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老师,三个学霸,三种出身,三条道路,三个大王,三类商战,三条归宿。! m! W. d) z5 o2 P% V
) p$ t& x; w2 M4 D$ I' r( @. s9 k: P1 |* C3 J& j, f8 Y
- U- f7 C T& R# w# t/ r
1908年,清陆军部上海兵工学堂的德国化学教师、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化验师杜博,在他的学生里,发现了三个对化学充满了兴趣的少年。第一个最穷、年龄最大、脾气最坏,也最痴迷化学,虽然考过童生,但说话办事实在不像个读书人,叫吴蕴初;第二个年龄最小,也最有钱,自己家里建有化学实验室,还在创业搞工厂,叫方液仙;第三个是唯一一个上海本地人,外语好,还特别善于走捷径解决问题,叫李润田。7 i% T% Z( o1 T
1 d0 C" c6 | I3 @; y5 X0 S
这张吴蕴初的合影,是后来他那些西装照的原版
1 x6 u4 V' [+ ?( \0 g. i# q![]()
0 H8 Y* f: x. f2 m方液仙; I+ c2 h6 h2 a8 H% @4 ?" _( N* A
8 G6 S$ r, m& Q0 r, X这三个人虽然都很有天赋,学业也不相上下,但是显然理工科的学霸们沟通能力不是太好,与国学的学霸们不同,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怎么样,大概是因为硝酸既不喜欢辩论,也不善于吹捧。无论是学习,还是创业,乃至后来各自成为自己行业的大王,都没听说过他们之间有过什么很深的交往,还曾经在背后下过手,业务上当然有过合作,都在一个行业里,不可能隔绝。比如吴蕴初的硝酸和盐酸质量比日本货好,成本比日本货低,当然大家都用(原理后面讲),方液仙搞日化用品,香精是重要原料之一。
! z0 T C" V( h' c( O; {; ?9 P! l8 f0 R4 t, [, H- d
他们在学习化学的时候,另一个比他们三个还牛一大截的中国化学界学霸也在上海读书,只是他这时候学的是铁路。这个学霸和最穷的那个吴蕴初差不多穷, 在铁路上工作两年之后辞职考进清华留美预备学堂,并在那里留下了十门功课一千分的传奇。4 B( @1 J8 I$ u0 [
![]()
; {+ g% N/ R* o/ }9 B这就是那个十门功课一千分的学霸,老了之后的样子
: Y0 M% Z/ d& j) t' A; o7 t
( H+ K' t+ r5 I( @% m' |5 f% C三个人后来选择的道路,和他们的出身真是莫名有些联系。最穷的吴蕴初,有两句很好的话“做一个中国人,总要对得起自己的国家”、“办事必须走在别人前面,要办别人没有办过的厂才有意思”。做的是化学工业的基础,三酸两碱中的盐酸、硝酸、火碱,这个利润率最低,但是事关国家经济命脉。
/ U+ I! c- w6 A: U
: z6 d: b; h! V: `) e0 {1 F+ t最有钱的方液仙选择了利润最好的日化行业,这些东西人不能不用,利润率也不低。方液仙出身浙商,他自己后来也是浙商的代表。方液仙善于营销,产品方面并不追求独创性,比如吴蕴初天厨味精做得非常好,他就在后面推出观音粉,注册资金是吴蕴初的好几倍,把吴蕴初折磨得欲仙欲死。生产经营范围扩大时候,吴蕴初的路线是开发新产品吃住在工厂,方液仙则是建起了国货公司。# L: d9 { r1 F/ M8 D4 t1 P
$ M* h' c$ _) S0 f' `# [最会做生意的李润田选择了市场容量最小,但是可替代性最小、利润率最高的香精行业。这个行业,当时的中国是一片空白,但是一旦用户习惯了你的产品,是很难更改的,而且这个产品基本是垄断的。当然这个行业也有自己的缺点,用户一般是达官显贵的太太们,原料来源集中在台湾和东南亚。
; _5 U7 r1 H+ @* ~# U4 M! e) ]( k1 |/ F5 j0 Z2 R
