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989|回复: 6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华府旧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10:58: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帖子是好几年前还在英国工作的时候写的,不知道该放到哪里,如果这不是最佳版面,麻烦版主帮我搬到合适的地方,叩谢。2 B* [3 K/ G' T( j) H9 W( b! ]! |

4 N9 O" u. F6 u7 c; B华府旧事
: K( l; }) h: f' W7 O/ B# {, M: m2 g
最近读英国前驻美大使克里斯托夫梅耶的回忆录《华盛顿绝密》,其人机敏、幽默和偶尔的刻薄让我笑得前仰后合。  
6 Z1 m& v, i* ^7 W3 o; L, h0 @
1 d) ]& t8 e" j, g, k2 H1 h7 Z其实英式幽默对我在英国的生活一直多是折磨而非快乐,和人聊天时别人笑口常开,而我多却不知所云,礼貌的微笑变成了体育锻炼,有节奏地拉动嘴角算对说话者表示基本的尊重,半小时下来面部肌肉隐隐发酸,回家还要用热水带热敷十分钟才能恢复正常。在英国如此这么几年下来,英语水平没见提高,倒担心日久天长一脸横肉就这么炼了出来。8 z( B" C$ }% d$ Y: D
# D. d: a- i& C' h4 P
看梅耶的书第一次有这么多的会意,绝非表明我的幽默感增加了,简单的原因是他在华盛顿的时间有一大段和我在那里的时间重合, 每翻一页都把十来年前的旧事翻上心头。唯一的区别只是他那时是显贵,在华盛顿人们都在听他说,而我是个小萝卜头,在华盛顿我总在听别人说。5 N0 Q3 U9 s/ J( @3 A

. J$ F" f, f$ H8 I二十五岁的时候,我还在北京的一个大衙门里当个小吏,有一天读到曾国藩给曾纪泽的一封信,大约是关于人生和仕途,开始辟头盖脸一句就是“宦海沉浮凶多吉少,卑官小吏犹多危机”,然后看着每月三四百元的工资条发愣。哪知一股寒意从头皮还没有略过背脊,我被通知,派你到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工作,感慨顿时被兴奋代替。" s% L7 O' Q: l' q1 {
, V( C! v1 }9 \% |* J7 N
二十世纪后期的华盛顿,是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八世纪的长安,十九世纪的伦敦。我二话没说,提起两个箱子尽直就奔着那个政客,律师,说客,官僚云集的地方而去…..3 ~5 P% Q4 I5 `1 ?" a

/ X+ V4 W" [# h) r9 [而今那段往事已离去近十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早就被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的主题代替。然而,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总是让人在回眸时是那么欣然,如果忘记了还是觉得有点惋惜。这只是一个小萝卜头在离开大衙门多年后对一段快乐时光的零星回忆,人多张冠李戴而事多移花接木,请勿对号入座。" @  I( D/ ]/ v4 v3 v% W

评分

参与人数 9爱元 +49 学识 +4 收起 理由
雪个 + 10 谢谢分享
宁娜 + 2 谢谢分享!
南方有嘉木 + 5 谢谢分享!
张王 + 5 谢谢分享!
空气精灵 + 4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10:59:46 | 只看该作者
楔子:大衙门中的小人物" J6 M  Y6 k! p0 l9 k, u! ?

) j. C1 I' \4 e- X1 h) c) a+ E翻译难当  之  奔小康4 K- A( z! A( v6 e
! |& a5 e- M5 S8 K4 y, c" B
老李是我的前同事,在衙门中已经干了二十来年。老李细致认真负责,有时候有点执拗。曾听老李说起过八十年代初的一段旧事。某年小平一次谈话后,中央便在未来规划中把“奔小康”做为明确目标,一时间在大会小会上大官小官们都反复挂在嘴上,言必称“奔小康”。一则要跟中央看齐,二则要与时俱进。
# @. O1 h6 A5 a; W& V2 L$ e, T9 j: v& s5 g/ i
遇到会见外宾,翻译们各显神通或支吾而过或勉强达意。某日副总理方毅要见外宾,老李任翻译。老李有点抓耳挠腮,这回是大领导,而且领导肯定要讲“奔小康”,这用英语应该咋说呢?头天晚上老李找了所有的英语词典,百科全书和翻译教材,灯下苦思冥想一夜。在月下柳梢万赖俱寂老婆孩子都已经酣睡之时,老李突然拍案而起,发现了“better off”这个词。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奔小康”不就是"We are on the road of becoming better off"吗!老李面带甜美的笑进了梦乡,尽管没有睡几个小时,第二天老李起个大早,喜滋滋地上班来了。, d3 m% _5 D+ j% {/ X' x* [9 Y
, g/ u9 Z+ O2 A( |. F
来访客人和方毅宾主落座后,老李高高兴兴、信心十足地坐在两个大人物之间开始翻译。方毅是八十年代中央领导中头脑活跃的一位领导,主管教科文卫,主导过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政策,包括开放学者出国留学,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等等。方毅一般会谈都不照着手下准备的谈话要点说,而是走哪说哪,谈得很尽兴,洋洋洒洒眼见一个小时快完了,就是不见方毅说“奔小康”,老李心里开始着急了。就在方毅停下来仿佛准备结束会谈时,老李的血往脑袋上一涌,脱口就出:还没讲“奔小康”呢? * s" [* J- A! J$ K  g2 t

& {% h: \) @" d方毅一楞:什么奔小康?
- E5 [" f  x% h" U; @& o" A% M0 C) I% @; {: K
老李一楞:就是中央的三步走的战略啊?
, j" t; S" q5 z2 H
7 a6 h, N6 s% g7 g4 g! e; B, L喔, 最近说得太多了,今天不说讲这个了。最后谈一点我们面对困难的决心,我这个人是不怕鬼,不信邪的.....2 S3 q# I  O1 q7 K7 j3 ^/ m
. f4 d8 T, {6 x
老李半个嘴巴悬在空中,过了好几秒钟才合上。我问老李不怕鬼不信邪后来是怎么译的,老李说那个时候那里还能顾得上“信达雅”, 掐头去尾就变成了“I am not afraid of ghost.” 至於能不能听懂,就不是老李的问题。
' B# b: G4 o+ u; e) a
0 {& T5 r' Z" ?- y翻译难当 之 郑板桥
2 {5 b6 M2 E! u1 G9 ?4 K+ i/ P1 m, m( H  ^" L# j+ n: p( }
小方是我的副处长,待人接物深文周纳,天资聪敏且勤奋好学。原本在南方教书,后来在联合国同传译训班专业训练很长时间,是机关里是功底很扎实的一个人才。
/ o6 U, i, ?' G6 ]' K0 N
5 |* z8 Q' `# l. M; Q& j5 D) j% \8 @5 a他个子不高,却有一种很强的自信和幽默感。经常在办公室里给我们模仿许国璋带口音上课的神态,维妙维肖。小方对於党国方针政策的标准翻译如数家珍,什么几个坚持、几项原则、一讲、二讲、三讲、真抓、实干、搞好、面向什么、背靠什么、 依托什么等等颠三倒四的官话了然于胸, 不在话下。* U/ R2 x+ @, S( Y, o6 E9 q
, o& z! R7 T6 m" l# j
1994年联合国某一著名组织的主任来访,江主席要接见,本处负责接待安排。对我等卑官小吏来说,那一年的重头戏是把江主席接见这事情给折腾好了就算年终总结一件重大成就。经过八九后几年的整顿,江主席九三年起要打破国际封锁,开始在国际上频频露面和西方开始恢复交往,对内对外都是大事。如此重要的活动,处里所有人马全力投入,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小方担纲做了翻译。4 O' n  Y2 ]% H( o/ c4 J: [; U
8 I- h+ ?4 x5 n. ?! E* F
会见在紫光阁进行,江主席和主任谈兴很高,小方翻得很好。看着头高兴,部长司长和处长们自然个个都春风满面。就在此时,主席兴之所至谈到了风景如画的江南,说我的老家扬州,在雍正乾隆年间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叫郑板桥,他创作十首《道情》,在南方风靡一时,茶肆酒楼,老少咸宜,其中一首,至今记忆犹新,江主席在桌前浅盏低呤:
, X9 s  C' [/ ]. S! I1 i$ O+ Y, ]" q9 e
“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O: K1 ?9 }0 b) `+ R, D& F

" g% [- `0 \/ L+ r' l小方向众人张望了一眼,那眼神中掠过一丝绝望和无助:道情?!9 D# X7 ?$ z1 o+ p  Y1 U, \4 E

1 a) d5 E' p  {9 c# C) Q部长们是不关心技术细节的,处长和小萝卜头们在那几十秒钟的时间里屏住了呼吸。小方哪里能记得住这首调子,主席明显不高兴翻译的内容,说完后自己用英语补充了几句。+ }& F+ _, w6 e8 v( b$ I( q% o
! y: }4 G* ?! J: ^+ X3 M. K
会见结束后,江主席特意留下了一会,看着小方说,年青人哪,你们不仅要学英语,还要学一些中文啊,道情是中国的民间说唱艺术中的一种,在扬州一带尤其流行.....
+ [! V$ e$ g: O- _, @1 {$ {/ F& A# w, V' }
小方后来说,听到“道情”一词时头脑轰的一声,只能照猫画虎嘟囔成“DAO QING”,更不要说记录下整首词。
& [. w& c# w+ ]" a" k6 B3 ^4 Q! ~- S
此后机关里每临大事,翻译除了背诵政策报告的专有名词以外,还有唐诗、宋词、元曲和道情的嘟囔声:“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an old fisherman...."% y$ p" N/ ?& q
, R' Y. S6 O- a8 M1 P/ N
翻译难当  之  我的马呢?+ q8 M3 X2 y0 c( v$ m
9 N4 _+ p0 b3 `. }, Y# X) |
小修清秀漂亮,是国务院某部高翻,时不时给最大的领导当翻译,属於天下芸芸众翻译们仰望的一颗星星,是小人物中的大人物。小修的水平众口皆碑,无可挑剔,其用词造句常常是诸人模仿的对象。
7 L3 U* _4 J4 f) i1 ]  E. ~% l" A& I
林主任个子不高,比较瘦,头脑清楚,知识渊博,也会英语。早前是国务院某办公室主任兼了一个部副部长。林主任见老外时从技术上讲无需翻译,只是礼仪和形式的需要。
8 Y4 I5 ]: `1 l9 j- \4 L
/ n. R: _3 [; E! R, b3 M. o一日小修做了林主任的翻译。有这么好的翻译帮忙,林主任和对手也谈兴很高,其乐融融,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其间的引用的诗词歌赋对小修来说也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主任引用了一句成语“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小修英语水平也是出神入画,顺手借了一句英语谚语“TAKE THE BULL BY THE HORN”,表达了同一个意思而不需解释一大堆背景知识, 否则一下子要射人总有些突然。 此时一匹马于无声处变成了一头牛。; d0 W* N* l! J+ L

) c7 ~" {6 W" D  N* d8 `, u2 t, c如果说完就完了,宾主继续聊别的话题,这本是一个自然流畅的翻译。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两句话之后,林主任又回到了他刚才说过的那匹马身上,  继续做文章,小修一听犹豫了一下,怎么把话给接上呢,这马从一开始就没有存在过,还是继续接着说牛吧。
) k2 a& C! u% K. p' V" U7 e3 F8 F5 D! s
! b" i4 p+ T2 z$ k林主任的英语虽然不可以和小修相比,还是可以听出个大致眉目,听着听着觉得有点不对头,回过头来看了看小修,问了一句:
# B: R3 `+ P6 `4 W0 X  i$ K2 ^
  ^* N9 r, c8 e$ G. J7 \' O3 N--我那匹马呢?
& p" S6 O/ ?: x5 c6 O3 M" |. {小修婉尔一笑,那是见过大场面的人非一般衙门杂役可比:
& H! b5 h$ h/ W--奥,我把它变成一头牛了。
5 {) d* T2 U: p4 W
1 Y, K8 X* N3 v8 r主任一言未发回头开始接着一头牛继续说。会见结束后,林主任握着小修的手直点头,你比赵高厉害啊。        
2 h) d2 L* A4 j. d2 o" S; e7 R 7 |- Z. C6 q# b( `2 p( ^/ y

评分

参与人数 7爱元 +36 收起 理由
雪个 + 10 笑得要死
宁娜 + 2 够牛!
即晴 + 2 给力
花似荼蘼 + 2
空气精灵 + 4 都是牛人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11:00:50 | 只看该作者
1 天外有天) V  A* C: k) Y5 j1 K

2 z6 ?  {% a% r前一天还在会场上忙乎,后一天就拎着行李箱上了飞机。机票是干部司的人订的,需要在洛杉矶转机。在飞机上碰到一个刚刚到北京开会的商人,来自爱荷华州,热情地在转机个小时间歇里请我喝了一杯咖啡,向我介绍美国社会和生活,介绍他的公司和生意,他的家人和孩子…….没有想到在美利坚的腹地,有对中国这么友好的美国朋友。只是到东部后的很多年里,很难再见到这么淳朴的美国人。  d# P3 I* u) m6 a
- _7 L8 ~3 B" P! h4 P/ M2 |
航班开始登机检票,告别这个美国人,走进机舱,在座位上系好安全带,翻开《洛杉矶时报》。记得当天文章登载了Charles Wang的故事,看起来象个有影响的人,我在国内没有听过他。身旁一个华人说此人叫王嘉廉,很有钱。就在我津津有味地读报时,空姐用话筒叫:风雨声,请你到机舱外来一下,有人找你。我当时吓一跳,幸好有安全带绑着我,飞机都要起飞了还有人找我, 我可是谁不认识啊?! }+ Z+ ?0 L% m9 |  G6 S
6 n, T9 p% k0 F" X
一个鹤发童颜的中国老先生在机舱外,看见我跨出舱门,上来就握手,欢迎到美国来。原来是本国驻洛杉矶总领馆的一位领事到机场来协助我转机,在出口错过了,一直找到了机舱里。领导这么重视,有点受宠若惊。0 N* _4 b2 j& c3 a6 \
! j, v3 h$ P+ W5 m1 V# ], D; c
四个多小时飞行终于从洛杉矶到达了华盛顿杜勒斯机场。下飞机刚刚出舱门,就看见本处公使衔参赞派了好几个同事来接机。那时候的美国还是如伊甸园一般安静躺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怀里,恐怖分子只是传说中遥远的故事。人们用一张驾照就能走到机舱口接机送机,不象首都机场就把人隔得天远地远。在人群中看到一等秘书小赵,二等秘书小钱和小孙,三等秘书小李,还有和蔼可亲的领导夫人,如果再有锣鼓喧天彩旗飞舞,那场面一定是相当的壮观。在国内这可都是局长处长副处长,当时那个温暖和感动,在国内从来没有过。飞机上坐我旁边的华人小心翼翼地问我,你的官很大吧?5 u! B2 G0 y: v

/ j1 \* L/ S0 ]一行人坐车里径直奔华盛顿市区来,一路过了波特马克河、峡谷、里根遇刺的希尔顿大酒店,车停在路口等灯的时候,有人说到了。前面是座桥,右边是一栋有点欧式风格的大楼象公寓。看着我一个劲往右边望,同事把我的脑袋拧到左边, 那才是咱的使馆。我真不愿意往左看,这栋楼实在有点对不起观众,估计这个红砖砌成的七八层高的庞然大物,在延安都不容易找到。: V8 |: \( o' P) _9 T  G
5 {8 V8 v8 L$ P% F& ?2 P( B1 q
虽然房子不好看,但是那时候二十几岁热情很高,正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第一个遇到的好友是周君,年龄和我相仿,是外交部美大司根红苗正的干部。我倆在一起经常开玩笑,周君得知我去过很多国家时,那一脸的羡慕让我足足得意了好多天。周君戏称自己不仅来美之前没有出过国,在美大司两三年间连个美国人影子都没有见过,比嫦娥在月亮上还寂寞。
$ T1 H, w/ I* a: S( g7 h9 O' y4 W( I8 L/ \5 m) u
和周君的谈话让我飘飘然了好多天,原来自己还挺牛啊,逢人就问你去过多少个国家啊。有一天遇到了吴博士又开始问,周君在一旁看着我挂着一脸坏笑不吱声,吴博士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去了多少个国家呢?' W7 p/ t7 c/ ^- B3 l5 h8 l

