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4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器展望] 当阿尔法狗玩到太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2-6-15 03:4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6月13日《南华早报》报导,《上海航天》4月25日刊发西北工业大学和上海航天工程研究所联合团队的论文,描述用人工智能实现反卫星对抗的研究,研究表明,经过大量深度学习计算后,被追踪的大卫星学会识别敌对反卫星的意图,自主躲避,但3颗小型的反卫星最终在人工智能的指引下,用回马枪“抓住”了目标卫星,并在不到10米远的距离用捕获装置“俘虏”了目标卫星。; H+ g& c* v6 v4 ~

, d: L0 Y3 }( X6 R8 D& t这个研究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攻防双方都使用人工智能,追踪和捕获不是靠速度、机动性等硬性能,而是靠诱骗、迂回等战术。这是攻击武器的新高度,也是设防目标智能化和硬性能差别缩小化后的必然要求。
% |- N6 ^8 @$ ?6 [* H  l& w: Q5 J! F, v& x- M8 j
反卫星作战以大型卫星为主要目标,一般假定是大型卫星目标大、机动性差,所以反卫星是捕获目标、跟踪和追击的问题,也就是说,是动力学问题。这是防空导弹、空空导弹制导原理的基础,只是延申到地球轨道上去了。
* f1 R/ G! H/ P3 z0 l3 `
8 K, f2 _, l6 {2 c当然,这不是一句“只是延申到地球轨道上去了”那么轻飘飘,上了轨道,导弹相对于飞机常见的动力学优势(速度、加速度、机动性)没有了,小卫星根本没有多少变轨机动能力,几下就燃料耗尽了,速度差也没有多大。; \6 B  F  L) ^. p' D8 i" Q

2 a9 W+ b5 l; W9 X/ y更大的问题是,主要大国都有完备的空间监控系统,图谋不轨的反卫星刚发射,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在反卫星还在上升到足够轨道高度之前,可能就命令目标卫星变轨机动,躲开攻击。反卫星还没有开始追击,已经要为了追上新的轨道而消耗大量燃料。
, H9 B: k6 e& J$ z* u" E
( K8 C2 M; c. s8 O6 y; ^这和在反潜中用远程鱼雷攻击一样的问题。鱼雷一下水,目标潜艇就知道了。假定理论上鱼雷射程为30公里,最高航速50节,潜艇为30节,鱼雷在10公里距离上发射,似乎击中十拿九稳。假定潜艇朝背离鱼雷的方向全速疯跑,两者的速度差为20节,忽略所有转弯、加速因素,也忽略鱼雷捕获目标需要的时间和可维持最高速度的时间限制。在最简化的情况下,鱼雷需要16.2分钟才能消除这10公里,而在这段时间里,鱼雷需要航行35公里,也就是说,超出射程了,没有追上就没劲追了。3 G' C/ z2 V& B9 h2 j& M: g

  F2 `& s' r* i4 J$ _3 A5 y# m鱼雷减速可以大大增加射程,追击时间延长,但反而追得上了。假定鱼雷速度降低到40节,能把射程延长到60公里,追击时间要延长到32.4分钟,但刚好能追上目标潜艇,理论上可以实现有效攻击。# \0 u% Y# T4 D' m6 ~+ E3 f

