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技前沿] AI双城记——中美“国运级”博弈的最后五年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J% y* v# U% w. D7 K5 l
    AI双城记——中美“国运级”博弈的最后五年
    + E( g  M' y7 i4 _

    % S; Y3 p( D7 \* G
    . n9 B# K/ [# u! E. P
    2025年的冬天,北半球的气温正在急剧下降,寒流席卷了整个大陆。但在大洋两岸的科技圈,温度却反常地攀升到了沸点。
    11月24日,重新入主白宫未满一年的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白宫签下了一份行政命令。并没有太多的镁光灯,但在这份文件的字里行间,不仅透着他一贯的强硬与实用主义,更藏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野心。
    这项计划的名字,取自《圣经》的第一卷,暗示着起源、重生与绝对的创造力:
    “创世纪任务”(Genesis Mission)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地球另一端的北京,主要领导机构正在紧锣密鼓地敲定未来五年的国家蓝图。在这份关乎国运的“十五五”规划里,一个词被推上了核心战略引擎的位置,它将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像电力一样的基础设施:
    “人工智能+”(AI Plus)
    这一次,不再是普通的科技政策迭代,也不再是企业间的市场份额之争。这是两个超级大国在AI赛道上的“国家总体战”。
    一边是美国,试图通过“新曼哈顿工程”式的举国体制,利用联邦政府深埋地下的科学数据,重启科学发现的范式,以维持其在硬科技领域的绝对霸权; 另一边是中国,依托庞大的工业母机,通过“东数西算”的宏大基建,构建自主可控的智能生态,试图用产业的广度来对抗技术的锋度。
    这场横跨太平洋的博弈,将在未来五年,彻底重塑全球的地缘政治与经济版图。
    . y* `6 A7 ?/ w
    1% J) D  n3 e( D5 Y' \) ^' b# C3 e
    特朗普这次不想玩虚的。
    不同于市面上那些写写诗、画画图、做个PPT的生成式AI(Generative AI),特朗普签署的“创世纪任务”,盯上的是更硬核、更关乎国家生存的东西。他不想只是陪硅谷的极客们聊天,他想要的是能彻底改变材料科学、能源物理和生物技术的: 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
    在特朗普的幕僚们看来,大语言模型生成的文本再华丽,也造不出更硬的合金,算不出核聚变的临界点。美国要赢,就必须把AI用到刀刃上——用它将科学发现的周期从数年压缩到数周,甚至数小时。 为了这个目标,特朗普政府做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他绕开了传统的、充满学术气息的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也绕开了专注于政策的白宫科技办(OSTP),而是把指挥棒交给了一个看起来和AI八竿子打不着的强力部门:
    美国能源部(DOE)。
    这个决定背后,藏着美国对AI竞争最深刻的洞察:算力的尽头,其实是能源;而能源的尽头,是国家安全。
    DOE手里不仅掌握着美国的核武库,更控制着17个国家实验室和全球最顶尖的超级计算机集群(如Frontier和Aurora)。
    为了确保执行力,特朗普找来了自由能源公司(Liberty Energy)的创始人克里斯·赖特(Chris Wright)。这位传统化石能源的捍卫者,如今成了“创世纪任务”的操盘手。他的任务很简单,就是要让美国的核能复兴,为AI这个吞金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标志着美国科技政策的一次剧烈转向:从硅谷的自由放任,转向了能源主导的: 国家资本主义
    而在白宫内部,另一位硅谷风投圈的大佬大卫·萨克斯(David Sacks),也被赋予了“AI与加密货币沙皇”的头衔。
    萨克斯的入局,让这个计划带上了浓厚的金融色彩。他的任务是扫清监管障碍,甚至可能在构思一种全新的融资工具——利用战略比特币储备或加密资产,为这个昂贵的计划输血,构建一个数字时代的: “数字诺克斯堡”。
    这帮人的算盘打得很精。他们要把能源部、NASA和NIH几十年沉淀下来的联邦科学数据——那些关于粒子物理、基因序列、材料应力的无价之宝——全部清洗干净,喂给AI。
    他们把这个宏大的数字基建工程,命名为: “美国科学与安全平台”。
    为此,特朗普政府甚至给出了具体到天的军令状。
    60天内,必须锁定至少20项关乎国家命运的科技挑战; 90天内,要彻底摸清全联邦的算力家底; 240天内,国家实验室的机器人必须就位,实现物理实验的无人化闭环; 270天内,就要拿出初始作战能力(IOC)。
    这种压迫感十足的节奏,完全抛弃了政府办事的拖沓,像极了当年为了造原子弹而启动的: 曼哈顿计划。
    此外,特朗普政府很清楚,原本那些讲究“政治正确”的AI政策已经过时了。
    在那份最新的《美国AI行动计划》里,他们毫不客气地删除了NIST风险框架中所有关于“多样性”、“公平”和“气候变化”的字眼。
    他们甚至成立了“AI诉讼特别工作组”,准备拿着联邦法律优先权(Preemption)的大棒,去敲打加利福尼亚州(如SB 1047法案)等地方政府制定的独立监管法律。
    在美国看来,只有清除掉这些“觉醒文化”(Woke Culture)的绊脚石,AI才能在这个统一的自由市场里野蛮生长。
    : x; f' b* e1 u1 M- k; T7 C
    ; S8 Y7 Y6 E% P/ I- v
    2
    6 r, E/ r% c" j1 L$ \
    $ U3 d6 y& S' |/ T8 r
    $ k5 E  N4 _/ }+ l8 Q1 u2 m8 A
    当美国人忙着在实验室里搞“创世纪”的时候,中国正在下一盘更接地气、也更宏大的棋。
    在“十五五”规划的草案里,中国把AI的战略高度,从“互联网+”时代的连接工具,正式升级成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如果说美国的逻辑是“高维打击”,试图通过基础科学的突破来对竞争对手进行降维碾压;那么中国的逻辑就是“降维渗透”,要用AI把千行百业重做一遍,用规模和场景构筑壁垒。
    中国政府甚至给这个计划定下了清晰且激进的KPI: 2027年,重点行业的AI渗透率要超过70%;到了2030年,要超过90%。
    这并不是一句空话。
    不同于美国盯着量子计算和核聚变这些“星辰大海”,中国锁定的六大战场——制造、农业、金融、医疗、教育、城市治理,每一个都是为了解决具体的、迫切的社会问题。
    在制造业,中国不满足于简单的自动化,而是要利用AI进行预测性维护和机器视觉质检,推动“新型工业化”,誓死捍卫“世界工厂”的地位; 在医疗领域,AI辅助诊断和药物研发,成了中国应对快速老龄化社会、缓解医疗资源不足的关键抓手。 但中国也很清楚,自己面临着高端芯片被封锁的尴尬。H100/B200等顶级算力卡的缺位,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为了破解这个局,中国拿出了自己最擅长的“基建狂魔”属性。既然单点芯片的性能拼不过,那就拼系统优化,拼能源成本,拼调度能力。
    于是,一个跨越半个中国的宏大工程,成了中国AI战略最坚实的护城河: 东数西算。
    与其像美国那样费劲地在数据中心旁新建核电站(面临漫长的审批和环保诉讼),中国选择了一记乾坤大挪移。
    他们利用已经建成的、独步天下的特高压(UHV)输电网络,把西部甘肃、内蒙古、贵州那用之不竭的风电和光伏,跨越数千公里输送给算力中心。
    这不仅解决了能源问题,更通过国家级的“算力网络”(C2NET),把国产的华为昇腾、寒武纪等异构芯片串联起来。
    中国试图用软件层面的极致优化和大规模集群效应,来弥补单卡硬件性能的差距,走出一条“大力出奇迹”的工程学道路。
    与此同时,中国还在悄悄推进“军民融合”(MCF)的制度化。
    未来的中国AI,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更是一个从研发标准、人才培养到采购体系全面打通的生态系统。
    民用科技的每一次突破,都将自动反哺国防。按照规划,到了2035年,这套系统将支撑起一支完全智能化的: 人民解放军。
    - r7 J2 U$ R+ R' r( {