自己选择的道路也决定了国家命运发生转折时候他们的态度。吴蕴初做的东西事关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军事工业,一定是要内迁的,他也是这样做的;方液仙做的日化和人们的生活水准息息相关,生活水平下降,他的市场也就没有了,所以他选择了留守租界;李润田的香精市场是达官显贵的太太们,他只能和权贵们在一起,所以他投靠了汪伪。, ^& Q8 j% v2 d& a+ Q6 ?5 v
& c4 C, i7 m# I6 a+ |& V
味精只是吴蕴初成功路上很重要的一步,既不是第一步,也不是最重要的一步,第一桶金也算不上,甚至在他做味精的时候,也不是只做这一种东西,那个出来算哪个,哪个挣钱算哪个。做味精时候他老婆给他刷瓶子,没少受罪;因为他的破脾气,没少受委屈。但是味精实实在在的靠实力打败了日本货,这是个争气的事情。学化学的人有几个缺点,吴蕴初都有:
: c* C' y$ @7 P) }4 Y9 ^! u1. 脾气不好容易急躁,实验室里导师和下属争论个脸红脖子粗很正常,争论完了导师发现自己错了也会认;
, e% x2 A3 c# B& h8 @ G2. 吃饭很快,中科院化学所、过程所和纳米中心共用的那个破食堂,午饭翻桌率都比别的食堂高,基本上都是几分钟吃完走人,超过十分钟的一般是在看手机
/ P! Y# R% x- n$ C, m3.傻乎乎没什么心眼,这是吴蕴初女儿形容他父亲的,国民党拉他老婆选国大代表,他也贿选,共产党请他出面邀请工商界人士座谈,他也出头
% J3 W' q3 G+ q' z4.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敬业,吴蕴初曾经有段时间一定要在漂白粉的氯气吸收塔下面的小屋才能睡着,因为在那儿他能听到机器的噪音和闻到淡淡的氯气味,稍有异常他就能察觉。. j3 H3 k9 ~' [
' r$ K/ K* @- M% N* ?
吴蕴初靠着自己的学识,做过很多东西。做耐火砖,这是他成功路上第一步,靠这个他某到了一个稳定的职位;做氯酸钾,解决了炸药问题和火柴生产的牛皮胶。被日本货排挤的无法容身了,开始发奋做味精,他能和王东园等人搭上关系,除了手里的味精,还有他是有名国货工厂厂长的身份。味精做大了,需要盐酸,就自己搞盐酸;搞了盐酸,需要耐酸陶瓷容器,自己做耐酸陶瓷。
' q6 j+ s8 L; K5 P: H% o; D e/ [6 }3 P8 C. d# m8 x S( ?
1911年吴蕴初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工作,回学校做了一年助教,然后学校就关闭了。第二年去了汉阳铁厂,研制了耐火砖(这一成果为后来的耐酸陶瓷打下了基础)。辞职去天津创业,结果股东扯皮事情黄了,没奈何继续回汉阳铁厂,这次搞定了电解制氯酸钾(这一成果为他打下了电化学和复分解反应的基础,这是他一生成就的奠基)。有了氯酸钾的基础,开始搞火柴,为了搞火柴,开始搞牛皮胶。因为牛皮胶干不下去,才开始搞新产品,味精就是其中之一。他搞味精的时候,得到了以前老师徐华封的指点,这么算下来,他算中国近代化学祖师爷徐寿的嫡传徒孙了。
/ M- x) m- d% H
4 D- C* ]3 K4 W' w4 \. [/ S吴蕴初通过王东园和张逸云接上关系,然后拉到投资的情况可参见另一个帖子。
& H" ?$ w" I. b5 B! C' S0 M: b6 i Y# X5 O+ {' @% K
吴蕴初本人信佛,有因为味精本是素食,但是加入之后有肉的鲜味,定商标为“佛手”,色调是佛教的蓝色和黄色。5 h5 x- i! L+ u! `' w# L0 A/ C
