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清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4-5 09:5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4-5 09:59:35 | 只看该作者
清明为什么要回乡扫墓,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color=rgba(0, 0, 0, 0.3)]景桥 [url=]重庆青年报[/url] [color=rgba(0, 0, 0, 0.3)]Yesterday
隔壁兄弟“你的景和我的桥”的文章 ID:jing6qiao


人这一辈子,只有站在这里,
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又到一年一度风清景明时节,梨花风起,点点哀思。

  无意间,瞥见单位清明节职工请假表,好家伙,竟有1/3多的人返乡,理由无非四个字“回乡扫墓”!

  有的跨市,有的跨省;有的高铁,有的飞机。再看新闻,清明被国家定为法定假日后,旅客输送量年均增长10%以上,航空公司竟一票难求。

  千里迢迢,匆匆赶路。原来,除了纷纷春雨,还有纷纷归人!

  记得年幼时,每逢清明,爷爷都要带上我们几个小孩去扫墓。山草野径中的坟茔里,葬着爷爷的爷爷、爷爷的父母——虽然我们素未谋面。

  而那时,我们总能碰到达伯——两家亲人的坟茔紧挨着。

  他是家中独子,早年赴外省高校任教、娶妻生子、事业有成。十多年前,父母双亡后,他基本不回乡过年了。唯独每年清明,不远千里,总得返乡。虽然他也已步履蹒跚、双鬓斑白!

  去年清明,我返乡给爷爷扫墓,又碰到了达伯。

  我颇有疑惑:“您年纪也大了,为什么每年还要坚持回乡扫墓呢?”

  “侄子呀,”他站在他父母的坟前说,“人这一辈子,只有站在这里,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



人的一生会死亡三次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人的一生会死亡三次:

第一次:是断气的那一刻,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死亡;

第二次:是举行葬礼的时候,这一刻你的身份将会在这个世界上抹除;

第三次:是这世界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亡。这一刻将是真正的死亡,从此不会有人知道你来过这个世界。

  扫墓途中,爷爷肩扛锄头、手拎祭品,边走边讲祖辈的陈年往事——他们如何来到这个山村,如何遭遇乱世如麻,如何遍尝人世苦楚,如何艰辛创业起家,如何不幸离开人世。

  年年讲、年年复,一遍一遍,永不厌烦。

  冬去春来,草木萌生。

  待到砍枝锄草、翻沟培土,隐没在山林间的旧坟顿然一新。此时,爷爷以极其神圣的表情,摆上祭品,铺上麻纸,点燃纸钱,引导我们相继跪拜,口里念叨着请祖先保佑之类的话。

  末了,还会燃一挂鞭炮。大山深处,纸烟四起,鞭炮声此起彼伏。

  正是,清明几处有新烟,满坡哀思与尘埃。

  因与祖辈并不相识,小孩们自然谈不上感情,也没什么哀愁。反倒因为这种肃穆庄严的满满仪式感,觉得好玩、新奇、兴奋。

  每次扫墓归来,爷爷总要意味深长地叮嘱我们:“我讲的这些古,你们要牢牢记在心里。”而我们,总会似懂非懂点点头。

  当《寻梦环游记》的主题曲《remember me》响起时,我想起当年爷爷叮嘱的话语,男儿泪竟夺眶而出。

  如今,爷爷早已作古。他讲的那些,我也早已忘却。唯有和爷爷生活的点滴,竟恍若昨日。



生者寻根,叶落归根

  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是哲学的三大终极之问。

  从哪来?静立茔冢默然,你便会追寻到这个答案。

  你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祖辈辈,总会有根,总归有源。

  开枝散叶。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

  这就是融入血脉中的眷念,是我们的来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这样的季节,总会牵动几许思念、几许哀愁。你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很多人、很多事,可能也只是几声离别时的窃窃虫鸣,一缕农家黄昏的袅袅炊烟,半点夜深幽梦里的婉然音容。

  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难怪有人说,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

  在国外漂泊多年的意大利青田总商会前会长姜文耀,每年清明,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携家眷回乡扫墓。他说:“我们这一代华侨,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最深,我们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不能忘本!”

  国学大师季羡林6岁离家求学,90高龄还回乡扫墓,扑通一下跪倒在父母坟墓前,不住地磕头。回京后,他写下长达2.4万字的《故乡行》,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最后一次来给您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您的身旁!”

