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京华烟云AMIP 于 2017-5-26 15:34 编辑 4 V% W+ g$ U8 |4 V
2 E: A" F' C% b- Y7 {" z/ l
清代的外蒙古地区分为两大块,喀尔喀蒙古以及科布多蒙古。
$ s6 R" e5 A! |2 I) J0 _! f: i; M& P& w k" R* k
首先是喀尔喀人组成的喀尔喀蒙古。“喀尔喀”据说意为“盾”,是外蒙古一条河的名字,也就是今天的哈拉哈河。按照蒙古人的传统,以坐北朝南为正向,即左东右西,因此河东岸又称为喀尔喀左翼,河西岸则为喀尔喀右翼。十六世纪初,北元中兴之主达延汗重新统一蒙古高原,他将原本首领世袭的部落格局打乱,推行了一套以黄金家族成员为核心的新体制。蒙古高原被分为左右两翼共六个万户,除兀良哈万户外,达延汗诸子瓜分了其他五个万户。喀尔喀也是万户之一,达延汗五子阿尔楚博罗特执掌喀尔喀万户左翼,而九子(一说十一子)格哷森札札赉尔则执掌喀尔喀万户右翼。
5 R, y1 O$ L. V. U
# U% Z9 }$ F" k) \/ M按照达延汗制定的法度,各大万户都是北元皇帝兼蒙古大汗——察哈尔汗的封臣,但到了十六世纪中期,土默特万户崛起,达延汗的孙子、土默特首领俺答汗飞扬跋扈,根本不把宗主察哈尔汗放在眼里。受这个强势亲戚的威胁,喀尔喀左翼被迫随察哈尔汗廷翻越大兴安岭向东南方向迁徙,而右翼仍留在了当地。喀尔喀蒙古人至此分为两部分,进入漠南的左翼称为内喀尔喀,后来归入内蒙古。# [+ o* x* s. v7 w- y( t0 s& f
- u2 e# m( {% r
留在漠北的右翼被称为外喀尔喀蒙古,俗称外蒙古。后来,一部分右翼人口移民到喀尔喀河对岸填补了亲戚离开的空白,他们便成了新的喀尔喀左翼。外喀尔喀诸部在明末清初整合为左翼的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以及右翼的扎萨克图汗部三大集团,合称外喀尔喀或外蒙古三部。6 a( E2 B2 H3 h7 B; F6 E( P" }
9 q# ~& l7 o% d+ {/ v具体来说,喀尔喀左翼的头头、外蒙三部中势力最大的土谢图汗,是格哷森扎札赉尔珲第三子诺诺和伟征的后裔,其长子阿巴岱是外蒙第一个有汗号的首脑,他于1587年从达赖喇嘛那里得到了“瓦齐赉汗”封号,而从阿巴岱的孙子衮布开始称“土谢图汗”。左翼的车臣汗是格哷森扎札赉尔珲第四子阿敏都剌勒的后裔,其孙硕垒在1630年称“车臣汗”。喀尔喀右翼的头头扎萨克图汗,则是格哷森扎札赉尔珲长子阿什海达尔罕的后裔,其孙素巴第于1596年称“扎萨克图汗”。
$ t2 b! ?, w/ X# w4 W& b) p3 X1 J; B N- _
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满洲人击溃了蒙元帝国最后的正统皇帝——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将元朝留下的传国玉玺收入囊中,皇太极及其子孙从此自诩为蒙古帝国当然的继承人。当时,外蒙三汗也派出了使团携带礼物访问皇太极的宫廷,受到热情接待,清朝从此将其视为“北藩”即北部属国。到顺治时,外蒙古虽然和清朝来往不断,还经常以“朝贡”的名义派出使团(其实他们更像是贸易代表团,不仅沿途做牛马毛皮生意,回来时还能从清廷得到大量礼品财物),但这种联系更多地是出于经济目的,目的是得到与内地做边贸生意的特权。2 ?0 k8 A, [5 @& p1 \+ Y+ K: D6 N
