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58|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旧帖]戏曲杂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4-20 00:14
  • 签到天数: 15 天

    [LV.4]金丹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25 15:2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河蚌 于 2013-7-25 15:33 编辑

    本是西西河旧帖,正好有个论题用到,转过来赚点分。
    (为啥总感觉俺在爱坛帖过呢

    一:尚方剑、龙头铡与八贤王

           戏曲曾经是人类最流行的娱乐,特别是一些很少有人注意的边远地方,戏团的到来往往能够吸引所有的人,即使是一个草台班子。中国人的南腔北调也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多样,这从戏剧也可以看出来,几乎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地方戏曲,而安徽黄梅戏、河南豫剧、越剧和河北梆子更曾经风靡全中国,虽然在电视的冲击下,他们都已经又退回到原来的地方,甚至已经快成为文物了,但是研究一下地方戏曲来分析中国的风物人情还是很会有些心得体会的。
           虽然悲剧与喜剧比起来更让人回味,也似乎地位更高,比如《奥塞罗》远比《无事生非》出名,《哈姆雷特》也胜过《威尼斯商人》。但人们好象喜欢喜剧总胜过悲剧,对于中国人来说,则更是如此。因为中国的戏曲都来自于民间,对于小人物来说,看戏就是为了找乐子,生活已经够艰辛的了,何必花钱再买几天的坏心情。老百姓喜欢皆大欢喜的剧,当然戏曲家们也都往这方面努力,于是表现始乱终弃的悲剧《莺莺传》被改成了才子佳人的喜剧《西厢记》,而六月飞雪的《窦娥怨》虽然名列戏曲第一名,却很少见到演出。
           相对于已经登堂入室的京剧、昆曲,地方戏曲更加草根也更能体现出上述的特征。封建时代绵延两千年,君权至上,奉天承运,其间充满忠诚与背叛、统治与篡权的权谋政治,但人们就是这么奇怪,最血腥的生命轮盘赌竟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吸引人的部分。戏曲里面自然少不了这些王候将相,少不了君臣父子,只是到了地方戏曲里,这竟然多了无数的喜剧色彩。草民们虽然没有文化,没有见识,会说出“皇上还不得天天吃饼子卷大葱”这样的名言,但却也喜欢谈大人物的故事,更喜欢能够快意恩仇的滋味,于是这便出现了许多从未在历史中出现的道具和职位。
           中国是一个等级的社会,也是一个人情的社会,不过唯独缺少的就是法。“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众皆日可杀”,众声鼎沸之下,许多不该结束的就结束了。但更多的却是特权下的腐败,公子哥儿草菅人命,无法无天,不能治罪,就算来了一个清官,给判了罪,保不齐前面刚判完,后面来一纸公文,人给放了不说,连清天大老爷也给放了外任。对于这些恶人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现杀现斩,一刀两断,永绝后患,人已经杀了,看你们这些权贵还有什么招。