( s' R& t3 x; k$ ~( i- ]" c5 ~哈,正中下怀,我就等着你问这个问题呢。二十来个吧,说完后,在一旁等待他羡慕的眼神。吴博士笑眯眯说,哦真不错,我大概还有二十来个国家没有去过呢。! r/ @6 L5 D3 K& f4 M0 ?
--什么意思?; c2 L' s3 K3 h. s( ^' i
--我去过一百五十多个国家。
6 a, y7 t- B, H% n0 i' h, t& x' Y2 G/ b' S5 L# H* B4 E/ \
此后,我再也没敢问别人去过多少个国家。在深受领导重视的温暖感觉中,我驽开胳膊准备干一番大事。美国一直是我比较盼望去的地方,派驻扎华盛顿对一个二十五六岁的毛头小子不能叫沾沾自喜,那简直是得意忘形。北京那个九平方米还要挤两个人的宿舍,三四百元人民币的工资已经忘在太平洋的对岸。不由自主开始念念有词背颂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就在我踌躇满志地等待着领导给我委以重任,头几件任务来了:
1 p8 U; F3 m/ z6 C( K8 D$ ~1 给公使官邸草坪交浇水+ `5 @' b! B+ Z
2 在代表团来访前到餐馆确认菜单
6 w7 M' v% N+ x# S6 T3 检查某国务委员住宿的饭店里马桶是否通水
( w) d# v" K$ @3 |0 \9 G+ s…….
  b- I: o6 Y" D2 v, E& E8 h- [0 o) |
英国大使梅耶在回忆录《华盛顿绝密》中说,他第一次到英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出任三等秘书期,除了管理厨房里买菜洗碗的服务员的账单,还要牵大使的狗去打疫苗,看到这里捧腹大笑。
$ s, D5 [5 Y- J- J
$ `1 M3 t( c9 e4 m6 b; j$ [相比之下,摇动国务委员房间马桶上的把手看到清水冲出来划过洁白的瓷器,还是比牵大使的狗有更多的成就感。这项庄严的任务出现的原因是,曾经出现过来访领导坐在美国五星级饭店的马桶上,发现水箱不工作的情形。那次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 D+ B, ~  N8 A0 ~; i. w- F# X, p) V ; v5 n- M* P0 u$ H7 o# n' J8 }

! D2 m8 y6 {0 C9 g8 c

点评

一个洛杉矶总领馆的三秘的工作是为江主席夫人王老太太去Blockbuster租DVD解闷。这老兄搞来四五十盘,王老夫人不爽了,说都看过了。  发表于 2012-8-26 00:29

评分

参与人数 4爱元 +18 收起 理由
兰凯 + 4 谢谢分享
宁娜 + 2 给力
燕庐敕 + 3
煮酒正熟 + 9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11:01:59 | 只看该作者
2 主席御驾4 F/ I- C. O6 ]( a: p- P. o/ q

7 M+ K, y1 b4 ~2 i89年大约是当代中美关系的分水岭,此前十年如热恋男女一般恩爱,此后的十年则如配偶离异恶言相向翻脸成仇。八十年代美国国防部天天向中国军队抱怨中国军费开支太低,无法有效抵御苏联的扩张;九十年代中国军费开支增加一元钱,都会有美国政治人物和媒体惊呼中国威胁,中美蜜月期视而不见的分歧登上了舞台,此后成了主旋律。
, O! `* ?1 Q$ q" r
, K5 X+ h) {& v( Z9 C' C4 K* S1997年10月底江主席访问美国,原本沉寂的使馆一片热气腾腾。这是中国国家元首十二年中第一次正式访问美国,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二次元首正式访问美国。为了这次访问主席等了八年,安排可谓用心良苦。第一站是访问夏威夷拜谒珍珠港,把中美关系放入一个历史背景中。提醒美国人在现代历史最近一场世界大战中,中国和美国曾经是同一个反法西斯的战壕中的浴血奋战的盟友。只可惜当年的政治气氛里,美国的媒体醉心在集体自慰中,任何关于中国的报道都集中在谴责中国人权状况和报道示威游行上,不能闻弦歌而知雅意。
, y7 t2 q% Z4 _3 S0 n# y6 O6 X! e8 q% i1 t% c; {' |8 e
主席从夏威夷抵达新大陆的第一站是威廉斯堡,在此处下塌小憩,调整时差,第二天赴华盛顿。我的第一个重要任务是和其他人民群众一起去机场迎接江主席。吃完晚饭后,一辆大巴士载着满满的人,直奔威廉斯堡。这座古老精巧的小城曾是维吉尼亚的首府,是殖民地时期的北美政治中心。而今这个小城除了那所古老的威廉玛丽学院,就是保存完好的老殖民地建筑,当地人穿着十七八世纪的衣服,抄着十七八世纪的口音,走街串巷招呼客人,为美国人保留一段古老的记忆。
7 s+ _$ T' T' d7 \) y7 D4 w% C2 O1 ]+ h# l" j3 g0 N
十月底的华盛顿已经寒风凛冽,三四个小时抵达威廉斯堡空军基地,大伙在冷风中瑟瑟发抖。大约晚上十一二点,江的专机抵达。女士们一起有节奏地挥舞旗帜高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好多年没有迎接领导,觉得自己手脚都很僵化,硬着脖子在人缝中瞅停在黑鼓隆冬的夜色中的飞机,主席呢?掂着脚揉了半天眼睛,才看到一行人已经上车一流烟走了。虽然对盼着主席能走过来给大伙挥挥手的人来说有些遗憾,第一项任务胜利完成。3 K4 B( Q0 d( V; S0 C; T

4 J: }- r2 f. [+ q1 I0 W  N后来在《时代》周刊上看到一张照片,一个美国女士在威廉斯堡举了一个牌子抗议江主席的访问,牌子上大概写的是“你的孩子们还在挨饿!”《时代》周刊的记者在旁边注解:估计这女士没有搞清楚朝鲜和中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我反倒觉得这位女士颇为可爱,她应该无心之中为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做了一个绝妙的注解和比喻,她后来成我在美国百用不烦的素材。
' Y7 m" p$ k+ Y. p4 A/ }8 b, V# o% {0 f2 h. Y5 ~
大巴士把所有的人连夜拉回使馆,到家时已经凌晨三四点钟。第二天下午,再坐巴士赶到华盛顿郊区的安德鲁斯空军基地去,再次欢迎江主席。这次学会了高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居然两只脚还能踩准有节奏的步子!感觉工作进步很快,对外交业务熟练了许多。第二次成功迎接了江主席,算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0 Q3 ~/ u% v; R
% W4 N: c% ]1 X1 ^$ G
主席下榻的布莱尔国宾馆名声很大,在白宫对面,按中国的标准其实顶多就是一个驻京办事处招待所。晚饭后,主席在威拉德饭店会见所有使馆工作人员。同志们个个西装革履,包括所有工勤人员,厨师、司机、清洁工、理发师等等,要见主席大多有点兴奋。先照相,所有的陪同人员腿都威襟正坐,只有主席一脚蹬出去放在前面,多少反映他当天心情好,意气风发的感觉。然后欢迎主席给大家讲话,热烈的气氛热切的期盼,大厅中悄然无声,主席开口了:
% g" \5 ?) E0 j0 B  \+ m2 I1 T( i  M" V3 i3 }7 V. r1 G
“Good Evening, I am going to speak English to you tonight……” 1 a: K6 x# s  ~5 G5 d7 e. M+ f

0 ^$ @% l9 ]  C( S, U& O. D大约三四十分钟的时间里,主席用英文侃侃而谈,讲起在交大上物理课用英文原版书,朗诵林肯葛底斯堡演说,闭关锁国的几十年来没有机会练外语,一个七十几岁的老人居然能出口成章…….台下一百多号人个个睁大了眼睛,如麻将牌里的二筒,尤其是理发师,厨师和司机们。
( @3 f  _( e" F& W# h9 j* \
  |8 V: U6 _/ r半个多小时后,主席一行匆匆离开会场,当晚同克林顿在白宫单独会见。这就完了?!大家回过味来,主席是在和克林顿单独会谈前,顺便拿我们练了一会儿口语。
( Z- `) @8 x" h: z( `4 r+ l0 T" r1 ]% Q9 a, Y
第二天白宫南草坪礼炮,阅兵,演讲,全世界的镜头前上演君临天下的仪式。围绕二十一响礼炮的安排所费的一波三折,钱其琛在其《外交十记》中有详细的描述。钱副总理没有提过的一件小事,在准备江的访问时,克林顿曾托人带话给江说,many people predict neither of us will be around for long  (很多人都曾预测我们俩都呆不长…..) 这话大概可在古往今来马屁功夫华山论剑中进入最高境界,一句话顿时缩短了被浩瀚的太平洋和数千年文化分隔的两个领导人物的距离,不知道江主席是不是心口温暖了很多天。; x) C) q6 Z7 v, ~- }! q9 ~
  H3 Y+ {' o; R; S3 a
不能不对克林顿佩服得五体投地。  " ^) G. ?1 g, B& V) y, C& T5 W

6 l  d8 ~8 m* ]6 S( `) C/ ?- `主席夫人王冶平让人印象深刻,让我意外的是她非常注重他人的观察感受,白宫欢迎仪式一结束,她就不断问身边工作人员,在电视上看到的是什么。我对这个慈祥的老太太很有好感,尽管她的脊椎疼头有些偏,已经明显步入老年。很早以前就读过关于她的报道,觉得她是个很睿智的人,母仪天下的角色要的未必是国色天香。主席这么多年营造的诸多形象中不少已经模糊,但是他每次步下飞机悬梯,搀扶着年迈的夫人的形象,却一直印在我的记忆中。" I4 o; Y/ f/ w; E( s
9 f( r! @3 l8 h: L8 r# p9 p
主席访问其间,中央警卫局的队伍是一大景观,大约二三十人。有人管剪指甲,有人管梳头理发,有人管洗衣洗脚不一而足。警卫们级别都不低,一个警卫骄傲地告诉我们,这里最小都是个少校,难免脾气比较大。在访问准备过程中,先遣队过来时警卫们跟使馆工作人员无论级别大小都是以训话的方式交流。我在印度工作期间还碰到警卫训大使的情景。首脑访问每场活动的安全需要特别通行证,这不是一个卡片让人验证,而是别在衣服上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别针,白宫的便衣警卫遍布人群中查看“证件”。某次活动,一个级别很高的警卫局领导忘记了带别针,和领导随扈们一起要进入某个厅,白宫便衣放行其他人但拦住了他。警卫领导说我是跟主席一起来的,便衣一声不吭摇头示意离开此门。大约领导当时很生气,昂首挺胸就跟着队伍往里闯,四五个牛高马大的白宫便衣冲上来迅速把领导按翻在地上。这大约算是当年官式访问过程中唯一的“摩擦”吧。其他警卫们大概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领导被按翻在地上,有些不知所措。
6 i6 [* F; M+ `) m' R0 z- `
  `# |" ^5 t' c- i1 d& w8 G1997的首脑访问,中央电视台全程报道为天下瞩目。为此次访问,主席在上海大约准备了几个月的时间。可以看得出来,主席对中美关系多年倾注心血,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他的梦想。此前1994年主席在西雅图APEC和克林顿非正式会谈,此后, 2000年9月参加联合国高峰会工作访问美国,2002年10月在卸任前最后访问德州农场。主席几乎是用一种契而不舍的精神来面对一项在那个年代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L2 I3 Q2 M2 Q) u

8 N. ^, D* c! [1 u$ l$ ]从1989年事件和苏联崩溃之后十年间,中美面对的共同敌人消失,相互交织的共同利益基础微不足道,但双方政府坚持的意识形态却形同水火。在这种条件下,无论是伙伴,还是战略,亦或是建设性,都形同沙上建塔。
, f2 h! v* }+ C, B% M; F
; v" c( x9 ~  m7 \2 `+ Q或许是因为小平“一定要把中美关系搞好”的政治遗嘱;或许是因为年青时背诵葛底斯堡林肯演讲引发的对这个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超级大国的情节;或许是因为感受到美国对中国重新在世界崛起影响亿万生灵的命运,才有了近乎“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才有主席在美国的吹拉谈唱,使尽了浑身解数希望让美国人了解一个友善的中国领导者的形象。
) \6 b: G" E  a. ?3 i9 n- R% X( y, x
& X7 n+ s7 h3 K& o! J/ m换了其他人,大概没有人愿意在1997年去美国访问。% \' H2 n' a* P; m
  r! F/ r& D9 }; e7 d. b
: o5 E3 N% x. e. I, L$ a9 ~& K& K
% l+ F4 L8 V4 J/ o

评分

参与人数 7爱元 +42 收起 理由
兰凯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雪个 + 10 谢谢分享
宁娜 + 2 给力
即晴 + 2 给力
空气精灵 + 4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11:02:40 | 只看该作者
3 总理亲征. x& U" @8 O! ]8 R
: L* R3 x+ Z/ Q) ]2 _0 [0 r4 g! I
“全球化”大概是二十世纪末期这个世界中最重大的变化,对普通人的生活和地缘政治的冲击比任何政治人物的宣言都更激烈。1999年的WTO西雅图会议的抗议人潮最形象地展示了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民众对全球化的反感。) j- }% K! x/ T' Q1 u

1 O, ^7 J6 N. ]  E4 y4 ^应该说很多国家对全球化的反对尤其是工会和环保组织是有正当的理由,然而看到有个把中国学者加入西方知识精英反全球化的行列时,却觉得有点搞笑,往轻的说是东施效颦。在这场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全球化”游戏里,中国可算是最大的赢家之一。中国没有日本韩国战后崛起时美国出于对抗共产主义的需要而提供援助和开放市场的机会,而碰巧“全球化”浪潮呼啸而来,携带资金和市场,为启动中国这列在70年代末濒临崩溃的火车并把它拉出越陷越深的泥潭,提供了最重要的燃料和动力。邓启动的改革开放以及随后朱大规融入并利用国际市场的政策抓住了这个机遇。
/ T; h7 |% C9 `4 T1989年以后经历了几年的徘徊和挫折,朱在1994朱决定人民币大幅度贬值为外资涌入和出口大幅增长打响了起跑的枪声。看到十多年后人民币汇率微小波动引起的全球强烈反应才能体味其朱的眼光和魄力,而WTO则是他的另外一个大手笔。打个简单的比方,李嘉诚当年如果呆在汕头农村的穷山恶水中苦思冥想是难以改变自己命运。他选择了走出去,虽然从给人打工的低水平开始干起,但重要的是这带来了变化的机会。中国通过WTO全面走入国际市场竞争,就如同李嘉诚当年从汕头农村走到香港。
( H( z2 O1 G' E, C2 j. u4 ~$ E2 J" o( d0 O! Z% P
朱主导中国加入WTO对中国下一世纪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恐怕能和小平79年的改革开放相比,在走出去并"引狼入室"和狼搏斗的过程中,这个民族会有意想不到的改变;如果说邓冒着友军炮火把国门给顶开了,朱则在门下垫了一个硬石头,让它很难再关上。
* {7 j& ^9 e" h& _0 S; ?) k: w2 V# t) i  y. J5 {6 `
除了资金外,还有体制的变革的需求。中国人应该清楚自己能在国企改革的浆缸里折腾出什么新东西,先是三申五令要国有企业管理者用大公无私的精神经营好企业,而后是承包租赁,再后来是清理三角债政府主导下重组......几十年折腾老百姓的钱年年往里砸,这些措施对数百万个膀大腰圆占山为王的国企领导和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可曾管用过?出路只剩下引入竞争,创造条件迫使国有企业改变自己。
7 c% P$ W! k& v: S7 L, \
3 M: H& K2 x: {- b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中美谈判, 1999年4月朱访问了美国。* ^+ N  n% V( a% t" P5 O' [
4 |3 o. j9 K2 x, ?/ Z  N
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美国政治大戏的外交政策第二幕,是在一片对中国的喊打声中上演过来的。苏联东欧作为意识形态的敌人消失了,美国骤然间有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孤独,他需要寻找一个敌人。出于简单的原因,中国不幸被跃跃欲试的大小政客们相中。当时的美国政治气氛是在和中国接触,还是遏制中国之间做出选择。是否和中国在WTO里讨价还价属于一个等而下之的问题。
. |  E/ j6 p- ^4 z' v  r
2 d. \/ h$ d9 Y% R7 t( l* R朱本不愿意在此时来美国,原因是他要推动的WTO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来华盛顿干什么呢。而且当时克林顿深陷莱文斯基的丑闻中前途未卜,是否有能力做任何重大的政治决定都是未知数。而克林顿政府是非常希望朱按照原计划访问美国,需要向那些处心积虑打击他的政治对手还有瞠目结舌的美国民众展示,他们的总统在高压之下工作照常运转。; C; _: U1 G% B4 I4 h0 S2 K& j