. {7 h, \2 L+ |: |9 } W味精并不难做,因为日本人最初也是从面筋开始研究的,但是日本的海藻资况远比淀粉资源丰富,所以后来主要用海藻生产,但是文献还是有的。中国的情况不同,面筋是纺织厂的下脚料,中国的纺织业又比较发达,因此很快国内就有了类似的产品,分别叫素精、和合粉、观音粉等等,主要成分都是谷氨酸钠。其中观音粉是他的同学方液仙做出来的,虽然方液仙这时候做日化已经发了大财,但是还是不忘来抢老同学的市场。张逸云投资开了天厨之后,方液仙想参股,但是人家不要,一气之下方液仙自己干,价格还比吴蕴初的便宜30%。
- F4 k. d5 k& d+ h8 l L. y
% ^0 z x; T& Z7 F& i: v% K方液仙家里很土豪,所以也经得起他创业一次次失败的折腾。他开始学化学的时候,家里条件差不多到了最低谷,只剩下了三家钱庄而已,这跟别人的竞争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比如有一次他爹实在是不想给他钱了,他妈看不过去,给了他一点自己的私房钱,一万大洋,1912年的一万大洋,大概可以在北京买个几十套四合院,支付一个清华大学教授几年的工资,这只是他母亲的私房钱,他创业败家糟蹋掉的一部分钱而已。# i9 W, Q9 T: E8 O; c
+ B# V) I! O; t* Y" Y) N& R
他妈给的这笔钱,他创办了“中国化学工业社”,那个时侯,大家取名字都挺吓人。1912年他推出了第一个产品,“三星牌”牙粉,但是他直到1919年之前,过得都很挣扎,因为当时的人们都倾向于日货,直到五四运动引发的抵制日货,他的中国化学工业社才缓过气来。1920年做出了中国自己的肥皂得以立足,1923年作出中国自己的牙膏,得以发展壮大。他这时的牙膏、主要成分碳酸钙、甘油、香精还是进口的,牙膏管和包装机也是进口的
4 t8 r# P1 A: U
5 M- e0 B' l0 ?/ Q$ G I. R: p0 X后来的投资主要来自他叔叔,他叔叔家比他家还有钱。做广告,吴蕴初搞的是弄个车大街上哇啦哇啦的喊,方液仙不仅仅是往全国乃至海外派遣广告团,还拍电影做宣传。电影名字叫《三星追月》,三星就是他的商标,周旋演唱的《何日君再来》,是这个电影的主题曲,周旋先唱,李香兰唱了日文版本,后来邓丽君又唱。有趣的是,被宣传的产品有一种是蚊香,大家恐怕不太希望蚊子再来。抗战开始后方液仙留在租界,没有内迁,但也没有和日本人合作,后被76号特务绑架杀害。% ]4 B/ q% R. R6 V; Y( H: c
W$ K) \7 D+ D8 X6 O* w![]()
) K3 f0 b9 O- h. {& @# j
. ~& x, g6 r1 E4 y- L) q+ o( t' ]; u李润田走的是类似联想贸工技的路子,先是给洋人做买办,然后自己干,后来办了商行做洋货总代,再后来自办作坊借洋货的名头销售,再后来把原来给他供货的洋行买了下来,然后才出自己品牌的香精。后来还依托香精厂办皮革厂和饮料厂。抗战开始后,李润田投靠了汪精卫;抗战胜利后投靠蒋公;解放前去香港;1957年去巴西发财,并在那里被自己手下绑架杀害。李是这三人中寿命最长的,63岁。绑架杀害他的两个凶手竟然也是化工和经商的奇才,两人一个在巴西监狱里娶了监狱长的女儿,在监狱的礼堂办婚礼,掌管监狱的财政大权,另一个通过给他做忏悔的神父打探市场行情和买原材料,在监狱里利用犯人生产,获纯利四五万美元。肖申克都不带这么传奇的。
1 @% }& P. I2 N3 ?8 D& U% r& i
/ S* c$ K$ P7 d V说说张逸云死后天厨味精厂的事情吧。这件事网上和当时的舆论可以说各方都说自己有理,问题是大家似乎都只说一部分事实。下面我尽可能说得全面一些。; s8 I4 r7 D4 V; i' _% y( k
4 m& D' b5 n) P# I y4 i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但是中国当时采用的是银本位,和以美国英国等国采用金本位不同,所以在这次风波中受到的影响较小,上海的房地产也是慢慢攀升,到1935年突然疯狂,大概就像前两年涨价去库存时代差不多。随后就是泡沫的崩溃,按说房地产价格下跌,银行有权要求增加抵押,但是当时的银行几乎都不敢,因为只要一逼债,那些大债主就要挺尸,银行立刻跟着挺尸。当时上海有个词,叫“八仙过海”,说的是八位大房地产商集体跑路的事件。张家作为当时的巨富,自然也会卷进这次风波。2 l0 W' D0 i x3 U* o0 m) |
