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揭示东亚古人类生活之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www.news.cn/local/2025042 ... 0f67d7ade5be/c.html

202504/2421:47:01
来源:新华网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揭示东亚古人类生活之谜字体: 小
分享到:







[size=0.8em]











  这是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发掘现场(4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薛晨 摄
  新华社成都4月24日电(记者康锦谦、薛晨、童芳)“发现世界最早的花椒?”这个看似玩笑的问题,在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的发掘中获得了答案。
  这处深埋于川中红土层的远古遗址,以其丰富的有机质遗存保存,打开了距今8万至6万年前古人类生活的“时光相册”。
  在龙泉山脉东侧的古河滩沉积层中,考古工作者打开了被特殊水文条件封存的旧石器时代“时空胶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介绍,据推测,这里曾是水草丰茂的湖畔栖息地。独特的饱水环境使得石器、骨器、木器及动植物遗存等有机物质得以完整保存,其中包含18万件动物化石和6万余粒植物种子(仅约占浮选样品的3%)。
  郑喆轩说,有机质尤其是植物遗存极难保存,即便距今仅数百年的遗址都鲜有留存。濛溪河遗址群出土大量珍贵植物遗存,是目前全球唯一发现丰富植物遗存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填补了该时期人类植物利用研究的空白,为研究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物资料。
  这是在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发现的带砍切痕的木头(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在遗址出土的植物遗存中,一个意外发现引人关注——花椒,这种如今川菜不可或缺的调味料,其可能的利用历史竟可追溯至远古时期。
  遗址还发现很多明确的烧烤证据:大量烧焦的植物种子和骨骼,多处火烤过的剑齿象头骨,火堆等证实烧烤可能曾是原始人的处理食物的重要方式。接骨草、筋骨草等药用植物的出土,则暗示“神农尝百草”的医药探索可能比文献记载早数万年。
  更让人惊喜的是,遗址新发现了许多带有人工刻划痕迹的遗物,不止在骨头上,在石头上和植物上也有发现。这些划痕有些成组、成排,有些呈“X”形,是东亚地区首次集中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象征性行为证据,也处于国内甚至国际最早阶段,为研究早期人类抽象思维能力提供了珍贵材料。
  这是在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发现的花椒(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经测定,该遗址古人类活跃于距今8至6万年前,是现代人演化的重要阶段。郑喆轩指出,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证明当时的古人类群体并未如先前部分学者推测的那样因气候剧变而灭绝,从遗址群覆盖百余平方公里、包含80多个遗址点的规模来看,当时四川盆地的人类活动反而相当繁荣。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现代人起源演化之谜正在考古发现中逐渐揭开神秘面纱。郑喆轩说,遗址群所处的10至5万年前在东亚考古研究上是一个“关键但空白的时期”,濛溪河遗址群的发现为打破“东亚现代人演化瓶颈期”提供了系统性的有力支撑。
  目前,濛溪河遗址群的发掘研究工作仍在继续。





评分

参与人数 4爱元 +36 收起 理由
住在乡下 + 6 谢谢分享
indy + 10 谢谢分享
mezhan + 10
老票 + 1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22:13 | 只看该作者
难以置信,四川人在8万年前就可以吃椒麻大象肉了?       羡慕啊...     

点评

油墨: 5.0
油墨: 5
  发表于 昨天 10:49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10 收起 理由
龙血树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3:51 | 只看该作者
老票 发表于 2025-7-19 22:13
难以置信,四川人在8万年前就可以吃椒麻大象肉了?       羡慕啊...      ...

bingo,麻椒是自古以来,四川花椒之麻烈,难道是8万年栽培的结果?

大象肉真难以想象,古人莫非颇具伟力?亦或也食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3: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龙血树 于 2025-7-19 23:59 编辑
老票 发表于 2025-7-19 22:13
难以置信,四川人在8万年前就可以吃椒麻大象肉了?       羡慕啊...      ...


更有意思的是,6万年前人类走出非洲的说法至少需要部分修改,亚洲在同时期或更早不仅有古人类,还挺繁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2:01 | 只看该作者

https://m.thecover.cn/news_detai ... stamp=1752940621344

“走出非洲以前的故事” 濛溪河遗址群的出现意味着什么?|水落石出濛溪河[size=0.676328]封面新闻
[size=0.676328]2025-04-16 15:23
[size=0.5314]12.7万次阅读