+ Z$ |; S/ m& Q. J, v  u4 d! X《华盛顿邮报》曾报道了一段朱和克关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资格谈判的对话。克林顿曾问朱,你现在真的很想要这个协定吗?(Do you really want it now?)《华盛顿邮报》认为克林顿是希望把这个谈判结束了,而朱的中国文化背景让他在这句话背后读的是别的意思,不愿意让克林顿觉得中国在求美国而拒绝。《邮报》称之为因文化差异,中美关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协定在1999的差肩而过,并责怪克林顿错过了一个好协定的机会。
/ @8 U/ r- W3 S. W5 v/ u6 P
: I, t/ T/ h/ |! [克林顿后来在《我的生活》自传中否认了外界的指责,说在正式会见前的单独会见中克告诉朱,自己的幕撩在这个问题上是分歧的,一方担心在国会无法通过摧毁了让中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机会,另一方担心美方要价过高中方无法同意。因而克林顿问朱,如果世贸协定在朱访美期间谈成签字对朱很重要的话,我们今天晚上到凌晨就立即坐下来解决分歧。朱回答说,如果时机不成熟,我们可以等。7 V7 i  `5 c, g; _7 b1 s2 {

' p5 f0 W4 ]7 Z我更倾向于觉得,1999年WTO协定恐怕在中国和美国的处境相似,双方接受这个协定的政治气氛和支持未必存在,美方反对的声浪此起彼伏,而中方则多有狐疑,彼此都还需要一点时间来理解和回味它的影响和后果。
$ m  v" p* s# x5 \
0 }& Z6 V4 w" N) k5 g8 i5 R为了创造这个气氛,朱访问了洛杉矶,丹佛,芝加哥和纽约,不厌其烦地向美国观众和政商领袖讲述中国经济融入国际贸易体系会为美国消费者和经济带来的好处。朱用辩才让美国政商精英人物为之折服,所到之处如旋风一般席卷他的美国听众。在白宫答记者问时,印象最深的是台湾问题的回答,朱一反过去历任领导人板着面孔背诵“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坚决反对外国势力干涉台湾”等等的做法,而从参观白宫娓娓道来,对林肯总统一通猛夸,然后话锋一转说,林肯总统为了美国的统一不惜动用武力,我们要向林肯总统学习。台下一片哄堂大笑。这是我见过的对台湾问题最精妙的回答。% l0 P6 G4 [: h. E
% W" @2 X9 u( t2 F7 u
在美国国务院的会议厅,朱和副总统戈尔一同主持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上,朱照着准备的稿子念到一半,大概是说关于环境保护问题中国有市场,美国有技术和资金,双方有很大的合作潜力的官话。朱把稿子一扔,说这话说得不对,我不念这个稿子了!这个问题上,我们并不需要你们的资金。手下人面面相觑。
2 u, G. f. r2 |2 q2 z# Z5 C+ R! k( M  y0 z$ W8 Y3 q, B0 g7 ]
某次在飞机上总理转过来问大使:NIKE,REBOK,ADIDAS这些词是什么意思?大使一愣:还有意思阿?! 后来不断做自我检讨。随后总理在MIT的演讲谈中美贸易逆差,用了NIKE鞋的例子,120美元卖在美国,20美元台商赚了,只有2美元付了大陆工人的工钱,逆差数字并没有反应中美贸易的真实。总理有使用MIT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的研究成果,说这些数字反应的不是中国的市场不开放,而是日本的市场不开放,引来台下又是一片哄堂大笑。总理谈到美国人炒作的间谍案和中国威胁论,然后说“中国怎么可能是美国的威胁呢?克林顿总统说美国有六千多个核弹头,而中国有二三十颗,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知道的?” 
! ?' a$ |+ g: K3 W! p/ s' p
+ J6 d# q, E7 I& j( U总理的访问基本是是按照预定计划,只有芝加哥洗澡出了一点小问题。总理一直工作到凌晨四五点准备第二天的会谈演讲,晨曦已上,一看也没有多少时间睡觉了,冲个澡吧。据总理说,他脱完衣服跳进了芝加哥希尔顿大厦五星级饭店的浴池准备好好冲一冲,拧开了水龙头的一刹那,没有热水,芝加哥四月份的冷水真的很冷, ”逞“地一下白花花地就从浴池里给跳了出来。这次领导很懊恼但是没有很生气,后果也不算太严重, 不让人洗那就不洗了吧。% ^% c; E, B# o& ?; l, @/ ~

& L9 v" R( w) p& ]' U9 N此后,我不少机会了解美国人对朱的观感。
- I( T: J2 h1 f1 {8 m
+ O  V/ f2 N1 x# C" V4 x美国财政部长鲁宾《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对中国着墨水不算很多,却对中国的经济政策颇为尊敬,认为中国这样的大国并非唯美国的马首是瞻,美国需要尊重中国的意见。在美国拥有前所未有的超级大国力量并举国目空一切的时候,一个对中国了解有限但有重要影响力的财政部长能冷静地说这样的话,并不容易。
" Y; }( o, X* s6 H# ]1 x! g
4 T' ?: h. k8 ]- p# i劳伦斯克莱恩教授是1980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费城宾大的老教授, 健康而友善。我曾和他关于朱有过简短的交流。他即将访问中国,坐火车到DC来,我在协和车站举着牌子在站口接他到大使家中作客。和不少其他诺贝尔经济学家一样,他几乎每年都要同朱会见,讨论中国经济的问题和解决思路。从协和车站到大使官邸要四十多分钟,一路和他聊天,他讲起和朱的讨论,中国面临的挑战,不同的观点和判断....还记得他对朱的印象:He is a very fast learner. 6 V! A$ [, \6 ^1 Q6 K
$ j8 _/ ~! p% T- K6 {7 e3 z
后来美国前驻华大使尚慕杰和夫人马丽退休回到美国邀请一些同事一起观看“华盛顿红皮肤”球队对“底特律钢人队”的比赛,我们有机会听到他谈及朱。尚慕杰远非一个典型美国议员的政客形象,为人温和象儒家文化培养出来的谦谦君子。他说因为文化差异,很多中国人讲的东西对美国政治人物都有点隔靴搔痒,入耳不能入心,而朱讲话处处打中要害。以朱的才智和魅力,即便是在美国竞选总统也有胜选的机会...
. F3 C! `- ?: V" X. C& Y$ f4 I1 O2 n5 V$ k$ Z0 h# a4 h
朱是中国总理中争议最大的一位,在我的眼中,朱既不是戈尔巴乔夫也不是王安石,他是中国政治的异数和希望。
! j/ S! D& @9 W

点评

Nike is greek goddess of victory, Reebok is an Africaan/Dutch name for an African antelope or gazelle, Adidas comes from the name of its founder Adolf "Adi" Dassler.  发表于 2013-6-29 02:30

评分

参与人数 7爱元 +51 学识 +13 收起 理由
兰凯 + 4 谢谢分享
雪个 + 10 + 5 精彩
宁娜 + 2 给力
MacArthur + 10 + 3
煮酒正熟 + 5 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11:03:16 | 只看该作者
4 戈尔印象
0 Z! o9 K3 s. F+ r6 B' y
4 x  F! ?' o9 H/ G  o6 M戈尔属于那种在学校里数理化都学得好,做事一板一眼井井有条可还是常常被大家取笑的聪明孩子。英文里叫做NERD,我在中文里还没有找到一个贴切的词来对应,勉强可以翻译成书呆子或者有点愣头愣脑的电脑谜、数理化谜、集邮谜等等钻进去但不想钻出来的人。戈尔可以称为公共政策谜,对环境保护电子政府等问题很上心,还出版了书来影响民众。& g1 {# i& ]- ~& {8 s7 ~* n

! F1 d- B/ n7 ]0 g戈尔能力强头脑聪明却不招媒体待见,《华盛顿邮报》有一个评论说如果有一天记者看见戈尔在波特马克河的水面上健步如飞,第二天见报的新闻决不会夸戈尔会特异功能,新闻头条会指责戈尔竟然不会游泳。戈尔提议的政策和法案曾经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做了贡献,幕僚不小心把戈尔的贡献多说了一点,全美电视台都开始拿戈尔开心,说原来是戈尔发明了互联网。NBC的Conan O'Brien说,一项新的调查发现62%的美国人认为戈尔因为有了胡子更好看,不仅这样,92%的美国人认为那个胡子要是没有戈尔的话会更好看。 ( k' W6 L' A( X- U: o

/ }2 w, j% i4 Y) h6 a0 P+ w  a第一次见到戈尔是1997年10月底江主席访问美国的时候,专机抵达安德鲁斯空军基地时,突然一溜小车驶到飞机前面,戈尔下了车来,健步走到悬梯下迎接江主席的到访。和中国官员的强烈对比是戈尔很年轻而且神采奕奕。这个非常客气的礼遇算是给江主席代表团的一个愉快的惊讶,多少反应了克林顿希望把中美关系搞好的姿态和信号。7 `7 E, [; x! e+ n# y5 K" m' X

1 A. x* C4 \1 ^, G/ H0 w. y应该说戈尔是一个问题想得很深刻,非常有主见的人,但是因他性格中强烈的迎合大众的倾向而不惜媚俗,反倒是让他看起来显得没有一贯一致的价值观主导。说大多数人爱听的话,表现符合是大多数人期望的行为。" g# Q' B* v* g$ N; ]) F* m
6 M, ?. h, }; L* ~& b: |9 a
中美环境和发展论坛是戈尔倡议的,为了同中方进行有效对话,戈尔把对环境保护的个人兴趣,选民期望,以及对中美关系的战略方向联系在了一起。他的理论是:苏联东欧垮台后,中美失去了共同的敌人,也失去了共同的利益基础,才有了九十年代“无日不风波”的处境。戈尔认为,全球环境恶化的挑战,人类面临失去家园的危机,应该能够把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和发展最快的两个大国的共同利益联系到一起。环境保护不仅是他个人的偏爱,而且是中美关系的未来。应该说这个问题上,戈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欧洲人对环保问题是最敏感,美国有一大半的人不认同环保问题,而中国人还在为摆脱贫困而奋斗基本不能有效顾及环保问题。所以,如果戈尔能说服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有共同步调,那么他能更好地说服美国人,很可能扭转在环保问题的全球政治议程和气氛。; q" @1 M+ u% @2 S8 m/ d* S
/ t; U6 ~4 h8 \' ^& C* {% Y
第一次环境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前总理和他碰杯祝酒时候,戈尔躲闪以至酒洒到衣服上引发的小插曲,被美国的电视台反反复复地播放。这种小伎俩是美国政治人物经常操弄的小把戏,向国内反对中国的民众表明一个姿态。比如小布什邀请胡锦涛国事访问,所有的内容都很好,就是把晚宴改成午宴,这么小小的一个细节于是成了媒体每天大做文章的主题。其实答案很简单,这么安排的目的就是让媒体去炒作,于是缓解自己的政治压力而已,至于向中方表明态度都是糊弄老百姓的说法,中方早就知道美方的态度,还需要用这种方式来表明不满意。总的来说,戈尔操弄媒体的技能还是比较笨拙的,比起他的老板克林顿来说,是天上地下的区别。
! ]. O  N; w- v: j3 Z5 |0 I
6 w+ Z/ c8 i$ V. a7 q, [! U1999年朱镕基访问美国时,戈尔和朱一起主持了环境和发展论坛,地点在美国国务院的大楼里。那天美国国务院里面上窜下跳到处都是人。开完上午的会议,中午戈尔在国务院午宴款待朱一行。我则饥肠辘辘等候在宴会厅的门口,听着门内觥筹交错。环保问题明显是打中了戈尔的兴奋点,席间问朱是否能够把论坛每半年举行一次。朱老板还有更重要的问题要处理,哪里有时间天天跟戈尔讨论环保问题, 只好王顾左右问在场的科技部长,部长多少读出了总理的迟疑,婉言说是不是半年时间准备不好反而影响效果,能心领神会地为总理接招,看得出来部长高兴了好长时间。: Y# D; K3 T8 t- o( X

' g; ^/ ?3 K5 `6 `. l+ k: [# _中午饭终于吃完了,下一个节目是见记者,一干众人拥挤在一个类似走廊的小会议室里,还得给新闻记者的摄像机留地方。那时候也顾不过来定尊卑,论贵贱,排座次。屋子里大多都是要人,象我这样的小萝卜头就没有几个,我脑袋的左边是王忠禹脑袋,看着跟包公真的很象,右边是美方几个部长的脸。一眼望去,全都是一堆脸挤在一起,让人想起好多年前读大学时在火车站窗口前挤着买车票时才有的情景。作为国务院秘书长这么大的人物,站在新闻镜头前面做一个道具,显然王忠禹认为在浪费时间,一个劲往后撤。这时候,记者放进来,戈尔和总理出来。戈尔依然神采奕奕地,掏出一张纸,开口就从环境讲到人权问题。整个上午没有听到他讲人权,这时候就突然窜了出来, 戈尔又再一次在迎合他的选民,他根本没有和在场的人讲话,他是在对那些在看电视的美国民众讲话。总理站在边上,看得出来他有点累了,早晨和一大堆议员共进早餐,上午同戈尔单独会见,大会演讲,然后午餐,一直在不停地说。总理眼睛虚着养了一会儿神,戈尔大段大段的镜头前表演结束后,轮到总理讲话时,他没有搭戈尔的茬,简单地说了两句中国对环境保护的政策就结束了。感觉总理给戈尔一点面子,这些议题也不是总理访美的优先问题,就顺手给戈尔一个做秀的机会。否则以朱的机智和幽默,在镜头前揶愉一下戈尔还是小菜一碟。
% L' s* g6 C8 E- @7 U: o, ]
  ^8 m& W; S* C副总统本是一个储君,无事可做,老布什做副总统的时候,被里根差遣到世界各处去参加葬礼,其实际权力连个部长都不如。戈尔可算是有史以来最活跃的一个副总统了,因克林顿的支持,其权势只比后来的切尼稍有逊色。环境发展论坛的后续,和戈尔办公室的人频繁接触,开始感觉到,如果在人权问题上指责中国对戈尔来说只是给选民交代交代的作秀,他对环境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是真的关心。
4 [/ e9 G4 S' j1 Y9 L& Q( r/ \
2 m( [% E' \" H  l' ]  i这个可怜的聪明学生,在2000年大选时赢了选票却输了白宫。因为莱文斯基的丑闻,他力图拉开和克林顿以及克林顿政策的距离,尽量没有让克林顿参与辅选。这明显又是为迎合当时的选民的心态,却尝到了大众情绪无常的苦果。
+ u: \  ?, C9 k& V9 {) Q. o! b$ C3 a# p, n# M
此后,他也成了美国深夜脱口秀的谈资,2004的大选前,David Letterman 开民主党的玩笑说:“政治专家都感觉戈尔应该是民主党2004年要打败小布什最理想的人选,其中有三个最重要的原因,第一是因为他有经验;第二是因为他有智商;第三是因为他已经打败过一次小布什了。”
* X5 t/ d1 S3 }# y2 X( c* w' M+ g+ H+ v8 z+ L
戈尔自己也并非没有好的幽默感,在意大利博可尼大学的演讲中介绍自己说:我叫戈尔,我曾经是美国的下一任总统。“I am Al Gore, and I used to be the next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Q% N& k8 o& k: k# O2 o4 a6 ]- k3 t% M