         “尚方剑”作为一个传奇就这样粉墨登场了(历史上这个道具是有的,但好象远没有到随便杀人的程度),任何的权贵到了它面前都只有打哆嗦的份,因为他不但能够“先斩后奏”,而且根本不受律法中“诏狱”、“秋决”的限制,可以立即执行。于是不管你有天王老子的爹还是王母娘娘的妈,这时都不管用了,因为这位拿剑的爷不管是一个七品芝麻官,还是一位新科状元,或者是位巡按,他都代表皇上,这剑就是皇上,想砍谁就是谁。而更可怕的是,皇上可能有血晕症,而这位爷则可能是一屠夫,手下早已害了三千性命,注定要去无间地狱的主,所以多一个也不多,绝不会为一生灵而破戒,这苦主除了喊“苦呀“,也只有伸着脖子等着听“咔嚓”了。
        “尚方剑”是皇上授的,自然也能被皇上收回去,虽然可以管所有的人,但是还是管不了皇上。然而,西宫娘娘总是坏的,她的老子“太师”也总是一个奸臣,不但害忠良,而且隐含篡逆之心。可是皇上爱美人胜过江山,心已经被狐狸精给迷了。那就没有人能管了吗?于是循着小民的思路,扳着指头算一下,比咱大的是爷,比爷大的是县官,比县大的是州,比州大的是洋,比羊大的是牛.......那么比皇上更大的是谁,那自然是太后(太后唱:“可怜,我那早逝的夫呀.... 呀”)。
           太后就是皇上他妈,皇上再厉害,他不也得有妈是不(这个倒也确实,这历史上,生父不明的皇上有好多个,比如那个刘小,但是不知道妈是谁的好象没有),有妈就得服妈管,于是,就有了“龙头铡”。当然这种致命的大杀器,也只有“包黑子”那厮敢玩,龙头铡不但能先斩后奏,而且在此之上又加了一项,就是能铡皇上。当然小百姓还是知道分寸的,虽然设计出这样的大杀器,也晓得不能随便乱用,例如,那个皇上还是不能铡的。于是退一步,咱铡个龙袍总是可以的吧,皇上以一件衣服(也就是面子)换来了生命(这才是里子),自然是大大的便宜。而青天包大人则有了至高的尊严,令我们这些扇子们也大大的得意,大大的有面子。
           当然,还有比皇上他妈更大的,那就是皇上他爸,不过,一般而言,出事的时候,皇上他爸最大的可能性是已经成了“先皇”。但先皇之所以被称之为“先皇”就是因为他的圣明,他虽然仙去的早,却能预知多年后的事情,并早已经为之精心准备。先皇比之太后,更大的能耐是不但能给东西,还能给身份,东西是身外之物,身份则不一样。于是就有了“杨家将”的救星,“八贤王”和他的 “瓦面金锏”。皇上虽然厉害,到了八王爷这儿就只能是一个小孩,八王爷一到,皇上不管有多大的事儿,都得立即过来请爷请安,然后请座,站在旁边战战地听训,八王一出,有什么再难解的事,到这就算结了。按照游戏里的术语,这就是“KEYMAKER”,而在架空小说,这叫做“金手指”,意思都差不多,只要放出来,多难的关这就算过了。
           八贤王再厉害都只是一王爷,皇上尊敬他更多是因为他是叔叔,辈份在那儿呢,别看他那“瓦面金锏”晃的厉害,实际上也重来没敢拿出来往皇上身上招呼。皇上是最大的,这不能改,但咱就不能弄出一个和皇上一样的,比如“齐天大圣”什么的?哈哈,“一字并肩王”就这么隆重产生了,你皇上不是大吗?我虽然不叫皇上,但我这王和你是一般齐的,而且不分前后,你至高无上,我和你平齐,你能管百官,百官见了我也一样哆嗦。不过到了这位置,再加上“剑履上殿,赞拜不名,朝见不趋“什么的,也就离篡位不远了,所以戏曲中有这个职位的人并不多,而且即使有也都是反角,比如《徐九经升官记》里的那位。
           微服私访的宰相单枪匹马亮出官印,为非作歹的官员就体如筛糠头如捣蒜地告饶,民女上告无门,拦轿告状击鼓鸣冤感动新来的八府巡按查明黑狱整肃贪腐。这些都是戏曲中最让人乐道的段子,可惜我们的社会永远不是这样,古时候不是,现在也不是。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4-20 00:14
  • 签到天数: 15 天