. n5 W. g$ _0 `- b L K" F! N" k; u$ t- V8 k) L
为了获得更多赏赐和贸易许可,喀尔喀王公们名义上接受了清帝的册封,但前者并非后者的真正下属,外蒙人与清朝之间的纽带十分脆弱,他们时不时进入内蒙抢劫或者趁机捣乱,双方经常爆发小规模冲突,关系并不稳定。' L! M# v" j5 E0 Z! H9 _( r2 Z
2 B2 \1 D% |* u. ?& s
十七世纪后期,准噶尔大汗噶尔丹于新疆崛起,建立了囊括几乎整个中亚的庞大汗国,直接威胁到喀尔喀蒙古的安全。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夏天,三万准噶尔大军突然跨越做为准喀边界的杭爱山(位于今天蒙古国中部,就是‘燕然未勒归无计’的那座燕然山,大约也是古代中原军队入漠北追击游牧民族的极限),向喀尔喀蒙古人发动了猛烈进攻。7 l3 e6 e& n$ ~- A( o0 M
% N5 L0 ^( \. p. v5 A* S; i. c* ^4 q: V. d: D) k
土谢图汗及其弟弟——外蒙大活佛哲布尊丹巴首当其冲,兄弟二人抵挡不住,而相对弱小的扎萨克图汗部与车臣汗部更是丢盔卸甲,史载喀尔喀各部连战连败,数十万众土崩瓦解,“尽弃牲畜帐幕”,向东一路狂逃,一直跑到了中蒙俄三方交界处才惊魂未定地暂停下来。力不能支的喀尔喀蒙古人当时有两个选择,一是南下归附清朝,二是北上投奔沙俄,两方案各自都有许多支持者,导致王公们讨论许久仍犹豫不决。1 w8 H. m' n3 w2 S: V5 ?+ R0 |4 M
0 d! Z7 p2 x) g1 j, U7 ?5 l1 P
就在这关键的时候,喀尔喀蒙古的精神领袖哲布尊丹巴一语点醒梦中人——他认为,俄罗斯人素不奉佛,不仅风俗习惯与蒙古不同,连语言和服饰也差异很大,因此投靠俄国不是久安之计。与其寄人篱下到异教徒那里苟延残喘,还不如归于同样信奉藏传佛教的清帝属下。蒙古王公们听后纷纷点头,南迁的事情于是就这么定下来了。
* w- L5 k; i0 q* |) C' E: B
) I% b/ k* R' G* ]- l% g7 K当得知喀尔喀请求内附的消息后,清廷有人提出,不如趁此机会把这些难民都吞并了,让他们统统变成帝国直接统治下的内蒙古人得了。但康熙却不同意,认为这样太缺德了,即“不忍乘其厄”,他下令把这几十万人统统安置到内蒙边界地区暂住,同时调来大量牛羊帐篷,给难民们提供必要的生活物资。
# k/ f& c& Q( R) J4 M2 E8 a0 i: f z2 h# f* c
除了明面上的道义因素以外,皇帝其实考虑得相当深远,他后来总结这段历史时说,当时如果不许喀尔喀人内附,那么外蒙古“必皆沦入于厄鲁特”,到那时噶尔丹的势力能膨胀到何种程度,就无法预知了。康熙深知准噶尔决不肯善罢甘休,为此他已经做好了与噶尔丹全面开战的准备。皇帝完全明白,“允其内附而恩养之,噶尔丹必假此衅端,与我朝媾难”,并且强调,接纳喀尔喀的决策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非漫然而为之也。”- J3 j3 V, i7 s% @! ^9 X( R
& ]. ^: j8 G! p8 c5 `' X7 N
