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和浩特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中,有一种流传很久而至今不衰的传统食品,这就是“烧麦”。早餐老店里点二两烧麦是一天幸福的开始。第一次来这里的人会疑问明明是“二两”上来却是两个大笼屉,殊不知这里的重量指烧麦皮的重量,不留神还真会闹出笑话来。
摄影/皓柯 如果说南北方的差异是豆花、粽子……那么在这还有着烧麦的不同感受。呼市人的羊肉大葱烧麦吃的酣畅淋漓,一顿顶两顿,南方的烧麦则包糯米在其中与肉粽相似,也是早餐的常见食品。
摄影/皓柯
烧麦上桌前的等候也是精心准备美味的过程:碟中倒一些山西陈醋刚好注满内圈,点几滴酱油提色, 配呼和浩特市周边托克托县产的炒制干辣椒,再沏一杯浓浓的砖茶解油腻。有些人会好一口带有蒜香的腊八醋更过瘾,聊聊生活,晒晒太阳,稍等片刻,热气腾腾的烧麦就上桌啦。 摄影/皓柯
一千个呼和浩特人心里藏着一千种烧麦的味道,别看主料羊肉大葱家家不变,做法也非常简单,但羊肉的鲜嫩、油盐葱姜的配比、火候的把控、辣椒醋的产地品牌、甚至是包烧麦师傅的细节都会决定入口的味道,成为老呼市人饭桌上津津乐道的话题。
摄影/皓柯
小木铲是拌馅一把好手,右手捻起木铲在盆里一挑一馅,左手捧起烧麦皮向内一包一个鞠一下口,一个烧麦成型,拎起放入笼屉,笼屉上铺一层纱布来防止粘黏,如今一次性一张纸干净卫生,一笼八个烧麦正好。
摄影/皓柯
蒸制食品的好处不仅在于健康,还更有一种传统文化的承载。竹、木、藤编好的笼屉一摞摞均匀受热,多余的油脂排出,烧麦皮晶莹剔透吹弹可破,香气充满了整个屋子。
摄影/皓柯
摄影/皓柯
8分钟左右的时间刚好,起锅拿出。笼屉除了是炊具也是餐具,直接送至客人的餐桌上。一家生意好的烧麦老店每天就能从天未亮的6点到11点一直排队,这或许也印证了烧麦这道传统美食在呼市人眼中的分量。
摄影/皓柯
摄影/皓柯
除了蒸制、油煎,烧麦外焦里嫩的感觉要尝尝。一口老式的大平锅用油滋润后放入烧麦,先后顺序熟制程度从表皮上就看的出来,纯白色的烧麦皮由下至上一点点变成透明的金黄色,全部浸润后也就意味着烧麦熟至一半,用手拎起晃动防止粘锅。
摄影/皓柯
加水稍焖防止糊锅, 手中的这个就已经是全熟的油煎烧麦。底部焦香金黄,相比蒸制烧麦的温和,油煎烧麦馅料脱水紧致,搭配多一勺的托县辣椒也更是年轻人的选择,一顿下肚大半天不饿,满满的饱腹感也是幸福满满。
摄影/皓柯 同样8个一笼,铲起装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