    [LV.4]金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7-25 15:31:44 | 只看该作者
    二 面子、报门而进与三请三让

           戏曲不但体现了平民的生活观,更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但是这种价值观却不同于士大夫的价值,而更多是一种小百姓的价值。在中国社会中,面子是很重要,但士人对于面子的理解与小民是不一样的,将史书与戏剧作比较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打金枝》,这是一出有真实历史背景的戏,说的是郭子仪的儿子小郭娶了公主,公主看不起郭家,说我们家是皇家,世间最高贵的家族,男的说要不是我爹,你们家的江山早挂了,两口子相持不下,最后小郭做了一件很不男人气概的事,那就是打老婆,给了公主一巴掌。巴掌是轻是重不重要,重要的是打的是金枝玉叶,公主自然受不了气,就跑回娘家告状,后果很严重。
           郭子仪听说这件事,就赶紧绑了儿子去请罪。我想老郭肯定知道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小郭的行为,而在于小郭的言论,那话可是犯逆的。史书上的皇上的话,已经成了一句名言:“不痴不聋,不做家翁”,意思就是小两口的事情你老人家就别操心了,难不成你老人家还有听墙根的癖好。而戏曲《打金枝》的情节就复杂多了,牵连的人物自然也多了一个,皇上大怒要斩小郭,皇后出来了,赶紧劝,这是你女婿,杀了他你女儿就要守寡了。最后的处理方法让小郭因祸得福,不但有面子,而且还升了官。
           郭子仪是再造唐朝的大功臣,从另一方面说也是功高震主。但郭子仪既不想当韩信,也不想当曹操,他不想篡位,更害怕遭忌,于是选择交出兵权,回家养老。郭老最怕的大概就是有人说他是唐朝最大的功臣,而儿子竟然说出如此之话,只“心怀怨望”一条,已经够得上死罪了。我想当皇上以如此家常话解决此事,郭老一定感激涕零。
           而戏曲《打金枝》里,则做足了老百姓的家长里短,郭家于皇家有大功,杀他们家的儿子就是忘恩负义,此一不能杀也,杀了小郭,女儿就要守寡,这就是把女儿向火坑里推,此二不能杀。那可怎么解决,想想吵架的原因,还是因为小郭没地位。升了官,有了地位,公主就能瞧上他了。
           从这看,小百姓虽然奸滑,却也不无天真,你欠我的就是欠我的,全然不知道如果欠到还不上的地步,欠债的就有可能将债主给杀了。
           戏曲里面有一个最常听到的词是“报门而入”,这报门而入就是报着自己的名字向屋里进。历朝的篡位侯选人,在篡位前做的功夫中都有一项,叫做“赞拜不名,入朝不趋”,意思是上朝时不直呼他的名字了。从这点看,这种报着名字往里进屋的行为显然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在戏曲中,小夫妻吵完架后,男的又来求女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待遇,比如《天门阵》中的穆贵英PK杨宗保,《征西》中的樊梨花PK薛丁山。中国戏曲里面颇有些这类的讲究,其实就是“睚毗必报”,而且是怎么过分怎么做,怎么伤人怎么来。地方戏曲《三请樊梨花》中甚至要求樊丁山披麻带布、一步一叩来请人,出气是很出气,但是用在任何人身上都狠了些,何况是夫君。
           这与历史上的士大夫作风有着很大的区别。儒家讲究“中庸仁义”,道家讲究“无为不争”,佛家讲究“因果报应”,这些思想渗到一起就形成了士大夫的为人观念,逼人不要太狠,且留三分余地。士大夫的为人处事其实就是讲究一个“忍”字,最高境界是“唾面自干”。官场不是战场,每个人后面都有盘根错节的势力,你将人整的太狠,难免后面更大的主儿出头,即使没有,你将一个人往死里整,也难免会有别的人兔死狐悲。
           大概都受《三国演义》里有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的影响,戏曲里面请人的故事多与此雷同,比如三请穆贵英、三请薛仁贵、三请樊梨花。要想给足别人面子,就要多次去,一次生,二回熟,三回就是老朋友,似乎不这样不足以表现被请者的价值,也不足以表现请人的决心。
           就这一点而言,历史和戏曲是一种互动,“毛遂自荐”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只此一例,据说连尧舜禹的禅让就是这么做的,于是后来的野心家即使再怎么心急,也会导演这么一出戏,从三国的曹操到窃国的袁世凯莫不如此。
           人性本是一样的,不管是“本善”还是“本恶”,只是书读的多了就知道装饰,知道事情不能由着性子做。这虽然多了一份“虚伪”,却也不失可爱,就如现在的百姓家礼尚往来,客人送来的礼,主人家总会推让一番,而客人总会坚持,客人固请,主人固辞,最后盛情难却,也就收下了。官家却不会这样,拉拉扯扯,成何体统,于是这壁厢“不成敬意“,那壁厢“端茶送客”,温文尔雅中一切尽在不言中了。两种都特别讲究火候,也都很虚,但如果学西方的“AA”制就未免更没有味道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4-20 00:14
  • 签到天数: 15 天