事实证明,康熙的决策极其英明。在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一年之中清廷就接纳安置了数十万喀尔喀难民,康熙实行的赈济、安抚政策,有效地增强了清朝对蒙古民族的吸引力,漠北喀尔喀蒙古对清朝的向心力急遽增强。后来,人们通常把这一年,看做是外蒙古正式加入中国的时间标识。随着喀尔喀王公们的正式臣服,满洲皇帝终于被除了卫拉特之外的蒙古人,一致承认为成吉思汗、忽必烈等诸位蒙古大汗的合法继承者,所有蒙古贵族们被要求延续自古以来的传统,将自己的忠诚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博格达汗即大清皇帝。+ K& v1 S' G6 ?' J7 A$ j7 P
4 I8 x) m+ l# J( r清朝时的喀尔喀蒙古分为四个盟,分别对应着喀尔喀四部:
9 p# \+ C) A6 r7 J" k
- ]; |9 N7 H- m- ?! M8 d% T1、土谢图汗部,对应汗阿林盟,有二十个旗,首领都是达延汗的后裔。包括一汗,两亲王,两郡王,两贝子,六辅国公,一个公爵品级的一等台吉,以及八个一等台吉。此外,该盟的库伦即今天的乌兰巴托,还驻有外蒙古的精神领袖——哲布尊丹巴大喇嘛。' X$ L) @! v* P- B
1 d# E9 s5 w. v3 v J, u' \, \- a
前两世哲布尊丹巴都从土谢图汗家转世,当时清帝国正陷入和准噶尔汗国的漫长战争,因此对邻近准噶尔的喀尔喀极力笼络,实力最强的土谢图汗更是备受恩宠,还做了皇帝女婿,雍正更宣称哲布尊丹巴二世是自己的外甥。但到了公元1755年,乾隆发动了征服准噶尔汗国的最后一战,五万大军只用不到一百天就顺利攻占伊犁,而为了加快行军速度,经由外蒙进疆的清军主力几乎没有携带给养,乾隆的解决方法是让官兵就地筹粮,其实就是变相地允许他们在喀尔喀抢劫,本来物资就匮乏的外蒙古遭受巨大劫难,民怨沸腾无以言表,加之清廷对喀尔喀王公处置极为严厉,几乎引发整个蒙古民族的大暴动。0 ^8 o& B% J- u) ?! K n( X0 O
5 e$ w2 ?# a8 |1 {& J尽管动乱最终被平定,但随着满蒙公敌准噶尔汗国的覆灭,而中国与俄罗斯也早实现了关系正常化,清廷已不再像以往那样迫切需要喀尔喀人的帮助,双方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蜜月期终于结束,清帝对外蒙王公的监管越来越严厉。公元1758年2月,年仅三十五岁的二世哲布尊丹巴突然在库伦暴亡,官方说法是他感染了天花,可蒙人纷纷传言,自己的活佛其实是被清朝毒死的,俄罗斯方面的记录也持这种说法。不久,乾隆便在库伦设了一个新职位,即库伦办事大臣,由满蒙八旗中人出任。库伦办事大臣的首要职责,就是监管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及其属民,第二个任务是监管土谢图汗部和车臣汗部,此外还有办理与俄罗斯的交涉、边贸,管理来自内地的商队等职能,相当于帝国驻外蒙的商贸总督察。
" T2 I7 l, Y+ z8 J) M' |4 s( h4 O: o5 C8 W% w) P8 D& ~2 O: l7 z% I
2、赛音诺颜部,对应齐齐尔里克盟,有十九个旗,首领都是达延汗的后裔,另外还有额鲁特部二旗,来自归顺的卫拉特人,不属于黄金家族。包括两亲王,两郡王,两贝勒,两贝子等。$ M$ S" @" j: U# r" ]# _! ~. W
% v/ X) M2 [; K! v" U8 e ]赛音诺颜部其实是清廷从土谢图汗部硬切分出来的。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准噶尔大举入侵喀尔喀,清朝远征军在和通脑儿(今天新疆阿勒泰与蒙古国交界)中伏全军覆灭,二世哲布尊丹巴等外蒙高层不得不再次逃亡内蒙。随后在额尔徳尼昭附近展开的大战中,康熙皇帝的十女婿、于帝国部队服役的喀尔喀人将军策凌展开决死突袭,一举击溃连战连胜之下疏于防范的准噶尔大军。