    8 z4 o) ?" x5 }! m- w. i5 c& P3$ R& [) Z. O4 g  m
    $ L5 P3 C* _1 X: v0 g
    把这两份国家战略放在一起看,你会发现一种有趣的、深层次的“镜像差异”。
    美国人押注的是“精英主义”。
    他们深信,掌握基础科学原理(First Principles)是维持霸权的根本。他们赌的是AI能帮助人类突破物理学的边界,搞出可控核聚变,发现常温超导材料。一旦赌赢了,那就是对其他国家的降维打击,任何产业层面的效率优化在物理规律的突破面前都将显得微不足道。
    中国人信奉的是“实用主义”。
    他们不把国运寄托在奇迹上,而是致力于把现有的技术快速变现,通过“从1到100”的规模化效应来构建壁垒。他们相信,庞大的数据反馈循环(Data Loop)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复制的优势。
    这也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能源博弈。
    美国选择了“核能复兴”(SMRs)。这是一场豪赌,因为核电站的建设周期长、成本极高,还面临着公众的质疑。但如果成了,就是源源不断、全天候的高密度基荷,能完美匹配超级数据中心(如传说中的Stargate项目)的需求。
    中国选择了“电网优势”。他们利用现有的特高压基建,把西部的绿色能源变成了算力。这招虽然不如核能听起来科幻,但胜在立竿见影,且成本低廉。相比于美国日益老化的电网,中国的能源护城河显得更加宽阔。
    当然,双方都有自己的隐忧,甚至是致命伤。
    特朗普的“创世纪”,最大的风险在于钱——也就是所谓的“无资金指令”(Unfunded Mandate)。
    他一边喊着要成立“政府效率部”(DOGE)大砍财政开支,一边又要搞这种烧钱如流水的“曼哈顿项目”。如果国会不批钱,或者预算博弈陷入僵局,这个项目最后很可能会被迫依赖私营部门。
    到时候,原本属于公众的科学平台,可能就成了微软、OpenAI这些科技寡头的: 后花园。
    这将导致公共利益与私人资本的激烈冲突,甚至引发关于数据所有权的宪法级危机。
    而中国面临的,则是技术封锁带来的持续“窒息感”。
    虽然有“东数西算”做缓冲,但如果美国进一步收紧HBM内存、GAA晶体管甚至EDA软件的出口,中国AI模型的训练效率,依然会撞上物理天花板。
    而且,随着全球互联网的割裂,所谓的“主权AI”概念兴起,中国AI企业出海将变得越来越难。未来的中国AI,很有可能只能在内循环和“一带一路”国家里打转,失去了全球市场这个最大的练兵场。

