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笔记] 《少年来了》,无声的控诉与历史的回响,兼论诺奖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4 14:35: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少年来了》,无声的控诉与历史的回响——对国家暴力和集体创伤的探讨$ m1 b! \% i" i) c5 a
    韩江的《少年来了》以1980年5月的光州事件为背景,光州事件是韩国现代史上一场极为重要的民主运动。当时,市民因反对政府的专制统治而遭遇军队的血腥镇压,导致大量平民伤亡。韩江的这部小说试图深入探讨国家暴力对个体与社会的破坏性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创伤。尽管小说通过多重视角和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力图将历史的创伤与人性的光辉交织在一起,但总体呈现上却显得略显刻意。作品对国家机器、阶级压迫、反抗与希望、创伤与记忆等议题的描写,缺乏具体情节的深入展开与角色的深刻发展。例如,对正戴和恩淑的角色塑造,仅停留在他们对痛苦与愤怒的简单表现上,而缺少他们在面对这些挑战时内心的成长轨迹。这使得角色的复杂性和情感深度无法得到充分展示。对国家机器的描写也局限于暴力的外在表现,缺乏对背后动机和复杂社会背景的挖掘;反抗与希望的描写过于理想化,缺少人物在绝望情境下的细腻心理刻画,使得这些议题的表现力不够深刻和创新。尽管这种反思让韩江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也让人质疑,奖项的颁发是否更多是出于作品的政治立场,而非其文学成就。
    ) _  }. ?4 i4 W* F6 ~: f& T: |& N2 h7 `% \
    一、国家暴力,重复的历史与简单的描写
    7 r7 a* q& M5 O: O, K在《少年来了》中,国家暴力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对无辜平民的镇压,这些描写虽然直观,但缺乏深入思考的空间。小说描绘了从棍棒、刺刀到子弹的暴力升级过程,虽然呈现了暴力的残酷性,但并没有进一步探讨暴力的复杂成因。统治阶级的镇压被描述得过于直接,例如正戴在面对镇压时多次重复相同的恐惧和绝望,而这些情节没有提供更为丰富的情感层次和背景,这种处理让人感觉韩江只是单纯地重复历史事实,而未能提供新的见解和反思。
    ' E8 K! x9 f4 E: a/ j; d7 k. W$ h4 Z7 |  f, I
    正戴反复念叨的“我们的军人,开枪了……”这一句充满了不敢置信和绝望,虽然表现了当时的震惊,但缺乏情感的深度。类似地,二哥的警告“你要是继续留在这里,一定会没命的!”虽然表达了对国家暴力的恐惧,但这种恐惧的来源和其深度并没有充分展开,情感显得较为单薄和肤浅。
    5 {# e1 {, K8 J' B; o; ]) m/ ~8 s6 J; C1 H0 \
    尽管小说描绘了国家暴力作为普遍现象,但其未能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原因和复杂的政治背景。例如,小说中提到“就算是医院里的伤患也都是叛徒,统统得枪毙”,虽然试图展现国家机器的无情和荒谬,但这种处理过于简单。与韩国现代史中的其他暴力事件相呼应,虽然能够揭示历史的循环性,但这些描写更多是在迎合政治立场,而非基于对文学本质的深入挖掘。
    # z, Y0 R9 O- q( w$ [
    " h4 x6 p, |" Y* I$ ~& U1 B  _此外,作品中对施暴者动机的分析也非常有限。小说没有探讨这些军人的行为是否出于上层压力、个人恐惧,还是盲从于暴力的惯性。如果能深入呈现他们的心理斗争,可能会使这些角色更加立体,使读者看到国家暴力背后多层次的人性复杂性。
    ' _4 \, Y, H2 R" X# q$ G( v7 \, B1 O+ j0 p) z4 K6 u
    为了更好地反映国家暴力背后的多重成因,小说可以增加对军官和士兵的内部心理刻画。例如,军官们在镇压行动中是否有过内心的挣扎,是否存在对上层指令的隐忍与不满,这些细节可以使暴力行为不再单纯被视为一种集体性的压迫,而是表现出人性在体制约束下的复杂互动。通过揭示这些军人的内心世界,能够增加故事的深度,使暴力的实施者不再是简单的恶棍,而是历史和体制中的矛盾产物。
    - v7 A, ^/ T# M1 Y' t- ?9 Z4 q
      y* j4 c- `" J; y+ M7 u8 z; \- w二、反抗与希望,苍白的呐喊
    $ f9 t& S9 E; K0 K- h5 y5 o光州市民的反抗精神在小说中被理想化地描写为一种勇气与团结的象征,然而这样的描写缺乏真实的张力。虽然反抗精神本身值得钦佩,但小说中的角色显得过于单薄,他们的行动和情感并未深刻反映出绝望中的挣扎和心理冲突。反而,他们被塑造成一群单一的“英雄”,缺乏人性中的矛盾与复杂性。例如,市民在面对军队的暴力镇压时,几乎没有任何内心的矛盾和恐惧,而是立即投入反抗,这种处理使得角色显得平面化,削弱了情节的感染力和真实性。: R* t- L! K% v( u
    3 I; i/ z5 F* n( T8 y4 F
    例如,当市民喊出“我们不能无条件听从他们的指示,将武器全数归还,乖乖投降”时,虽然展现了对自由的渴望,但情感的复杂性和心理变化并未得到细致呈现,未能展现角色在生死抉择中的内心挣扎。这样的描写使反抗显得苍白无力,难以引起读者共鸣。
    6 M+ j6 D2 L4 p3 A) ^3 k+ W5 ^2 ?- X) @2 ]& ]
    此外,作品对人物内心冲突的缺乏描写,导致反抗情节无法令人信服。市民们为何在明知失败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反抗?他们是否曾有过动摇和恐惧?这种反抗究竟出于理性的选择还是纯粹的情感驱动?这些问题都未得到足够的探索。反抗的描写过于理想化,仿佛所有人都毫无畏惧,这使得情节缺乏可信度和层次感。* \5 C$ e5 I) \! M. j1 T