    [LV.4]金丹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7-25 15:32:45 | 只看该作者
    三 富小姐为什么喜欢穷书生?

           富小姐少女怀春,穷书生落魄乡里,庙会上错肩偶遇,回眸处一见倾心,小丫环穿针引线,后花园私订终身,博功名进京赶考,失音信天人两隔,狠父母嫌贫爱富,恶乡邻执意逼婚,山穷处彷徨失措,水回转柳暗花明,詈冤家金榜题名,中状元衣锦还乡,恰及时惩凶斥恶,再相逢永结良缘。
           看中国的戏剧,从《牡丹亭》到《西厢记》,似乎都是一种套路,纯纯的女孩子们似乎都有些花痴性格,总能够被此生见到的第一个男人所吸引。当然,这个男人要有一些身份,不能是宋兵乙,也不能是路人甲,怎么都得有一个齿薄唇红满脸含春的扮相,再加一个依依呀呀一唱三叹的声音(小生这厢有礼了)。这样的特征汇总起来,如果在现代让大家猜,那肯定是快男或者伪娘,但在那个比较质朴的年代,却最可能的是一个穷书生了。
          BH的人生不需要理由,花痴的爱情也不需要借口。所以剧情也由此转入高潮,且将那一腔春情都能抛撒,且将那父母教诲都如浮云散去,两小无猜的友爱算是神马东西,萍水之情才算是人世间的真藏。不用说,这一幕的终局肯定是私会后花园了,不过戏剧虽然直白,却也自有其隐讳之处,起码不需象书那样,要在幕布上打上此处略去多少分钟,所以剧情的发展在此后都比较腼腆(当然如果不腼腆搁现在是日本AV搁过去那就是《玉蒲团》),但大家都知道,他们肯定在做人类做的最频繁的事,或者说在犯成龙说过的“所有人都经常会犯的错误”。
           当幕布再次打开时,情景就已经到了送别,挥手自兹去,凄凄满别情,一出候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成路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当然问题的关键是,如果真就这么朝朝暮暮下去,男的难免会被打断狗腿,而女的也差不多会被浸猪笼。所以,当然,必然的结局,就是穷书生要进京去也。再下面的段子,其实和前面的那些一样的千篇一律,皇帝家的状元郎虽然三年才有一次,但肯定是为穷书生量身定制的,无论是时间上还是赛制上,而我们可爱的反角永远会象不可不戒田伯光一样只会刀子嘴豆腐心,虽然无恶不作却在这方面却如老僧入定一样保持着一付十分稳重的吃相,正好可以等待正宗男主来破坏好事。所以最终的结局永远会是有惊无险,一团大红色中同时印证人生两大喜事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戏演完了,问题却留下了,你说这富小姐到底喜欢这穷书生哪儿呢?当然绝不可以是穷书生的扮相,因为如果是这个方面,那么戏名就应该叫水浒之西门庆与潘金莲。但你要说是才学,这三言两语一触一碰之间,虽然可能是零距离,但毕竟时间短暂,要说穷书生能留下二八佳人体似酥的印象我绝对相信,而要让富小姐能感到才高八斗赛子建,那就只能寄希望于超时空接触了。可问题是中国戏剧绝不是科幻片,秋天的菠菜也无法达到非诚勿扰里快速配对的效果,可这究竟是啥原因呢?人之间,能够相互吸引,不外就那么几种东西,无关相貌,不是谈吐,难不成是气味,现代小说,总离不开王霸之气,莫非这书生小姐之间也有吗?
