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2-9-14 22:04 编辑  
8 l: P7 U, h# z 
( v% z' I% f$ L* n南华早报报道,中国《固体火箭技术》上发辫国防科大团队的文章,介绍全新的导弹-鱼雷概念。开始以为就是反潜导弹,美国ASROC在60年代就投入使用了,中国现在也实用化了,这是用导弹作为运载工具,大大增加鱼雷的发射距离。从空中入水一般是用减速伞,所以有一个减速、再加速过程。 
% q% G* J5 y4 [7 M6 W- | 
* F+ i8 n7 V( C, V7 e远程的反潜导弹对中国海军很有用。再直-20之前,中国的舰载直升机的航程和载重能力都不足,做不到满载反潜器材和反潜鱼雷还要在离舰足够远的地方持续搜潜、攻潜。采用反潜导弹后,反潜直升机只需要搜潜,然后召唤发射反潜导弹,体系效率高多了。7 e4 M' I1 J* \0 P5 _  T1 z$ ` 
* S' V; h& R" O$ s0 K* `. @+ U 
但这个导弹-鱼雷是另一回事,不是反潜用的,而是反舰用的。 
0 k3 o8 a8 L2 c% i& \6 M$ C+ w4 R5 D: p6 Q$ S5 ^: n 
首先用冲压发动机在10000米高空以M2.5的速度飞行约200公里,在距离目标10公里的地方入水,然后以200节航速从水下攻击敌舰。反舰导弹也可以在最后时刻入水,攻击水线以下,但从距离来说,水下段微不足道,只是最后攻击的时候的角度问题。中国这个导弹-鱼雷是正经从水下攻击的。这么做的好处是很难拦截。掠海攻击也好,俯冲攻击也好,反舰导弹是可以拦截的。视距外到末端,还可以有多层拦截。没有一点奇技淫巧,现代战舰用高亚音速掠海攻击已经很难突防了。一般是用隐身(美国LRSAM)、岛岸地形掩护(挪威NSM)等,还有蜂群攻击什么的。路径规划和多路攻击更是常规。4 `+ q' h/ l6 ~ 
2 Y, Z, X4 g5 z7 `/ F% a1 R 
但对于鱼雷,靠速度和机动不容易甩掉,主动拦截只有集束深弹之类的办法,好比只有高炮的反导阶段。  K8 w; @  u+ C2 {* D% Z. G+ } 
 
: c1 h0 b) M2 |/ G中国的导弹-鱼雷就是利用这个空挡。更有甚者,研发团队声称,可以深潜到100米深度,然后跃起攻击。现在还没有已知的防御这样攻击模式的方法。 
, L: l+ _2 w' |4 q 
! [1 a3 _2 Z; [8 G1 F6 l% d常规鱼雷很难超过50节航速,但超空泡鱼雷在鱼雷雷体外用气泡形成一层“润滑剂”,极大降低阻力,航速达到200节不是梦。问题有几个方面:. F/ v/ U5 p; n% A, f9 f 
 
% G& X0 p+ L; G: C$ h: {8 A9 ]# J1、超空泡使得鱼雷的转向很困难。传统超空泡鱼雷只能直线射击,在较劲的距离上,敌舰转向和加减速不及,这个问题不大。但要深潜然后跃起,强大的转向和姿态控制能力是必须的。新闻没有说这如何实现,猜想起来,或许可借用高超音速飞行器用受控激波变形来改变激波升力方向的思路,有意产生非均匀气泡层,利用弹体周边的阻力差异,形成转向力矩。这只能是粗控制,常规的舵面控制大转弯不行,微调转向还是管用的。两者结合,可能就够用了。3 }4 e( V/ Q0 P3 t6 ` 
- e1 z( C9 @7 K/ Q7 Z. |' i, i5 q 
2、入水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最“懒汉”的办法是和反潜导弹一样,用减速伞。这样速度损失较大,但技术上最稳妥。否则可能需要精确控制姿态,水平滑行触水,在水面滑行减速中转入潜航。这很难解决波浪拍击问题。一个猛子扎进水里的过载太大,可能不行。 
" Q% `3 k: R' W% ~5 d# ]2 [ 
9 q0 ]: z" L1 E& R3 }9 c2 g+ t3、空中段气动加热影响传统红外、光电制导,但中国在高超音速导弹的研究中,已经突破红外制导关,用精确控制的冷气流在传感器窗口形成气模冷却,能解决高超音速导弹的红外制导问题,类似技术用于M2.5的导弹一点压力都没有。用红外而不是雷达,对弹上设备和电力要求较低,也不容易过早提醒敌舰的预警系统。8 B. B5 p3 Z! \% N* G4 [ 
 
6 J5 Y+ i: p$ I7 R( J6 _4、潜航段的制导最难解决。超空泡对减阻有利,但噪声极大,自带声纳几乎不能正常工作。200公里的射程不可能线导,200节的速度也不可能线导。新闻中对潜航制导的问题只字不提。有可能用减速伞入水,用自带声纳做最后定位,然后就是按照预定航迹“盲目”航行了。最后10公里在200节速度下,只有不到2分钟的时间,可能敌舰(尤其是航母之类的大舰)没法及时转向和加减速?另一个可能是:超空泡本身的噪声就是声纳源,用类似噪声对消的办法把真实回波信号检测出来,用于制导。 
- i' ~! x- G- E2 e) ]4 j& t  G' ?1 o+ G 
中国导弹-鱼雷的关键技术在于发动机,空中飞行和水下潜航共用同一个发动机,这是创举。3 _  a$ j8 s( e/ d2 v' N 
( O+ R& [  K6 Z6 C$ m# l 
空中用冲压式发动机,这很常见。冲压式发动机就是一截空心筒子,这里用含硼固体燃料,比较特别,就是在筒壁上贴一圈固体燃料。有很多技术问题,但还是做得到的。4 o3 y- F$ C& J0 ~$ @, q8 `6 x 
 
3 u& Y: A# b' y' r5 |( \7 W( i在水里,这截空心筒子就变成喷水发动机了,关键在于硼遇水会激烈反应,产生的大量热量和海水气化成为推进介质。# j/ A7 F# h7 u! W) ^; p2 A# L 
 
: r' Z  {7 i+ q2 t% _9 s- j* D进气口/进水口和喷口要根据空中和水中有所调整,这是技术上做得到的。 
; ]: s0 u% D' e# E/ ]+ @- Y# Z" P( d* s5 D+ V; [8 n& S5 x 
这东西难说是不是杀手锏,但多一样打击手段,敌舰就多一重反制压力。牛刀、狼牙棒、九节鞭一起上,只要能把鸡杀死,是什么杀的无所谓。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