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l+ k x T3 {" h. r
隐身尴尬 % H' t# ^8 r( t+ O: F( Q/ F2 o7 J; e+ Z# z! J
首先来看这个低可探测性。由于飞行途中不依赖GPS和双向数据链修正航迹,这确实让防御方的GPS干扰措施无用武之地,也无法通过数据链信号发现LRASM-A的踪迹,这较美军现役的各型制导武器来说确实更难对付。: j9 _& P1 y; e ?1 ~
4 t, G9 d7 } Z6 p8 w
不过,由于地球曲率的存在,一定高度的舰载雷达天线,对掠海目标有一个最大可能探测距离。这个距离一般称为海天线。在这个距离之外,也就是在海天线以下掠海飞行的导弹,就算没采取隐身措施,舰载雷达也一样探测不到。导弹的飞行高度越高,同等条件下有可能被探测到的距离就越长,对手就有越多的应对时间。& E' {" w R- p3 t
* H; I# U2 p) l) B那么,LRASM-A在飞行中段会选择掠海飞行,还是选择中空飞行呢?+ E& Y4 ^, l/ m
* w1 m, F( Z0 K6 A; H( R1 c
如果选择掠海飞行,攻击隐蔽性固然得到了增强。但掠海飞行阻力大,严重压缩了导弹有效射程。不是导弹根本够不着航母,就是迫使B1B必须冒更大的风险,突进到离航母更近的地方发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防御方载舰雷达固然探测不到在海天线下掠海飞行的LRASM-A,但LRASM-A同样也收不到航母战斗群发出的电磁信号,无法藉此修正航路偏差,以及规划攻击航路。5 N; C+ m+ @# ]6 ]: o) T/ j6 G2 [
) g3 p- [+ C$ m7 c6 [9 @3 ?5 R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