% k5 l# u+ H6 c4 o* m  e& A
# W- D$ ~! y/ Y. i; j* L

评分

参与人数 7爱元 +38 学识 +3 收起 理由
兰凯 + 4
宁娜 + 2 给力
即晴 + 2 给力
MacArthur + 10 + 3
煮酒正熟 + 14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11:04:29 | 只看该作者
5 博士买鞋
6 B, U0 X/ U2 r( K
5 L# j# e0 h+ l4 M做中国的外交官听起来好听,做起来却挺苦,尤其是老一点的外交官。
6 s  E+ \/ q  H0 V4 c( t
: M* j8 T: n$ {3 ~; B6 F* c八十年代初期,外交官们把大使馆戏称为公使馆。原因那时候除了大使外,大家基本上都不能带夫人,全馆工作人员都是公的。常听到人抱怨说不需要的带了夫人,需要的却带不来。后来慢慢地国家准许带夫人了,但是不让带孩子,据说不少驻外人员的孩子因此而受到很大影响,没有父母在身边,不能成才甚至走上弯路。这么安排是文革遗留下来的传统,也许是怕两人在一起容易发生叛逃的事情,政府阶级斗争的玄绷得还是很紧,出门都需要两个以上的人一起行动。那时候工资也比较低,好在吃住行都是国家给掏钱,临行前还能政府掏钱给做一身西装,那每月一两百美元就算是能小心翼翼地积攒起来,没有地方花也不敢花,三四年下来还能带一笔小钱回国。
9 I7 Q3 S; p3 S$ t3 Y9 B
/ G$ ?# ?! m: B, B好容易熬到九十年代初,外交部终于意识到需要与时俱进了,给所有驻外人员增加了工资。一个三等秘书大约一个月也能拿个七八百美元,一个参赞能拿一千多美元,和国内的平均工资比也算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了,但和所在国的生活水平比,还是捉襟见肘。尤其是想到回国探亲,总该给年老的父亲母亲买点营养品,给儿子女儿买点玩具和衣服,给小姨小姑小舅小叔买点美国特色的东西,且不说还有单位同事街坊邻居,总是有点伤脑筋的问题。
# q  Q, A, a; P. M+ i, \" s1 p0 l/ K1 w0 j) z4 J5 N! F
手头的钱毕竟比十年前稍微多了一点,买到便宜但质量不错的东西于是成了九十年代使馆里的一项绝活。那时候一到周末,便看到中国大使馆的车在各大郊区购物中心四处游荡。我们常常开玩笑,使馆里被安装上的窃听器,99%的时间里FBI整理翻译的内容都是哪个商店的东西在减价。那些跟踪中国外交官的FBI便衣们也没日没夜地陪同到处跟这中国外交官们逛便宜货商店,
2 V( O6 ]- {- I6 ^$ X+ s
: w& X- a$ \# p  g; B8 W驻华盛顿使馆里一位博士精明能干。每周五下午,便给方圆五六十英里的所有的厂家直销店打一轮电话,哪里有降价哪里有促销一律门清,再把博士当年毕业设计的智商拿出来设计一下最快的路线图,常常一趟车回来就满载而归。有时候,博士为了一双两美元的降价靴子不惜一口气开出六十英里路, 回来一看满心欢喜。一个月后,某个正式场合一穿,坏了,原来一只三号一只四号,怪不得人家要降价。
9 n5 D9 r) F0 \" y' ~2 f9 G2 a% }3 Y8 N5 [" j, u  N
美国商店退货政策一般比较宽松,一两个月内拿过去退,人家一般都二话不说就把钱找给你。那时候国内商店的态度和今天比就跟旧社会和新社会的差别一样,商店一般还是国有居多,门难进脸难看,卖东西如嫁女儿,一经售出概不退货。美国商店的退货政策对购物狂来说简直是天堂,看到便宜的东西先拿下再说,否则会被别人给抢走了,不愿意要还可以来退货。那时候中国驻外使馆用车制度还没有改革,都是公家的车, 反正开车和汽油不要钱, 哦, 应该是不要自己的钱, 国家的钱都不算钱, 这可不, 公有制的优越性顿时就体现出来。博士一看,不行,一口气来回一百二十英里,把这双两美元的鞋子给退了。& F& m# e" p6 y# d% B; z/ M! L

7 w% R" s4 R# @/ s& ~就靠着这契而不舍的专业精神,博士成了使馆购物权威专家和指南,很多外交官和夫人每到周末就同博士套近呼,或者干脆就学习FBI的伎俩,直接跟踪博士的车辆,也能发现不少便宜的好东西。' T4 D( w  U6 [' {5 i1 ]
+ D4 d4 H8 s9 ~6 `
COUPON这种东西在美国早期的留学生和外交官夫人们一般很熟悉,大多是厂家或者店家用减价的方式来促销的手段。博士的夫人COUPON拿手水平可以上华山论剑,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说她去买一只两美元的牙膏,选在某个特殊促销的日子,所有商品那天降10%,一个厂家COUPON减掉一美元,再用一个店家的COUPON,再减去一美元。最后结帐的时候,她拿走了一支牙膏,商店还倒找给她两毛钱。
+ z  H9 K, e% a1 c$ ]6 F# t" h- C! u/ Y  o5 A9 U
过去这十年,国内的经济突飞猛进发展,而外交官的工资基本还没有动。而且夫人或者丈夫随任也越来越是个大问题,十几年前大家都在国有单位,一走三年基本还能把位置给你留着。而现在单位的政策是,人一走位置就没有了,单位也有赢利压力,人家凭什么把位置给你留着,很多夫妇也就不能不考虑自己的事业而放弃随任,导致人们越来越不象过去那样情愿去驻外。我的一个朋友,夫妻俩都快四十的人了,一个在美国一个在欧洲,过去十多年,就没有多少日子能在一起恩恩爱爱,想起来都有些伤心。
( ?2 W! w3 k9 P8 c& k: K. F# d& H4 T1 n$ V' B9 \( R" h
听说十多年后的今天, 外交官的工资制度又在酝酿改革。公车制度已经取消,车由私人购买,每个月政府给一定的补贴。希望这些改革能早点进行,把不该浪费的省下来,让外交官们也能有不愁衣食的日子。( M* M$ t0 x, ~  s2 Q

评分

参与人数 4爱元 +18 收起 理由
宁娜 + 2 谢谢分享!
煮酒正熟 + 10
空气精灵 + 4
燕庐敕 + 2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11:04:58 | 只看该作者
政治局委员和罗斯福新政
2 `* N; e0 O8 ]' ]4 G: R" w2 d
李铁映访问华盛顿时,他已经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这大概是历史上第一次,一个学术研究机构由中共政治局委员这么高级别的人担任。; l; o& D* t  h* k+ Z
. l) q) A' M' [! J6 z
大使无一例外邀请所有高官在访问之余,为使馆的工作人员做国内形势报告。使馆的会议室很简陋,前面摆一个小木桌子,放一把椅子,桌子上放一杯茶。但会议室里座无虚席,政治局委员到访的机会也不多,不是总理就是主席,也没那么多时间坐下来给大家讲座。
; \: V! {1 `# K  g) @
# h: [8 f9 R2 W/ s1 S6 \# O李说我不想坐着,希望站着和大家讲话,这样说话也有气势。没有想到这一站,讲了近三个小时。他回顾了中国改革的历史,看得出来,他对小平的钦佩是发至由衷的,大概每一段都会提到小平的看法。其中一个主题是说,我们打着“社会主义”旗帜轰轰烈烈了这么多年,到头来发现,社会主义是什么我们都没有搞清楚。印象最深的是,他没有一句当时大小官员一律挂在嘴上“团结在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一类的话。中国官员做到司长以上大多精明油滑。而经历过省委书记,部长,政治局委员,再到社科院长的事业轨迹,李仿佛有一种中国官场少见的单纯。
# s* y" W0 M& C& v! ~* s5 U+ p: p- Z/ M% m. h
代表团里都是社科院各个研究所的大腕,记得美国研究所所长的王辑思教授也挤在同一个小面包车里,虽然这些知识分子们大多谦和,有一个感觉,要管理这些颇有学问的人,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n! @/ t, v1 p$ Y

. P! C9 z+ o! z1 O6 i李铁映在华盛顿正式会见的印象都模糊了,还记得会见之外的几件趣事。某日李院长参观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纪念馆,这个纪念馆座落在波特马克河凹进城里去的一个叫做TIDAL BASON的小湖边上。湖边依岸傍水建立了一个露天开放的园林,记录了这个领导美国人走出最艰难岁月,并赢得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全球大战的领袖人物执政年月的成就。一走进纪念园林里,第一面墙上大书一行罗斯福的一句话:“我们唯一需要恐惧的事情是恐惧本身。”8 e1 I  y7 T1 N& I2 _# v
9 s. a, t. H+ C# a- [6 |, N
园林中有一处雕塑,重现了大约当时有一半左右的人没有工作,衣衫滥缕站在街头排队等待救济的情景,让人如临在饥饿和战乱年代。罗斯福则每周通过炉边谈话,直接和普通老百姓沟通交流。园林中有一处小雕塑,一个人坐在桌边收音机旁专心听罗斯福的每周讲话。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杰出的领袖人物可以给普通人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是希望了。这雕塑中的收音机引起了李院长的兴趣,同事们辩论是晶体管还是电子管,李大学学习的是电子专业,接过话题滔滔不绝地谈起为什么这只可能是电子管的机器, 感觉他对自己的专业非常自豪。2 e8 @0 b) A7 ?2 P3 N

# X3 N3 O9 Z: s' q; U& E李对罗斯福的政策非常感兴趣,纪念馆里有一处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的纪念,这是罗新政的第一个法案,综合治理开发被田纳西河常年水患肆虐的美国南部几州。我对这个法案算有点了解,曾经做调研报告并和TVA的专家座谈。后来领导保留了一张照片,李和一干领导围成一圈在听我这个小萝卜头眉飞色舞地讲。领导开玩笑警告我,这简直是目无尊卑, 就凭这张照片在古代可以发配冲军。在我的经历中,绝大部分来访者不管是部长局长还是省长市长县长,大多数人喜欢自己说,愿意听别人尤其是下属说话的为数不多。李铁映是我见到的高官中愿意聆听下属讲话的一个。# @' v) ]# N. Y( [2 y$ A  \, h

) k. w' H3 i1 S# _( O, K走到罗斯福园林的尽头,和随从们讨论了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李院长长叹了一句:罗斯福搞的,就是社会主义。这话对当时接受了多年”帝国主义是垂死的末落资本主义”教育的我来说,吃了一惊。过了多年等我读了凯恩斯在欧洲有过生活经历后,才偶尔又想起了那一声长叹。+ T8 p  \7 C* \& f' x& Y6 o

$ t9 j, ]% o) w+ ?5 N3 T抵达航空航天博物馆,李院长显然对这些展览的东西非常感兴趣,兴致勃勃地询问。我和一个博士同事陪同他翻译讲解,李在大厅里第一个看到的就是美国登月用的火箭,突然问:这个火箭有多重?我顿时楞在那里,嘴悬在空中,抬头看见博士乐呵呵地把脑袋凑过来。我只好请教博士:李院长问这火箭有多重?此时的博士,乐呵呵的嘴也僵硬在空中,无法躲开李铁映期望的眼神,嘟囔了两声:应该很重。1 U. T0 ^" \( i, k8 e5 W* W+ ~" s- ?
8 r+ n% n! [8 g0 _$ B& u. ]
李点点头:哦,谢谢。" N* _7 s# {8 G

点评

添个脚注。登月火箭是土星五号,苏联倾全力也没能造成的超大运载能力火箭,至今全球航天没有能取代它的,连美国自己都造不出了。  发表于 2013-12-29 03:51

评分

参与人数 6爱元 +34 学识 +5 收起 理由
兰凯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宁娜 + 2 给力
即晴 + 2 给力
MacArthur + 10 + 3
煮酒正熟 + 12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11:05:31 | 只看该作者
7 谁来养活中国?6 g$ Y' P. T* J: e0 ^. O
% N2 Z" E. P" h, y& m& e
世界观察研究所的莱斯特布朗94年发表了长文《谁来养活中国》,在中国和全球掀起轩然大波,布朗成了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各大报纸纷纷报道,文章被迅速译成多种文字,布朗也被邀到世界各地巡回演讲。
* `6 o7 C7 K3 G, I4 q# ?  r- ~/ [5 P. E4 \, [: p
这篇文章在中国最早引起的反应是直截了当的反感,高官和学者几乎人人义愤填膺。这么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不怀好意的口气,帝国主义果然亡我之心不死,又开始新一轮制造反华舆论。' G7 m5 [' B1 Y2 d8 ]' n. C
' b/ v% P% g# V. ^  b
94年当属无足轻重的一年,年青一代恐怕印象不深了。不妨回顾一下当年的气氛,89年中国受到西方社会全面封锁,92年小平南下讲话重新开启停顿三年的改革开放。虽然我们又走出去了,因天安门引发的后续震荡,90年代中期是西方社会普遍对中国表示极度不信任的年代,翻开主要国际媒体到处都是中国威胁论的文章。布朗文章热炒的时候,我人还在北京。一看到这篇文章,本处处长勋爷读了一半就拍桌子,这个布朗八成又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炮制中国威胁论的马前卒。9 \) d8 D7 T: [. I
" i; \+ ~. L8 f. v
布朗在这篇文章中的主要观点认为中国日益高速的工业化进程对农田的大量破坏,污染导致水资源严重短缺,每年新增加上千万人口,而且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会从大米淀粉等主食转向肉类牛奶和禽蛋,较多的肉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粮食。在粮食需求急剧增长的同时,工厂住房道路都在争夺土地资源,中国耕地面积将急剧减少,就如最近几十年韩国农田减少了42%,台湾减少了35%。中国以极“危险”的速度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到21世纪初得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引起世界粮价上涨。于是布朗提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将来是否有支付能力大量进口粮食。答案是肯定的。二是若中国大量进口粮食,是否有哪个或哪几个国家能够足额提供。布朗的答案是否定的,即世界上没有谁能够提供如此多的粮食。
& j" Y7 z+ `2 o* \  Q
2 A. ?- b" m0 j3 |/ x3 d布朗基本上是在说,中国人要吃饱了全世界很多其他地方都得饿肚子。这能不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怒吗。
9 M& T7 q, ~2 }  z: h/ F1 }4 k/ Z, f8 c! |- }3 O
布朗的文章出来后,虽然媒体一边倒地评论,但学界却存在激烈争论。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科鲁克发表了文章《中国真能使世界挨饿吗?》,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综合研究所研究室长白石和良发表了《中国养活中国》,北大林毅夫教授于1996年10月9日香港《明报》发表了《中国人有能力养活自己》,都对布朗的观点在学理上提出质疑,认为布朗的预测忽略了市场经济中自我校正机制,预测依据不十分明确。在一片热烈争论中,1996年10月24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论述中国人有能力养活自己。
5 o1 ]6 K& ~4 x5 i  E6 n/ U; C0 Q0 m% K* a1 N- F) r
布朗这一石激起的,可不止是千层浪。
/ x& p6 T8 a8 x
9 N* l8 ]% c( ]0 F- @在全球各大报纸热炒谁来养活中国的时候,国务委员宋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瑞士某经济论坛。知道布朗被邀请参加会议,代表团事前做了充分准备,逐条反驳布朗的文章。勋爷连夜苦下功夫,准备很多详实的数据。后来勋爷告诉我,在布朗开讲期间,他以普通观众的身份坐在台下,提问开始后,激动地夺过话筒连珠炮般向台上的布朗开火。勋爷那不是提问,而简直是在质问,要把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暴露在公众之前。可惜后来我伸长了脖子也没有在电视新闻上看到勋爷慷慨激昂的镜头,也不知道哪个是大名鼎鼎的布朗。7 w( {' G  ^: i

