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19-4-22 06:37 |
|---|
签到天数: 488 天 [LV.9]渡劫
|
5#

楼主 |
发表于 2017-5-18 15:29: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忘情 于 2017-5-18 15:50 编辑 0 q) {3 N" ~8 h0 `5 P
1 c, I# O& {! j6 o1 c* q手榴弹和燃烧瓶
$ n, ^" Y9 t, a" }
$ p+ V, o4 V, X片中出现的RPG-40是苏军最早装备的反坦克手榴弹,由一个光滑的圆柱形弹体和相对细长的圆柱形手柄组成。由于没采用空心装药技术,单纯依靠弹体内的200克TNT炸药爆炸形成的冲击波来破坏装甲,实际反坦克效果非常有限。但其胜在结构简单,便于战时大量生产,且对碉堡工事攻击效果较好,因此到卫国战争晚期,战场上仍可见到它的身影。# H* r* J( r4 C. r/ p* Q
2 x# W6 p' d3 `5 L. ?0 b
4 P: I% Y: H% J! i+ w3 C, N& }
( D, g% B8 P+ M/ q右边是RPG-40反坦克手榴弹,左边是RGD-33手榴弹。
" o F8 s @! q/ M* c- j$ f( s8 [' v- y, T7 E
相较于RPG-40,影片给RGD-33的镜头更多。影片快结束时一个细节充分表现了这种手榴弹的特点:弹药耗尽的苏军战士在阵地上到处搜集弹药。有人拉过一个RGD-33手榴弹箱,掀开盖子后发现里面只剩1个手柄和2个预制破片套。没错,RGD-33是一种弹体、引信分开存放、运输,用前需要临时组装的攻防两用手榴弹。影片中手榴弹箱内分成两格,其中窄的那格就是用于存放引信的。6 P0 ^& r* t& B$ v! k I
: K; \+ F* s- M" C& K1 o4 d
% E( N, y* f9 P4 T处于待击状态的RGD-33手榴弹立体剖面图
$ |+ d, Z; b2 d; W6 {" W( z5 [6 Q) M0 U* U+ V) m
RGD-33加上预制破片套就是防御手榴弹,不加就是进攻手榴弹,还可以将5枚捆绑在一起,只保留中间那枚的手柄和引信,用于对付坦克和坚固工事。从这一点来说其设计理念是领先于时代的。但悲催的是,由于过于强调安全性,因此其使用前的组装和引信的安置非常烦琐,容易贻误战机。更麻烦的是,使用时要求用爆发力奋力掷出,否则就很难解脱保险造成瞎火。因此该手榴弹恶评如潮,很快便被F1手榴弹取代。1 m4 M" g+ E2 ^4 _+ K4 S- `: U8 K s
0 H. D) l) `/ E, G
0 G0 N3 w* z' E$ aRGD-33手榴弹可5枚捆在一起对付坦克。
- Z; ?. K4 o/ F4 ?4 S1 M# ~1 u# y2 f# N- \, s
0 h: f5 S2 K5 `& `苏制RGD-33 手榴弹
1 I2 P6 e+ T" V, X0 S" p- @4 Q; B0 U5 {. Z7 V2 B5 C2 E7 w
除去以上两种手榴弹,燃烧瓶也在影片中很抢眼。这种在其他国家被戏称为“莫洛托夫鸡尾酒”的简陋武器在苏军中被统一了制式,并被命名为“混合物燃烧瓶”。其特点是在伏特加酒瓶中灌入汽油,并混入一些焦油或碎橡胶,瓶身两侧绑有火柴和磷片,使用前迅速拔出磷片,以划燃火柴后再掷出。可别小看这点改进,它可以在严寒条件下,大幅提高瓶体碎裂后汽油流出被引燃的成功率。相较于德军“制式燃烧瓶”投掷前需要用火点燃瓶口缠绕的浸油布条,苏联的设计使用时更加方便。8 K+ \1 V* M! ]8 l
+ h2 R1 C2 y7 b7 p6 A z
% _. W9 C' p C2 l( r# k% k7 s9 h燃烧瓶侧面绑的火柴已经引燃。
; t, ?2 a2 `7 p7 r: c( b8 Y9 M
( s3 V) N' L8 \* h$ G" K4 V: k3 H) o2 ^; [ w# }
在影片中,苏军战士在使用“混合物燃烧瓶”前,均抽出了磷片,暗红的火光和袅袅的青烟清晰可见,
# k ^$ T$ @8 g7 Q6 M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