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前天 19:52 |
---|
签到天数: 780 天 [LV.10]大乘
|
本帖最后由 老票 于 2024-8-13 23:55 编辑
4 Z/ v3 P8 n' r# w9 r
! d' s8 W/ u4 C+ ~. i& N! {' j ' a- F |, I9 d: k
5 J7 T! U/ K+ i$ u
1 M1 X4 C& L+ Q% a6 _- N
$ l0 H( D& G- {8 F' t( S
5 n$ Z2 d( _! y/ B0 J5 n5 F1 z/ O" j& ?1 g+ G7 ^
在三国时期,夷陵之战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一起合称为三大战役,也是最后一场。这场战役使得真正意义上稳定的三国格局就此形成了,而战败之后的蜀国再也无力向东扩展一步,当初隆中对里的“双翼展开”战略构想化为泡影,沦为折翼天使的丞相从此走向悲剧性的结尾。- q8 Q% X$ _* h% y% l6 q$ o
H/ c7 S7 E% Z
2 M( e1 n* [* b3 l' W+ S* h先从战役的发生开始描述一遍基本过程:
) @' u0 K$ `/ w* ~: c% d$ E N N- _; P8 |6 I: V( V
4 }" i7 h! m; a+ |前面拙文曾谈到汉中战役,以及关羽的主动防御演化成进攻行动的襄樊战役:再谈汉中之战以及后续(下);) ~% N# e D+ ?2 G2 Y6 J! c
6 y7 [1 Y2 L" U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孙权趁荆州方面的关羽主力北上之时,派遣吕蒙、陆逊等人偷袭荆州、并擒杀关羽,夺回荆州全部地盘。 这种短视的背刺盟友行为带来的恶果是巨大的:不仅使孙刘联盟直接破裂,更把刘备推到了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
5 S$ q1 U7 }, e$ y$ e# r' T/ |% j$ r3 }! q
如果不反击,从道义上无法接受孙权这样极其恶劣的毁诺背义行为,从军事上也无法接受荆州地区全盘丢失的巨大损失。
$ V: X" S- a3 ^
5 Y5 h2 v) O& j8 [% O: ?6 d这使得夷陵之战的爆发几乎成为一个必然。
6 M w2 Y) [* K% m# j! S- B8 `+ F- ?/ h! A/ K# J
% D) ?8 e3 ^$ z
公元221年4月(请记住这个日期),刘备称帝;5月,蜀汉大将张飞被部下范强张达刺杀,此后二人逃亡东吴,开战的砝码又加上了很重的一块。
- K- e9 E L3 Z% b
' w2 m8 @2 `4 E7月,蜀汉集结大军出征伐吴,孙权急忙遣使求和,诸葛瑾(丞相的亲哥)也写信陈说利害希望刘备退兵,愤怒的刘备直接予以拒绝;东吴方为避免两线作战,遣使向曹魏称臣纳贡;同时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迎击蜀军,战事一触即发。
, o5 n1 X9 K4 m4 `9 S: r
0 F8 E6 V$ y' }+ ?' r1 U" t8 W5 N$ y; }+ x) q7 W/ z: v; Y$ u& z
![]()
/ f3 {' v7 X7 ^, J& E# A) \7 c& I* l3 S& h6 n
4 a. e: E: E& N7 C( k8 e
这张图就是夷陵之战所发生地域的概述,战场范围大约是从今天的重庆奉节白帝城,向东沿着长江三峡延展到湖北宜昌一带。 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就位于长江三峡大坝处,长江从重庆穿过狭窄高耸的高山峡谷一路奔腾东下,到宜昌一带忽然视野大开,一大片广袤的江汉平原徐徐展开,于是江水流速大幅缓和下来。 地形的巨幅落差是建造水利大坝发电站的绝好地点,也是东吴军队大破蜀军的胜利保证。
& z. o3 O B5 ?0 W# v! O, S( D3 c
: D" z" n0 C& V( }$ G![]()
% E+ G; i7 b1 c- o- c