/ F+ V: N7 a+ B尘埃尚未落定之时,一位中国政府高官抵达华盛顿,希望面见布朗这个在全球掀起风暴的学者。我作为小萝卜头,联系并安排这次会谈。
2 L2 e: r' k+ F) k% o( b
7 H# P1 |" y$ }! Z6 A3 {* K0 w世界观察研究所位置在华盛顿西北区的杜邦环街,在马萨诸塞大道的一栋红砖房子里,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不远。开车带着领导,停好车,走进楼里,来到前台,觉得好象有些隐隐不对。这是“世界”观察研究所吗,怎么看着象海淀区羊房店的街道办事处啊,是不是我事前工作没做好搞错了地方?嘟囔着告诉前台约好了要见布朗先生。哦,他在等你们,到他办公室来吧。
0 V! X5 }2 V6 f/ _7 a
( b0 Q1 P2 }6 @% R1 S6 x* Y% i被带到一个小屋子看见一个老头,屋子挺乱,桌子上摆了一大堆文档和书。老头上身是一件西服,脚下是一双白旅游鞋,如果不是那一张比较有学问的脸,我还以为是陈佩斯来演小品了。9 T- w3 q) p' D* w$ k

, f# F* K  U; C" {您,是布朗先生?& z& i6 a$ i/ G) Y" c- F
是, 请坐。% p  k: D8 Y3 b8 s' |8 V
2 _' l' m6 x& w& F0 J. M4 }
看起来是个很客气的老头。接待员从外面走廊里找来两个马扎椅子,我和领导坐在布朗的对面。应该说我是带着敬畏来拜访这位“帝国主义制造反华舆论的急先锋”,想象中不是三头六臂,也应该是八面威风,怎么说也在全球掀起这么大的风浪。领导和他说话,我不需要做翻译,领导曾经是个学者英语很好,也没有要跟布朗兴师问罪的意思,只是拜会一下交换交换看法。于是在领导和布朗亲切友好交谈的时候,我在旁边观察布朗的胡子。好象刮得不是很干净,裤子大概有好长时间没有熨烫了,那双旅游鞋好象连续穿了好几年了吧。这办公室,也有点寒碜,计算机都很老,办公桌是旧的,这帝国主义急先锋怎么都没点先进设备?
8 ?4 N0 K; d5 N* `- D+ z$ d6 X
6 U- B! P1 _1 @- g" u老头一点都不象个名人的样子,说话慢条斯理温文尔雅,还有点腼腆,没有和领导红脖子瞪眼睛地掐架,甚至两人都没有辩论,更多是在听对方说什么。布朗说他非常关心全球环境恶化的问题,研究所几十号人向各大基金会和政府申请资助,希望引起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为警告人们环境恶化的严重性,经常要一些比较有震撼力的标题。终于逮着一条大鱼,引起世人侧目。布朗并不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是明显为自己激起的这场全球辩论感到很高兴。有了这名声,申请全球环境问题的研究资助就有着落了,没准还能换点好的办公桌,好好装修一下这个办公室。
, z! r0 v2 k$ `+ W! B6 ^" P; d/ v/ x
啊?!. k$ Z1 \# i/ [

点评

哈哈,太有道理了,搞学术的为了经费可不都得这样 -_-||  发表于 2017-4-12 23:21
原来布朗先生是标题党的始祖啊  发表于 2014-1-1 20:01

评分

参与人数 4爱元 +20 学识 +2 收起 理由
兰凯 + 4 谢谢分享
宁娜 + 2 谢谢分享!
MacArthur + 10 + 2
空气精灵 + 4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11:06:01 | 只看该作者
8 两大阵营
: ]  O9 E1 z. a" E; t
$ Y; ~6 t* x  c. l这两年左右之争在中国仿佛形同水火,愈演愈烈大有台湾岛内统独之争的架式。这种争论在美国政治意识敏感的两大阵营里也一样剑拔弩张,好在大多数美国人如同中国人一样没有那么强烈的阶级斗争意识。  x. Z% x  q4 y
5 G2 Y, }# B1 r( \* s4 T
近百年来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其内部冲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围绕着平等和自由两大理念分成了左右阵营。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世界半个世纪的较量已经悲壮地落幕,而这场理念之争在各个社会内部仍然在以相对文明的方式在继续进行。这场争论不乏智慧、机敏、情绪甚至仇恨。
: ]! K2 `4 w8 x/ d
7 t, ?3 n# _5 }( I2 n. t; c左方的人对右方的人说:你们要的不过是富人的自由。
" E7 O* W2 I7 i0 B$ e  H7 S右方的人对左方的人说:你们要的不过是奴隶的平等。 9 Y5 E* T; L; Q+ z2 Q
3 |; b3 r. ]# y/ j; Y3 V$ `
很少人比马克思的《资本论》把市场经济中的“罪恶”批判得更加体无完肤。很少人比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把政府权力扩张带来的“人祸”谈得更加悲悯痛彻。考虑到这场辩论的全球范围是西方语境,有必要对一些被滥用的术语进行定义。为免于英语翻译混乱而造成的歧义,我把左派的liberal / progressive 称为进步主义者,把右派的conservative称为保守主义者。
3 m8 ]7 r2 h4 P# n
( h! l6 f& w/ y* V/ v6 r这两者的基本分野是,进步主义者主张通过政府积极干预;规范各种行业;增加税收转移支付来实现平等,其现代的精神领袖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政治上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罗斯福和林登约翰逊。# t; I. j- ?8 ~2 l
9 \5 d' `- Q' N, R! b- f
保守主义认为政府在人类可知的历史中是个人自由最大的威胁,扩大政府干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无异于引狼入室。基本主张是放松管制;还市场自由;税收越低越好政府越小越好。它的思想来源远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在现代的精神领袖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在政治上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撒切尔和美国刚刚过世的里根。
, Q0 M/ i- u5 y* D  9 I  L& O% N) x: T3 f
除了这个”关于政府在社会中的角色”学理上最根本的分野外,"是否存在绝对的道德价值准则"则成为另外一条左方和右方的战场:左方认为文化和价值观是相对的,应该尊重人类社会价值的多元价值,左方认为右方要把基督教的价值强加给所有其他人,不过是十字军东征的现代翻版而已;而右方则认为,人类有一些最基本的道德价值准则是普世的,否则屠杀暴政都可以在价值多元的幌子之下被原谅,否则"Everything is right and nothing is wrong" , 右方认为左方不过是为道德伦丧的现代社会寻找一块遮羞布。9 L; r- \* }2 f  O& K3 a

% e& x4 @4 G# }- x1 a( h因为这价值观的对立,把美国人分成两拨的问题太多了:要堕胎自由的 vs. 无条件保护生命的;要保护同性恋结婚合法的 vs. 捍卫传统道德反对变态的;要增加国内转移支付的 vs. 要增加军费的;要到海外去学雷锋救死扶伤的 vs. 要到海外去当警察锄暴安良的;要加大环境立法执法强度的 vs. 要给企业运行松绑免去官僚管制的……, B: t) C4 M4 s* w6 S* K
  
- H4 C$ _0 o6 b( l美国的左右两派基本泾渭分明,在上述对抗中赞成前者的基本属于民主党的左派,赞成后者的基本属于共和党的右派。右派旗下多是支持清教徒基本理念的传统中产阶级。左派支持者则基本是一群乌合之众它囊括了从大学知识精英,几乎所有少数族群,黑人,妇女,劳工等等。只是这人数众多的左派支持者并非总是愿意出来投民主党的票。而那些支持清教徒理念的中西部纯朴美国人总是年年都在投票站前出现支持右派候选人。从地理上看,民主党分布在狭长的美国两岸。共和党囊括了美国中间广袤的土地上。
: u$ \1 z! x7 x) `- @  N      
& z) l9 v! `8 ^. k& T9 r美国的主流媒体,包括好莱坞的演艺圈几乎全是左派的天下。一个朋友解释这是历史原因是,最优秀的编辑记者都是《纽约时报》培养出来的,他们到全美各地把持各个地方电视报纸。当然也有个把媒体比如福克斯电视台个把地摊小报比如《华盛顿时报》也算是有强烈的右派色彩。总而言之右派觉得比较委屈,自己在主流媒体的声音太弱小。
+ ?9 S6 e% c) W) r1 P% n' o: \" ^  , W1 z6 X" Z3 U  f
在这场左右之争中,美国人喜闻乐见是在娱乐新闻界最显赫的极左和极右人物,左边是Michael Moor和Al Franken;右边则站着Bill O'Reilly和Ann Coulter。Coulter这姐姐年纪不大,人却极生猛。六十年代初生人,她的名言太多了,在美国这个说话处处要考虑政治正确的国家,她曾经在9/11后说:“我们知道谁是杀人凶手,他们正在唱歌跳舞欢庆。我们应该把军队开进他们的国家,击毙他们的领导人,把他们全部改造成基督徒。”Coulter在她的《叛国》和《污蔑》书中为麦卡锡招魂喊冤,评价美国左派说:他们仇恨美国,仇恨挥舞国旗的人,仇恨反对堕胎的人,仇恨所有的宗教,除了伊斯兰教以外”她说美国民主党是一群大脑损伤的人组成的一个投票集团。位于极左的Michael Moor和Alan Franken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Moor的《华氏911》用记录片的方式基本把小布什丑化成了一个白痴。而Franken的书《谎言、骗子和正在说谎的骗子》则把矛头对准了福克斯新闻的主播和白宫的高官。
% a3 k" k6 u5 ^  w$ B8 E3 @2 J' j3 l- s9 H* B. c& c2 c6 ]% ^( H- U
而美国的对华外交政策,不幸成了美国左右派相互攻击的牺牲品。早年对中国问题最关心影响力比较大的两群人,左边是工会,右边是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团体。这两群人原本在国内议题上相互对抗,看着城头不停地变换大王旗,在对华政策上却变得惊人的一致,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把他们联合起来的共同敌人。一方把中国视为争夺饭碗的对手,另一方把中国的计划生育和宗教政策视为邪恶的迫害行为。以至于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对中国的反感已经高度意识形态化,只要是中国支持的他们就一定反对。
+ B8 M) U, w  U# |. {0 D# J3 l) h# ]3 O
有一次我和一群朋友聚会,席间见到一个姑娘,是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南卡州参议员赫尔姆斯的助手。朋友介绍我说是中国人,这姑娘脸刷一下通红,非常不好意思地和我握了握手。后来一位美国国务院的朋友听到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在一旁大笑,他当然知道赫尔姆斯对中国的敌意,但是故意连续追问:风雨声,你究竟对她做什么了?9 ?8 H9 z+ |5 \3 z- ^) }5 s+ e3 U

6 s' I: c5 `! R$ |# z; y0 Z3 M我什么都没有做过,某些人自己就脸红了。& S( m5 {0 ~% x* z

评分

参与人数 6爱元 +24 学识 +2 收起 理由
兰凯 + 4 谢谢分享
宁娜 + 2 谢谢分享!
即晴 + 2 给力
MacArthur + 10 + 2
空气精灵 + 4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11:07:42 | 只看该作者
9 蠢货也能出人头地1 _# {$ N; m6 a! D
3 M7 X' r6 y2 V( y$ l. t/ m( S
中美关系在天安门事件后近十年间的风波不断,没有人料到在1999年达到了高潮。这一年5月7号美国轰炸南斯拉夫联盟首都时炸毁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5月25日美国众议院一个叫做考克斯的议员炮制了《考克斯报告》,指控所有在美国的中国人都是中国政府派出的间谍。
$ Z  P* f- [" s7 Q
/ @8 t! E& [" J( L) l0 D在此报告出炉之前,考克斯此人在华盛顿政治圈子里即使不属无名鼠辈,也属一直希望往上爬的轻量级政客。7 _: s4 _4 a4 L8 h; A
7 k# d- ?8 J+ v( Z" N/ R' p( E4 i
考克斯在这份报告里描述了一幅可怕的图景:中国有计划地窃取美国开发的各种热核弹头的尖端机密;每年到美国访问的八万名中国人,个个都接受了中国政府布置的收集高技术零星资料的任务。考克斯还说中国发展经济的目标是建立现代化的核武器及建设解放军。1999年12月15日斯坦福大学五名资深专家发表了逐项驳斥《考克斯报告》的长文,指出考克斯报告错误百出,使用“煽动性语言”和作出“不确定的结论”,除了一处外,所有指控都没有证据。《洛杉矶时报》每次追问考克斯拿出证据时,无一例外的回答都是,他不能拿,因为这是秘密。
4 B% [" n- p7 |7 A. h2 c( c* g5 b9 x3 [5 N) F' x9 ], e! g
这么弱智的一份报告,在美国掀起巨大的风浪。原因也并非因为美国人是一群大脑组织先天损伤的人,美国人具有举世罕见的创新能力和很高的教育水平。简单的原因美国人冷战五十多年对共产主义的恐惧是根深蒂固,而从天安门事件和苏联东欧崩溃后对中国的反感和偏见越来越强,《考克斯报告》不过是一个火星点燃一堆易燃气体而已。' Q. `2 o1 \" B& w+ u9 I! K

$ a3 t2 p1 d2 ~" W4 d; t/ M+ O6 E在《考克斯报告》出炉的第二天,我的一个同事开车出门,停车下来时,有人看见他这个东方面孔,走过来问他:你是中国人吗?同事说:是。对方便质问:你们为什么偷窃我们美国的技术?我的同事:TNND,谁偷你们的技术了?!
% j" t% ~% x, e4 W
6 ?9 y4 m; o/ }* i& Y5 |$ I* v那段时间,我们无论是参加会议,还是拜会政府、公司、大学,见到的人态度都很古怪甚至粗鲁。虽然大使已经代表政府提出了抗议,一怒之下,我和参赞向经常打交道的部门包括国务院白宫的工作层官员,逐个登门抗议。国务院的官员自然最油滑,敷衍我们些不着边际的官话。白宫办公室的一位官员却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他是一个日裔美国人,对美国的种族歧视政治气氛理解自然比我们深刻很多,很诚恳对我们的抗议深表同情和安慰,认为这类表演很快会被人遗忘,而且很多和内政有关系。后来看事情的演变,发现两个《考克斯报告》被指控的美国公司因未严格遵守程序而被处以罚款,一个是休斯公司一个是罗拉公司。而罗拉公司的CEO Bernard Schwartz是克林顿最大的捐款人之一。说来说去,这么栽赃陷害中国,还是国内政治斗争打击克林顿的需要,把中国顺手拿来做了陪绑的牺牲品。$ W6 h3 W2 ]/ F- Y9 k* S9 w# x

# j) i& D( p: Y, O' N- k% l) m$ Z* Z李文和案是考克斯报告后唯一被刑事起诉的犯罪嫌疑人,而且此人来自台湾,他的美国太太还是FBI的线人,经过一年多的审讯,除了一项“不当下载”的罪名,对所有其他控诉法官判决无罪释放,并代表美国政府向李文和道歉。六年半后,美国政府和新闻机构因侵犯个人隐私,以160万美元赔偿和解。/ V+ o( h+ C5 @' V5 Q0 q& Z

