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乌克兰战争里,普京出人意料地下令俄罗斯核力量进入最高戒备状态,发出明确无误的警告:如果美欧军事介入,俄罗斯不惜诉诸核武器。从古巴导弹危机以来,世界从未如此接近核战争。美英迅速读懂了信号,英国外相特拉斯马上改口,“英国支持志愿者到乌克兰作战”变成“英国不反对志愿者到乌克兰作战”,美国也推迟了民兵III洲际导弹的试射,明确表达了“我们看懂了信号,我们无意升级”的反信号。
7 V4 U; s5 t! t" T5 t! x
* H* m4 E l9 M; {都说核武器只有在发射架上才最有用,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核战争打得起来吗?普京真的会动用核武器吗?5 W, O7 [. x+ ~) b- i
0 B3 Z' I5 d% R/ `9 ]: \
普京是否真的会动用核武器,只有普京才知道。但核战争是打得起来的。
) ?$ }- B: n5 H: {5 V" ]+ V
8 ~4 j% f/ Z% D& Q" W核战争不能打,核武器不能用,这已经成为大众共识了。这当然是对的,核战争的结果太惨烈,尤其是蔓延到平民的话。这也是基于“互相确保摧毁”的认知,核战争里没有胜利者。但这里的“不能”并不是大众理解的“不可能”,而是军事政治层面的“不能轻易”。如果真是“不可能”,那就没有必要去发展核武器了。
3 a7 j0 r- [5 f( x$ \ L5 q. A/ p
不管在战略层面还是战术层面,核打击都有针对军事目标和针对平民目标之分。不管是什么武器,针对平民的无差别杀伤都是违反国际法和人类良知的,但也是战争中不总是能避免的。有意针对对方平民的大规模杀伤并不罕见,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就是针对平民的,对平民的大规模杀伤也因此成为最传统定义下的核威慑。
; w9 p6 ~' y& i- @; Y1 h2 w6 F
3 v, C! L& o* e/ R& V但针对军事目标的核打击就不那么简单了。自然有无限升级到无差别杀伤的“互相确保摧毁”的可能,但谁都不是为了自杀而去发动战争的。任何主动的战争行为都是为了胜利,至少是不失败,而不是玉石俱焚。换句话说,哪怕路人甲“拼出去了”,不惜自己丧生也要杀了路人乙,在主观上,他的行为也止于与路人乙同归于尽,而不是把自己的家人和后代统统拉上陪葬。
* n& I3 Q% e5 y$ i4 O1 I; v
$ D6 e6 _2 E* }& x" ]" y+ a- D6 `也就是说,如果核打击针对的是明确、具体的军事目标,只拆解对方的军事能力,但不危及对方的民族生存,有很大可能并不至于升级到互相确保摧毁的程度。坛坛罐罐越多的国家,反击手段的层次和能力越多的国家,越是如此。当然,这只是“很大可能”。核战争切不可轻易投机,但也不是绝对不能发生。这正是“核战争不能打,核武器不能用”里“不能”的含义。! h6 E- W# ?: `- N! i0 K* g9 S
5 a e/ {' x# o在冷战初期,美苏都在大力发展战略核武器的同时,大力发展战术核武器,从核炮弹、核地雷,到核鱼雷、核水雷、核深弹,到核空空导弹、核防空导弹,就差核手榴弹了。这些战术核武器的作用明确:大规模毁伤对方进攻中的大规模装甲集群、大舰队、大机群。
) Y4 ~7 x3 F/ p+ o" G% f, I- o' d' ?8 v* F9 _* V
这当然是过时的作战模式了,但战术核武器没有消失,反而得到了新的重视。地下或者山体内的硬目标(指挥通信中心、油库、弹药库、导弹基地、洞库机场、洞库潜艇基地等)是低当量核武器的首选目标。这些目标高度加固,即使用超重的常规钻地炸弹也难以摧毁。航母这样特别加固的超级战舰也一样,一两枚重磅炸弹或者导弹命中已经很难击沉了,一枚低当量核武器击中,就没有悬念了。低当量核武器的当量再低,也毕竟是核武器。/ K- A2 u9 H, Y( B" I
另一方面,机场、防空导弹基地、军港、装甲部队集结地这样的面目标需要大量常规弹药才能摧毁,用低当量核武器也比较经济。不过这与早年战术核武器的使用已经相差不远了。
9 e! j; K% U. B/ `$ ~" [* I6 p: r% @/ @