[size=1.1875]封面新闻的记者 刘可欣 李雨心 图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size=1.1875]极为罕见、首次发现、首次揭示、填补空白……自濛溪河遗址群公布最新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以来,备受关注。从濛溪河遗址到濛溪河遗址群、年代更新为距今8万-6万年,到发现系统性用火和特殊富集区域,这些上新的考古成果背后,蕴含着哪些历史遗留的信息?日前,封面新闻采访到该遗址的发掘领队、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深度解读考古成果背后的含义。
[size=1.1875]
[size=1.1875]部分出土石器
[size=1.1875]在诸多的考古成果中,有一条尤为引人注目:系统有力地证明了过去认为相对“滞后”的东亚古人类并不沉寂。东亚古人类为何沉寂?濛溪河遗址群又如何“打破”这个观点?实际上,这也是濛溪河遗址群此次公布的成果中,最为重要的其中之一。
[size=1.1875]“走出非洲以前的故事”
[size=1.1875]实证东亚古人类并非相对“滞后”
[size=1.1875]现代人类从何而来?目前学术界有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由非洲直立人进化而来的智人,在约6万年前从非洲出发,抵达世界各地,从而成为现代人的祖先。
[size=1.1875]而当这些人抵达东亚之时,原本生活于此的东亚古人类,已经与剑齿象、剑齿虎等物种一起,灭绝于一场气候变化中。由此,在以往东亚古人类被认为进化程度不够,生产技术较为落后,难以适应剧烈气候变化,是相对“滞后”的存在。因此,这些来自非洲的智人,取代了东亚古人类,成为东亚人的祖先。这就是占据主流地位的“非洲起源说”。加之既往考古学家在东亚到东南亚极少发现距今10万-5万年的遗址和相应的文化遗存,也一定程度上支撑了这个假说。
[size=1.1875]然而,濛溪河遗址群的出现,却为另一种观点即“多地区进化说”提供了考古学上的证据。
[size=1.1875]
[size=1.1875]濛溪河遗址(濛溪河遗址群第1地点)位置图与地貌远景
[size=1.1875]在前两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之上,考古工作者不仅将第一地点(即濛溪河遗址)的年代上溯至距今约8万-6万年,还在资阳、内江、遂宁、绵阳等地,先后发现了与濛溪河遗址文化类型相似的遗址点,构建起了一个共计百余个点位、主体年代在距今约10万-5万年、跨区域的濛溪河遗址群。按照传统理论来看,这是一个“走出非洲之前的故事”。
[size=1.1875]
[size=1.1875]濛溪河遗址(濛溪河遗址群第1地点)工作区域航拍及功能区划分
[size=1.1875]这些遗址群均以硅化木为原料的小型石器组合为主,与东亚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一脉相承,有着“简单灵活”的特点,这与西方同时期石器技术中“预制技术”,有着明显的不同。这说明,生活在此的先民,有着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则”。
[size=1.1875]在世界范围内,旧石器中期的石器在整体上都有一个小型化的趋势,这与人的进化以及选择有关。“以往,西方的石器资源丰富,所以从早期到中晚期的转型脉络比较清楚。但是在东方,从距今不到10万年到距今约4万年的时间区间里,发现的遗址比较少,因此存在一个文化发展的不连续。”郑喆轩介绍。而濛溪河遗址群出土的石器,进一步填补了这一空白。
[size=1.1875]
[size=1.1875]濛溪河及全世界其它发现木器的旧石器遗址
[size=1.1875]距今10万-5万年的东亚大陆
[size=1.1875]并非寂静无声
[size=1.1875]濛溪河遗址群的出现,不仅仅对“非洲起源说”“自然杂交说”等理论有一定的补充作用,同时,丰富的动植物遗存、不同遗物富集的区域、一系列带有明确人类早期象征行为痕迹的遗存,都从不同的层面说明了在距今10万-5万年的时候,东亚大陆并非寂静无声,而是在孕育着生命和进步。
[size=1.1875]
[size=1.1875]系统刻划痕迹
[size=1.1875]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以为旧石器时代的远古社会,是一个很简单的社会:还处在挣扎求存的阶段。然而,近年来,稻城皮洛遗址、射洪桃花河遗址,包括本次公布新成果的濛溪河遗址群,都是对认识早期人类能力发展的重大的扩展和突破。原来在距今20多万年前,古人类已经可以登上青藏高原生存;原来在距今8万-6万年前,古人类已经可以有意识地在温饱之外,更有效地探索自然和世界,留下自己的印记(刻划痕等)。
[size=1.1875]而在郑喆轩看来,濛溪河遗址群的发现还有更深刻的意义:“濛溪河遗址群的发现,也让我们意识到,在华南地区或者东南亚,甚至是北方,或许会存在很多我们以前没有意识到、因而没有被发现的同时期的文化。”
本文由封面新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授权合作请联系:mp@thecover.cn
[size=22.9469px]编辑 : 谢灵捷



点评

给力: 5.0 涨姿势: 5.0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昨天 10:50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6 收起 理由
住在乡下 + 6 伙呆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7-21 12:16 , Processed in 0.03866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