! |* j" E8 \, l7 Q9 h" K这当然是简单化的场景,带来的问题是,速度差减小,动能差就减小,即使追上了,目标潜艇不再靠疯跑甩掉追击鱼雷,还是有可能靠机动甩掉,这就回到“智能追击”的问题了。1 H: q3 r" v# o: f  l2 S7 s
) B3 o6 H% {1 Y4 m2 G3 k( T
对于高超音速拦截,问题类似。高超音速飞行本来就是极限飞行,高超音速拦截弹难以保持足够低的成本前提下,做到速度、机动性全面高于高超音速目标,否则拦截作战的成本是不可承受之重。
9 H& C2 n- r1 y! v) F: D& \% o# Z2 J  q& s5 H
即使对于常规防空导弹、空空导弹,降低动力学性能要求,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延长射程,只要发射就迫使对方开始机动躲避,就在功能上破坏了对方完成任务,前提是智能拦截能确保“迟到但亲密的接触”。
9 R" X) H( ^. r. _# ]6 g$ M* Q2 G5 W( ?
也就是说,西工大的“智能拦截”具有远比反卫星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智能拦截并不容易做到,尤其在目标也有智能规避功能的时候,或者目标是有人操纵的。
! `% s8 M9 Q; d( `9 |
  s! F; O0 U8 y2 y6 i/ a" c$ d从人工智能角度来看,反卫星与下围棋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对抗。深度学习通过大量“棋局”训练,提高“棋艺”。阿尔法狗从人机互博开始,用3000局精选人类棋局作为初始“经验”,以后过渡到人工智能自己“左右互搏”,最终“训练”出人类难以战胜的围棋大师。西工大一步到位,用人工智能“左右互搏”,“训练”出反卫星智能拦截大师。不光要“赢”,还不能花时间太长,不能反卫星之间互相撞到一起或者互相挡路,不能浪费星载燃料。* B) ?$ I2 ]% y
; u0 u( h1 Z6 ?- z
这是需要超强算力的研究。最初10000个回合里,攻防双方都打得很糟糕,双方都是失分远远超过得分,不及格。
( g1 _! w& k  w) m. B4 B; p
# T1 }0 W7 B* {% D- Z* n. B可能由于反卫星“人多势众”,深度学习的进展更快,到20000个回合时,反卫星开始占上风。但目标卫星也琢磨出道道来了,开始“看透”反卫星的简单战术,规避机动更加有效。: q6 y, Z+ K4 o# H' V, B  f
! X" Z9 g8 D+ q5 \
反卫星在失败增加后,通过深度学习改进战术,不再傻追,成功率再次提高。到22万个回合后,反卫星战术和技术接近完美,从假装漫不经心地渡步到目标卫星周围再突然发难,到目标卫星机动规避后假装放弃再反戈一击,各种花招确保目标卫星基本上“死路一条”了。6 _/ N- [  w7 Z5 \8 z# U! o
/ V2 E' ~4 D* p$ ?
这样的超级算力装上每一枚反导弹、反卫星是不可能的,但深度学习需要超级算力,学习完成后的控制算法实施并不需要超级算力,这就是人工智能武器化可怕的地方。当然,西工大的算法只是针对卫星和反卫星的特定动力学特性设定,扩大到更广泛的应用需要重新进行深度学习,但基本方法是相似的,可以举一反三。/ [5 D, P" F$ B/ ~
$ I" u+ j4 p. z  H2 u2 D
美国在呼吁中国参加军控会谈,不仅包括导弹核武器,也包括为人工智能武器化设立护栏,但中国并未积极响应。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很难限制发展的地方,也有大量民用应用,不宜控制发展。参加军控会谈,与其说能建立可靠的护栏,不如说双方以透明化为名互相摸底。在严重缺乏互信的情况下,很难说这样的透明化有多大意义。
$ S* b- j  x% U. B4 b3 x" b# \, \# p+ o4 g5 A/ L) l
另一方面,中国走到前面,或者至少并跑,才谈得上有意义的人工智能军控,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K: V6 E% k; y" J' O7 g% a- R

评分

参与人数 6爱元 +40 收起 理由
jerf71 + 8
常挨揍 + 12
可梦之 + 8
住在乡下 + 2 给力
pcb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3-26 09:1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沙发
    发表于 2022-6-15 10:12:1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当年美苏核军控的前提是美苏拥有了摧毁对方几十次的能力,继续扩大核武库已经没有意义并且是国防投资中的无效成分。人工智能既是军事斗争的制高点更是未来经济的增长点,人工智能军用化应还能进一步能反哺民用,在这种情况下限制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运用根本不现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6-15 10:47:39 | 只看该作者
    征久仁 发表于 2022-6-14 20:126 Z8 O$ C3 z" M1 S: U7 M. v
    当年美苏核军控的前提是美苏拥有了摧毁对方几十次的能力,继续扩大核武库已经没有意义并且是国防投资中的无 ...
    ; o" x: Y: x4 G9 e. A7 U  p
    真是。美国号称要建立护栏,确保人工智能的“符合道义”的应用,我看做不到。制导炸弹可以杀人,人工智能有什么差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9-20 16:07 , Processed in 0.03819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