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烟波钓徒 于 2013-6-24 13:34 编辑
, ?; b+ J2 w& N$ z* l0 ]$ d' y. d1 I6 z5 ?9 z; c2 h( ~
孔老夫子说过,听其言,观其行。经济学要研究人的行为,或者说人的偏好,那么当然不能问问别人到底会怎么选,而是要通过人们的实际中的选择来反推人们的偏好,或者叫效用函数。8 T6 `6 Y; i) v' w2 V. u
, G* O; V( b9 @5 W8 |2 O
正如马丁教授指出的,这个游戏说明应该是游戏一和二的两个罐子相同,所以规则是, [' @+ X- V! x; }
+ ]$ O2 C3 ?+ [0 X+ y2 `5 t6 p
游戏一罐子A:里面装了100个球,50个黑色,50个白色。 % c" }0 d0 L6 W$ b
游戏一罐子B:里面装了100个球,可能是全黑或者全白。
+ V+ Y+ n/ ], U: E R S3 x游戏一规则: 只要拿到的球为黑色,游戏者可以拿到100元奖励。否则奖励为0,无惩罚。
; t/ v$ y7 N, D& H, j+ D1 d! E游戏二规则: 只要拿到的球为白色,游戏者可以拿到100元奖励。否则奖励为0,无惩罚。
) ^- j4 K7 R/ v2 \+ X$ r; b1 V4 U1 P% z
2 Y4 @2 Z) T" S+ Q; \4 z- ]( E3 q在期望效用理论的框架下,我们知道罐A里面拿到黑球的可能性是1/2.假设我们对罐B有一个主观概率分布,黑和白球的概率分别是p和1-p。假设得到奖励的效用是U.那么我们从选择来倒推游戏者的效用偏好。
, V7 Y+ G6 y4 T9 W6 k! I0 T& a1 B选择一A的:; r- m9 Y: r2 S) R2 c% ?
1/2 *U + 1/2* 0 >= p * U + (1-p) * 0
! g$ [/ ?" @9 M, S2 x8 D(之前误为1/2 *U + 1/2* 0 >= p * U + (1-p) * U,多谢xlan1976指正)( ~- X3 @: w( m2 R
那么 很容易发现,我们的主观概率实际上是 p<=1/2,也就是选择者合理的主观概率是罐子B里面黑球数小于50.# ]' s5 ~# A9 n0 u2 r0 F: m
同样可以得到:
G& A. W( H! Y* h4 N. ^选择一B的: 主观概率是罐子B里面黑球大于50.
0 q1 |, |, i9 D2 z& |选择二A的: 主观概率是罐子B里面白球小于50.
' P! K" B6 a: i" p选择二B的: 主观概率是罐子B里面白球大于50.
4 M2 { f9 I+ e# l0 e$ m! C0 d+ P; A( r; y* m! @9 {
9 P. {. q( ?, n9 l那么实际上选择AA和BB的人,他们的主观概率是不可能前后一致的。而前后一致的选择有多少,大家可以看到,只有8/66. 实际上,这个实验说明,大部分人的选择,在期望效用理论的框架内,不存在一个主观概率来是人的选择理性化,或者叫符合逻辑。这个实验实际上动摇了整个期望效用理论的基础,也是绝大部分经济学模型的假设前提。$ E* E: i) e+ U
# Y/ o3 M4 \4 [$ b
所以,信仰不是你说有,你就真的有。你的选择才是最好的证明。6 `4 o$ F. p7 X, ]
, u0 C* e6 n5 ~: D5 [' F0 f1 c8 R
这个现象最早被凯恩斯和芝加哥大学的奈特提出,但是在1960年代丹尼尔 艾斯伯格 (Daniel Ellsberg) 在哈佛用实验来阐述并仔细论述,因此这个被称为 艾斯伯格悖论。 ' K; j" c- k8 Z, g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