& y% P. }9 v* D* k* q7 U" P" E, H1 f4 d! e) o
请参看上图(自己手绘的粗劣质量,看个意思就得)
' w9 G6 l9 }: a: z+ o' ]0 }0 o3 `: E! E3 A6 e y+ a! f
汉中之战时,蜀国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地区(曾协议割让了湘江东边地区给东吴);袭杀关羽后东吴就势吞并了全部荆州地区,蜀吴的分界线直接是以三峡为中线的。
% ]# y/ K9 e+ k `5 O' D1 I" ^$ f8 X% n& k5 n d& z
阆中是连接汉中和成都的咽喉位置,因此镇守这里的只能是最心腹的将领:张飞。汉中太守的职务给了新秀魏延让很多人不解,但其实阆中比汉中更重要--这里是出成都东进或北上的必由之地;该地驻有重兵,也是伐吴的主要出兵点之一。 张飞意外身亡后,诸葛亮赵云等股肱之臣又反对伐吴,刘备只得将诸葛亮放在成都做总后勤,赵云安置在后方做总预备队;同时任用大批新人:冯习任大都督,张南、辅匡、赵融、廖化、傅肜、吴班、陈式(曾被谣传为三国志陈寿的父亲)等人开始担当大任。1 }9 a4 W: N. z ]% H/ A4 S2 ^4 x
4 O6 [! q9 S" j: o. S- u& W
9 t2 e0 ^8 [; a; ?' B# A. N公元221年8月,刘备亲率大军进入前线,此时蜀军总兵力大约是4万人左右,分为水陆两军沿江东下。
2 y& j! F# `2 S' t7 {
1 L5 L; z0 `, u( U4 e. s东吴方面集结了总兵力5万人,双方兵力对比是东吴方略占优势。$ h9 k$ S. R( `9 P2 a
3 ~; u- n0 V- ^5 t+ H
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三国志.陆逊传》/ Q0 Q S9 L8 ]* a& X0 A
, [# C/ m0 ]0 w& o
但蜀汉军的陆军实力强劲,且初期士气高涨,前锋吴班、冯习进军顺利,直接击破了驻守在巫山的陆议、李异、刘阿等吴将,并追击打破了秭归,战线直接推到了猇亭一带。+ X2 A+ q$ R# \9 @1 o" |/ \ y
( G) }4 w$ ]' \. n; }4 s4 L7 M
* `) K2 L8 b6 x3 {7 C( O3 H
第一阶段蜀军进展很顺利。9 M: Y! h; Y# P5 A/ B" f0 @: H( G
# b, O, J2 t( r, T0 l B4 z
5 I4 f/ `2 `- O% @- M: n& K# ^3 s- Q/ _! W此时的陆逊压力很大,不仅仅是因为蜀军势如破竹,深入吴境数百里;更是因为此时他率领的是东吴一班旧将,而自己年纪轻资历浅不足以服众。+ I( E# m, E' F1 c7 x8 y0 i: e2 o
L9 }, \7 i- Z% I' d
看到蜀军的气焰逼人,东吴将领们纷纷请战,要尽快和蜀军决一雌雄。陆逊非常冷静的制止了这个趋势,并在关键时刻动用孙权授予他的职务权威镇压了这批老将的作战冲动。7 p6 H3 K) i7 _4 _- N2 Q3 R( E
% O( ~6 i! L3 o# V0 u2 S0 w: B @* @0 Z6 ]3 P- P
陆逊清晰的指出:蜀军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杀出,进入到第三阶梯后战略局势即将逆转。
8 X n- ]/ e: r* X3 @2 U0 g; i; M8 V$ r& q1 v
; N }3 k# ]9 }
# k8 ~, {1 [1 t; Q这张图看的更清楚一些
+ y5 F2 y# Q3 N9 R3 I1 V5 _, W4 Z* ]
& V ~+ @* y4 F' K! ]5 I& w. C蜀军居高临下从左边的山地杀下来,发现一片大平原既是吴军很有利的战略纵深,也是自身弱点的充分暴露:( q5 W3 q! N. F8 D% y1 K" m* ]- d
: C* {5 n4 ~1 }' F. \8 f
蜀军的水军战斗力很弱,而东吴水军天下第一,因此出了三峡后长江变成了吴军的有利地形,也是蜀军的天然交通障碍。吴军在水面上来去自如,还能得到充分的补给,蜀军则被逼迫不得不分兵两岸;
