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八十年代曾经在国内相当流行的"西洋"歌曲,叫“巴比伦河畔”by the rivers of babylon,实际不是正宗的西洋歌曲,而是牙买加飘出来的"雷鬼"reggae。这首歌,带着浓浓的大麻和邪教味儿,在欧洲象“小苹果”一样大红大紫了一番,又溜进刚刚开放中国大陆。这首歌的歌词,大段的照抄了圣经,这不是重点;有趣的是,这个主旋律,几乎原封不动的用的是一首古老的酒鬼小调“干渴难耐”how dry I am。更有意思的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西屋电气生产的一款烘衣机,也会唱这个调调。
1952年11月17日西屋电器登在生活杂志上的洗、烘衣机广告。就是这款烘衣机会唱“我干透了”how dry I am
西屋氏的青葱岁月里,正值美国内战爆发。他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因为西屋氏的两个哥哥已经效命沙场——毅然加入了反对奴隶制的战争,那时他16岁。大概由于他手巧能干,当了一年大头兵之后,被海军考核吸收,直至内战结束,他以Acting Third Assistant Engineer(三管轮?)退役。3年的军旅生涯,无疑对西屋氏的人生轨迹有着重大的影响。他不但从一个技工成长为真正的工程师,而且在性格上也趋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刚正坚毅勇往直前又谦虚低调。
题外话:同样在内战年代,据“罗辑思维”的罗振宇说,洛克菲勒花了300块钱找了个人顶替他去服兵役,还煽情地说,顶替他的人果然战死了;也有材料说,后来的金融大亨摩根也是花了300块雇人去服役,等等。这多少是一种误传。因为当时的征兵政策本来就是可以交纳300块免除兵役,而不需要什么雇人顶替。300块在当年是笔巨款,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差不多两年的工资。这种显然是对富人网开一面的政策,甚至酿成了一场暴动New York City draft ri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