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8 小时前 |
---|
签到天数: 1067 天 [LV.10]大乘
|
匈奴到哪里去了
9 Q& ?* n# }/ Z& M+ ~1 h# g
& N# o+ b6 h8 P$ d引子:% u& c; p+ h8 p4 ~+ d
北匈奴被汉朝打散,开始西迁。当时南亚至中亚的粮道已无法支撑。北匈奴遂在贸易上找出路,建立了8字形贸易链,垄断了中国,印度与欧洲间的贸易。世界经济史上一个奇迹: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也只是这个贸易圈的一部分。其开创的蜜蜂采蜜的贸易方式,运输成本降低为零,甚至更低。与之相反,中原沿袭张骞时代的经略,成了北匈奴8字形贸易部分产品的供应地。
; _$ S& ?( G7 Y0 l& t$ ^1 ~4 l1 M5 |4 b* o
北匈奴被汉朝打散,开始西迁。此后就淡出中原视野。他们去哪儿了? 他们在一个庞大的贸易和金融链条中找到了新的天地。北匈奴从打打杀杀的游牧帝国开始转型,贸易成了突破口。后来匈奴系基本垄断了中国、印度与欧洲的贸易。世界经济史上一个奇迹,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仅为其贸易链条的一部分。我把其总结为“8”字环。即由两个圆一起构成。第一环的四分之一,指丝绸和茶叶,由中国前往中亚的布哈拉等地。经新疆或布哈拉向印度输出的贸易路线就构成了第二个四分之一。从中原到布哈拉,丝绸等商品涨价数倍,到印度,又涨数倍。第三个四分之一,由印度向布哈拉输出胡椒等香料。其利润高于原产地数倍。第四个四分之一,香料或马匹输出中原或印度。如上一篇所述,这个环状是张骞凿空过程中发现的,孔雀王朝能一统印度,汉初匈奴在实力上远超中原,这个环形就是实力的来源。换言之,经营好这一环状市场,经济规模大约可与汉朝经济比肩。中原社会的财富其实就是农业和手工业产品的总和。匈奴不信这个。他们通过经营得到的供给和利润实现了对中原农耕经济的反超。这种商业社会对农业社会的碾压式优势,一直存在。这个环的体现的就是商业的规律。张骞凿空需要持续发掘的意义就在于此。# V& ^! f/ b& q2 F$ h) g! O' W& E
第二个环从新疆或布哈拉开始向欧洲推进。从西域出发的商品,此前已通过第一个圆的周转实现了零成本。再出发(第二个圆)的商品只要销出去,就是净赚。但匈奴贸易链总是向最大利润进发。此圆的一半,从中亚出发的丝绸与香料等到达欧洲,已是天价,甚至与黄金等重。另一半是从欧洲到布哈拉再到印度,拿一部分黄金再去换印度的香料。这一环约等于西罗马帝国加波斯帝国的市场规模。十字军东征打的就是贸易。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都是贸易中心。直到头破血流的欧洲海洋国家开始航海大探险。随着黄金抵达印度,匈奴人的贸易就完成了两个轮回,一个8字。匈奴从中赚了多少?没人算得清。昨天的英国和俄罗斯,今天的美国都在打这两个环的主意。这个环其实就是由贸易带动的金融。匈奴系就是在拿着贸易推动着欧洲和亚洲两个经济圈(中原和印度)的金融互博。, S6 ]$ J0 P, O" h1 a
这两个环拿今天中国的说法来讲,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换言之,就是:陆路贸易。! b. p; T# J7 J$ |
如上一篇所述,匈奴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并于西汉初年,依靠之前与孔雀王朝的贸易,在实力上远远超出了中原(白登之围,公元前200年)。然后,匈奴衰落于1世纪(东汉),并分为南北两部,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入塞。从山西到新疆的数条战线上,中原把以前战斗力爆表的匈奴打散,有几支甚至被驱赶到欧洲中东部。4世纪左右,“阿尔泰人迁徙时期”开始(注一)。匈奴把从新疆到欧洲的一大片地区搅作了一锅粥。
4 s$ M. j: t7 D: l8 F在地理上,除了河套地区(史称河南)之外 ,匈奴与中原并无过多交集,为什么过了几百年(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4世纪),匈奴由盛而衰的趋势不可逆转,不仅无法重建曾经的优势,甚至无法在中原的北部和西北立足了呢?