           不过《红楼梦》倒是提点了一下,宝黛之间的玩笑,一个是“多愁多病身”,另一个是“倾国倾城貌”,从这由《牡丹亭》里借来的词,俺算是有些明白了这个相互吸引的原因。再看那戏剧里,可不就是那个样子,书生与小姐,一般的文弱,一般的削肩,一般的腼腆,一般的害羞,就象王文娟和徐玉兰,如果反串一下又有谁能辨出何谓雄雌。不过,问题来了,这女的要是“多愁多病身”也就罢了,西施捧心,昭君颦眉,都是人间不可多得的风景,顶多是男人怜惜一下,多照顾就是了。可是男的若是这样,那岂不很糟糕,不说这以后如何做家中的顶梁柱,单是这婚后的性福生活,恐怕就达不到现代的生活指数吧。
           然而,由这个特征延展开去,竟发现这样的男婚女配又何止是古代戏剧,当代的很多小说似乎也是同样的调调,比如八十年代的陕军小说,不论是《浮躁》、《人生》还是《平凡的世界》或是《最后一个匈奴》,大神们总是会将男主定义为一个三有青年(有书有笔爱码字)与四不男人(不主动、不承诺、不拒绝、不负责)的结合体,而男主也许没有王霸之气,却总会放出某些神秘的同位素,让他们不论如何的落魄,总能够得到某些异性的垂青。当然,平民时代了,莺莺的庙中偶遇变成了小芳的村头守望,但穷书生的扮相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更没有变化的是那地老天荒永不变质的菠菜。
           然而,不论戏剧和小说编得再知音再读者,都不会改变现实,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古代的状元郎绝对是人见人爱的极品,但抢新郎的举动都会发生在红榜下,所以才会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而那些美丽的女孩,地位高的自然可以去门当户对之家做一个诰命夫人,地位低的也首选去做收藏品(高官的侍姬),次选去做展览品(青楼的校书),能够等一个穷书生的,怕就算她肯姥姥也不肯。而现代,我们更是见惯那强壮男人熊躯外挂着一个小鸟般精灵的女人,或者成功男士的猪脸边伴着一个粉砌玉琢的搔头。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然而真实却告诉书生们,你们是如此弱小,甚至连改变自己的想法都找不到,于是书生们只有期望,不但书中能带来颜如玉,而且颜如玉还能带来黄金屋,并且颜如玉不单能叠被铺床,还能为他遮风挡雨。只是这样一来,这样的颜如玉,不单是妻子,更象是一个妈,看来我们的书生们的作品,似乎更多的竟然是恋母情绪的体现,所以才会给自己弄了个多愁多病身。
           但书中有的,可以入梦,却没法变现。而书生们做的,只能意会,无法成真。我们还知道,百无一用是书生,所以书生们只能拿纸笔当刀枪,为自己描绘出一幅幻世,去让别人相信的同时,最终也让自己信以为真。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3-16 11:35
  • 签到天数: 17 天

    [LV.4]金丹

    地板
    发表于 2013-7-25 16:14:30 | 只看该作者
    赞一个!

    这就是所谓的“猛文”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7-25 18:38:26 | 只看该作者
    赞,还有后续吗?