最低当量的核武器的爆炸威力与最大威力的常规武器相差没有多少,但体积、重量都要小得多,便于投放使用。核弹头的当量也在可调化,同样的弹头可以在使用时设定在不同的当量等级,适应不同的任务需要。从核材料来说有点浪费,但过度杀伤的政治代价更大。美俄都有几千件核武器,其中战术核武器的数量很大,正是因为重要和灵活的战术作用。! J5 l* B1 U+ s* C. U
6 g E1 G' a- Q
从投放工具来说,各种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制导炸弹、制导火箭弹配装核弹头都没有压力,只有需求和核安全问题。战术核武器毕竟威力大,政治影响更大,不可能像普通弹药一样管理和使用。. O! t# x+ u$ r- f! {! A
/ \; A; } I0 M9 @# ?! u在技术上,核弹头也不再是简单粗暴地以爆炸威力为主。核爆炸最大的特点就是威力大,但力大不仅能飞砖,也能蒙眼、捂耳、掏心。* E* o# q+ w8 F3 a1 y. p- V$ F3 j
5 M7 v2 j! z1 j
中子弹的爆炸效应并不强,也不产生多少热浪,能量集中在产生高能中子流,能穿透钢甲和混凝土墙,对有生力量的杀伤力极强。在80年代,苏军冲向北约的装甲集群浩浩荡荡,但在中子弹闪亮后,戛然而止的坦克、装甲车貌似完好无损,但车里的人都死光了。这是各种西方军幻小说里常见的场景。1 O4 X/ x, l! L; w+ v- \
/ j5 |, n2 O1 e- w4 W2 G$ w
电磁脉冲弹是另一个新型核武器。这可以看作人造闪电,用强大的电磁能量烧毁缺乏防护的电力设施、电子线路。法拉第笼可以提供屏蔽,但需要针对电磁辐射的波长,也需要全系统不留间隙和空白,实际上很难做到。对于雷达和通信天线,除了关机、拉上严密的屏蔽罩,更是不可能做到。
1 k0 X7 P, X" t' A
" k# n! |1 A: U9 T电磁脉冲弹可以用常规装药实现,但威力有限,技术复杂。核装药的电磁脉冲弹在技术反而更加成熟,一发就可使一片战斗地域里所有作战单位的指挥、通信、雷达、火控等统统失效,电机停转,甚至可能使得车辆也因为电子控制系统失效而开不动,炮塔停转。这样的军队就等于解除武装了,是否物理消灭就看对方的心情了。对于海上的舰艇编队也一样。5 Q6 M! [( d; |6 g
! `9 L' y% S: t& m
冲击波弹则反其道而行之,不在辐射和放射性沾染上浪费能量,而是把核爆炸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冲击波,制造最大的动能杀伤。( z8 z) L R( p
; i0 |8 b6 i" r" y) m. e ^6 q2 n这些新型核弹头并未都达到实战水平,但中子弹在80-90年代就达到实战水平了,而且俄罗斯肯定掌握相关技术。
6 j5 d- ` D1 ^' _* s1 w! b2 [+ _, P9 u+ m: V6 x9 e) ]7 b y' Q& K
但即使不算这些新型核武器,“传统”的氢弹也不比早年的“脏弹”,辐射和放射性沾染较低。这不是核武器的“人道化”,而是辐射与放射性沾染是浪费核爆炸的能量的,用作军事打击也见效太慢,实际上“恐怖效应”大于军事作用。“去恐怖化”也在理论上使得低当量核武器的实战使用门槛更低,触发核升级的门槛更高。
1 A) S3 d" J5 f! K/ f7 i* ]7 C* u1 w+ I; b1 L) I/ ^; @, Y. V+ Y- A, j
就乌克兰具体战场而言,一个可能的应用是针对“北约志愿军”。志愿军在中国有特定含义,但这个名称并非中国专有的。当前已有大量外国志愿人员前往乌克兰参加反俄战斗,但还没有成建制的“志愿军”。
: T0 B- f0 o* V, s$ y1 k% M& \* b8 q! Q1 P
军队要有组织、经过训练、装备齐全、具有协调的指挥才能具有战斗力,一群散兵游勇凑合在一起是不行的。这个道理踢过野球的人就知道,一伙人凑在一起,哪怕有几个是踢过球的,没有一点磨合,没有一点训练,没有一个精干、协调的核心,要面对一支配合严整、训练有素的球队,那是一点戏也没有。这不是个别球员的水平问题,而是需要整体水平的事情。* J( ~! [: C4 p4 w$ @