: [6 x) s& U" @$ B0 j* u% m: c
* P$ c! i" [8 `5 R+ J 长江三峡段的水流很急,地势险峻交通不便,导致蜀军的后勤补给线不但漫长而且艰难;吴军背靠江汉平原,粮食丰富且补给方便,还是自己更熟悉的作战地形;! ?& P4 _% S) _, v+ f
0 y& |, I1 E6 x. c0 N. {' z. b, X 北面的曹丕一直在虎视眈眈,三峡段蜀军还可以借助地形的掩护,出了三峡站在大平原上发现四顾无人,周边危机四伏。刘备被迫派遣黄权率军一万人驻扎长江北岸来防备曹丕,本就兵力不足还分兵,败相已露。
; u& x+ Z5 W1 n; M' H: T
: p& @/ E# N9 y y: P( S/ U- X9 c% _7 x& Y3 @' k) T
总之,出了山的蜀军有点不会打了。0 X, G# L# {3 J; f( \7 @/ z' c
, T1 w* u) x+ X1 M" y$ G
( i( z Q0 C) \& U
战役第二阶段,猇亭、宜都对峙
; z9 T' E6 b) I" c
6 v/ A' M9 V- j0 j$ {. Z; J+ U: _, U# _% E
![]()
' |6 E- N; F( @" ?9 f" E
$ L" _+ [3 H* b: Q2 ]9 Y0 m; A8 ~) c: C$ R
请看上图,蜀军进击秭归后,陆逊率大军驻扎在猇亭坚守不出,战事进入到相持阶段。 为了防备北面的曹丕,刘备派遣黄权率军一万北渡长江,驻守在猇亭吴军大营的西北侧。对此,陆逊毫无动静。
9 M1 I5 A/ | \% ?7 O/ V5 D; s2 r T" k: V* q
打了几个月需要稍微喘口气,同时发现自身兵力也不足,刘备派遣马良出使五溪蛮地区(上图右下角),此地已经隶属于如今湖南怀化常德一带。当时这里生活着一批蛮族,头领沙摩柯很开心的接受了马良带来的财物和封赏,还率众一万人加入了刘备的军团。(实际出兵人数应该最多几千人,且战斗力不能和刘备正规军士兵相提并论) 此时刘备总兵力略微等同于东吴军。! u) S6 U: r* C
. r+ P8 b5 _# u7 q/ D% f
这招棋很妙,可惜没有扩大化。4 g6 I+ j% w$ C
1 ?3 d7 R3 c! Q" ]" H得到外援的刘备亲率主力北渡长江,来到了陆逊猇亭大营的正对面对峙。面对坚守不出的陆逊,刘备整了个诡计:让吴班带几千老弱残兵前往挑战,意图引诱吴军出战;吴将们都很愤怒,纷纷要求出战;陆逊根本不上当
, n/ a/ ^, I/ |! y, A2 s& v
/ h) C$ [$ p4 O- W2 `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1 a4 e* h5 z! x3 M+ h) y" _2 g3 f) E3 ? x5 _1 G+ ~' `
刘备发现对方不上当,索性搞了一次武装大游行,以示军威。陆逊及时的利用这次机会,教育手下将领们不可莽撞。
; l' b+ |* ^- ^1 K8 r( }7 Z, B
0 S- z- i$ o" e; `, S; m0 |江北打不动,于是留下黄权后退驻守,刘备率主力又回到了江南;江南这边有个宜都城,虽然很小但却是吴军很重要的左翼据点。守将是孙桓,算是孙权的侄子
* J: q. y9 x, z3 C* T) H1 [0 G3 B+ L% I# u4 c
% x/ P, `5 H, k
+ v: z: H4 s( B- c" |9 t
孙桓当时只有不到25岁,虽然比较年轻,但是战功卓著威望很高,在吕蒙陆逊偷袭荆州的战役里表现出色,顺势极大地扩张了自己的所属兵力。( I9 D$ Z* N j: X# _
& w' T% W6 L/ c* C
刘备率军包围并攻打宜都城,其目的是引诱江北的陆逊渡江来援救,黄权就可以夹击其后方,刘备也可以兵半渡而击之。这是一着妙棋。1 ^3 I+ }- O0 i5 o5 h. E
# `) P. [7 N2 ^$ y
4 F+ I4 M. i% K2 D4 z; M& K: `但陆逊依然不上当,坚决不派救兵,任由孙桓的孤军苦苦支撑。 东吴诸将很担心的问他:孙桓怎么也算是主公的子侄,出了事怎么交代?陆逊坦然答道:孙桓很得军心,而且宜都城军粮充足坚固可守,等我下一步行动后就会没事的。