    ! r- M- @5 }3 ?# v为了增强反抗的真实感,小说可以增加对反抗者心理的描写,展现他们在面对死亡威胁时的犹豫与恐惧。通过呈现他们内心的挣扎,反抗的行动将变得更加真实而充满张力。角色在做出反抗的决定之前,应当有更深层次的情感波动和心理变化,这样的处理可以使他们的选择更加可信,而不是简单的英雄主义表达。此外,可以增加角色之间在反抗中的分歧和矛盾,以突出群体行动中不可避免的复杂性和人性冲突。9 X8 j8 q8 M2 l1 [. {+ ?2 |
    ! R; p4 U6 O9 F7 x% P
    同时,对光州市民的反抗背景的挖掘也不够深入。市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动机,这些细节可以帮助塑造更为真实和立体的角色。然而,小说中对这些人的背景和个性化的描写不够,这使得反抗者们更像是一群象征意义上的集体,而非充满鲜明个性的个体。每个反抗者都有其独特的经历和理由,这些个体故事如果能够被更好地呈现,反抗精神也会显得更加立体而有感染力。
    : d) F2 Y7 V: [5 s
    0 x% r1 [' J8 G2 ?4 J虽然小说传递出的反抗精神契合了诺贝尔文学奖所推崇的普世价值观,但这种反抗的刻意描写,尤其是在某些特定场景中,显得缺乏自然性和内在的逻辑性。集体呐喊和对抗的情节,虽试图传达反抗的力量,但这些描写的刻意性让人觉得是在塑造一种符合国际社会期待的反抗形象,而非真实而多元的人类经验。这也让人质疑,诺贝尔奖对这部作品的青睐,是否更多源自其政治符号意义,而非纯粹的文学价值。9 r1 a$ x- Q1 x8 B

