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19-4-22 06:37 |
|---|
签到天数: 488 天 [LV.9]渡劫
|
2 g. d& y" j% x1 y0 W本文发表在《世界军事》2018年第6期,以下是正文0 \# ~0 K& w/ v, X8 }
3 D4 d- {1 M, Y4 w6 C
% @5 x! w# @3 \: e; I+ i6 x% m
据12月3日俄罗斯媒体《俄罗斯报》报道称,俄罗斯军方领导人宣布,为实现俄罗斯国防部的资金优化配置,俄罗斯将暂停“巴尔古津”导弹列车的研发。该消息一出,迅速引来了世界各大主流媒体的关注。那么,当初俄罗斯为何要启动“巴尔古津”导弹列车项目?如今又为何匆匆下马呢?
, w. p9 a+ T4 _ h, G* ?+ M/ u+ z+ ^9 w' ]# O# a; n( `
囊中羞涩
/ s4 k9 ?$ H" V7 k. D) V( F/ a8 }, \
; H5 s5 X) a' I9 }( e
3 x5 E5 k( [% r) l/ h
; k$ g9 }- R& P+ X: A2 |苏联曾经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洲际弹道导弹列车的国家。1987年10月20日,首列以铁路机动部署的RT-23洲际弹道导弹列车,在苏联战略火箭军科斯特罗马导弹师投入战斗执勤。苏联解体前,共部署了3个铁路机动战略导弹师,每师下辖4个团,每个团拥有1列导弹列车。这种既可以部署在加固的地下发射井里,又可以安置在导弹列车上的RT-23洲际弹道导弹,北约赋予了SS-24的代号和“手术刀”的绰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媒体将RT-23弹道导弹列车炒作成威力巨大的“末日列车”,很是风光了一阵。1 e/ m! @. I9 l* m1 W) s
' y# d0 i/ g( I s, B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苏联解体,前苏联核武库的继承者俄罗斯国力持续衰退,无力继续维持庞大的核武库和常规武库,装备规模被迫不断缩减。2001年,俄罗斯启动了销毁铁路机动型RT-23洲际弹道导弹工作。2005年4月,俄国防部长宣布,从当年4月1日起,撤销驻车里雅宾斯克州卡尔塔雷和科斯特罗马州境内的两个铁路机动战略导弹师的编制。当年8月15日,俄战略火箭兵司令索洛夫佐夫宣布,俄已将铁路机动型RT-23洲际弹道导弹全部、永久性地拆除。至此,前苏联研发的铁路机动发射系统寿终正寝。
3 ?& \; g; }1 K$ `4 v3 i: N/ V0 `# H9 v
不过,随着北约东扩进程的加快,俄罗斯受到的战略压力越来越大。受限于资金缺乏和技术断档、人才流失,俄罗斯无力在常规武装力量方面与西方全面抗衡,于是将有限的资金大部分投入到核力量的维持和更新上,企图藉此保证国家安全和重大战略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前些年国际油价居高不下时,俄罗斯便启动了“巴尔古津”导弹列车项目。2016年11月11月22日,俄罗斯公开宣布在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成功进行了将于未来装备到“巴尔古津”新一代铁路导弹作战系统上的洲际弹道导弹“投掷试验”,并将于2017年进行该导弹的试射。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巴尔古津”导弹列车将于2019年服役。2 M( g/ p% Y& L$ Z/ t
. ?7 ?5 T9 K5 O; s" B2 l
综合俄媒透露的信息分析,“巴尔古津”导弹列车上装载的,就是“亚尔斯”导弹的铁路机动型。该导弹配备3至4枚当量为300万吨的热核弹头,射程可达1.1万公里,圆概率误差约100米左右。虽说分弹头数量远不及RT-23的10枚,但射击精度却大大提高。更关键的是,“亚尔斯”导弹的铁路机动型发射重量控制在47吨左右,和RT-23的104.5吨相比,可谓有了跨越式进步。
, O u- [0 _" y( l. N/ |5 x- d: F( y; x z/ K
“巴尔古津”导弹列车匆匆下马的最直观原因,就是“钱荒”。
5 U3 i1 U! h8 t! C/ b) b7 L* X8 z' S) \1 O# E7 s
众所周知,俄罗斯经济结构极不合理,外汇收入70%靠石油出口换取,因此被人戏称为“拥有核武器的大号沙特”,并非没有道理。没有石油定价权的俄罗斯,在油价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仍不得不加大石油出口量,以换取急需的美元,无疑于被西方“剪羊毛”。虽说这两年国际油价在经历了长期低位徘徊后,呈现出缓慢回升的趋势,但离65美元一桶的俄罗斯“国际收支平衡线”还有明显距离。国际收支情况的恶化,直接导致了卢布跌跌不休。2016财年,俄罗斯军费开支较2015年减少了5%。2017财年,该国军费跌幅达到了令人啧舌的25%。7 s O D( Y' U. E, G% u- Y4 I
' F! z) ^6 M$ x, f
在经济低迷,财政吃紧的情况下,俄罗斯为了确保自己的重大地缘战略利益,不得不介入乌克兰和叙利亚内战。这等于是在“体虚”之时,又拿刀子在自己身上开了两个口子“放血”。目前看来,俄罗斯在这两个战略方向上都制止了形势进一步恶化,可以说达成了阶段性目标。不过,胜利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此言诚不欺也。俄方除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持续往东乌克兰和叙利亚这两个无底洞里投入资源,还得同时为阿萨德政权提供物资和金钱上的公开援助。所有这一切,对近年来经济持续低迷的俄罗斯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8 g9 H! v: a' V! E3 T
: ^* K6 a: u0 Q' `5 z0 @# @: {囊中羞涩必然导致底气不足,虚弱的国力必然要求战略收缩。因此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取得预期效果后,俄罗斯果断宣布撤军,在占据道义制高点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止损。此外,俄罗斯重整军备计划,也必然受到拖累。几乎在宣布“巴尔古津”导弹列车项目下马的同时,俄方又高调宣布,将在2018至2025年间,投入19万亿卢布(约合3200亿美元)重整军备。看似财大气粗、出手豪阔,但实际上,此前军方要求得到的资金是25万亿卢布。俄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几经讨价还价,最终只满足了军方76%的资金要求。$ k4 b7 G8 F v2 L
+ `9 j* V( Z4 v8 R需要指出的是,这19万亿卢布的计划绝非一次性给足,而是分年度拨给。可在经济发展见不到曙光的情况下,谁又能保证该计划不会像近年来俄罗斯多如牛毛般的“宏伟计划”一样“跳票”呢?就算不跳票,可卢布近年来“跌跌不休”,这19万亿卢布在今后8年间实际购买力到底是多少呢?恐怕也没人心里有底。1 U* ?) e& F, w* q" g" [7 O" i
9 X% m2 ~( o+ n+ a
所以,在经济低迷,军费缩水的情况下,俄罗斯在军工科研领域必然要砍掉一些非急需的、性价比不高的项目。可是,为什么偏偏砍的是“巴尔古津”导弹列车项目呢?它不是被一些媒体炒作成“举世无双、威力无比”的“镇国利器”吗?
4 h. W6 M; y5 c$ M2 D+ P* e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