% w" W1 L7 X( w% C: u4 e9 h
' U" E1 `2 T+ M& ]
: T; L8 F9 T; z. ^3 c3 O9 W4 j兵凶战危,这话估计也就陆逊自己相信。眼瞅着诸将不服,陆逊直接上书给孙权,冷静透彻的分析了敌我态势:) o2 |* V+ t# E5 @% j/ h: K
4 ?. |* q' T' _6 Z9 ^% b1 I
“逊上疏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材,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三国志.陆逊传》- x2 j5 ?4 ?5 d; W$ o. C, O$ Y7 U
. Y* W4 H+ l* [9 L. p3 s陆逊认为,夷陵这个地方的关键在于是国界,虽然容易得到,但也很容易失去(因此不必太在意一城一地之得失)。这正符合《孙子兵法.谋攻篇》里所提到的: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6 b$ o* W0 I4 U; F1 L; h j E
' |* W2 ^* k. B" }' f/ _7 J/ Q& ^/ y
胜利的关键点在于:击溃刘备军的主力,失地自然复得。- k! B& _' G" M: a: i0 _! P
4 M% t' p0 o# i: M
/ r, D' P% t( f
当观察到刘备先诱兵于猇亭大营前不成功,再对宜都城围城打援不成功,时间一长师老兵疲,不得不将主力退守在长江南岸的灌木山区,陆逊看到了自己的胜利机会。
9 z* i+ E" h* N$ s, e' a6 A3 F6 U
2 ?# S& R# F; Y' W4 e/ [' o6 a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5 |# U4 q, L0 E% Z5 k0 F8 ?& W
! l" S Z) s) y9 G
诸将对陆逊的战略构想依然不解:刘备刚入侵我境内站脚未稳之时是打破刘备的最佳时机啊,现在蜀军进入我境内5-600里路,相持都大半年了,蜀军已经稳固防守站稳脚跟还怎么打? 陆逊说:刘备是个老军伍、老滑头,战斗经验实在太丰富了;战斗初期精力很专注,是最难对付的时候;相持时间久了就没招了,所以我们的破敌时机就将到来。' p* L, y4 E* g
. N) E4 ^( w3 C( J5 G
7 [8 n9 k$ p# Q) P
刘备军围攻宜都城不克,天气炎热驻军不便,于是主力部队后撤到宜都城西侧的山区地带扎营避暑,等待凉爽后再次进攻。但因为山区地形崎岖,无法驻扎单个大型军营,于是分兵驻扎四十余屯;从奉节开始算起,战线确实长达数百里。汉朝一里相当于如今的415米,从奉节到宜都城大约是295公里左右。
# T, g' b3 G% [# Y
9 J1 h1 `1 L. x魏主曰:“刘玄德不晓兵法: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以拒敌者乎?包原隰险阻屯兵者,此兵法之大忌也。《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
/ ~( k4 n2 t e- q+ w
; w; ?/ z! a% s这段话在三国演义里很有名,但着实不可信。 首先,曹丕本人的军事才能比起他老爹曹操来说差了很多,后期他主导的攻打东吴行动一败涂地;其次,刘备这样驻军是有深意的。
5 y; i! B- K( I# H. h
- G. B! M% }0 t. _( h Z1 Q& v) b: [
" R. B8 M/ O, W/ {以下是笔者个人对刘备作战意图的猜测:' k+ g l+ B4 ~. g+ T$ U
; { v" I- x7 Q1 [8 R& ]4 Q/ o
在汉中之战初期,刘备猛攻阳平关不利,法正献上妙计,主力东渡到定军山一带,引诱夏侯渊南渡汉水下寨,然后突袭斩杀夏侯渊,迅速取得汉中战役的胜利。& {& J& i8 ~7 E: a+ ^
- Y" y9 n" ~7 }5 Q4 D- s+ v& B
参看旧文:再谈汉中之战以及后续(上)
1 H" M/ {7 H) B2 I$ A. I6 @. \6 e, x; G
![]()