N/ i6 C+ A& [2 \& c' A( Q# D# a在革命战争年代,老红军、老八路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但是在血与火的实战中大浪淘沙出来的真金,这就是核心。相反,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国际纵队成员的士气爆棚,但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组织性、训练和经验不及国民军的问题,苏联教官也不足以形成战斗核心,最后失败了。4 J% e, I" e" @2 C; k
% h. D( b) V3 ~& L
波兰、立陶宛和来自其他西方国家的“北约志愿军”要是成建制进入乌克兰,对受到俄军重压的乌军是强心针。但他们既不是在北约指挥下的行动,又在北约地界之外行动,还需要相对密集的部署才能抵御俄军装甲冲击,这就是战术核武器的理想目标了。俄军既可以用中子弹,“干净”地消灭目标;也可以用更加简单粗暴传统核武器,震慑力更大。
; Z, |; u6 @& [7 ^4 v" {$ `* f# T( n7 [9 y0 g/ G# E2 q
北约也有核武器,普京当然要考虑核升级的可能性,所以俄罗斯战略核力量也必须进入最高戒备状态,防止真的升级时措手不及。在冷战后俄罗斯最困难的时候,普京在重建俄罗斯军事力量中,首先确保的就是核力量的现代化。这是在为最危急的时候做准备,现在用上了。8 |$ B0 l, r5 p" N' D9 R" {
7 @: J% @6 F4 t# y+ F这说明了一个问题:核威慑不只是有无问题,最低核威慑有时并不足够,有效的核威慑需要完整的体系。只有在战术到战略各个层面上都具备细腻、对等、可以灵活升级或者降级的核打击手段,才谈得上真正有效的核威慑。否则,就面临对方使用低当量核打击的时候,自己只有无所作为和玉石俱焚两个极端选择的被动。5 ?+ d4 R* u- f2 U6 j: Q* w# Z0 H k
+ v& Q. r4 o L" S. m0 w
战区核电站是独特的核威慑问题。在乌克兰战争中,俄军已经两度遇到核电站的问题。在切尔诺贝利,俄军迅速越过核污染区,并与守备乌军取得谅解,共同警卫核电站。在扎波罗热,俄军与乌军发生战斗,有辅助建筑中弹起火,但核设施无恙。在短暂战斗后,俄军控制了核电站,核安全没有受到损害。7 p+ g! u+ j& y U5 c# O$ A# p2 V9 ~
( U5 s1 K- w/ ]) j$ H7 k
乌克兰是核电大国,后续战斗可能还会有核电站安全问题。俄军是进军方,有意击中核电站、造成核泄漏只会影响自己的进军,较少可能是“肇事方”。乌军在守卫自己的国土,核污染祸害的首先是父老乡亲,在理智的情况下也不会做出危害核安全的行动。但国民党可以炸坝制造黄泛区,祸害国民无数,其他人也可能失去理智。; A6 \1 @; E0 W5 O C
, A5 Q" _4 T8 {$ k0 D不管是关堆还是在运转中,反应堆被击穿都可能造成严重的核泄漏,后果不堪设想。但核电站的危害主要在于核材料泄露造成的放射性沾染。由于各种安全设计,堪比核弹的爆炸很难发生。也就是说,最坏情况是拉响一个“脏弹”。这当然是巨大的危害,堪比核恐怖主义。不过没有特别好的办法预防,只有在核电站设计和建造的时候确保破损安全,并且确保交战各方保持理智。, G* A: c) k# _4 F1 {! M8 G2 \0 R! d
7 R* ^8 U5 O+ o* Y, `% V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人说,俄罗斯为中国趟了两次雷,第一次是苏东波,为中国指明了改革中什么路走不得;第二次就是当前的乌克兰战争,为中国火力侦察了解放台湾时美欧可能的反应。在当前的乌克兰战争中,美欧在经济制裁方面弹药尽出,但在军事介入方面按兵不动,核威胁的作用不宜低估。
) C+ J) }" p) P) v" s) X( q
" m5 X. ]( m- l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解放军不可能对台湾使用核武器,但如果美国军事干预的话,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没有变,但不等于中国不会出于预防而首先进入核戒备状态。同时,比照美国“打击美国航母等同于核打击”的政策,中国未必不会宣布核大国在解放台湾作战中打击中国城市、军事设施和有生力量的行动等同于核打击。1 I) g l/ q4 _, s! g% x: ~