4 W4 Q* ~# F5 F- s! t2 J6 q2 H《考克斯报告》一事则不了了之。我至今也没有猜出考克斯对中国人苦大仇深的原因。3 t3 S# \+ |+ j& G- ]+ B4 S

2 q% Z; R9 n0 F. k5 j8 p离开政府多年以后,我也不再注意这个愚蠢的政客。去年在英国的《金融时报》上发现,2005年10月中下旬考克斯以美国证交会主席的身份访问中国,再度语出惊人。他指责中国建设银行不敢在纽约上市,“试图避免更为严格的监管标准”。记得几年前中石油要在纽约上市的时候,国会一堆政客要横加阻拦,说美国投资人不能支持违反美国价值观和原则的国家;现在我们大公司不去那里上市,他们又说我们不敢去上市。  Z1 X5 h8 Y! B& U" n( m, H- @( q
: x$ n/ D  n0 h0 ^: A3 }; y- c
在建行进入上市敏感过程期间,发表影响公司股价的言论,不仅有违监管者责任而且可能承担法律责任,在受到强烈质疑后考克斯而不得不在SEC的网页上道歉。此人代表洛杉矶的ORANGE县居然做了九任议员,和小布什前后脚毕业于哈佛商学院,难怪得了这么一个肥差。美利坚的确没有不可能的事情,蠢货也能出任头地。5 ^' T2 a0 E# G/ L+ y8 j& |
6 |/ d& z2 h# ~& G, ?5 p, [- ~0 r
考克斯只能算是对四十多年前的麦卡锡拙劣的模仿。张纯茹曾在《蚕丝》一书中讲到钱学森的个人经历,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后,成了一位大物理学家,美国宇航事业的开拓者和中流砥柱之一。后来麦卡锡主义席卷美国,大批的美国人被怀疑被指控和共产党有联系,包括原子弹之父奥本海墨。钱学森来自中国,更是理所当然被怀疑的对象,他被逮捕并投入移民与归化局的拘留监狱,受到联邦调查局审讯,每隔十五分钟就用强光向他照射一次。他在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学生涯也被断送,处处受到监视几乎走投无路,1955年9月17日被美国遣返回中国。
& o$ Q- E# J2 ~% A! T7 j4 `+ Q" v+ x# T6 Q8 ~; o7 J4 `* l
应该说中国需要感谢麦卡锡在美国制造的红色恐怖,否则钱学森根本没有意愿要回到中国。因为麦卡锡,钱学森成了中国弹道导弹之父,一群用小米加步枪打天下的泥腿子才有了今天的战略威慑力量。' q8 Z" N" c1 G9 a) U

" A' R$ o3 b+ v* U; S* N我颇奇怪中国政府为什么会在2005年邀请考克斯访问中国,该不是寄希望于考克斯这样的蠢货,指望他哪天能象麦卡锡把美国折腾个死去活来,给中国再送个象钱学森一样的意外惊喜。预祝考克斯在美国政坛飞黄腾达。7 L8 k# `8 u  E: o. ~! G  e. o

点评

张对钱学森的评论是以小(女)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两弹一星的国家栋梁们不是靠文人般的负气去推动历史的  发表于 2013-12-28 22:16

评分

参与人数 3爱元 +18 学识 +2 收起 理由
兰凯 + 4 谢谢分享
MacArthur + 10 + 2
空气精灵 + 4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11:08:20 | 只看该作者
阿肯色长大的穷孩子
+ n; c9 V) L3 F! L. i8 f8 X
. L1 q+ B0 C5 g  b# t克林顿1992年当选为美国总统,对于共和党精英人物来说是奇耻大辱。在共和党人的眼中,老布什有着高尚的人品和道德感召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驾驶美国战斗机同日本人在太平洋海战中被击落险些卫国捐躯,这样一个品质和能力都无可挑剔的领袖,携带海湾战争沙漠风暴的胜利,居然输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克林顿。6 s9 {; v4 D; [# M$ S

2 z% Y! I  S, Z' J+ u贫穷的阿肯色和小石城,如同中国的贵州安顺一样,1992年前没有多少人知道克林顿是谁。在保守势力的眼中,这个人不仅出身贫贱,而且是六十年代垮掉了一代人中典型代表,怕死逃兵役而躲过了越战,吸毒私生活不检点,没有坚定的清教徒价值观,无德无能竟然打败了德高望重的老布什,选上了美国总统。这口恶气,让美国保守主义的上层集团如哏在喉。: B- m2 s- K) s% {. y, f2 k) A% p

0 p1 n' u, P, F6 f2 n5 W随后克林顿的8年执政岁月经历,马克吐温早在1870年的小说《竞选州长》里已经为他编好了剧本:“9个刚刚在学走路的包括各种不同肤色、穿着各种各样的破烂衣服的小孩,冲到一次民众大会的讲台上来,紧紧抱住我的双腿,叫我做爸爸!”。只是这个剧情设计稍加改变,适应二十世纪末的观众口味。从1993年起,美国各种小报开始报导克林顿在阿肯色做州长期间,和约一打女人的不轨之遇,从包括克林顿的办公室幕缭,律师,记者,电厂工人,化妆品百货公司的推销员各色人等。克林顿的个人形象被塑造得如此不堪,看起来只要遇到个女的,总统就会发情。
# p+ L, N9 h% @/ B4 @  O
5 {+ f; A) o( R美国书店里攻击一个现任总统的书籍,好象从来没有这么热闹,随便挑几个书名,就可以看到剑拔弩张的气氛。比如:《背叛:克林顿政府如何毁坏美国的国家安全》by Bill Gertz才《渎职:目击比尔克林顿怎样伤害美国的长期国家安全》by Robert Patterson《愤怒的死亡:比尔克林顿对美国理想的践踏》William J. Bennett《出卖:克林顿总统弹劾案的内幕》by David P. Schippers  《重罪和行为不端:对比尔克林顿的指控》by Ann H. Coulter 《威廉杰斐逊克林顿的弹劾:一场政治大戏》by R. Emmett, Jr. Tyrrell, R. Emmett Tyrrell, Bob Barr  《鼠年:比尔克林顿是怎样为中国人的现金而损害美国的安全》by Edward Timperlake, William C. Triplett  《考克斯报告》《最后的日子,克林顿的白宫对权力最后疯狂的滥用》Barbara Olsonr。
% `) C* o6 l. B0 K- y/ p7 U6 F
6 O) E3 y' {5 l5 a4 o- g4 `) D7 G攻击克林顿最有效的武器好象一个是男女问题,一个同中国关系问题。这一幕滑稽剧后浪推前浪,让人爆笑的程度让最拿手的英国人也相形见拙。高潮是美国国会雇佣了独立检察官斯塔尔,200多个FBI探员,4千5百万美金纳税人的钱,从白水门开始调查,几乎翻遍了不断涌现出来声称和克林顿有过不轨行为的女人的内衣内裤,找到莱文斯基的裙子,终于1998年9月8日公布了《斯塔尔报告》。这份报告大概没有什么机会流芳百世了,其水平和一个三流色情小说家的性行为描写都不能一比高下,非常让人失望。而1999年的《考克斯报告》则试图证明克林顿姑息中国伤害美国国家安全,用中国做为炮弹做诋毁克林顿的最后攻击。
5 A; G! A: |) O' [$ s( C$ z, v% M. \
克林顿技巧地逃了一个又一个的劫,他倒是保住了白宫,而中国的声誉却被攻击得遍体鳞伤。
8 n, C) k2 x7 y2 o
% U; N9 b( E* p5 r' @我替克林顿算了一笔帐,他在白宫打了八年工,一年20万美元的工资扣除40%的收入税,大约还剩下12万美元,扣除每年的生活必需品费用假设5万,还剩下7万。八年一共能积攒56万美元。据报道说,为了白水事件的调查,克林顿的律师费用一共是1千1百万美元。可怜的克林顿打了八年苦工,还不够付律师的费用,呼吁民众捐款帮助他度过财政难关。9 l- ?5 C( [6 b* s( x8 l
/ J3 h% }: Y  r% g3 D
尽管白宫八年过得不容易,这个阿肯色穷苦人家长大的孩子,的确有过人的魅力和眼光。他出生在美国最贫穷落后地区之一,母亲还在怀孕时父亲车祸身亡,继父曾是个酒鬼,在孩子和母亲面前甚至开过枪而使得幼年的克林顿深受惊恐。从这样一个贫穷的家庭长大,克林顿进了乔治城大学,上了耶鲁法学院,做了州长和总统。这是一条很多穷人家的孩子都不可企及的道路。也许因为这个谦卑的背景,克林顿做事小心翼翼八面玲珑,尽量选择抵抗力小的道路而多为共和党人垢病。6 a* O; o2 i) U2 `
/ D2 v4 b0 J  e* I; ^, ?9 v
在弹骇案高潮的时候,一个老太太告诉我,I don’t care what others say about Clinton. He is just charming! 克林顿演讲的时候,每个人似乎都感觉是他在和自己说话,这恐怕是大多数政客望尘莫及的本领。而老太太的先生对我说:“I am indeed very angry of Clinton in that he always found himself such ugly girlfriends.” (我的确为克林顿的行为非常生气, 他怎么尽找些丑人做女朋友。”让我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X0 R0 U4 ]1 o, B4 t, t: K

; V# K) i5 F0 d$ z. L克林顿对美国内政的贡献我无法评价,他的运气很好大约也是事实。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是经济史上一个少见的奇迹。
$ p  v2 {& |( s& J2 D: g% d( L/ ?% _+ p3 `1 Y
在对华关系上则可以看出克林顿的过人的学习能力。克林顿之前对中国一无所知, 竞选过程中大骂老布什的中国政策是在紧抱独裁者, 第一任上台之后立即是把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和人权状况挂钩..... 结果发现中国并没有多少变化, 而美国工商业集团和美国工会组织和宗教组织就中国的MFN地位在国会山前每年大打出手。 在巨大的压力下克林顿骑虎难下, 两年后宣布废除这项政策......此后在对华政策大辩论期间,克林顿主张对华接触,并认识到美国最佳利益是通过WTO把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并接受美国主导的现有国际游戏规则。在大部分美国人和美国政治人物对中国的认识非常肤浅的时代,他是较早意识到“遏制”政策在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上根本不可行,他的决策避免了中美在冲突的道路上再浪费几年时间相互摩擦后,再得到同样的结论。
0 j! B2 S$ B8 `2 |5 {& |7 X! I7 l6 l2 G
强硬的小布什和共和党新保守主义者接手政府后,上车伊始便开始对中国实施敌视政策。然而911为中国争取了时间,等小布什在伊拉克的泥坛里探头出来,他也上完了国际关系第一门课,大概明白了连中东这样的小国家都搞不定,还要大张旗鼓地把迅速上升竞争力不断增加的中国逼迫成为一个敌人不是一个明智的政策。由此而有了左利克著名演讲,延续了克林顿的对华政策的哲学,2005年提出“Responsible Stakeholder”战略框架,美国政府在冷战结束后终于有了朝野支持的长期对华政策。
+ \6 V5 W, w9 P' ^2 F  ^) b. i& E; c- l7 a$ t
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毁的时候,克林顿在电视上做了多次道歉,美国国会甚至有议员指责克林顿道歉太多。我个人不相信这是克林顿的政策,第一,这不符合克林顿的性格,他不是一个喜欢铤而走险的人,恐怕没有人敢说自己能事前掐算出轰炸使馆的后果;第二,这不符合他前后对华政策的逻辑。如果克林顿要制造紧张走上遏制中国的道路,他大可不必冒着在国内被攻击的政治风险邀请江泽民1997年访美,1998自己访问中国,1999年邀请朱鎔基访美把中国拉入WTO组织中。克林顿的中国政策基本是怀柔,而炸馆则是赤裸裸的对抗。炸毁中国使馆是否是有人阴谋颠覆中美关系的缓和轨道,是故意还是误炸,只能等几十年后档案解密才能知道事实的真相。8 ]; s5 H; z* P+ _# t
' e$ T! F3 `0 W8 A' U: y
1998年克林顿在中国访问结束离开香港前,发表演讲总结自己对中国的观察。在演讲中他用了一个比喻,说考虑中国历史上很多动乱背景,他深深理解中国领导人对“政治稳定”所赋予的重要性。然而,一个压制言论的社会就如同一个高压锅没有气阀,压力不断增大,结果是整个锅最后被炸掉。而民主政治和言论自由在一个现代社会起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高压锅的气阀,稳定不是依靠压制言论能够获得的,而是依靠气阀不断释放压力而获得的。
! l/ n9 c' G% K; H2 a
* c4 z4 x$ B. Y. ~% v9 S这个在阿肯色长大的穷孩子,用美国式的简单和直截了当,为一个他以前从未涉足的国家总结了两千年来不断重复的历史。
3 G* g5 G& h7 P6 o/ h  B* P. g- m

评分

参与人数 5爱元 +22 学识 +2 收起 理由
兰凯 + 4 谢谢分享
即晴 + 2 给力
MacArthur + 10 + 2
空气精灵 + 4
燕庐敕 + 2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11:08:48 | 只看该作者
FBI, 你们雇的闲人太多了
. _, y6 H# E/ A0 F
$ M0 ]- h+ p: }3 H! F# ~贝瑟思塔这个小城在马里兰的南部,和华盛顿市区北面相邻,在一片绿草森林和微微起伏的丘陵之间展开,是很多在DC上班的公务员外交官等乐于选择的居住地。我和朋友喜欢来这里公使馆邸打网球,到威斯康辛大街的Barnes & Noble书店里买一杯咖啡,翻阅新出版的书或者听听音乐。
8 v! B9 y+ V' A( e  t. z/ v8 n7 m$ @
贝瑟思塔给我最温馨的记忆是克里诗这个友好的老太太和他风度翩翩的先生弗兰科。弗兰科多年前曾是美国国家气象局局长,和中国一位著名物理学家在芝加哥大学时是同窗好友,大概因为这个原因弗兰科夫妇对中国很友好。克里诗捐助了一个中国小姑娘上学,每年都能收到小孩子邮寄来的贺年卡,我们帮忙给翻译成英语,老太太在一旁听得全神贯注, 满脸都是笑容。' c8 K5 W+ T# L6 ^' w* Y5 p
+ x. R' `, A0 g$ m- [' _
我认识弗兰科的时候,他已经七十多岁退休在家。老头非常幽默,克林顿被弹劾的时候,就是他严肃地说:“我的确对克林顿很生气,他怎么尽找些丑人做女朋友”。克里诗在伯克利念历史的时候就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当时里根正好在加利福尼亚当州长。里根在加州减税并削减公立大学的教育经费,引起加州大学所有学生的抗议。有一次里根去伯克利演讲,她和很多其他学生组织起来,站在过道两旁,所有的人用沉默夹道表示对里根的不欢迎。她说起那一幕来依然有些得意,看到根当时走过那个长长的两堵“人墙”之间时的尴尬,感觉非常好。她总跟我们说,你们中国人提起尼克松就评价高得不得了,你们知道不知道当初在美国大力鼓吹反华反共最起劲的,就是尼克松。这个人竟然敢让情报部门在水门民主党竞选总部安装窃听器,是个公器私用的恶棍.......老太太谈起尼克松和里根就停不下来。
! n, o1 G/ \5 x- p
" a. r7 x+ O* s# v3 B克里诗老太太对使馆的随任夫人颇多关照,把她们组织起来办学习班学英语,从记单词,读报纸,辩论女权主义,美国政治,批判保守右派等等,无所不包。所有这些议题中,克里诗最关心的总是妇女问题,她用伯克利式的思想开导随任夫人们, 女子当自强,不能仰仗男人。要敢于挑战现有的文化,因为这文化是男人们主导的到处都是陷阱,到处暗示女人要服从男权。老太太能从很多日常生活的小例子,讲男女平等的任重道远。比方说凭什么历史就是his story,是男人的故事,为什么不能是her story,女人的故事。至少也应该是its story。( P% l9 \( I: K  E# ?
; }) s9 Y1 p8 `$ O  G
她是一个妇女联合会的负责人之一,每当有阿拉伯妇女或者中国妇女代表团来访,她都会忙前忙后参与组织。有一年一个妇女组织代表团没有钱支付旅馆,她就把一群人接到家里,在附近邻居每家每户塞一个人,接待这些团体。男女平等,对她来说是一种信仰。
2 y3 g6 y) }+ \. c8 Q( L
* y2 \* H3 a, w3 L4 g" y$ b! w多年前她每周都到使馆里来给夫人们上课。后来年龄大了,开车走路都不方便,感兴趣的人们就成立了学习小组,每周到她家里去上课,逢年过节都去看她和弗兰科。她会在圣诞节给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准备一份精致的礼物,比如一件羊毛衫,一双手套,让人倍感温暖。而我们则在冬天的时候,给两个老人买一些木头柴活,这些东西比较沉,从商店里运到家里也不好拿。我们年青,体力好,干这活儿比较顺手。" _; V0 t: }8 I: x& t- `5 n