    1 k- k, D0 f4 w+ @7 K# M三、创伤与记忆,缺乏深度的叙述) R) k5 o* S+ A+ c
    光州事件的幸存者承受了深刻的心理创伤,小说反复强调这种痛苦,但显得单调,缺乏新的视角。正戴反复提及他挥之不去的噩梦,恩淑不断重温失去亲人的悲伤,虽然这些描写传达了创伤的沉重,但对创伤的应对和转化的多样化描写则显得不足,情感表达显得重复且缺乏深度。此外,增加对其他幸存者通过不同方式应对创伤的描写,能够使叙述的层次更加丰富。韩江通过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幸存者的痛苦,但这些痛苦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更深入探讨创伤的复杂性和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6 |% c. h  t: h/ l* I7 S( ^9 y) l) k6 f# }1 @7 u9 m
    例如,恩淑在说“在你死后,我没能为你举行葬礼,导致我的人生成了一场葬礼”时,虽然体现了深沉的悲痛,但对这种悲痛的来源及其对生活的影响,缺乏更为细致的探讨。而正戴的愿望“想飘荡在那些人沉睡中的眼皮上,想闯进他们的梦里”虽然表达了愤怒,却未能引发更深刻的反思与成长。
    1 n* M% r. \9 \$ \
    ( d1 \0 P. Y+ F创伤的叙述不仅仅是对个体心理的描写,更是对整个社会关系和家庭结构的探讨。光州事件不仅是个体的伤痛,也是集体的创伤。然而,小说对创伤如何影响家庭和社区的团结,以及如何重建生活信任的描写却显得不足。小说若能更多描写人们如何在创伤之后重建生活,探讨人们之间被撕裂的信任如何得以修复,叙述的深度将会大大提升。9 Y  G. i; @! C2 E) Y! d) K1 h4 I2 D& J$ g

    2 E  ~  N7 h- F$ W2 y4 B/ C四、人性与兽性,表面的对立4 W6 O, z2 r; \" I
    在极端暴力的环境中,人性与兽性的交织本应是对道德与心理的深刻探索,但韩江的处理方式显得过于表面。施暴者的兽性和受害者的人性光辉之间的对比虽然突出了戏剧性,但却显得单一,使得人物形象缺乏深度和立体感。韩江似乎是在重复极端环境下人性的脆弱和坚韧,但没有深入挖掘这些情感背后的复杂动因和背景。
    7 i: N+ M! b1 Y/ V4 X
      f2 b2 Q. H9 D6 d' ^% ]% n5 g例如,施暴者对恩淑的辱骂“狗娘养的贱人!”虽然表现了恶意,但并没有揭示施暴者的内心动机。是命令的压力,还是因为长期服从权力而逐渐丧失人性?这些心理过程没有得到展现,使得施暴者的形象显得脸谱化。
    & k' e4 E# Q/ D) r
    ' o1 D3 z( s' M相应地,受害者的形象也被过度理想化,缺乏在极端条件下的挣扎和矛盾。他们被刻画得过于纯粹而缺乏真实感,这样的描写虽然强化了暴力的对立面,但削弱了人性复杂性的展现,减弱了小说本应具备的道德与心理的张力。. ^# i; ]% f/ W4 ^

