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文学历史上最伟大的文豪,莎士比亚是谁还是一个问题吗?他在英语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对应的,曹雪芹算最近的,但实际上恐怕还要加上李白、杜甫、罗贯中等才行。别误解,这不是说莎士比亚的成就超过李白、杜甫、曹雪芹、罗贯中加起来,而是在各自文学史上的相对地位。但莎士比亚到底是谁,人们并不清楚。
6 G4 M+ N5 R$ N7 ]6 G
! j# f) N" ~9 z) A# q威廉·莎士比亚出生在Stratford-Upon-Avon。不知道英国有多少个Stratford,但加一个Upon-Avon就是“埃汶河上”的意思,以示区别。其他国家也有这样的地名,像Frankfurt-Am-Oder就是奥德河上的法兰克福,和人们熟知的莱茵河上的法兰克福是完全两回事。
1 I$ U$ N4 U0 {+ W* r% \. L1 n$ t* L9 a7 ^
父亲约翰·莎士比亚是做手套的,在地方上是殷实小商人。母亲来自沃里克郡的阿登家族,这倒是望族了。不过父母两人都是文盲,现存仅有的笔迹是一份文件上的记号,而不是签名。这是当年文盲画押的典型做法。莎士比亚的两个女儿也都是文盲,女儿苏珊娜的“签名”不像有教育的女人写的字,而像照猫画虎描上去的;另一个女儿朱迪斯索性用记号作为签名,很明显的文盲标志。% T7 ?! x! o$ @" x1 v
" y/ l7 s J: q' E据不同统计,莎士比亚的剧中具有17000-29000个之大的词汇量。莎士比亚没有上过学、受过教育的记录。离家不到一公里的King’s New School如今还在,当年的校长是牛津的毕业生,但学校的注册记录已经遗失,无法证明莎士比亚在这里上过学,尽管如今这里被誉为“莎士比亚当年读书的学校”。已知那个时代在这里上过学的地方名流也没有在任何记录中提起有过威廉·莎士比亚这么一个同学,也没有任何学校老师提起教过这样一个学生,而莎士比亚在生前已经出名了。
9 c+ \. G7 L) u" Z) K
, P1 {; G3 r3 ~6 G" ]6 ]莎士比亚在剧中有大量异邦和宫廷贵族生活情景。没有任何记录表示他出过国,或者出入过宫廷和贵族圈子,但他在剧中不仅有威尼斯、维罗纳、海尔辛堡,还大量展现了对于猎狐、放鹰、网球、草地滚球等贵族运动很熟悉。# J" m( a6 v( ]
3 i ~6 `% {0 v0 N. o' C
& L# H5 s; X6 R" _# E
现存的6个莎士比亚的签名,没有一个是相同的拼写法* Z8 b+ _8 s' A1 i
3 V. I% z4 X4 ^. G% \0 D4 D莎士比亚没有任何手稿、书信、文件留存下来,留存下来的6个签名根本不像同时代学问人优美的花体,而像涂鸦。重要的是,以当时发表的印刷文稿为准,这六个签名没有一个是把名字写全而且写对的,都有拼写错误,有的还很严重:按时间顺序,分别为Willm Shakp、William Shaksper、Wm Shakspe、William Shakspere、Willm Shaskpere和William Shakspeare,而一般认为的正确拼法是William Shakespeare。威廉用Wm或者Willm的缩写还说得过去,Shakespeare的那许多种“非规范”拼法就匪夷所思了。所以这导致莎士比亚本人也是文盲或半文盲的推断,而文盲或半文盲的莎士比亚自然不可能是写出《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的莎士比亚。
% T5 z- ~% {% ]' _% e7 _: A+ m9 Y [4 R3 t5 T3 X& V, T, `
这是一个发表书稿还很罕见的年代,正式印刷的书稿是慎之又慎的,出现作者名字拼写错误是不可思议,但在当时的印刷文稿的封面页上,莎士比亚的名字还经常写成Shake-speare,或者Shak-speare。这样的连字号是中世纪剧中人物或者笔名的常见做法。所以这引出莎士比亚根本不是真名的说法,伦敦演艺界正好有一个名叫威廉·莎士比亚的中不溜演员纯属巧合。2 k+ z. d0 D g0 ]5 C ~- h4 C
* X# Q8 T! U9 O: m. d/ M5 M2 _. G
- C: r8 h' f1 ?, Q# W+ g2 ^
1609年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用的是Shake-Speare
) j8 }# J7 E$ v' v6 {- k( q6 I2 i4 [
$ U8 ?( q% c2 D8 P- R& M& o! _" f p$ e) Q4 w2 r5 `
莎士比亚与他的剧作的第一版,1623年出版,这里是Shakespeare6 o5 X' o& I0 w4 b5 d
$ ~" X4 j( E% [$ ?5 F6 {8 W- m9 H
莎士比亚在1616年4月23日去世。在莎士比亚生前的伊丽莎白时代,没有任何文字记录说明莎士比亚是一个作家,但记载了他作为生意人和地产商。他在伦敦演艺界的名望不在于演技,而在于放贷和投资(著名的伦敦环球剧场有莎士比亚的股份)。莎士比亚的遗嘱里,文字平淡无奇,也没有提到任何书稿、诗作、剧本(尤其是当时尚未发表的18部剧本),作为文豪,自己的遗嘱如此平铺直叙是不同寻常的。也没有莎士比亚葬礼的记录,悼词是7年后第一部收集莎士比亚剧作的《汇编》(First Folio)的前言里发表的。- C: [# Z# [, v& O- E) C