) O3 F. V5 k& \- H首先是印度次大陆的变化。孔雀王朝后期,印度政治开始宗教化。此前与匈奴贸易,实现了印度次大陆统一。但马上得印度,却不能马上治之(注二)。 连年征战,开销巨大,统一后更甚。民不聊生。依其体量,大一统本是明智选择。但印度次大陆,车不同轨,行不同文,度量衡更是千差万别。孔雀王朝的钱币,有时一面刻古希腊文,一面却是梵文或者佉卢文(注一)。宗教成为工具,尤其是贸易的工具。无为而治,自给自足成为经济流通的最大特点。这就使南亚到中亚的粮食供应从源头充满了不确定性。
' k* }! Z$ Y9 @/ }其次,大月氏鸠占鹊巢,掌控了希腊人控制的巴克特里亚。张骞欲与之同盟。大月氏遂以此作为贸易的重大利好,更借汉朝打击匈奴而发展自己。到东汉,贵霜助班超平疏勒,击莎车。也要求迎娶东汉公主。被拒,兴师问罪。班超不与战,待其粮食耗尽。贵霜从此一蹶不振,直到萨珊王朝兴起后于公元425年灭亡。此时的匈奴除了沿天山北脉一路向西找食,已没有任何粮道可以保证供给了。. c+ L1 {; ^/ D, C \, B( E" s
还有,匈奴的消费也成为套住自己的绳索。如何打败匈奴,贾谊出了一计:五饵三表(注三),即消费主义。匈奴在战国和秦时期,通过马匹与皮革贸易,超越了汉朝军事实力。白登山一役(公元前200年)到汉军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91年),近300年间,匈奴实现了从经营中原制造到消费中原制造的转变。即使希腊人的贸易方式依然存在,匈奴也失去了贸易的基本条件:易货的商品,或购买粮食的支付手段。所以,其西迁就成了明智的选择。2 ?& r/ @2 s9 W0 B3 ]
不过,西迁也不是一帆风顺。迁移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斯诺克式和梳头式。前者为一个部落推着一个部落向前走。后者则是一个部落穿过一个部落迁徙。从新疆北部到欧洲形成了匈奴人的部落带(注四)。各种战事与纷争逼迫匈奴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远途贸易形式:零成本交易。
: A V. N1 Q' h& I" K* g9 r, ~* F匈奴的零成本交易就是以变化来应对孔雀王朝后变化的产物。贸易的源头之一,依然是印度。尽管印度以宗教部落代替国家形态,但不妨碍其沿海成为可靠的香料供应地和黄金兑换地。粮食既然无法保证大量供给,那就争取少量保证。3 f1 k9 u( \1 E) h$ o) N z& J( U
贵霜或者萨珊卡脖子,绕行着与其交易即可。% C( H) \0 S b! h
至于消费主义,这是最容易改变的,“卖油郎的娘子水梳头”,哪儿都一样。; k: X# l$ `" B, i
解决这三点,并不代表可低价获得粮食及其他。匈奴的解决办法把贸易分为两块:一是大宗货物长途运送;再则沿途作为降低成本的的小宗商品流通。- b5 d3 k: w. g8 x* N0 W4 M
大宗货物主要是丝绸,茶叶,和香料。。
# E- B2 d2 N0 {$ a5 g" ?1 ?/ l小宗商品分两种,一种是由内地至当地的咸盐和小包丝绸。对于匈奴的整个贸易体系,这种小宗商品仅具象征意义。第二种是粮食和当地产品,如比较初级的手工业品,牲畜区的皮革羊毛,和山区的矿产。% h, K; Y' ^1 C
一般来讲,各种贸易都有一个运距极限。比如粮食,这种贸易的运距如果超过500里,运费就会超过粮食价格。这对匈奴,倒不会发生。首先,匈奴经过的贸易区,粮食的含义,与中原的粮食不同,匈奴贸易区内豆类,果品,乳类和肉类都属粮食。这样在数百里内就可完成平原,草原和高原食品的交换。除了通常意义上的利润外,匈奴商人还可通过寄养来实现活畜储存和增值。
, s4 j8 v9 { g, z G, B( A+ F" ]- Z0 a其次,牧区和平原经济季节不同。冬季牧草匮乏,牧区习惯初冬宰杀弱小或多余牲畜。此时畜牧产品价格最低。而平原农产品则秋季价格最低。这种价格差就是小宗商品经营的利润源。这种季节性利润足以抵销丝绸等高价值大宗商品的运输成本。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平原农村,草原特区和从事商业的匈奴商帮,都要把利润保持在较低水平,以维持脆弱的共生与平衡。一旦共生与平衡被打破,三方就只有用武力解决,从而进入相恨相杀的共输模式。这种脆弱但长久的经济模式,就是匈奴贸易链长盛不衰的秘密。
6 R& E, p" n# R t- x9 u9 ]: p3 i, _3 \匈奴居间主导的小宗贸易,一方面实现了农牧区多余产品的商品化,同时对商队来讲又实现了一种安全保障。这种贸易起到了蜜蜂的作用,匈奴这只蜜蜂对农业区和畜牧区分别施了粉,催生了农产品和畜牧产品的商品化。同时,这种小宗商品的贸易还极大的润滑了运输的过程,通过小宗贸易的多赢格局,极大降低了远途贸易的成本,并对长途贸易提供了安全保障。自汉时起,长安出发的商队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经营的。这种小宗货物贸易看似繁琐,利薄,其实意义重大。它孵化了各个地区的经济与商业接轨。这种共生型的商业组合使得陆路贸易充满了生命力。