$ s7 b+ }9 v' T) f7 {& c; A) g# u% D/ G M8 Q0 X4 _
汉水之战示意图
2 R1 |( c8 x0 \7 u8 v# ?
, X) E# h8 I' `) j7 N! i& j % s8 H7 ^& c& n4 ~
' n3 A. N! W% r) W1 n再看夷陵之战示意图,地形是不是比较像?
) i% |% ^# e* i1 j) A
3 ~8 b/ d8 X+ U5 Z0 n+ Q9 L
4 |$ Z& o, X. b* F刘备在诱战猇亭大营,围攻宜都城打援这两招失败后,再次祭出了他在定军山的成名之作:诱敌过江,使其面山背水扎营。
! N. J( f' ^0 I- j6 D
0 V& ~: x7 u! L# t I
. o, P, B4 W7 J8 Y参看上图右下角,刘备军向西后撤进入山区,让出来长江西岸的一片空地,引诱吴军在此扎营。 吴军在此扎营,就不得不向西仰望蜀军驻守的山头,背后是滚滚长江,其不利态势和当初的夏侯渊是一样的。 如果蜀军择机出其不意的从山上冲杀下来,吴军就会崩溃。
7 A+ D4 o. N: F
3 l( x' S/ i7 [但这一招的致命缺陷在于:吴军的水军很强,不但可以遏制北面的黄权军团不敢轻动,甚至于后勤补给和军力往来也十分顺利,完全没有背水一战的不利。, v* K X1 x* [# U4 Z, Q
, ]+ Z2 @. W: t/ w& i) v
4 ?' m( x3 m- x( \, \看明白了这一点,陆逊果断接招:派出军队向西渡江扎营,和山上的蜀军对峙。 同时为了迷惑蜀军,陆逊还派军主动进攻了蜀军屯子。
' a1 ^' r5 ?- s5 g
* u, \! Z9 y7 X0 h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
1 @( T, P# I E" I+ Y( Q. @! J: p7 |+ L w1 |% v
可以看出此时的吴军将领对陆逊的不满已经达到顶点,甚至于对主动出兵也开始冷嘲热讽。陆逊胸有成竹的说:破敌良机已经到了。* b2 m" M2 W; W% \5 X3 F+ e# x
* [$ i+ x# m0 I: \7 R6 j
吴军主动出兵,蜀军将其击退,同时也发现暂时缺乏下山进攻的良机,只能暂时按兵不动。
, g# e' } w7 U( L: u( J' Y' n) T" b4 }. W" O
回头再分析一下这句话:“包原隰险阻屯兵者,此兵法之大忌也”,意思是说在潮湿低洼崎岖复杂的地形驻军,是兵法的大忌。这样的地形容易被伏击、被偷袭,分兵驻地之间也不容易联络和互相支援。4 R1 y3 N) g. F/ l1 ]
7 u+ q' _# y* A: X e4 e; E( V$ v3 c
但刘备没得选择,这是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交界处,东面和江北的平原都在东吴和曹魏手里,自己所处就是三峡的周边山区;打不过长江去,就只能驻扎在这样的地形。0 |2 P& A# k- \5 F
! c# l- F1 y$ j) ^1 Z$ d
于是刘备军团处于这样的尴尬局面:各部队之间联络不畅,主帅的作战意图不明,战争持续了大半年士卒们的战斗意志和士气都下滑到了最低点。
; |1 i0 M( b/ M; J: N1 Z: [, m9 n2 k$ i/ Q( a7 b/ j% q9 `
! c h' N- `6 c& L1 R4 X# |# d& I
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如果自己不解决,那么就会被问题解决。
6 I: z% O$ I. R" I% k6 o4 K9 Y
( r* p/ X1 Y m# d: y2 i9 [$ C @7 [" z. s, w. f8 l
战役第三阶段 陆逊果断出击
9 i& n' t# C% E3 ?