+ a0 m8 r! t+ h, y* ?9 j+ U# V" `
张逸云有三个儿子,拜吴蕴初为师的是第三个儿子。张逸云是宁波帮的巨商之一,和前面提到的方液仙以及方液仙的叔叔,都是宁波帮的巨商。祖父叫张梓林,父亲叫张梅仙,到了张逸云这一辈,兄弟三人,张逸云行三。因为大哥二哥老来无子,张逸云把自己的三个儿子中的老大和老二分别过继到大哥二哥名下,自己名下只留了老三张祖安,最后继承他的酱园事业的是大儿子张祖康,继承天厨的是三儿子张祖安,老二张祖耀不知道具体情况。1934年办天利时候张祖耀还有150股,不足大哥三分之一,三弟的十分之一,1935年天厨改制时候股东里已经没有张祖耀,张家谈事情只有老大老三,虽然张家兄弟合计是最大股东,但吴蕴初是单一最大股东,所以控制权落到了吴蕴初手里,张家兄弟继续安享富贵,游艇继续玩,汽车继续开。但是老大张祖康事后似乎发展并不好,1948年开始自己搞民团,拦路设卡收费,哪时对他的记录已经是碾米厂老板张祖康了。 b: R1 \6 `0 k% d
2 F2 U; @" `" p& z
张逸云和吴蕴初算是志同道合且恰好互补。张逸云有钱,但他并不安于现状,总是在探求食品工业化的路线,;吴蕴初有技术,但是没有钱。没有钱打开市场就被闷死的产品多了。两人在对工业和工人的态度也是相同的,对日本的“味之素”,称之为敌粉,对工厂的发展方向,也是一拍即合,对工人的福利和工厂安全,两人态度相通。
U" ~7 y/ a0 Z' F/ t( M3 H5 S x" `1 H- Q1 i1 V
说道这次风波,并非一时之事。张家大公子张祖康从天厨往外支钱从张逸云还在的时候就这样做了,只是当时张逸云压着,并不严重;公司在高速膨胀,容错率高;整体经济形势好,房地产和证券投机方面压力不大。但是1935年,一切都逆转了。用吴蕴初自己的话说,改制之后至少不用被人拿枪顶着要钱了。
9 b( X# ~% a Z% A% n- w5 w& m( }) d a( ~+ B6 F4 t L
吴蕴初1931年开始搞了清寒教育基金,到1937年为止,一共资助了90多人,一人一年大约200-300元不等。受资助者最有名的是第一期的钱伟长和最后一期的屠守锷。钱伟长当时一气考中了包括清华在内的五所大学,钱伟长上大学之前的资助来自钱穆,钱穆自己是大学教授,但是也养不起这个侄子读清华,钱伟长也争气,本科拿了吴蕴初的奖学金,研究生拿的是高梦旦奖学金。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拿的是高中生奖学金。另外还有在美国航空界做出贡献的胡声求,电子工业部吴祖恺(吴把奖金让给别人了,因为他同时考了两个奖学金)等人,成材率极高。7 A& M. |3 k* s3 S$ K- @( S( M
3 x* R5 F7 H" `4 X/ A; M回过头来说说吴蕴初的盐酸和硝酸是如何打败日本人的。日本人当时领先中国并不太多,他们的盐酸是硫酸法生产的,纯度不高,吴蕴初用的是电解法。硫酸法作出来的盐酸有杂质,用来做味精的话必须先进行纯化,这一点诀窍吴蕴初始终没告诉过外人,所以就算别人从这里把他姨父挖走,作出来的味精也不如他的天厨味精洁白味道好。硝酸方面,从日本进口的硝酸是用硝酸盐法制备的,吴蕴初的硝酸是合成氨氧化法制备的,所以纯度高、成本低,也就打败了日本货。至于漂白粉击败日货,则是占了生产地靠近消费地的便宜,当时从日本海运过来,时间太长,而漂白粉保质期短,潮湿环境下保质期更短。0 J; o' L& N; [+ q A1 F2 X+ J
' d* R2 R7 x' q- J# }6 E