    点评

    没有了。  发表于 2013-7-25 20:17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7-26 19:12:08 | 只看该作者
    河蚌兄应该继续写下去呀
    评书小说戏曲对普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影响是很大的,足以与三教比肩
    金庸在《鹿鼎记》里特意写了一段韦小宝依靠评书戏曲里听来的历史知识帮俄国索菲亚公主平叛的故事,是一段意味深长的好玩故事
    更好玩的是,金庸小说里的历史故事现在也被很多人当作是真实的历史,襄樊也重新改成了襄阳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7-26 19:13:44 | 只看该作者
    评书史观的本质我以为是将原本现实政治中根本性的利害冲突转化为伦理道德方面的困境冲突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4-20 00:14
  • 签到天数: 15 天

    [LV.4]金丹

    8#
     楼主| 发表于 2013-7-26 21:17:58 | 只看该作者
    愚者乐言 发表于 2013-7-26 19:12
    河蚌兄应该继续写下去呀
    评书小说戏曲对普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影响是很大的,足以与三教比肩
    金庸在《鹿鼎记 ...

    都是很久之前写的,当时有点感想也有兴致就写出来,想正式写成一个系列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不过,民间历史,并不太适合真正的政治斗争,以民间的政治智慧到官场上斗,多半是被人当枪使而不自知。说实在话,官方之所以放任民间评书小说戏曲中点评政治人物,其实愚民的色彩很浓。
    象金庸写的韦小宝通过民间传说来平叛,那其实更象一个笑话,真实的历史远不是那么简单,外国人的政治智慧其实不比中国人差,只是政治环境不一样罢了。
    金庸小说确实已经深入到民间生活中,比如东方不败、葵花宝典,但能否象四大名著那样成为生活座标,还需要时间考验。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4-20 00:14
  • 签到天数: 15 天

    [LV.4]金丹

    9#
     楼主| 发表于 2013-7-26 21:37:44 | 只看该作者
    愚者乐言 发表于 2013-7-26 19:13
    评书史观的本质我以为是将原本现实政治中根本性的利害冲突转化为伦理道德方面的困境冲突了 ...

    这样说吧,以评书为代表的民间史观,更多是为了适应老百姓那比较简单的大脑而设置的。
    民间史观的第一个要素是明辨是否。百姓与士大夫思维上最大的不同,在于百姓的思维的单向度的,他们很少能够辩证地看问题,对于他们,黑是黑白是白,善之为善与恶之为恶都是截然分开的。一个人是个好人,那么他所有的一切都好,如果他坏了,就别的地方他也好不了。对于他们来说,很少能够理解,其实人是复杂的结合。
    这一方面与他们的见识有关,另一方面也在于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天生不足。所以,对于百姓来说,一个世界最好是二分法,好坏、真伪、善恶、美丑、对错都应该十分鲜明,如果一个人是好人,那么就是真善美就全都占全了,而如果是坏人,那就反之。这其实就是百姓眼中的世界,所以无论是戏剧还是评书,史观就是二元史观,那种描述人性悲剧的戏,在民间是无法流传开的,因为看不懂。
    而评书史观的第二个要素是因果报应。因果的第一重含义是善恶有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于好人,做了好事,那中间受到的苦其实都是磨难,坏人,在过程中有可能蒙骗一时,但最终肯定是坏结局。因果的第二重含义是恩仇,有恩要报恩有仇要报仇,快意恩仇才是人生的目标。
    而如果看完士大夫的必修书目《资治通鉴》,就会发现,无论是明辨是非还是因果报应,其实都不是历史的主流。
    所以说,评书史观,其实就历史的清新版,将历史的复杂性简化了,将集团间的利益冲突简化为某些人的思想冲突。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7-27 00:06:19 | 只看该作者
    河蚌 发表于 2013-7-26 21:37
    这样说吧,以评书为代表的民间史观,更多是为了适应老百姓那比较简单的大脑而设置的。
    民间史观的第一个 ...