8 F0 E' Q2 A2 t2 d在莎士比亚生前,就有剧作讽刺其欺世盗名,比如同时代的剧作家本·约翰森在剧中提到“猴子诗人”(Poet-Ape),有人认为这是在暗讽莎士比亚,而他在莎士比亚死后主编的《汇编》中对莎士比亚的盛赞(He was not of an age, but for all time)是指借用莎士比亚之名的匿名真实作者。
, c( V @" R4 u' X' u
+ e3 W6 u' i* ?4 E5 }8 ^4 D R7 Z; o对莎士比亚身份的猜疑早就开始了,不过不是在生前或者或者死后不久,而是到19世纪。说来有意思,莎士比亚作为英国大文豪的声誉要到18世纪才建立,到19世纪(尤其是维多利亚时代)已经是神一样的存在了,此后一直高居云端之上。随之而来的是对莎士比亚真实身份的质疑。这也是历史怀疑主义的时代,荷马的史诗和圣经的出处同样受到质疑,有人把对耶稣身世的质疑套用到莎士比亚身上,本意是要证明圣经记载无懈可击,结果反而把莎士比亚的身份拖下水了。
7 n# `# `5 y! A$ f$ s r% S! i5 X% C" S
但这时莎士比亚毕竟去世200多年了,生前记录又很稀少,质疑到最后,莎士比亚本人存在过没有疑问,能质疑的是谁会用他的名义发表作品,为什么。
4 u. }$ l) M( C; _
5 p$ q0 e1 I1 g+ u- L伊丽莎白一世号称英国的“黄金时代”,但这毕竟是在血腥的都铎时代之后,亨利八世把王后们砍头的砍头、关修道院的关修道院,不光是为了继承问题,最重要的还是王权与教权的斗争。伊丽莎白一世本人也是从血腥玛丽和苏格兰玛丽的你死我活中滚出来的,她可以对宗教和文艺宽容,但对王权的挑战绝不宽容,而莎士比亚戏剧中不乏共和思想,是可能导致杀身之祸的高度政治不正确,所以真正的作者需要一个“无害”的前台人物。这是质疑派的共同基础,但此外就没有多少共同点了。最后连质疑派都分裂成几支,其中主要的有:
5 ~5 Y) f" ? h1 D- Y: s5 T0 W3 g3 _' Q' b9 v& @
1、 群体派。这一派认为,莎士比亚是一小撮失意贵族政客小圈子的经纪人,这些政客包括沃尔特·瑞利(Walter Raleigh,1552-1619,大地主,作家,诗人,将军,政治家,宫廷内臣,间谍,进出口商人,朝廷名人)、弗朗西斯·培根、埃德蒙顿·斯潘塞(1552-1599,著名诗人)、托马斯·萨克维尔(1536-1608,重臣,诗人,剧作家)和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等。
" w1 A" R; z+ B' C3 O2、 培根派。弗朗西斯·培根(1562-1626)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作家,他有几段文字与莎士比亚高度相像:Poetry is nothing else but feigned history(培根),The truest poetry is the most feigning(莎士比亚,As You Like It,3.3.19-20);He wished him not to shut the gate of your Majesty's mercy(培根),The gates of mercy shall be all shut up(莎士比亚,Henry V,3.3.10)。有人总结出高达4400处相似处。培根尽管位高权重,曾出任于司法大臣和总务大臣(在名分上甚至高于首相),但改革思想与王权冲突,一些著作是到死后才发表的,所以培根派认为他借用莎士比亚的名义,通过公演的戏剧宣扬改革思想。莎士比亚戏剧中高度精确的法律细节也是培根派的依据。培根也喜欢玩密码,有人从莎士比亚的《爱的徒劳》(Love’s Labour Lost)里解密出这样一句话:These plays, the offspring of F. Bacon, are preserved for the world,意为“这些留给世界的剧作是F·培根的作品”。% l, M9 f5 Z5 j: k: E
3、 马娄派。克里斯托弗·马娄(1564-1593)是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诗人和翻译家,在莎士比亚生前名气更大,一般也认为他对莎士比亚的剧作有很大影响。马娄的死很神秘。他在死前因为无神论惹上事了,一般认为他肯定要受审,甚至要送命,所以用假死逃避,“死后”则用莎士比亚的名义继续发表剧作。马娄与莎士比亚熟识,莎士比亚的第一部剧作《维纳斯和阿多尼斯》是在马娄“死后”13天发表的,但两个月前注册出版的时候,作者名字是留白的。8 @; s2 C$ q9 M6 C9 V; m6 \+ l. m
; O2 X" K, V! q
但进入20世纪后,牛津派成为质疑派的主流。牛津派的主人公是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1550-1604)。德维尔是朝廷重臣,酷爱艺术,乐于赞助艺人和剧社,擅长诗作和宫廷剧(王公贵族和平民看戏是两个圈子,宫廷剧是不出宫门的)。但他脾气暴躁,逐渐失宠。