  青年散文家林萧坦言:“爷爷今年八十多岁了,奶奶眼睛也失明好几年了。每当想起爷爷撑着一根拐杖、提着竹篮独自行走在荒野之间,他佝偻着腰身在坟头上扯杂草的情形,我的眼泪不由簌簌而下。”

  前几天,九十高龄的新疆老人赵宝学坐着轮椅去给父母扫墓。“我今年九十岁啦,岁月不饶人,也不知道还能再来几次,来一次就少一次了。”老人伸手摸了摸墓碑,低声说:“爸妈,儿子来看你们了。”

  慎终追远、归宗溯祖,是族谱上一页页一排排泛黄陌生的名字;再远,是中华民族、是尧舜禹,是元谋人、是山顶洞人,是非洲大陆几只古老的猿猴,是浩瀚星辰里的一块陨石里孕育的生命之源。



岂能事事如意,但求无愧于心

  到哪去?

  静立茔冢默然,你同样会得到答案。草长莺飞,清明有雨。万物灵长,有生有死。

  唐伯虎《桃花庵歌》写道:“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红楼梦《好了歌》也唱道:“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不管是谁,多么伟大,这世间终将忘记你的存在,正所谓“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样一想,很多事自可淡然、豁然、悠然、乐然、坦然。

  清明时节,教我做人。清洁、清廉、清净,无非一个清白;明事、明礼、明法,无非一个明白!清白明白之人,自有清风拂面涤心,自有明月皎洁般的真善美。

  红尘滚滚、功名利禄,如果你过于执着、拿不起放不下,为权、为钱、为名、为情黯然神伤,不妨清明时分去扫墓。

  那里,自有另一种答案,让你心如止水、超然物外!清爽做人,清白做事,足矣!岂能事事如意,但求无愧于心!



清明,更像一种精神

  我是谁?

  当你明白了“从哪来、到哪去”,“我是谁”似已豁然开朗!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你是人子(女),你是人父(母),你是人夫(妻),你是中华血脉,你是人类赤子。

  难怪有人说,清明祭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

  来到这世间,你安身立命,拥有自己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

  要珍惜和父母子女的缘分,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漂泊在外,记得常回家看看,所谓“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要珍惜夫妻之情,所谓“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要珍惜身体、时光和朋友,惜缘惜福,知敬畏懂感恩,所谓“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是责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静,是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是传承、是教育。清明,更像一种精神。

  我有一个同事,每年清明回乡,一定要带上自己的小孩。祭祖之时,全家人肃然默立,他会将早已写好的祭词朗声诵读。那一刻,天地和时间同时静止,小孩竟也沉默。

  他说,这种难得的经历,让小孩慢慢知晓了血脉的延续,懂得了生命一代代传承的使命,体味了责任、礼仪和感恩,这比言传一百遍更有效。潜移默化、身体力行之中,小小年纪的他,深深领会了“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因小见大,由此及彼。这可能也是岳姓族人非要去杭州忠烈祠,两岸三地非要去黄帝陵,人民群众要去烈士陵园的原因吧!家国情怀,也寄寓于这清明的一跪一拜的祭奠之中。

  没有谁是一个孤岛。当你将自我置身于宇宙中各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时,你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方位!



装在心里胜过一切

  有人说,清明是一种迷信旧俗,我不赞同;有人说,清明是一种浪费形式,我不赞同;有人说,距离太远,干脆在网上团购三五百元一次的扫墓服务,我不赞同。

  很多人,俗务缠身,无法返乡。但请记住,如果有条件了,即便人在天涯鬓已斑,也定要多回乡扫墓,回一次少一次!实在没条件,心底亦可过清明,毕竟,装在心里胜过一切。

  耳畔不由得又响起达伯的话:“人这一辈子,只有站在这里,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

  梨花风起正清明。今年你回乡扫墓了吗?和你同行的是谁?你又在思念谁?







作者简介:景桥,左手戎马文,右手走心字,全网近亿阅读量爆文《清明为什么要回乡扫墓,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点击蓝色字体可链接阅读)、双10万+爆文她凭什么成为香港第一位女特首?实至名归林郑月娥作者,多文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之声转载。个人纯原创微信公众号“你的景和我的桥”(jing6qiao),欢迎前来做客,愿世间所有温暖的人,都能在景桥相遇,就像久别重逢!

本报社法律顾问单位:
北京鑫诺(重庆)律师事务所;重庆恩德律师事务所
粉丝法律咨询热线:15922631569




[color=rgba(0, 0, 0, 0.3)]Forwarded from Official Account

你的景和我的桥


Read mor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7-9 23:57 , Processed in 0.03156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