; c: M' k c% F g8 Z$ S2 ^6 @8 Y陆逊以背水扎营的营盘为据点,分派各将领逐次出击。先是朱然率军杀入蜀军各屯,一路杀穿横贯蜀军大营;然后孙桓得到陆逊的密令,率本部精锐沿江北上,潜伏到刘备撤退回长江上游地区的必经道路上准备活捉刘备;东吴各将领手持茅草,秘密穿插到蜀军各营屯中间,大肆放火烧杀。当时的引火物很简陋,而三峡一带的灌木丛在夏季潮湿多雨时节也不是那么容易大规模点燃,但这个声势会让蜀军感到很惶恐。
' U* W9 g W9 N4 V; r3 t2 P" e. g- G5 W4 t
联络不畅的蜀军各屯看到四处起火杀声遍野,都以为自己被包围,一时大乱。
8 `7 N6 {! q) G. [4 s2 e
2 d Q0 t- J7 } B+ b- U1 Q) T备注:太平洋战争期间在热带岛屿上,不具备制空、重炮等优势的日军往往擅长发动夜战,借着夜色的掩护突入美军阵地展开白刃战,令美军的火力优势化为乌有,四处都是敌人不知虚实就会军心大乱。后来美海军陆战队增加训练科目,严令各部遭遇夜袭战的时候稳守阵地不得出击,甚至于向一切移动的物体开枪(反正本方战友都在战壕里不出来),使得日军夜袭战的效果大打折扣。" A& [1 [" e* _/ ]' {
8 N: r% Z$ [* v很显然,当时刘备对自己的主力军团没做过类似训练,军心大乱的蜀军各自为战,被兵力不算占优的吴军各个击破,冯习、张南、沙摩柯等诸将当场战死,杜路、刘宁就地投降。/ x+ {# H; n; ?3 S O
* z& W% f2 v; o$ G- c& Y6 h2 e
溃军中的刘备收拢残部,突围到了马鞍山,吴军瞬间围了上来;蜀将傅肜自愿断后掩护且英勇战死,刘备才得以逃脱。
; `' F' K# w/ O: l
' P- F: d' j" S0 V; n- [, w( y马鞍山这个地点的考证有很多争议,主要分为北岸说和南岸说两种,甚至于在5-60年代北岸说占据主流,认为此地应该在长江以北;# J l9 B; G5 I" g) {0 \: b. P
# f0 ]( U/ W$ t O9 H但我认为此说不成立,真实地址应该位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一带。(上图中我有标注)
8 t/ B% h5 L! S! t0 L) s( T' o+ P- a
, y0 L6 z. t! Q" r
$ X" F' p5 f+ W4 Y# C% f( D( s有了傅肜的拼死断后掩护,刘备又命令士卒堆积铠甲焚烧来阻挡追兵。这就是狭窄地形的好处了:大平原上你焚烧铠甲,追兵只当是路灯照明而已。
6 q; o. O- ]2 z: @0 y% W7 l! q. T* e( W) a1 }7 G" A/ ^8 t
谁知半路上又遭遇孙桓的追击堵截,狼狈不堪的刘备感慨道:" g; \! T: u" W* _4 I- k/ F$ _
2 l+ Z1 y0 Z1 B3 I0 L“吾昔初至京城,(孙)桓尚小儿,而今迫孤乃至此也!”
/ ?+ N4 s, N8 Y* s, x5 Y A% v+ F. ]/ m, T+ @
刘备当年去江东的时候见过小时候的孙桓,没想到几年后被这个当年的小儿追的差点丢了老命。
1 e7 M8 O: X) j; j: q2 j% T5 x8 A! f! {- L$ k+ s* q; q
但谁也追不上刘备这个逃脱高手,当年从华北一路辗转中原最后到了成都,刘备的征战足迹在各路军阀里算是最丰富的,没有谁比他更懂得怎么逃脱!