5 G$ q8 I/ D5 Y% a: p+ \' ]
# Q/ z- a, K! T6 B他是卓有成就的诗人和剧作家,但作为贵族,他的作品是不能供平民享用的,那有失身份。诗作还有出版的,有所流传,但剧作只有间接记载,剧本都没有流传下来。他与莎士比亚的金主南安普顿伯爵是好朋友,与伦敦戏剧界的演艺和剧作很熟悉,对宫廷生活熟悉,受过顶级教育,旅行和见识广泛,莎士比亚剧中的意大利、法国都是常来常往的地方,他的个人经历有很多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体现出来,自己的书信和留下的文字与莎士比亚戏剧有很多雷同,自用的圣经中有很多划出来的段落都出现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里,因此有说法他才是通过莎士比亚发表剧作的幕后黑手。4 Q2 e2 r1 Q) r
9 T, u4 \; W: i
但仅仅是这些依据的话,牛津派的说服力不比培根派或者马娄派更高。牛津派的“核弹”级依据是所谓“都铎王子”。都铎王朝是英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这是英国“成型”的时代,好比从战国到秦朝的转折。亨利七世结束了玫瑰战争,把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收拢到旗下,开创了统一的英国。亨利八世的继承人爱德华六世还没有成年就死了,简·格蕾只当了9天女王就被砍头,“血腥玛丽”继位,但5年后也死了,由同父异母、差点被砍头的伊丽莎白一世继位。
; Q9 R) g* B- E# n3 \& F1 R& S: ]5 B5 L" G# d, o% {/ f
伊丽莎白一世自称“我嫁给了英国”,终身未嫁,但一直有传说她有好几段私情,其中一个就是与德维尔生了一个儿子,为了避人耳目,取名Henry Wriothesley,。由于德维尔还年轻未婚,私生子被偷偷托付给南安普顿伯爵,以后在南安普顿伯爵死后,继承爵位。德维尔借莎士比亚名义发表的《维纳斯与阿多尼斯》(1593年)、《卢克莱修蒙羞记》(1594年)和《十四行诗集》(1609年,前126首献给一个年轻男子,后28首献给一个女子)就是献给儿子的。1601年,埃塞克斯伯爵罗伯特·德福罗带着小南安普顿伯爵,发起埃塞克斯暴乱,事败被捕。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向伊丽莎白一世求情,获得赦免,条件是德维尔永远不得用真名发表作品。
9 L0 }- _2 x& q4 n# r4 |- v
2 X# y; u; T9 Z/ `: I% k) m6 M德维尔在1604年去世。在这之前,已经发表的莎士比亚剧本每年都有增删和润色,尤其是作为对盗版的更正;但在这之后,所有增删、润色、更正都突然停了,新作也要到1608年才重新出版。莎士比亚确实有剧作在1604年后发表(如《暴风雨》、《麦克白》),但有人认为,这是德维尔生前就留下的手稿,没有来得及出版,死后几年后被发现,由别人继续出版。在1609年出版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里,有“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诗人”(our ever-living Poet)的致辞,这是当年对已经亡故者的常用致敬,而莎士比亚本人是1616年才去世的。4 b2 w+ c0 o4 g' O
& Z$ O# M* a& e% b* d! d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莎士比亚的公开记载只有他的米面和布匹生意,做得也一般般。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和1612年威尔士王子亨利驾崩时,1604年詹姆士一世加冕、1612年伊丽莎白公主(那一段时间叫伊丽莎白的多如牛毛,另一个特别流行的贵族女子名字是玛格丽特)大婚、1613年查尔斯王子加封,莎士比亚都没有献上一部作品,甚至一点文字都没有,这对已经出名的文化人是违反惯例的。莎士比亚剧中对16世纪下半叶的科学发现时有提及,但对1604年的超新星爆发和1609年的开普勒发现行星一字不提,与德维尔的去世在时间上也衔接的很好。
6 @3 R7 P8 S% T' @3 D7 ?
' n- ]* p7 o6 N& K$ E, D7 Z德维尔的家族赞助了在1623年出版的第一部莎士比亚剧集(First Folio),这时莎士比亚本人也去世了。
+ X4 x0 m8 F7 e& T0 f, n# h) i% W5 @; s3 o* V% a! {
真正的莎士比亚到底是谁?真是Stratford-Upon-Avon那个连签名都写不利索的商人吗?还是质疑派只是吃饱了撑的阴谋论者?乾隆到底姓爱新觉罗,还是姓陈?
, K9 i+ j0 A* N% _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