    4 [- y1 |( p- f& D0 B4 J4 e& y6 ^: I5 w
    4
    # V! f  e# a5 n5 N  g* t( N3 v1 s& F: Q( g, w) o+ h) q
    2025年的这个冬天,也许标志着人类智能的“大分流”(The Great Intelligence Bifurcation)正式开始。
    未来的世界,可能不再有一个统一的互联网,也不再有通用的技术标准。
    我们将看到两个互不兼容的平行宇宙: 一边是以美国为核心,由私营资本主导、核能驱动、强调去监管化、追求科学霸权的“自由-科学AI圈”; 另一边是以中国为核心,由国家意志主导、可再生能源驱动、强调产业赋能、追求社会治理的“主权-工程AI圈”。
    科学研究,这个曾经最讲究无国界、最崇尚开源的领域,正在重新被军事化。
    未来的大模型参数,将不再是GitHub上的代码,而是像浓缩铀一样的管控物资;未来的科学数据集,将成为受到严格保密的“国家机密”。 2026到2030年,这将是决定胜负的最后五年。
    这不仅是技术的竞赛,更是两种文明模式的对决。
    如果美国能在核能和基础科学上取得突破,他们的单极霸权或许还能续命半个世纪; 如果中国能利用这个窗口期,通过AI完成产业升级,突破算力封锁,并成功将AI融入社会治理,那全球格局就真的要变天了,多极化将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
    正如那个法国记者所说,旧世界,就是用来被打破的
    无论是特朗普的“创世纪”,还是中国的“十五五”,这两个超级大国都已经把筹码推到了桌子中央。
    而在牌桌两边,所有的看客都明白,这一局,谁都输不起。
    + u9 o3 W. E' d3 y3 P$ X5 c& T

    评分

    参与人数 5爱元 +38 收起 理由
    西行的风 + 4
    方恨少 + 12
    唐家山 + 4
    云淡风轻 + 8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mezhan + 10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2 23:51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15: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五月 于 2025-11-26 15:59 编辑
    & w2 ~' J0 ]3 G( k# U& E4 }: \
    " n5 [: f6 p  ?/ w0 V0 b好文章。点赞专用帖
    ; L& [' l  z: b; Q# {: q/ q
    0 ?( \( f) \9 m, G$ E* t- [1 n7 w- K- m" q+ m  z8 L& X# D" F0 T( q$ t+ @& L
    7 w6 D8 u% l5 O) \8 D1 ]& v! `
    本来好端端一个曼哈顿工程2025,硬是要加上加密货币这些东西,眼看着奔着美版数码港的老路去了。
    8 z0 w5 ?' O3 {3 a& C; c5 Z+ ~: J+ W, \9 y& g8 Y* [0 N5 ^. r1 v$ [
    这种项目的成功关键不在于AI 算力、能源、数据啥的(当然这些也缺一不可),它不在于数据,而在于数据民工。项目需要大量的人physically将各种数据喂给AI。而数据民工上谁有优势?不言而喻。- ]- ^. ^- f/ v' M' r
    2 B7 G7 T3 q: i
    这种需要凝结全社会共识、全社会配合的项目远远超出川宝政府的能力。这种“管督民办”的模式也不是美帝擅长的。世上科学,分类千万。跨学科固然有惊喜,但是绝大部分的创见还是发生在本学科内的。川宝的计划想吞下整个科学界,已经快赶上大跃进的节奏了。$ L, ^! B% ]8 z$ Q! S
      ?8 |: h1 P' v2 `
    基础科学发现的特点是成果要公开,至少难以保密。那么美帝AI算出来的基础科学成果,TG的AI在知道美帝AI千辛万苦算出成果的情况下可能只需要1/10的算力就能重复出来。老美届时情何以堪?
    ! ]/ p- ?. |$ Y/ m1 x2 ?( L8 }8 a$ I0 \# a2 Z4 ?; t7 s" h" w/ X% {' T2 R
    中国的万物AI+的战略覆盖范围更广,结合程度更深,与生产力发展更接近、更直接,积累的成功更加难以复制和追赶。6 W) m) x0 W/ W* U1 l8 |4 ]

    : o0 Y* a, C7 P  L* ^( {“吾由此观之,则胜负明矣。”
    ' {* S' o/ ]( c% F: L' s+ A0 D6 q+ u7 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11-28 18:02 , Processed in 0.03180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