* ~0 Z5 R+ Z2 C) ~, U/ {+ t+ E1 Q4 R: x; D! |# z
这一程几百里崎岖山路,刘备拼死逃回了白帝城。说起来是简单一句话,跑起来就是没吃没喝四处追兵,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率领几百残兵败将仓皇逃窜。关于当地的地形可以做个参照:距此不远就是桃花源记的原始记载地,沿途绝对是人迹罕至之地。
) R% J) u" ]0 t V3 |4 O8 I9 P
2 l) B: Y* j2 c) @, _: k* y5 h( E此时的总预备队赵云也迅速率军接应到了白帝城,刘备才得以暂时喘息。. { Z I0 }9 L& a' o
# a0 _- c* c. M) [
/ d5 q" c$ u% X5 w0 Z3 c9 m
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
8 B6 @* U% H- t/ i# |& Z4 H$ S. k% ^8 ~$ b2 X1 X+ K) a8 D' E
得知刘备逃到了白帝城,吴军先锋迅速追击过来打算攻城活捉刘备,但被刘备率驻军击退。徐盛等人很不忿,向陆逊申请派援兵再次攻打,甚至于想就此攻入西川,打垮蜀国。
- [' ^6 }, P- P% y0 m; H9 U; ~6 k. e
回到本文主题之一:从我国地势的第三阶梯仰攻第二阶梯,攻守之势就会再次发生逆转。吴军深入三峡腹地,陆军沿着坎坷崎岖的长江沿岸栈道进攻白帝城,难度很大;水军需要顶着三峡湍急的江水逆流而上,基本不可能发挥什么作用了。此时补给线拉长的是吴军一方,攻守之形易也。" f3 q4 S( R5 @# f1 C( E5 m6 N
' M/ o! L8 |. M7 a e/ c
因此陆逊不同意诸将继续进攻,他认为保卫吴国现有领土,打消刘备东侵意图的作战目标已经实现,且曹丕在北面虎视眈眈不可不防,于是撤军退守。蜀吴再次以三峡为界,恢复到战前领土分割状态。5 j1 Z. C8 R: g) p
* A) f! ?: C5 _
夷陵之战至此结束,刘备方损失了军队大约3万人(长江北岸的黄权军团一万人被东吴水军截断了后路无法退回西川,不得已投降了魏国),但损失更大的是牺牲了大批富有战斗经验的基层军官和士卒,以及多名征战多年的文官参谋人才诸如马良、程畿等人。. W* @9 [% s; o2 d6 f9 g
8 d- R8 q, z5 s: c6 }
“宠营特完”这四个字来自于《三国志.向宠传》,意思是夷陵之战时担任刘备军团牙门将的向宠所辖队伍都保持完整没有什么损失,其实核心意思是除了向宠的队伍保持完整以外,其他军队都成建制的被击溃或消灭了。 8 Y" E7 v5 e* I' P* ?7 o& @, S
# q# ?8 Y* G: ~6 ^8 W- u后来这位向宠得到重用,在《出师表》里有提到他,丞相在北伐中原前专门委任他做后主刘禅的军事总顾问。
! H7 C! o7 @) f/ h2 p. Q$ x0 b4 w
3 ]. t! l' G6 G" `9 j& t: w4 B/ D
遭遇了这么大的损失,但刘备还是体现出了一个伟大军事家的基本素养:他并未返回成都,而是收拢残部驻军白帝城,保持对孙权的巨大军事压力。 听说刘备驻军白帝城,孙权意识到了来自蜀国的军事威胁并未消除,于是遣使讲和,双方暂时进入到停战状态。0 V# U% I1 V4 t" ?2 [/ d
! e# J6 U2 @) z6 {; Q0 f6 r
6 J* I+ T6 g6 t- Z
0 f+ H: s! m: M/ r7 t! X9 L6 v
待续...* W5 s1 O8 y6 k9 @; t% L7 u2 T
0 H" J& s6 k( g# L
+ T& C o, `6 _; G( h( f; J/ I# z7 i3 |3 t$ G. w9 B
* i7 \; d2 ?5 H% Z/ @; k+ K, e
! ?; p6 M) C) @0 v( G
( @: V+ j3 G% o* k) V2 z( x$ V' d1 f7 `7 J$ F
来自群组: 万水千山走遍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