调的彼得罗。她在一开始并不知道彼得罗的家世,随意把自己快速写就的小书给彼得罗看,结果彼得罗在出版界很有影响的妈妈看到了,大赞,“一个字也不要改”,直接安排出版,大为轰动。这改变了埃莱娜的人生,本来她可能毕业后去当老师。但也使得埃莱娜从此陷入人生的困惑:她到底是因为自己的才华,还是贵人相助,才获得了成功?, X' G+ Z6 s2 j5 Y; H6 @
+ T; }0 ], z3 t! L4 w
在努力融入上流社会的过程中,埃莱娜小心翼翼,不说错话,不做错事。她在不懂装懂中学习各种时髦思潮和话题,以便显得谈吐有深度。在这过程中,她也确实接触了很多新东西,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重塑了自我。
s6 ]3 K% x6 X8 F7 v2 w7 k* x
- n: ` J1 Z' Q d9 c但在真的融入后,她也看穿了圈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也难掩盖各种虚伪、空洞、自以为是、不接地气。这也是在和莉拉的争辩和看到城区的现实中逐渐清晰的。0 M$ i( D0 ~* A( x: q: N) v. T
2 P5 m: n9 \0 l- H到最后,埃莱娜功成名就,但对她的一生产生了疑惑:刨去一切飘渺的东西,到底留下了什么?她和莉拉的一生都在与贫穷、暴力、低俗、绝望作斗争,但她从受到良好教育的女儿身上似乎看到自己的影子,和周而复始的挣扎。5 \8 J' M- E1 J3 y# ?
7 H( }! m1 {( l* Z) l P这是以两个女性展开的小说,当然有大量女性主题。
- C4 ?7 S6 A7 Z5 `- ]( _, t
$ o. Q6 w9 y+ R3 G" r: d2 L莉拉对性并不拘谨,但绝不接受不请自来的追求,黑社会兄弟或者老板要对她不轨,她会毫不犹豫地把刀架在对方脖子上。但对心仪的人,哪怕政治不正确,也毫不犹豫地敞开心扉和挥霍魅力。
: Z+ S# B$ ]1 A$ K! s3 h: `* e% Q0 l
埃莱娜要闷骚一点。莉拉明知埃莱娜暗恋尼诺,也肆无忌惮地和尼诺如胶似漆,埃莱娜只能生闷气。但在女权思想和莉拉的影响下,埃莱娜最终也勇敢追求爱和欢愉,实际上比莉拉走得还远。
7 V% h) v# F# Z$ T1 }/ N
3 `6 n/ {. o1 M' W l婚姻、孩子当然充填了更多女性主题,但《我的天才女友》超越了女性主题,实际上具有非常普遍的意义:从小时候对天才朋友的羡慕,到青少年时代因为出身低微和自觉平庸而产生的深刻自卑;从小镇做题家希望通过教育提升社会经济地位的努力,到花好月圆、功成名就后的失落。这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在社会、人生都处在快速变动中的中国,很多人都能从埃莱娜找到自己的影子。" a- a* U8 I# j+ O0 b2 ]8 a' c" W
4 U9 ^! z% `- p: |! Y在篇幅上也有意思。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从6岁写到16岁,第二部《新名字的故事》从16岁写到20出头,第三部《离开的,留下的》从20出头写到30多岁,第四部《失踪的孩子》从30多岁一直写到老年,但一半以上还是集中在40岁之前。这大概是很多人老了之后对一生的认知吧:生活都发生在年轻的时候,一过40,后面就日子就在恍惚中快进到垂老了。, X8 B4 i. i b+ ?6 @" s
4 y! w/ k$ [" B% y" E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书,非常值得一读。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