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各位关注! ; L) [0 L6 Q: B一直没有更新,居然浏览也超过了200。后边开始连载。现在,先把破题的部分发出来。欢迎大家提出问题和不同意见,越尖锐越好。4 K. O. L8 \+ v9 V. b6 `) w
破题部分,分四个问题:第一,“伟业宏基”的内涵;第二,“中国大逆转”的内涵;第三,为什么要以历史脉络的梳理得出结论;第四,我对“普世价值”的理解。即我的“普世价值观”。先发出前三个部分。争取今天完成第四个问题。
第三,关于历史认知。 # @- w3 k7 D. X6 o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就是传统的中国社会受到西方工商业资本主义侵略后,不断探索和抗争的历程。只有写清楚这段历史,才能梳理清楚,为什么是中国可以为世界提供新的普世价值?为什么这个新的普世价值,要被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然,为了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就必须说清楚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本质内涵。因此,对这个传统形成的历史,即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组织方式,也要有一个本质性的概述。这应该是第一章的内容。本人之所以要先完成破题,再连载书稿,就是为了让读者有一个对书稿内容的大致了解,也是为了进一步理清这个思路。# N2 ]9 \5 R. n; |8 b
那么,进一步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通过历史的梳理,来进行理论的阐释呢?这就涉及到对于历史的认知了。这应该是下一段的内容了。. t' a k8 ~3 t
! @" ?3 q( C1 g8 w% F1 v) H刺激我写这本书的一个最直接的言论,就是那位“最牛历史教师”的“质问”: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很难想像,一个成为北京市高考历史命题组成员的“王牌历史教师”,会有这样的历史认知。我把他的一些“最牛”言论,对一些平时不怎么上网,只是在电视上看到他的“精彩讲解”的长辈复述了一下,他们共同的评论是:这孩子怎么能这么说?' w1 s' T# O. q3 ? D9 M
但是,一些我的同辈朋友提起他,却是截然对立的两种不同意见。而在我看来,那些对“最牛”的言论有着不同态度的同辈和上下辈之间,甚至就是一家的父母和子女之间,在一些基本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为人处世的态度等方面,却是没有什么根本分歧的。为什么他们之间会有如此对立的历史认知呢?我认为,这本身就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和价值取向的多元。由于这种多元的现实,也由于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的复杂与社会变动的剧烈,才造成了价值观念相同的中国人之间的历史认知的巨大分歧。因此,以绝大多数已经成家立业,承担起面对社会现实的责任的中国人都能理解的视角,把那些看似复杂甚至庞杂的历史事件和过程梳理出一个一以贯之,又不断演进和深化的脉络,就是化解这种分歧的唯一正确的方式。这是使我决心着手写下本书的最直接的考虑。当然,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考虑,实际是无法实现这个意图的。还必须有对近二百年中国历史的更深层本质的把握,才能胜任这个目标的要求。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驱使我撰写这本书的深层考虑。 ! H6 b/ v3 j Q* q: _7 a' s. R# @* w# U! i4 F7 l) G5 c
本来,在计划中,序言也应该有一个标题的:属于我们的辉煌。这个标题,取自宋时轮将军的最后一句遗言:记住历史,那是属于我们的辉煌。0 `6 i- M! J8 p4 ^! U
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意识形态谱系中,这个“我们”,不仅仅是那一代精英分子,更是所有的中国人民。那些精英分子,只是自己时代的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者,是人民的沉睡的主体性意识的唤醒者,是人民的创造历史的伟力的组织者,是人民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的总结者。除此之外,岂有它哉?在此之后,亦复何求? 6 M5 _9 b; P" \, s& s' A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在重庆发表,引起轰动后,赫尔利特使曾经当着蒋介石问毛泽东:那个“还看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指你和蒋主席中的哪一个?' U% t- e/ j/ X5 f5 Z1 U6 X$ ?
毛泽东回答:是指中国人民。在中国人民面前,我和蒋主席都是不足道的。. b* X) {# O, o! v" y: Y/ s! E$ y2 l
如果熟悉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就可以确信:这不是毛泽东的韬晦和谦辞,而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的领袖的基本认识。回顾近二百年的中国历史,中国国运转折的枢纽,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和理论上成熟起来之后,真正找准了唤醒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创造历史的主体性自觉的着力点,完成了这个“精神核反应堆”的启动。从此,不仅中国共产党夺取了政权,而且不断战胜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在不可能中成功”的历史伟业。这就是前面引用的胡主席讲话的理论内涵和历史依据。 % Q9 G7 O3 ^" ]. X$ e( r这里不妨爆一点料:我的长春同乡,山东大学的高亨教授,在读了内部发行的《毛泽东诗词选》之后,写下了评述毛泽东的功业文采的《水调歌头》。因气魄宏大,要言不烦,被很多人误传为毛泽东手笔。毛泽东得知后,亲笔致信高亨教授,被山东大学党委负责人看到信封上毛泽东手书的“山东大学高亨教授”,遂以那四个字“山东大学”用于该校校徽。* g+ Q2 w3 ]+ {( P/ x( u
这首词中,上片纵论毛泽东的雄才伟业,其中点睛之笔,我认为就是“唤醒蛰龙飞起”一句。这个“蛰龙”就是中国人民的历史自觉性。雄才大略的领袖与视野深远的大师,在这里实现了心灵的沟通。 # x; q' ?- L; V; \( ]& _ @# S+ q 7 W# |0 p9 b f. I今天,中国的发展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事业,都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面对个人的种种不确定性,以及对于历史和现实的复杂难以全面认知和把握的局限性,我们都有足够的理由抱怨、彷徨、焦虑。而那位“最牛教师”,其实是以他的语言技巧,迎合了这种抱怨、彷徨和焦虑的情绪宣泄的需要。因此,我不赞成过于集中批判他本人。人的意识,不是简单地用生存危机的钢鞭或者利益的胡萝卜,就可以彻底锁定的。他必然要追寻一种更深切的意识和心理需要的满足。当一种真正深刻地揭示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是怎样创造了历史的认知,不能被大多数人所看到时,那种对于历史的轻慢的态度,以及基于幼稚的历史认知的幻想穿越的意淫的文字,就会占有这个饥渴的心灵空间。对此,应该反思的不是那些作品的拥趸,而是真正意在严肃地思考和总结历史的人:为什么我们不能用“我们”中的大多数能够理解的角度和文字,把真实的历史的逻辑告诉给那些已经和正在创造历史的主体呢?如果能让我们的一代代的中国人明白:近七十年来,我们中国人每一代都活得是那样的充实,都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那样,那种轻慢的态度,还会被广泛地追捧么?那些穿越的文字,还会吸引那些单纯的又是饥渴的心灵么? + e$ @1 t# z5 F* @9 g! R所以,本书真正的意图,就是告诉所有的中国人:我们所共同经历的,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园的劳动、奉献与追求自己的幸福的过程,就是历史。这段历史,不是梦想,却比一切梦想都雄奇壮阔;不是传说,却比全部传说更历久弥新;不是小说,但比任何小说都惊心动魄;不是戏剧,却比所有戏剧都荡气回肠。只要忠实记录、客观评述这个波澜壮阔又跌宕起伏的历程,就是可以秒杀一切穿越小说的经典。 1 s' v+ b: X: K; f# a! a' \, ^这样的期许,实际也是一种精神的冒险。但是,这样的冒险,绝对是值得的。因为,我们在现实中的挑战与迷茫,都太多太多。这里再引述一个传说,希望能说明:深刻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于今天的中国和中国人,究竟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