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王陶陶之崛起的反思:中国崩溃论的盛行与消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7-30 10:28: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s://mp.weixin.qq.com/s/VZak9nA5xajPRvI-y60rpg

崛起的反思:中国崩溃论的盛行与消亡[color=rgba(0, 0, 0, 0.3)]原创: [color=rgba(0, 0, 0, 0.3)]王陶陶 [url=]王陶陶[/url] [color=rgba(0, 0, 0, 0.3)]今天
去年年末,国内舆论一片乐观,鼓吹中国崛起,实力已经碾压美国。当时我写了这篇文章,希望大家不要盲目了乐观。因为我们国家依然面临着与1997年类似的巨额债务问题,不能低估美国的实力和我们的风险。
在今天贸易战和悲观声中,希望勉励大家共同努力,我再次把这篇文章贴出来,希望大家不要对国家丧失信心,但也不要盲目自大。要知道,我们这个国家经历过抗战,经历过动荡,经历过那么多灾难,不管未来蒙受怎样的风浪,我们这个民族一定可以走出自己的路,
毕竟,只有我们大家都去努力了,我们的民族才能有光明的未来。
人这种东西,本来就是愚蠢又肤浅的动物。
中国崩溃论,这个调调,别看现在的人对它嗤之以鼻。
但在20世纪末中国债务危机严重,战忽局领袖章家敦第一次把它行书成文(《中国即将崩溃》)抛出来的时候,那可是洛阳纸贵,备受追捧。
为何?
因为这本畅销书惊人的契合了当时中国人的心境,21世纪之初,负债累累的中国刚刚经历了重大的改革阵痛,大批量的下岗工人离开企业,被迫在市场大潮中觅食,留下来的也经历了减薪、欠薪风潮。
各位可以去看看当时的高校教师、部分公家单位的惨状,财政艰难中,多少大学、中学、小学的教师、多少端着铁饭碗的公务员和国企职工承受过薪水大降,拖欠,甚至被辞退的不幸?多少曾经的铁饭碗变成了泥饭碗,多少曾经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要知道,面对当时罕见的财政困境,1998年,朱镕基总理甚至想裁减政府工作人员的50%。
一句话来形容当时很多人的心态,那就是“没有什么再值得信任了”,而人心惶惶就是很多阶层的切身感受。因此,《中国即将崩溃》这本书与其说是章家敦自己的胡思乱想,不如说是当时中国社会心态的一个投影。实际上,同样大火的还有不久后袁剑的《奇迹的黄昏》(那时候唱衰中国成了一门生意)。这些都表明,21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舆情即便不是极度悲观,但也肯定与乐观无缘。
然而,以上这些问题,为何后来都消失了?很简单,因为中国政府外交处置得当,把握了良机,使得中国加入了世贸——记住,是世贸
世贸为中国产业带来了全球市场,为中国老百姓带来了海量的就业机会,为中国经济带来了近乎无限的增长空间,更重要的是,也为中国财政带来了庞大的盈余。就这样,中国政府重新获得了力量,巨大的财源稳住了不断垮塌的国企,摁住了急剧攀升的地方债务,而中国也逐渐摆脱了危机,呈现出大国崛起的雄图壮景和超然自信。
与之相应的是,《中国即将崩溃》及其作者章家敦,则在中国的不断上升之中,沦为了被今人嘲讽的可怜虫。当然,大多数人也很快忘记了自己也曾追随过“中国崩溃论”的可耻记忆。
现在,社会的主流氛围变成了无处不在的中国崛起。这种乐观,固然有其好处,但也容易使我们忽略自己所面临的真正问题,甚至高估自身适应重大挑战的能力。
事实上,中国十几年来的崛起,固然有中国自身的因素,但更得益于时势,甚至是运气因素。
很多时候,一定要牢记托克维尔对七月王朝之不幸所得的教训,“(王亲们)总是将幸运视为天赋,把逃脱当做成功……并对重大问题嗤之以鼻,因此,当真正的灾难降临之时,他们往往毫无防备且一触即溃”。
所以,悲观时不必自轻自贱,乐观时不可忘乎所以。今天的中国人同样如此,否则真正的危险一旦降临,则悔之晚矣。
——2017年底知乎


王陶陶
您之鼓励,我之动力
喜欢作者
1 人喜欢




[color=rgba(0, 0, 0, 0.3)]阅读 680
11




广告

[backcolor=rgba(0, 0, 0, 0.51)]活动推广



[url=]写留言[/url]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7-2 00:45 , Processed in 0.03178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