# z% Z: ?! k a- V
美国在印太的军事基地集中于关岛、嘉手纳、迪戈加西亚等地,如果美军重回菲律宾,还要加上克拉克和苏比克。这些关键基地一旦被打掉,甚至连夏威夷的珍珠港、阿拉斯加的埃尔蒙多夫也端掉,加上太平洋上若干个航母编队,美国在印太的军事力量就基本上打残了。
, I6 u4 U, F- O" P. `8 p* D+ F! r( T
/ u1 b- B. b4 A* \" n3 {1 t同时,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各国承认的唯一合法政府,外国非法人员进入台湾作战将被作为武装恐怖分子处理,日内瓦公约不适用。一切打击恐怖分子的手段都是合理合法的,而且不存在打击尺度和对等还击问题。6 y& A0 o' [. Y
6 d K! u# e% b6 Y& Y中国也有遭到低当量和新概念核打击的问题,但大陆国家毕竟地域广大、纵深厚实,抗打击能力强。传统海权力量依靠少数控制战略方向的岛屿和要点控制全球,在打击高威力化、超远程化之后,就有抗打击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核打击低当量化、新概念化和实战化对中国是有利的。从主观上说,中国需要适当发展战术核打击能力。, b) ?. G, Y- H3 P8 g: ?4 m
! k7 ?2 a0 q5 z/ G" H% k中国也需要进一步发展战略核打击能力。战术核威慑必须以战略核威慑为后盾。曾经有“中国是否需要1000枚核弹”的争论。中国奉行最低核威慑政策,但“最低”的标准是随中国从美国的次要敌人变为主要敌人而与时俱进的,对来自主要敌人的打击的“忍痛能力”比次要敌人要高得多。中国未必需要对标美俄的核武器数量,但中国需要足够的核威慑才能确保国家安全。什么才是足够,只有中国才能决定,不会受到任何外来压力的影响。
8 d0 O/ O- x1 h8 b, i4 l/ ?& ?2 B& z- p- E
在任何冲突中,决策者最需要的就是在无所作为和重启地球之间具有足够细致和层次化的选择,这对避免共同毁灭但争取己方的利益最大化至关重要。在银河号事件、五八炸馆事件中,中国具有战略核报复能力,但缺乏更加细腻的对等反击的能力,所以很被动。在南海撞机事件中,美中错位,轮到美国缺乏对等还击能力了。在贸易战中,特朗普出重手,大幅度施加关税,中国看起来因为大幅度顺差而弹药不足,但中国的还击刀刀见血,迫使美国坐上谈判桌,则是中国具有足够细致和层次化应对的例子。; w$ L l# j; w. g. Y. Y
' w1 E. L2 d; h" x美国核战略一向包括首先使用核武器和用核武器回击常规打击,美国也有足够的核威慑力量,历年的“国家核战略”文件也展示美国有意愿、有能力打全频谱、全层次的核战争。如果解放台湾最后扩大为中美战争,不能排除美国首先使用低当量核武器谋取战术优势的可能,从客观上说,中国不能被动地“见核重启”,需要足够细致和层次化的对等还击甚至逐步升级的手段。
7 n0 d: W3 G! A9 ^' m+ R% Z2 j4 V; s8 r2 m
中国一向奉行积极防御原则。积极防御以国土防御和打退入侵之敌为主,但包括越过过境的自卫反击。在过去,自卫反击局限在边境上,顶多境外几十、上百公里。在今日,自卫反击的范围扩大了,敢来犯者,天涯海角,虽远必诛。3 u6 [' R1 L2 J, T( [
) R: U4 b' i( d1 |3 d8 u7 I# y过去20年来,中国的常规军事力量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极大提高了中国在常规军事冲突中的细致和层次化应对的能力,但核力量方面还是停留在大规模报复的传统思维上。普京在乌克兰战争的核威胁提示中国:自卫反击战中的核威慑问题应该考虑了。' `2 s3 n7 X6 d( y& i" N/ S& B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