/ B* H7 l: p1 I她也鼓励先生一起接受女权主义的教育,而我就属于是愿意主动接受女权教育的一个。而且常常主动请樱扮演美国右派发言人的角色和老太太激烈辩论。我对美国文化的理解经常是大而化之,大约这是大多数普通人的认知方式。那段时间的辩论,使我开始注意到美国政治和文化中一些微妙的地方。老太太对所有的人都客客气气,对我却唇枪舌剑针锋相对,不解气之余还经常耶愉一通。我自己却不免暗自得意,说明她至少把我当成一个严肃的辩论对手在对待。有一回,老太太说你这发音怎么有英国腔?我一听就得意地说:谢谢。她看我良久在一旁擅笑:我怎么就没有听出来我在夸你呢?
" ?/ k/ Z- _9 P& H: E
8 z$ [- _2 u/ `1 d" T% ?# ~她这一问把我愣在一边,是啊,我怎么就会理解成了是在夸我呢?!英语怎么学成了这样。
- w) V# m, o  F
" e1 W- M1 W' y$ t( E; }/ G5 q我们就这么经常去老太太家里,而弗兰科有时则坐在一旁听我们聊天,或者参与我们谈话,累了就上楼上休息。我们来的时候通常都是两三辆车,外交官的车牌照看来颇显眼。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人经常跟着我们,这也是所有外交官都得面对的情况。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有辆车老跟着你也算有个伴,有什么交通事故或者匪徒抢劫,还有人帮着报个案,何乐而不为呢,自然也不以为意。但是,遇到好几家都有客人的时候,弗兰科家外面院子的停车位就比较紧张。
/ b" y* A' b' }: v# x  N
9 o" I0 v/ e. q8 F: \/ R& B) w有一次弗兰科看着外面远处老有车停下来,却没有人下来,就猜出这是FBI的探员。他便走出去,敲了敲车窗,问你们在这里干什么呢?这些中国使馆来的人是我的朋友,他们到这里是学英语的。你们回家陪老婆孩子吧,别在这里浪费时间。8 v* |2 S# |( _

1 R6 j8 W$ B& ]% y2 }我们就在屋子里看着乐,FBI几个探员嘟嘟囔囔了几句,把车打燃开走了。结果过了一会儿,又转回来,停在更远的不显眼的地方。- N; z) A1 g3 s% J( d

  c$ r! \  f) E2 n: I  g( V弗兰科本来坐在门口打盹,这下正好又看见了。老头真生气了,出门走到汽车前面又敲窗户说:You guys are obviously overstaffed. 如果你还不走,我明天就给你们局长打电话,你们看来是没有正经事可做,可以被解雇了。3 c/ B7 t+ i- r7 L% `
, x( C: w  M$ r& H; j2 d) e
此后弗兰科家附近,好象再也没有见到闲晃悠的车了。
6 o: w0 a! b" J$ d4 m
. k" M" L: o8 X, l- F! u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10 学识 +3 收起 理由
MacArthur + 10 + 3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11:09:16 | 只看该作者
人类的朋友
9 `, P; q& E2 `# I' P( G* b  _- P0 Y: t9 @; O" O" w0 i. X# o: F
某天早晨醒来揉着眼睛走进办公室,《华盛顿邮报》的头条新闻还没有来得及瞟,就看见电话留言箱信号灯红红地闪着。一按播放键,说请注意您的留言箱已经塞满了,一共有30个留言。, O% ]3 c- }. N# Y  V

% U: _8 w, X6 l0 ~% ^4 F阶级斗争的铉顿时拉紧,发生什么事情了?! S: L! V! N' \- X

1 a7 k) U7 }# S" g6 {9 D3 H第一条是一个老太太激动而高亢的声音,强烈抗议中国人虐待狗;第二条是另一个老太太颤颤巍巍的声音,对中国人吃狗的野蛮行径表示愤怒;第三条是一个老头的声音,是对吃猫的行为表示愤慨。被装得爆满的留言箱里全是一群来自美国五湖四海的老头老太太的抗议。这下心里才慢慢放下来,看来不象阶级敌人搞破坏,美国人民这回又是哪根筋出了问题?/ e9 ?& i& e# O) K! ^: C+ t

" ?0 P$ A6 `+ z7 g: ~: {# M中午饭的时候和同事一聊,才发现使馆里所有公布过的号码留言箱都给挤爆了。原来CBS头天晚上放了一个纪录片,用血淋淋的画面讲述了广州某大街上屠宰狗肉的一个市场。这些老头老太都没有等到第二天,就纷纷给使馆打电话抗议。
/ d6 J6 ~0 @8 l! k6 Q0 e' x- A  \. p% G/ L
两三天后雪片般的抗议信飞到中国大使馆,能把人给埋起来。美国市民社会民间组织高度发达,动物权利组织的动员能力也一点不落后。小古被要求全权处理所有关于动物权利抗议的事情,必要时给这些老头老太太打电话写信解释,耐心做说服工作。小古保证,要把当年八路军给老百姓挑水做饭的劲头拿出来感化美国人民。
( w5 ^* n0 a6 O1 p3 ]0 u3 f4 d, d( Q) R( r: L; J  {
小古把一捆又一捆的抗议信摞在一起。翻开这些信件,发现邮寄来自不同的州,不同的签名,但是信件的内容大部分一样,大致就三四类稍微不同的措辞。原来是动物保护组织基本上起草好了一些样稿,信件的内容大致是软硬兼施循循善诱,开始说吃狗肉是残忍而让人恶心的野蛮行径,尤其是一边剐一边煮的现场烹饪,然后说中国文化肯定也不包括折磨猫狗的传统。即使有这样的传统,为了中国人的声誉和国际形象,现在也是应该停止这种行为的时候。然后动物权利组织用电子邮件、互联网、或邮件分送给所有的会员,会员只要签名,并邮寄给中国使馆就可以。难怪动员效率这么高。
( r1 e# a; O: s% f  B/ q6 b% Z( C) z+ [7 z- j8 v
看完这些信件后,小古有了信心。老头老太太用的都是别人写好的稿件,说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套话,这样的人工作好做,看来问题不大。小古挑了几个老头老太太,准备好说词,开始打电话。请问是玛丽女士吗,您好,我是中国使馆的小古,收到您的信件和留言,非常感谢您对中国动物权利的关心.......我们理解你的关切,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吃狗,吃狗的那群人有些独特的文化传统.......比方说你们都吃牛,我们有的地方的人就绝不会吃牛......
2 m$ ^; W; V5 `3 w! J8 L
; u: F: `6 Z1 t( _/ {' ]小古开始还信心十足,话越说到后来越有点结巴,最后就只有小心翼翼的嗯哦,然后小古没有声音了,听到电话听筒那头的老太太声泪惧下,“human beings never give unconditional love, but animals do! They are our friends....”' x& g" h5 o' C% u+ e0 L  j% Q
# _0 P9 }5 Y! \$ G
打完几圈电话小古说,咱还是回头劝劝广州人吧,就别吃狗肉了。  l# O, F2 l2 M5 h/ ^

  O: [3 X4 D0 d) a
$ |7 M" y% i7 v5 `' O, p% M  ~  A7 E
" }) D$ r7 }& r; X

评分

参与人数 3爱元 +12 收起 理由
即晴 + 2
MacArthur + 8
燕庐敕 + 2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11:09:46 | 只看该作者
大国小鲜8 }- v/ p! C( }* q# d- N) V% q3 S
. J8 Y- ~& C% d9 g: {
常看到三五个海外华人成立一个组织取一个肃然起敬的名字诸如“全美xx联合会”,一有机会则对着中央电视台镜头把爱国主义演得气壮山河。了解得多了不免有点玩世不恭,对人自称“不变的中国心”我时有狐疑。但是对“不变的中国胃”我则完全相信,而且一直认为人的所有器官中,胃比心要忠诚可靠得多。至少我每次新到一个地方,总是左顾右盼地找中餐馆。
/ v2 T3 b+ z  d8 z( @/ f4 q0 Y: f. `. ?. o) u0 h
初到DC看到很多湖南餐馆,就感觉有点怪。这里的老移民多来自广东,先修铁路,后办洗衣店,然后开粤菜馆,湖南人不都在打土豪分田地闹革命,都是谁来DC开了这么多湖南餐馆。再仔细一看,有的HUNAN RESTAURANT中文牌子还写的广东饭馆,一问才知道是尼克松给闹的。尼克松72年访华,全美国人民在目瞪口呆之中,这位最反共的总统带着电视镜头拜会了伟大领袖的故乡,“湖南”一时在华盛顿成了脍炙人口的单词,很多广东餐馆于是一夜之间挂起了湖南的牌子。
0 t1 C5 b5 L# S     
) f9 [6 P4 O) _( u- R' e老唐人街上的中餐馆不管是质量还是环境都远非上乘,这里餐馆多是老移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菜,为迎合当地人很多菜加上同样的炸酱尝起来是一个味道。门口的财神菩萨,室内大红大紫的装饰,感觉就象是回到了番禹小镇的陈年老屋。有一家叫蒙古烤肉的稍微与众不同,有一回在这里请一位来访部长吃饭实属万不得已,这里离美国国会和政府办公楼近。吃完后问领导是否满意,领导说换换口味挺好,好久没尝过这么难吃的饭了。餐馆外能看见北京市政府赠送了一个牌坊,脚墩上还有陈希同的题字。中国已经是日新月异沧海桑田,华盛顿的唐人街和中餐馆每年都是同一个样子。
& @7 g: P0 c; e
2 J2 w; i% }3 K& P* N! j, P城里的中餐馆在洋人中最有名的是Mr. K,离乔治华盛顿大学,世行都不远。金光闪闪的座饰,银制的餐具,座位挤派头大菜贵得离谱,有点虚张声势的嫌疑。洋人似乎普遍颇为喜欢,只好主随客便。吃过什么忘了,记住的是在这里曾和一位政治学教授关于保守主义的长谈。付钱心疼之余,这顿饭导致洋教授为儒家文化的现代命运感慨再写点文章,也算是吃吃喝喝为中国文化做了贡献。
6 N& a0 j' H& u/ u" h" E% v$ r7 L" F
DC的川菜馆中有一家叫重庆楼的,菜做得实在糟糕,如果不是因为离NASDAQ和战略和国际研究所很近,我大概不会到这里来皱着眉头咽下饭菜。有一回和一个商会朋友吃饭,席间碰到她的一个朋友,此人曾经苦苦等待中美核电站合作项目可能带来的数亿美元的商机,但因政治原因里根政府没有递交国会批准中美核能协定而泡汤,数年的努力付之东流。此君站在桌边三句话没完,火就串到了胸口。毕竟民以食为天,可以理解。% Z  [0 f. z7 M: I# e# X; T. F

4 }% b! @! j1 r2 s我最偏爱的餐馆在DC当属蓉园,这是我家乡地道的口味,尽管服务生多是从福建乡下过来的,并不妨碍厨子的手艺。最让我思念的两道菜,一是麻辣牛筋,一是清蒸雪鱼。鲜红的牛筋在白色瓷盘中,艳丽夺目;而雪鱼则躺薄铁盘中有几丝绿葱陪伴,下面是酒精炉子的蓝火。这是我每次必点之菜,一看到它们,筷子就不由自主地往盘子里奔,而别的菜就几乎不存在了。
4 {1 A% v' z+ w
# D! ~$ r6 `  v1 X+ y; V, L, pDC城外也有不错的餐馆,南面阿灵顿有一家叫汉宫的中餐馆,在新闻博物馆斜对面。难得在华盛顿这么小一个城市看到这么大一个中餐馆,一走进去先是一个大屏封,饶过去后就看到一大片的桌子连着桌子。好象是香港人开的,每次点菜交流都是一通挣扎。再往南走到五角大楼边的水晶城,莱文斯基被拷问的RITZ CARLTON饭店对面有一家韩国餐馆,叫“又来屋”,它做的烤肉让人垂涎三尺。北面的马里兰罗克维尔有一家叫海珍楼,这里的环境一般但口味不错。墙上挂的全是名人的照片,民主党的总统到共和党的议长,国军的省长和共军的大使都有。看来在肚子面前,政治立场并不重要。只是订餐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确保台北办事处代表错开中国驻美大使的宴请日子就可以,避免被记者抓拍酿成“国共和谈”。海珍楼在我的印象中总是人满为患,有一次在这里碰到了宋楚瑜,就看到了一个后脑勺。3 Q2 Y2 a0 g7 J' T6 s; ]
  % l, ?0 x; F) b+ g6 w) l! g- \
西式餐馆中最满意的是一个叫Ruth Steak House的地方,从里根遇刺的希尔顿酒店往杜邦环街的方向走两分钟就到。这里桌椅板凳都很简洁,墙壁露着老式砖头的古朴。这里也常是门庭若市,需要早点预定。侍者多训练有素,大概是同中餐馆最大的区别。肉烤得很好,可选择的东西也多,但我只敢吃烤得熟透的肉。偶尔看到有人点一份嫩牛里脊,要求烤三分熟七分生,端上来一刀切下去,红红的血从刀边渗出来,然后一口送进嘴里,满脸的惬意。对这样的食客,我总是由衷的佩服。
. [* l! q' G0 {- N. Z  
8 U+ E1 {) ~. K) U' E! q华盛顿很多私人俱乐部多开有餐馆。马塞诸塞大道进使馆区的地方有一栋法式的小楼叫“宇宙俱乐部”,其会员多是议员。曾经和大使在这里见过一个当过宇航员的议员和他夫人。这里装饰颇为讲究不过并不奢华,吃的东西也很简单,里里外外不经意地透出其会员的修养和地位。应邀和朋友造访过“大学俱乐部”,在离白宫不远十六街上,样子并不起眼象是一栋老饭店。宾主坐下后,朋友顺手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往来椅子上挂,侍者马上过来示意,对不起,先生,这里不能脱外套。
! F! |7 f% A' A7 O
. M: {/ E# d1 m让我至今心动的是“友和”,位于在马里兰境内的185路上。这是一家中国人开的日餐馆,没有那么多讲究。最有特色的是MISO味噌湯,味噌加入水中滾開,再加入一点点蔬菜海帶、豆腐或海鮮,可口之极以至于我喝完后忍不住再来一碗。友和的寿司很大很鲜,虾三文鱼各种填料不一而足。自助餐一个人大约14美元,让在东京生活过的朋友感觉是按劳分配各取所需,谁说共产主义社会是乌托邦的?这么好的餐馆,大概因为不靠近闹市而门庭冷落,安静的房间对我们则近乎理想之地。公事私事常来这里宴请过往豪杰,一次一群学政治学经济学金融的朋友在这里酒酣之时,畅谈凯恩斯和哈耶克直到夜深。谈到最后,我请一位非常有造诣的朋友评价凯恩斯和哈耶克的争论。他沉思半晌:一个是现实主义者,一个是理想主义者。时隔数年,朋友已经是中国金融业的中流砥柱,而那场对话还犹如昨日。最后一次来这家餐馆的时候,门口写着餐馆因生意清淡停业。友和的倒闭让我难过了好长时间,不知道自己每次光顾少喝一碗MISO汤少吃几个寿司,是不是还能让他们多撑几天。3 d2 M5 q/ n! n+ ?0 E" T