( L2 v2 w# L& W
/ P7 E" D' L% V. x7 @8 V清廷以策凌立有大功为名,不仅册封他为超勇亲王及固伦额驸(‘固伦’名号本来皇后之女才准用,而策凌的妻子为妃嫔所生,只能用‘和硕’名号),还从土谢图汗部当时的三十七个旗(一说三十八旗)中划出十九个旗(一说为二十旗),专门成立了一个赛音诺颜部,做为策凌家族的封地。身为清帝在外蒙古的主要代理人和喀尔喀王公们的监视者,塞音诺颜诸王不仅多次从爱新觉罗家迎娶公主郡主,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也远超喀尔喀三汗。而做为一种形式上的补偿,清朝规定塞音诺颜首领的头衔只能称“王”,而不能像其他三部那样称“汗”,至于民间所谓“塞音诺颜汗部”,不过是一种俗称而已。喀尔喀蒙古原来的霸主,被塞音诺颜分割了一多半地盘的土谢图汗从此实力大减,地位也大不如前。* S) I$ v8 q* @+ i
4 C+ @. [( u, V
早在雍正末期,清朝便以对准噶尔用兵的名义,在外蒙设立了“定边左副将军”,乾隆后由于其驻地固定在乌里雅苏台(今蒙古国扎布罕省的扎布哈朗特),故俗称乌里雅苏台将军,其主要任务是监管赛音诺颜部、札萨克图汗部,处理中俄交界唐努乌梁海事的行政事务,并代表皇帝统率外蒙古所有的军队,包括驻蒙清军和蒙古地方部队。该职本来由策凌家族世袭,但后来皇帝对自己女婿家也不太放心,因而从乾隆开始,将军人选不再限于塞音诺颜部和喀尔喀人,诸多来自内地的满蒙旗人开始担任这一相当于外蒙武装部队总司令的职务。
! I0 v& |* {( ~; ^) v. k) z* D2 X$ C+ X* D# N0 {" Q
3、车臣汗部,对应克鲁伦巴尔和屯盟,有二十三个旗,首领都是达延汗的后裔。爵位包括一汗,一亲王,一郡王,两贝勒,两贝子,二镇国公,三辅国公,一个公爵等级的一等台吉,以及十三个一等台吉。
7 A7 C, P9 V, f4 y" M7 C
: i0 u p$ q9 i0 |0 L6 M" R6 W5 z4、札萨克图汗部,对应札克毕拉色钦毕都尔诺尔盟,有十八个旗,首领都是达延汗的后裔,另外还有辉特部一旗,来自卫拉特人,不属于黄金家族。爵位相对较少,包括一汗,一贝勒等。
# }/ b- _( e, x" t# U3 o6 }
/ N' }6 @8 J) F8 z+ b第二大块是科布多蒙古,主要由投降清朝的卫拉特人组成,归科布多参赞大臣管理,包括:- O; {, c1 `0 g
' q# Q. r1 o+ [/ x
1、杜尔伯特部,对应左右翼赛音济雅哈图盟,有十四个旗,另外还有辉特部的两个旗,以及札哈沁部的一个旗,他们都是卫拉特人,不属于黄金家族。爵位有一汗,一亲王,一郡王,一公爵等。$ G. z' _! Y! K( @ Q
2 A2 t) @( }1 N乾隆将从准噶尔汗国归降的杜尔伯特部(卫拉特人的一支,与准噶尔同源)安置到外蒙,给了十六个旗的编制,首领与喀尔喀三汗享受同等待遇,称“杜尔伯特汗”,驻地在军事重镇科布多(今蒙古国科布多省省会)。这些来自新疆的移民到了陌生的外蒙,自然只能依赖清朝,于是以帮助人生地不熟的杜尔伯特部尽快扎根的名义,朝廷特地在科布多设了一个新官职,名为科布多参赞大臣,其任务在字面上并非赤裸裸的监管,而是“佐画机宜”,但实际上仍管辖包括杜尔伯特部在内的八部三十二旗,并且接受乌里雅苏台将军的节制。准噶尔灭亡后,其附庸辉特部也被清廷安置在科布多蒙古。; m3 _! s" { [0 _& M