吴蕴初的路子类似华为,走的是技工贸的路子,先有技术,再做市场。1937年之后,吴蕴初积极内迁工厂,并在香港和重庆新建工厂,又亲自去英国和德国考察,从德国引进煤制油技术,还去新疆考察建立石化厂,抗战期间和国共双方关系都不错,他和王若飞是好友,家里还有一张和总理的合影,两人并排而坐,那狂放的外表和总理的庄重对照特强烈。日本投降后,凯申公请他做经济部长,被他婉拒(徐恩曾就是因为想做经济部长,才彻底的得罪了凯申公和陈家兄弟),他还曾想把一个儿子送去延安,被邓颖超婉拒(这个儿子后来去了美国)。解放前吴蕴初去了美国,解放初期回国,很多国内的大型氯碱化工厂,都有它的天字号基团留下的血脉。1953年,在上海的病床上,寿终正寝。
4 A" V9 b( G" B$ p
( m3 ~$ p3 J4 h) A吴蕴初脑子非常清醒,大事毫不糊涂,这在民族资本家里极为难得。解放前他的氯碱厂产能很低,被党国给压榨的非常严重,1953年就能产量上万吨。他虽然舍不得自己一手干起来的工厂,但他也很清楚,能挣这么多钱,主要是共产党在支持他。那么些所谓的民资资本家在公私合营的时候呼天抢地,什么白天敲锣打鼓,晚上回家诉苦,今天还有无数的大V和宣传部门为他们招魂。实际上这么些民族资本家在解放前大批的或频临破产、或苦苦支撑,是共产党建国后安定的局面才让他们赚到了以前根本赚不到的那么多钱。
. H$ \7 M3 e6 ^1 J; U8 m% P- q+ u
2 a# T$ H& Z+ ]2 ?* s2 d4 ^/ {方液仙相比较起来起点太高。还在三个人都是学生的时候,最有钱的方液仙已经在家里自办实验室,自建化工厂了。还没毕业的方液仙建了四个厂,包括硫酸厂皮革厂等等,全部赔本;1911年建中国化学工业社,拉了老妈的一万大洋,四年赔光;又从老舅那里拉了五万大洋,五年赔光。1919年五四运动,抵制日货,他从自己叔叔那里拉了一万六大洋的投资,才借这个东风搞起了自己的日化产业。当时他找到了蚊香的有效成分,但是解决不了加工成型的问题,为此派出得力干将,东渡日本去做苦力,直到最后带着图纸回国,继而把日本蚊香赶出中国市场。随后在国内推广种植除虫菊,直到把日本的原料供应商也赶出中国市场。8 D3 A0 K, ^' p8 V4 ?6 [
4 F# Q5 v& M8 G9 @1 g+ f2 O, S
方液仙特别注重市场推广,他的广告科长是《大美晚报》的副刊主编朱惺公,那个把汪精卫自己的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改成“当时慷慨歌燕市,曾羡从容作楚囚。恨未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的人。朱惺公后来是被7号特务用行刑的方式暗杀的,当时特务连开三枪,头两枪都卡壳,第三枪朱惺公仍面不改色,坦然赴死。
q5 y( B, s! ^$ Y7 {" J$ t: r6 Z$ |) P" W: s
抗战后,方液仙留在了租界,拒绝与汪伪政权合作,被吴四宝等人绑架后,因流血过多而死。他的“中国化学工业社”后来进化成了今天的上海美加净。+ u8 f$ y+ {4 W) C8 F. @
O$ U) P" ~& I9 ]9 _+ U4 X9 T李润田做的是高利润的小众行业,和他们不太搭界。这行最重要的是品质和专业人才,李润田曾经为了等一个人等了一年多,等这个人才从上家辞职后,才以第一个和他联系的公司的优势挖到了这个人。; y9 l( n9 u6 [1 T' b
$ A: t( T" M) _# N& X
最后说一点个人理解中他们的关键点吧:吴蕴初技术上的关键点是电化学和复分解反应,经营上的关键点是按产品量提取个人专利费和资本运作;方液仙技术上的关键点是肥皂,经营上的关键点是市场推广;李润田技术上的优点是萃取工艺和有个好鼻子(学化学的人鼻子好的不多),经营上的优点是上流社会的关系网。
% ^6 H; q1 t' |, G$ I- x8 M7 z( @+ |# `% R" D2 X/ f+ @# M- f
c1 E5 x+ ^/ Q7 J3 v( S! K* R M4 q2 F! L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