    1.理学兴起以后的士大夫伦理道德观念也特别强,朝堂斗争中动辄指斥论敌是“奸邪”是“小人”
    当然不会到戏曲评书里那样夸张的地步

    2.描述人性悲剧的戏,《四郎探母》能算一个吧

    3.现在网上已经有许多分析《笑傲江湖》中的政治斗争,《西游记》中的政治斗争,还有《三国》《水浒》等等之类的帖子,常常还是热帖。我们知道这些都是扯淡,发帖者和回帖者可是一本正经乐此不疲。以上行为还在现在进行时中,西河里就不少。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3-7-27 00:25:27 | 只看该作者
    评书史观里很有趣的一点就是在解释历史发展的动力方面:
    比如三国的起源是玉帝替韩信等汉初三杰申冤,让他们转世投胎报仇,刘邦转世为汉献帝,韩信转世为曹操,彭越转世为刘备,英布转世为孙权
    说岳类似,玉帝替赵匡胤申冤报仇,派赤背龙下界为金兀术捣乱赵光义子孙的江山,又派大鹏鸟下凡为岳飞匡扶赵宋江山
    但是在具体事件上的演绎也还是按照史实逻辑来
    关羽还是要大意失荆州,刘备还是要败死托孤白帝城,诸葛亮还是要北伐不成病死五丈原,岳飞也还是要冤死风波亭。这些都是悲剧
    总体上感觉民间史观在诠释历史时是一种谨慎的现实主义和对未来的天真的乐观主义态度相混杂
    用诸葛亮的那句话就是“尽人事而知天命”
    现实中按照人情世故行事不寄托于怪力乱神,对历史的动力和规律这类难以解释明白的则以因果报应,运数之类诠释之。曾国藩不也说自己靠的是运气么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3-7-27 01:18: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蜢 于 2013-7-27 01:19 编辑
    愚者乐言 发表于 2013-7-27 00:06
    1.理学兴起以后的士大夫伦理道德观念也特别强,朝堂斗争中动辄指斥论敌是“奸邪”是“小人”
    当然不会到 ...


    笑傲江湖可是本身就是写的政治斗争啊。这里面影射文革本来就是金大侠的本意嘛。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3-7-27 01:29:18 | 只看该作者
    愚者乐言 发表于 2013-7-26 19:12
    河蚌兄应该继续写下去呀
    评书小说戏曲对普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影响是很大的,足以与三教比肩
    金庸在《鹿鼎记 ...


    襄阳和樊城本来就是解放后合并成襄樊的嘛。襄阳知名度比樊城大,改成襄阳对推广旅游推销城市本身也是好处。就是把钓鱼城的光辉盗取了是金大侠不厚道。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3-7-27 12:21:46 | 只看该作者
    草蜢 发表于 2013-7-27 01:18
    笑傲江湖可是本身就是写的政治斗争啊。这里面影射文革本来就是金大侠的本意嘛。 ...

    这部书本身还是武侠小说不是政治小说也不是历史小说,
    影射政治那是金庸的个人爱好也是许多读者的乐趣所在
    拿着小说内容去套政治斗争的过程不严肃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3-7-27 12:23:08 | 只看该作者
    草蜢 发表于 2013-7-27 01:29
    襄阳和樊城本来就是解放后合并成襄樊的嘛。襄阳知名度比樊城大,改成襄阳对推广旅游推销城市本身也是好处 ...

    我是湖北人当然知道这个
    奈何襄阳名声大嘛
    对于改名的这个决定我还是很赞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3-7-27 12:25:47 | 只看该作者
    草蜢 发表于 2013-7-27 01:18
    笑傲江湖可是本身就是写的政治斗争啊。这里面影射文革本来就是金大侠的本意嘛。 ...

    再具体说一下,伪君子和真小人的划分很愤青:
    政治斗争中每一个人都是言行不一致的伪君子
    早就有网帖指出方证,令狐冲的伪君子本质
    早有人以此为据为岳不群先生翻案了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8 01:14 , Processed in 0.051635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