8 U8 q6 `, O5 V. B: Y- s' ?
2、新土尔扈特部,对应青塞特奇勒图盟,由随渥巴锡东归的一部分土尔扈特人安置形成,他们都是卫拉特人,不属于黄金家族,有两个旗,一个郡王爵位。
q7 G2 [: Y$ l |9 p% U# d; M
. B$ V: h$ N8 x8 z5 @4 p3、和硕特部,只有一个旗故不设盟,由随渥巴锡东归的和硕特人组成,他们的祖先早年间与土尔扈特人一起迁徙到了伏尔加河流域,首领是黄金家族旁支,成吉思汗弟弟哈萨尔的后裔,爵位不详。
6 {1 m) V5 k% o$ K/ a
7 ]2 I5 d/ N `4 U: h$ r乌里雅苏台将军、库伦办事大臣和杜尔伯特汗,三个钉子再加上喀尔喀内部倾向清朝的塞音诺颜部,以及杜尔伯特部、辉特部等与喀尔喀有世仇的卫拉特人做为溜缝儿的填料,从此将外蒙古牢牢地楔在帝国版图内。有清一代,哲布尊丹巴和喀尔喀三汗为代表的传统势力再也无法掀起大的风浪。) S s1 i" b, X& H A
6 K5 ^3 T2 N& X$ i" s! G& J# ~1 d6 w. i2 M
最后辨析几个概念,清朝史书中的外藩蒙古以及外札萨克蒙古,和我们俗称的外蒙古,并不是一回事。
! F5 r- P. N. C( Q( R
% e! {# F5 i0 N9 x( [清代的蒙古地区分为两大块,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所谓内属蒙古,就是清朝直接管理的蒙古,其首长与内地相仿,采用流官而非世袭,一般由将军、都统、大臣等负责管理。主要包括以下这些地方,一个是察哈尔部,康熙时叛乱后便废除了王爷,由朝廷官员直接管理;第二个是巴尔虎,也就是呼伦贝尔,但是地方比今天的呼伦贝尔盟要大,还包括蒙古国的东方省;第三个是额鲁特,在今蒙古国科布多省科布多西北方向的额尔德纳布仁一带;第四个和第五个,是扎哈沁和明阿特,都在外蒙科布多附近;此外还有乌梁海,今天俄罗斯图瓦共和国一带。最后是达木蒙古,它在今天的西藏那曲,归驻藏大臣直辖。
3 p# C, F$ u& e0 P* Z+ c; x6 q4 S/ f& S
所谓外藩蒙古,就是清朝通过王公贵族这些代理人来管理的蒙古地区,又分为内札萨克蒙古和外札萨克蒙古,大致与今天的内外蒙古相对应,但也不是严格一致。内札萨克蒙古都在今天的内蒙。但外札萨克蒙古除了今天的外蒙之外,还包括伊犁将军管辖的新疆蒙古如旧土尔扈特部等,西宁大臣管辖的以和硕特部为主的青海蒙古,以及今天内蒙的阿拉善旗和额济纳旗。也就是说,外札萨克蒙古的范围要比今天的外蒙大不少。
* ~& r1 O2 U6 w1 e* Y; L8 n& ~
无论内外札萨克,各旗的长官都是世袭的蒙古王公,他们一般都有爵位。内外札萨克的权力区别,是前者有兵权而后者没有——内札萨克王公归中央的理藩院管,他们有自己的军队,清朝在战争中经常征用蒙古马队,僧格林沁等内蒙王爷还是清军统帅;外札萨克王公则归朝廷派到各地的将军、都统、大臣们管,皇帝严禁外札萨克王爷拥兵,他们最多只能承担一些后勤工作。而策凌家族之所以能指挥军队,不是因为他们的王公身份,而是由于他们是朝廷的定边左副将军。
4 g3 z4 o! Y1 P; `; W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