    : x0 ]  f, N0 [& |! t为了增加对人性与兽性的深度探讨,小说似乎还可以进一步呈现施暴者的人性矛盾,例如他们在执行命令时的内心挣扎,以及他们如何在体制的压力下逐渐丧失自我。同时,受害者也可以被描绘得更加复杂,他们在极端环境中不仅仅是无辜的受害者,还应展现他们在挣扎中的弱点、恐惧和偶尔的妥协。通过这种处理,可以更好地呈现人性的多面性,使得小说的道德冲突更加立体而富有张力。
    9 `# D2 J: j' s* r7 e* n; w; U& h1 ~: F+ c
    五、政治隐喻与历史的回响,刻意的批判
    8 Q0 @$ ^1 k: _0 I- V4 W《少年来了》充满了政治隐喻,诸如国歌、国旗、喷水池、少年等符号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虽然试图揭示国家暴力和个人的无力感,但其运用显得刻意而缺乏艺术上的含蓄。国歌的演唱本应表现出集体情感,但其过度的象征意味让情节显得生硬而不自然。恩淑遭受的七记耳光虽然象征了国家对个体的压迫,但其处理显得生硬,缺乏自然的情节流动。- ~9 p* X, P6 _. Z3 |* y; V+ g
    " r. q: p0 `& q" P% g
    此外,隐喻的使用未能充分与人物的经历紧密结合。喷水池象征着生命和反抗的延续,但它并没有与角色的情感发展紧密相连,显得孤立而缺乏说服力。这些隐喻的使用虽然有助于提升作品的政治高度,但也因此让人觉得是在刻意迎合某种政治正确性。' T5 i/ s. P4 p! O/ H6 {2 r) D
    1 s  L- y" b7 Y6 g( y
    为了使这些政治隐喻更具感染力,小说可以将这些象征符号与具体人物的情感经历紧密结合。例如,当角色面对国旗或国歌时,可以通过他们的内心独白或回忆,展现这些象征对他们个人生活和信仰的影响。这样可以使隐喻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与角色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从而增加作品的艺术深度和说服力。
    % z& h& |! I- u
    # F/ d0 r% ^' x六、结语,缺乏创新的文学尝试
    4 O6 U0 |% z$ ?, x6 z* x《少年来了》不仅仅是对光州事件的回顾,也是对国家暴力、集体创伤和人性挣扎的反思。但在这些复杂议题的探讨上,韩江的处理方式显得过于简化,缺乏应有的文学深度与艺术创新。尽管作品通过冷静而克制的语言呈现了历史的伤痛和个体的脆弱,但这些表达更多地停留在历史叙述的层面,而未能在文学性上实现突破。# o- m/ U; o9 K0 w

    ' x4 v2 x8 V! A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少年来了》在塑造人物和情节时缺乏创新力,尤其是在挖掘人性复杂性方面显得不足。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对立被过度简化,缺乏对人性矛盾的深层次探讨。尽管小说描绘了光州市民的反抗和军队的镇压,但这种反抗的描写过于理想化,施暴者则被简化为单纯的“恶”,这种二元对立的处理方式削弱了作品的文学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 i: l+ A" L: O5 h' v* {' F
    . u% R/ `% i. v+ L& }) }, c5 M4 b此外,作品在处理国家暴力和集体创伤的题材时,虽然试图通过隐喻与象征手法深化主题,但这些手法的运用显得刻意,隐喻缺乏与角色内心体验的紧密结合,导致情感共鸣的缺失。政治隐喻,如国旗、国歌等,虽然具备象征意义,但未能在具体情节中得到自然的流露,使得作品更像是对历史的刻板控诉,而非对复杂人性与社会现象的多维度探索。
    : n  r1 C9 f6 g4 |. ]* |! Z! N7 [( f" q! d* Z( h) N/ b# F
    尽管韩江的作品在政治意义上具有重要的象征价值,揭示了国家暴力对个体和集体的摧残,但其文学成就却未能完全匹配这一高度。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让人不禁思考,是否作品的政治立场和历史背景比其文学价值更为关键?文学作品应当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搭建桥梁,以独立的艺术视角探索人性复杂性,而非仅仅迎合特定的政治期待。$ D0 F5 T& c5 D, V. l4 H5 I# r