7 b. V4 v8 V9 L' i6 }# X" _如果说匈奴在经营西域,那么中原就是在经略西域。所谓经略指以政治手段筹划治理或要略,所以政治规律和军事手段要远远重于经济规律和经济手段。/ x7 }3 b5 ~; G' M1 _, X
匈奴在商路经营中,财富不断积累,而中原经略西域,投入与收益从未形成合适的对应关系。' P* j& e: _0 @3 U! q
反差首先来自贸易成本的控制。中国丝绸从张骞时代起,就成本极高,价格极低。匈奴可以零成本运输。中原除了生产成本,还得雇用商队,甚至使用军队运输。为降低运输成本,中原也动了不少脑筋。如,朝贡丝绸。即:招西域各国到长安。在万国来朝的热闹中,把丝绸以贡品形式输送出去。运输成本就在政治体制内被消化了。第二种,丝绸作为官员、使者甚至学者的礼物送出去(注五)。这两种非贸易形式输出对中原和西域的贸易影响很大。因为不管如何运输,丝绸大都汇入匈奴之手,同时,背离经济规律的输出把中原通往西域的实体交通都挤压得无法存在了。今天,丝绸之路上很多商品都来自中国,但脱离经济规律的贸易对自身的政治利益也损害极大。
7 j" h, v5 A: V' u+ B4 c2 N其次,反差还来自对贸易意义的认识。中原主导的贸易从来没有被当作一个与农业同等重要的产业。中原对于西域的贸易是有刚需的,如:军马和胡椒等。 中原主导的贸易多被当作农业的一种延伸,一种政治的附属。无论是经济规律和贸易规矩,还是货物间的比值,甚至市场的开关,都服从于政治甚至治理人员的意愿。这种经略方式,给中原政治和经济的伤害巨大。比如,因丝绸,茶叶等商品与马匹的比值不固定,有时候甚至是随心所欲的儿戏,这直接影响中原的军备;金融手段极其落后,限制了中原对贸易的控制。也就是西域在中原和匈奴眼里天差地别的原因。
' U* L2 E9 A8 {- t第三个反差来自于地缘认知。中原学界及当政者看来,、西域是和中国一样的一个个国家,尤其是印度。这是不对的! 印度和西域更多的是一个个地域概念(感谢网友松禾)。至今它们都是强国、霸权的提款机。如果中原按照张骞的设想持续发力,不断进取,中原和西域的历史轨迹将会怎样?
5 p [* M9 c1 X7 \中原使用了大量人力物力,给匈奴打造了一个非常可靠和有效的贸易基础。匈奴控制的中国,印度和欧洲之间的三角贸易。这个三角贸易,与其说是匈奴建立的,不如说是中原失去的。6 \% q* |' C7 G! \
这三个反差,或者说三个障碍,今天依然存在。2000多年来,匈奴从未被彻底打败。对于其控制的贸易圈, 我们今天依然要记住汉武帝说过的一句话:寇可往,吾亦可往!
% i. d1 r# z2 d4 U" C- D- }; h5 W2 ]" d! B
注一:
1 J$ G; }9 h9 Y a- Q《人类文明史》第三卷,P445,P349* u4 o: v! \, c. h# u3 U L: ^
注二:
! I# l+ t/ b% M& {* w2 L, a《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
( g0 d* ~! |. Y8 e7 i" l( O注三:
) ?: p8 ^/ F: N! v+ O五饵三表,即:以立信义、爱人之状和好人之技为“三表”;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之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之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以坏其腹;于来降者,上以召幸之,相娱乐,亲酌而手食之,以坏其心。即:以立信义、爱人之状和好人之技为“三表”;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之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之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以坏其腹;于来降者,上以召幸之,相娱乐,亲酌而手食之,以坏其心。0 d9 [ n+ Z' y3 z- q' t$ I
注四:/ b5 R0 ?+ p1 v6 n. g
《汉书.贾谊传赞》:“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以疏矣。”颜师古注。0 y+ o& z$ v$ \9 ?$ V _* s" C
注五:
( `1 A$ V% ^% v: w如唐僧,从今天的吐鲁番开始,即由鞠文泰拿丝绸和金银财宝从突厥那里买的护送服务,留学期间的开销更是惊人。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