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履虎尾最初知道农民种庄稼要有锄地这道工序还是在儿时。餐桌上,每逢俺或弟弟们不小心把饭粒掉在外边,长辈们炫耀的机会就来了。他们总要喋喋不休、念念有词地念叨着什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类的诗句,逼着你把掉出来的饭粒重新填进嘴里去。李绅的这首《悯农》,就是这样在餐桌上学会的,这也是俺学会的第一首唐诗。+ O) _, f" o3 r/ o1 X! q& v
+ L- N! ]% I4 m# ]' C
这首《悯农诗》虽然家喻户晓,意义深远,却实在算不得是一首好诗。这首诗的政治教育意义固然够鲜明,但是,其对锄地过程的叙述,总给人一种隔靴搔痒之感。俺估计李绅先生本人从来就没有捏过锄头锄过地,充其量是摇着羽扇看别人挥锄而已。锄地的辛酸苦辣,虽不敢断定他是一点感觉也没有,可他总没有田间的农民体会得那样深。不信,你就把诗中的“锄禾”这个主题换成别的农活来试试,如“播种日当午,汗滴垄上土”;或是“插秧日当午”;或是“割稻日当午”;或是“拔麦日当午”……呵呵,换来换去,除了稍微感到一点拗口之外,诗的中心思想居然一点变化也没有,居然是换成啥词都行,就跟打百分里的那张“混子”一样,啥都能顶。 7 [: C# x9 B$ D1 t$ |
+ ^, n% _+ X' |1 ?$ S
紧接着,俺又从音乐老师那里学会了陶行知先生的《锄草歌》:
( o0 W7 t4 b8 {3 X0 j/ ]# r4 G$ k) M& r- d4 u$ @
手把着锄头锄野草喂~~) j6 A" o0 C" r& d
锄去了野草好长苗噢喂~~8 I- j( @" Q$ G& t h
依呀呼嗨——呀呼嗨,
8 Q6 e o5 Q, k: ?! r 锄去了野草~~~~
" H! r5 B8 t) C' X4 B 好长苗哪个呀呼嗨,
L# K& G3 I. t' w 依呀呼嗨嗨,1 d% `$ G- w" h; O
号召大家加油干噢喂~~3 z7 v$ t u1 J
锄头底下有自由噢喂……
" o4 u7 b7 N0 B* U# C$ g: P T' ` s1 {( v$ t# ]& n7 z1 O
在六十年代以前,这首歌几乎人人会唱,燕来,九牛,老常,依稀等老鸟大概是都还记得吧。陶先生的歌虽然好听,然而,由于是没有亲身锄过地的缘故,陶先生并不真正了解锄地的滋味,他把铲地看成了去西门行散南山踏青一般的轻松。
) M/ B1 W4 v5 o X7 n* g4 |
) C' c5 q0 L! S: d3 k2 \ 一千六百年前的另一位陶先生——陶渊明先生倒是亲身铲过地,他的一首田园诗曰:
' v+ T7 ~( \2 H% d4 t! }+ B- D1 w6 {: y" ~9 l
种豆南山下,' R& t& x w. ]' I( W. y1 G3 T( C
草盛豆苗稀。
" e% i# h. g# Q% w$ v 晨兴理荒秽,
3 S$ o8 f; B, T0 ~, E 带月荷锄归。6 L" O' }; G7 h+ ]8 E
道狭草木长,
- b3 I. W3 |$ X2 I. D& V 夕露沾我衣,( ^5 l1 K+ U e7 K
衣沾不足惜,) J0 i9 ]6 m( n- a# j9 ~$ z/ m
但使愿无违。
# B: B' y, p" m Q; ?' Z- _( D, h4 R7 t8 c- r. L& N, H
渊明先生亲自在南山下种过豆,又亲自去田间锄过草,应该是强于李绅和陶行知了吧?可是,不见得啊不见得。陶渊明曾经做到七品的县官,这七品县令呢,相当于今天的正处级公务员吧。有一次,上级领导的通知传真到了彭泽县,说是要到彭泽县来考察民风视察工作。哈,好机会来了,要是能花言巧语,投其所好,哄得上司开心,立马就能提拔重用。谁知这老小子不识抬举,借口“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农。折下腰咋的了?你老人家就不能弯下腰啊?俺就不信你老人家手下的“四斗米”、“三斗米”级别的干部,来到你老人家办公室,胆敢不折腰!俗话说:“端人家的碗,服人家的管。”可是,你却死要面子活受罪,诺大的一只金饭碗是说砸就砸,高唱一声“归去来兮”拍拍屁屁就走了人,哼,烧得不轻!俺在农村那阵子,谁要是大发慈悲,把俺调回城,哪怕是扫大街,只要能有份粮食指标,有份月薪领着,别说“折腰”了,俺愿意给他磕响头!说穿了,陶渊明先生的锄地,不过是在“玩票”,或曰“做秀”罢了。一边锄地,一边还不忘“悠然见南山”,自我感慨一番。就象今天的大款,吃烦了细粮要吃粗粮,吃腻了山珍海味要吃野菜,吃了五谷想六谷一样。) p( d2 u* D. B/ ]
6 f% R# ~3 ]3 {6 _9 C: d. i/ X靠,三位大哥,拉倒吧,别逗了,地是你们这样铲的吗? * X" W; ]0 z8 i/ @-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