3 q# _: `! i; \& p

点评

呵呵,前两天和领导去华盛顿就是在汉宫吃的饭  发表于 2012-8-31 00:01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12 学识 +3 收起 理由
MacArthur + 10 + 3
燕庐敕 + 2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11:10:13 | 只看该作者
险些就是另一个伊朗, w# i/ S, z9 \0 A& g

7 g- {7 I! E9 H- r$ [3 u一个朋友想把女儿送到国外读书但希望是比较传统保守的成长环境,我建议她考虑伊朗。她笑着说希望去西方国家,我建议了美国,并解释美国不少地方大约可算是全世界最保守的去处。我看出她的难以置信,她在期望我说一个古老的欧洲国家。8 r+ I4 M/ A& i! ]$ _5 E" I' F2 ]
: \' F' Q1 ?2 u; m9 L
大多数中国人了解的美国,是纽约旧金山和洛杉矶的繁华都市,是好莱坞的电影和那片声色犬马的土地。就如无法用北京和上海概括陕北的黄土高坡和川西的纤陌农田一样,在两个海岸之外的的中部和南方美国,是一个有着浓厚清教徒保守传统的地方。
" B  ^: R  J( n, ~7 Z/ S
# h: D' p# d. N6 _& ~神的身影在美国无所不在。拿出一张美元,上面写着“In God We Trust.” (我们信仰上帝)。美国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每天早晨都要对着教室里的国旗起立,右手按在左胸宣誓:“I pledge allegiance to the Flag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o the Republic for which it stands, one nation under God, indivisible, with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all.” (“我对美国国旗和它代表的共和国宣誓效忠。这个国家,在上帝之下,不可分裂,人人享有自由和正义。” )而美国总统则在万人目光注视之下,手放在《圣经》上宣誓就职。政治人物引述上帝或者《圣经》在欧洲国家是一件奇怪的事情,而在美国比比皆是。欧洲电视台晚上放色情综艺节目或者故事片家常便饭,而美国的公共电视台要有色情节目播放一定让天下哗然。/ X; U7 I+ z5 q6 f/ p! k, i% e$ j

3 n% F3 ?; K; x: A% q! l初到美国的华人,和主流社会最早的接触一般多是通过查经班或者教会活动。南方的城市,最显著的建筑多是一座连着另一座教堂。近年来美国基督教福音派迅速崛起,鼎力支持小布什连续两届当选美国总统。据说2000年大选福音派选票占布什选票总数的40%,在2004年大选福音派教会6小时内将500万份投票指南分送全国信徒。在世俗自由派的眼中,白宫几乎成了基督教的布道台,伊拉克战争开始时小布什的“东征”口误,或许只是埋藏已久的心声。
( O, v$ a1 M: f/ I5 k- r7 I# B$ }) i' f$ ~
在堪萨斯州,达尔文的进化论一直不被接受为科学,而上帝创造世界的“智慧设计”仍为大众相信,生物如此复杂和精妙,不可能是自然演进的结果。直到2005年,美国有大约25个州立或学区委员会曾经考虑过将“智慧设计论”加入其教程。而学生家长和宾夕法尼亚州多佛地区的学校为此打上了法庭,地区法院法官判决没有证据能表明“智慧设计”是科学理论,它是创世论翻版的宗教观点,违反宪法第一修正案“政教分离”的原则。辩护律师称不服判决将继续上诉。: w7 P: C1 J  X1 c. Q
3 U' s$ L$ _9 \2 w: L5 R
这些细究起来,恐怕也只算一个有深厚基督教传统的国家正常流露的信仰。而原教旨主义的崛起,则是让人忧虑的趋势。, _$ v+ h  r6 ?6 u* i
4 C) x  I! S! E' g
在美国南方,一些为妇女堕胎的诊所时常被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的极端分子炸毁。曾竞选共和党总统提名的Pat Robertson 牧师和他的原教旨主义朋友认为,因为同性恋,堕胎支持者,自由民权活动人士蔑视上帝的结果,因而神不再保佑美国,才有911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遇袭。Pat Robertson曾经公开祈祷飓风摧毁同性恋开会的地方Orlando。他认为911事件是为末日来临创造环境,耶稣将在2007年出现。原教旨主义在全球的崛起,不仅在沙特、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印尼,也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最强大、最发达、科学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星罗棋布的乡村小镇上。
  z5 H4 @* h' S3 P& {! x4 z. w: d4 F
想象一下,如果不是杰斐逊在美国早期宗教纷争中竭尽主导了《维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案》,划定了宗教的界限为神和每个个人之间的私事,由此在《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中写入了“禁止国会立法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的政教分离原则...今天的美国,大概就是另外一个版本的伊朗;而今天的世界,可能还在为十字军东征的圣战构思续集...7 {6 y% `- l/ S$ Q, _$ y( s. l, j/ o

评分

参与人数 3爱元 +14 学识 +2 收起 理由
即晴 + 2
MacArthur + 10 + 2
燕庐敕 + 2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11:10:42 | 只看该作者
使馆区
2 R2 I. C5 U7 ]9 b1 Y; L8 J5 y, h5 |( F% g
日本人上世纪初送给华盛顿数千株樱花树,遍植波特马克河两岸,潮汐湖周围。每到四月中,华盛顿掩映在一片白色的樱花中,有一周左右的时间里人们呼吸到看到的就是蓝天绿草和白色的花海。华府每年有一个樱花节,美国人来自四面八方敲锣打鼓组织花车游行庆祝。每每看到这个场景,我总暗自感叹,日本人在上世纪初的外交技巧,比后来还是高明很多。
9 j; _1 U: ?1 q" @, ~0 Q/ U) G# x2 H  T
夏天的时候,在纪念碑附近常有露天音乐会,吃过饭把车开到波特马克河边找个位置停下来。走到纪念碑附近,在地上垫一张毯子,清风拂过,丝竹满耳。来演出的常有些不俗的乐队,记得有海军军乐队和费城爱乐乐团。
3 j. b2 J" W- c# I4 @% A
. @2 U& _, C1 g华盛顿大概是美国最优雅的城市,使馆区得天独厚,往东是Adams Morgan各色异国风情的餐馆,往西是古老的乔治城。中国使馆刚设立时,在这附近买下了温莎旅馆一栋其貌不扬的楼房暂时过渡,没有想到这一“暂时“就过了近二十年。3 n7 \9 A9 _9 X+ r8 C) ^7 g

9 C7 J) ?3 n; z; U3 M$ ?( O使馆座落在在康涅迪克大街塔夫茨桥边,下面是石溪峡谷,隔墙西邻葡萄牙使馆。葡萄牙使馆是一栋褐色的小洋楼,庭中栽了几棵树和花,颇有几分姿色。门口总停着两三辆车,很安静,不象中国使馆人来人往的热闹。葡萄牙使馆的西边邻居则是法国大使的官坻,那栋淡黄色的城堡窗明几净,宽大的草坪裁剪得工工整整,浓郁的贵族气质,傲慢中透着优雅,老远就暗示路人这栋房子代表法国,这里的主人与众不同。
4 }- a" O* i- X8 M
4 _- @# f  H# w: w9 z4 [* F这片街区掩盖在树林之中,安安静静。春天的时候沿路西行在一片惊艳中,家家户户似乎都在比美,门、窗、雕栏、路灯都是那么精巧和谐,还有美丽的前庭和后院。我最喜欢的一栋石楼,外面看者象花岗岩石头砌成的墙,二层的窗户总有彩旗飘扬,房前左边是一棵大树,前面是一个小花园。吃完饭后常和妻散步,不时会在这栋房子前面感叹半晌才依依离去。
/ w1 h3 A% E. S* p' U; E# d
- U! ]" C( V! u+ s; K继续往西走是马塞诸塞大道,这里使馆林立就如北京的光华路,各家使馆的设计争奇斗艳。英国使馆是比较显眼的一家。戴安娜王妃车祸身亡的时候,英国使馆前面的鲜花堆积如山。深受共和民主理念熏陶的美国人对英国王室的着迷很让人费解,人有些情绪似乎不是能用道理讲得清楚的。往南转,过小小的西班牙台阶,俄罗斯文化中心的建筑是颇有底蕴,记得曾参加过一次联谊活动,为其房间的布置和展示的艺术品很为倾倒。希望贝聿铭设计的中国新使馆,不要象现在这个使馆的样子,能表达出一个文明古国的流风余韵。
/ o7 q! n# L% h) Q
" S& b  z$ C& H这幅画面似乎那么完美,直到眼睛转到中国使馆围栏的北面。刚到使馆的时候,有一次去倒垃圾,打开小铁门,刚要把垃圾袋扔到大桶里,一个人从地上爬起来,吓我一跳,这还有一个人睡在垃圾桶边上,此人身材瘦削,开始冲我搭话,口音是外国人,身上散发一种浓烈的垃圾味道。我一边吱呜礼貌地敷衍两句,一边赶紧撤退回到铁门里,把门给锁上,他还站在小门外继续和我说话。
. p3 X8 Z$ ~- |8 r2 S) j5 m, k: Y
华盛顿的无家可归者不算少,但多集中在东边,或者在白宫附近。别的使馆都赶他走,而中国使馆没有对他的存在表示异议,他便长驻在中国使馆的垃圾桶旁边。冬天的大垃圾桶里比较暖和,慈善组织还能给他送一些食品券。他似乎大多数时候精神头很好,一看到有人倒垃圾就凑上来说话。有时候也能看出他的情绪好象很不稳定,站在栏杆外面骂骂咧咧,挑衅来倒垃圾的人。没有人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名字,没有人知道他在说什么,也没有人在乎他在说什么。
/ Y6 h! H) p/ @: B6 ~, f' R; t# F, F3 j4 {% H2 [. q4 k( t, F& }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老同事说此人是前苏联的外交官,任期结束后,他没有回去。
; K9 f" w* A4 s8 C
1 F# C8 d- d; f- K不知道要什么样的恐惧,才能让一个人宁肯睡在美国的垃圾堆旁,也不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那里有亲人和朋友还有温柔婉转的莫斯科河。
; e% ?" `/ J5 b  P7 T9 U5 g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12 学识 +2 收起 理由
MacArthur + 10 + 2
燕庐敕 + 2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11:11:06 | 只看该作者
落霞与孤鹜齐飞
, O" _5 K. R( w1 [( r" H' v7 L, `& W# K1 O+ @
和任何一个群体一样,海外华人也是鱼龙混杂。其中不乏藏龙卧虎之人,或埋头学问或勤恳做事。坑蒙拐骗之徒也比比皆是,当市长部长省长等达官显贵到访,喜欢攀附权贵的则闻风而来,口气之大让人瞠目结舌。对付喜欢装模作样的人,老参赞教的办法是,礼貌地说不好意思我忘了带名片。
: \2 J9 T4 H7 x; R' T  b3 |: W1 Q1 ^  y1 Z
一位在某律师行工作的华人,在洋人面前说自己能影响总理主席是中国政府的法律顾问,在国人面前则把自己吹成顶级律师在华府可呼风唤雨。因他和某位使馆领导私交不错,某年得知江主席公子将访问华盛顿时,三天两头电报传真求见江公子并要设宴款待。主席公子置之不理,在多方紧催之后回复了两个字:“不见”。这样的简单明了,让人对江公子刮目相看。
  H: n2 \; [& p* e: x0 Q# N
, R, L% ^, `6 d律师行的此君今天终于混迹成了某外企的中国董事长,在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后,他对其美国老板说中国总理在第一时间打电话请教问他应该怎么办。回忆到此处不禁感慨,看来要当骗子就要往大的骗,小骗子收益低容易被揭破要遭到鄙夷,大骗子很难被戳穿可以当大师,教主,书记,教授和或者总裁。听到最近的“汉芯“丑闻爆发时我并没有惊讶,这大约是高学历的骗子和低水平的官僚一拍即合的自然结果,或许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一个缺乏监督和透明的体制,总会吸引骗子们前仆后继。
2 ~/ z4 v) R* c, f
  L2 k  D, _/ n" m* |" f; x& \3 P' v某年大使夫人邀请了”新丝路“模特队来美国表演,记得象是为老少边穷的孩子们上学募捐学费,顺便在使馆大厅为华人和使馆工作人员表演了一场。我是个木纳的人,平日对琅琅上口的名模和衣服品牌我一无所知。而出于天生的自卑,我对模特一向比较敬畏,就人家那身高,我也就够得着脖子,想入非非也是白搭。不过听说有美女来访,我还是跟着大伙一起莫名其妙地高兴了好一阵子。我弟弟早在初中某年暑假就曾愤愤不平地对我说,你邀请到我们家来做客的女同学都挺漂亮,我觉得你这个人比较好色。我一直拒绝他的指控,但这一次,我的确因美貌而为一个女性倾倒。
7 q" f4 p2 y; r4 t1 L
0 l, A8 K2 L2 ^使馆的大厅那天装得满满当当热气腾腾,美女登台时,整个大厅一亮。大部分模特是什么样子我已经记不清楚,但是记得最后一个美女上台,带着沉静的面容轻盈的脚步和淡淡的微笑,落落大方走到前台,转过身时两条长袖飘然而下,左边写着“落霞与孤鹜齐飞”,右边是“秋水共长天一色。”......当时的我目瞪口呆,回过神来问旁边的人,才知道这个姑娘叫岳梅来自新疆。赶紧揉眼睛的时候,她已经飘然而去。5 w( |* s( o! z( [8 o/ J$ _2 e- E
4 \7 V4 z' w3 U4 t, J
知道新丝路来DC表演,华府附近很多人蠢蠢欲动,打听模特的地址,要电话号码,询问婚恋情况。各色人等用各种方式孔雀开屏,显示自己比较有钱有地位,就是没有象样的老婆或者情人。+ {; e* t% Q) R8 f- ]1 F$ f
& |: d* w6 D% k+ ?1 I: @
不少人竞相邀请模特晚上出去吃饭看戏,面对蜂拥而来的追逐,美女们毕竟不能和江公子的阅历相比,那几天真还有不少人把美女约出去吃饭了。看到有人无德无钱无才无貌竟然能携得美人归,让我们这些没有去约或者没有约到美女的酸葡萄们耿耿于怀好长时间。8 N  U) A! @. E& U
) K& H% D5 ^& O5 H% V" `: ~& U5 |
为写这段故事,我在网上搜索岳梅的照片,没有一张是我记忆中的形象。当年云裳轻步的绝唱在我心中只留下了两只袖子。0 s/ E+ n. i: t; O

点评

来新疆吧,我负责美女管够看。  发表于 2012-9-25 13:35

评分

参与人数 3爱元 +14 学识 +3 收起 理由
即晴 + 2
MacArthur + 10 + 3 水袖补助款。。。
燕庐敕 + 2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22-6-19 00:00
  • 签到天数: 2264 天

    [LV.Master]无

    19#
    发表于 2012-8-25 11:43:07 | 只看该作者
    就放这儿就放这儿,吾看哪个吃了熊心豹子蛋的敢把风雨兄戒过贴搬走!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22-6-19 00:00
  • 签到天数: 2264 天

    [LV.Master]无

    20#
    发表于 2012-8-25 12:08:38 | 只看该作者
    风雨声 发表于 2012-8-24 22:01 & t  j. p  j6 D' J. M% c1 U: r3 y  n
    2 主席御驾! ~6 D3 P# h  H0 p) ^

    4 Y" L, I+ q! l' _$ A89年大约是当代中美关系的分水岭,此前十年如热恋男女一般恩爱,此后的十年则如配偶离异恶言 ...
    $ {2 {. `5 i6 o" r( g
    风雨兄对江核的评价深得吾心- C2 g1 S3 r. z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6 02:13 , Processed in 0.06555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