    1 k$ n9 |4 U# s真正具有长久价值的文学作品,不仅在于其政治立场的正确性,还在于它对人性深处的揭示与探索。与《少年来了》相比,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和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等作品,不仅揭示了政治暴力和专制的阴暗面,还深刻地挖掘了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多重面向,包括恐惧、妥协、反抗和希望。这些作品在历史的洪流中表现出了更为持久的文学力量,因为它们不仅仅是政治的宣言,更是对人类处境的深刻探讨。
    * u4 m! P' J6 ^1 z+ ?4 W% c  s6 R3 L1 Y" z9 X
    总体而论,《少年来了》在反思历史创伤和国家暴力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其在文学表达上的局限性使得作品未能完全达到文学的艺术高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缺乏对人性复杂性和情感深度的充分挖掘,隐喻的运用也显得生硬和刻意。韩江的成功更多体现了当代文学在政治正确性和普世价值观方面的追求,但这同时也提醒我们,文学的独立性和艺术价值不应被政治诉求所掩盖。唯有在政治与艺术之间取得平衡,文学作品才能真正具备跨越时空的普遍性和深刻性。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28 学识 +2 收起 理由
    landlord + 12 涨姿势
    老票 + 16 + 2 涨姿势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4 天前
  • 签到天数: 809 天

    [LV.10]大乘

    沙发
    发表于 2024-10-14 19:15:51 | 只看该作者
    真正具有长久价值的文学作品,不仅在于其政治立场的正确性,还在于它对人性深处的揭示与探索。与《少年来了》相比,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和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等作品,不仅揭示了政治暴力和专制的阴暗面,还深刻地挖掘了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多重面向,包括恐惧、妥协、反抗和希望。这些作品在历史的洪流中表现出了更为持久的文学力量,因为它们不仅仅是政治的宣言,更是对人类处境的深刻探讨。

    , t1 d/ v' F# u8 |$ H, P! k4 b* N# u% }& Y
    : C8 ?5 u$ l- F, b
    有幸拜读老兄雄文~~      尤其是这一段很有同感:
    : Y% [8 Y( ^& p  a" e
    ' f- f& @2 t$ a* M  d' {韩国文学乃至相当一部分影视在这一点上存在明显缺陷:因为缺乏触及深刻人性,导致情绪显得比较浮夸,声嘶力竭的用力也会难免苍白。3 N! r+ p/ E' c" R  ~5 q( H/ v- ?, N
    + N, \, H* f4 @  {% Q; s* }" k
    社会悲剧中体现人性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民族文化底蕴的厚度是坚实保证,除我国外,俄罗斯也有明显优势。
    ' n0 @" j& K+ k$ P) E6 N* k! B1 S: B
    4 J  s( j- \1 n, F! t6 I4 {0 c
    有一说一,韩国黑帮电影做的还可以,《黄海》就是一部优秀作品。* F6 u8 T9 q! H& l& ^: b5 @; b
    - I$ c: L3 G# Z* p0 \+ X5 ]
    诺奖早已偏离本意被骑劫了,与文学的关系开始疏离  S. F# _4 g, u! ^# s
    4 ?7 s3 K. h# V5 Z( F* y# _" f
    ! `3 S  x+ h, I3 g6 Q: t

    & L$ b& B3 u$ ~, _6 j# X5 O" u* }. F1 b- ^1 K& p* V) 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24-10-14 20:36:03 | 只看该作者
    炸药奖社科类的一个特点:和平奖给了很多战争贩子。文学奖主要给西方作者,偶尔给东方作者则该作者要么反政府,要么反传统文化,要么两者都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5 12:39:17 | 只看该作者
    老票 发表于 2024-10-14 19:155 ]' C# K) ]6 L
    有幸拜读老兄雄文~~      尤其是这一段很有同感:
    & M# p; h7 o3 z5 |1 E- e! D8 |! z$ n; ?8 V7 ^2 K( Y+ [
    韩国文学乃至相当一部分影视在这一点 ...

    - V# X5 h, Z5 x+ L  B票兄过奖了,说到俄罗斯的文学作品,我还记得蓝英年的一个解读,回头找来看看,也写个读后感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7-11 13:13 , Processed in 0.03593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