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大家能多光顾猫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drakecat,多谢多谢0 V, L: C% ^/ ~4 M
5 D8 x8 O% k5 Q7 t D
4.日本陆海军的中口径航炮“围城”) T7 W" ]' ~+ B& A
! `/ F. m w! j( |# `* h; e# X
所谓人比人要死,货比货要扔。日本陆军的“一式12.7毫米机关炮”问世之后,美国人还没感到不爽,日本海军先觉得芒刺在背了。为啥呢?风头被盖过去了呗,本来九九式20毫米固定机炮是日本最好的也是唯一的中口径航炮,但是九九式在射速、初速甚至威力上通通不如陆军的一式12.7毫米机关炮。
' r8 E) |9 z, K- u8 }与陆军的12.7毫米机枪相比,九九式二号都有些技不如人的郁闷,何况是九九式一号
8 t9 s: W) V, C2 Y 列位看官要说了,这20毫米炮弹总比陆军的12.7*81SR要个大头沉吧,装药量也肯定是20毫米强,为啥威力还是12.7毫米强呢?日本海军简单的算了一笔账,弹头的穿甲威力是一方面,但是计算火炮火力最有效的算法是单位时间内弹药投送量,海军一算,这九九式一号载弹少,打得又不准,射速还差,就算弹头威力大,打不着还不是白搭?% h( K+ D' ^! |8 J5 u! r6 B6 S
6 q* W$ U* V% X$ O: z( b, k/ b Q) X 而且九九式20毫米航炮作为“老鸟向”的武器,在坂井三郎这种王牌飞行员用也许是倚天剑屠龙刀,但是41年之后日本海军的飞行精英在消耗战中越打越少,结果只能把更多的菜鸟推上阵,这帮孩子7.7毫米机枪都还打不准,20毫米航炮这种需要百发百中的武器就真的是百发无一中了。6 n" Z" ^; m: b
中国空军的霍克III,虽然性能并不先进,但在英勇的中国飞行员手中仍是杀敌的利器
$ X1 A9 W/ U: I7 j$ Z" s8 L, [ 好在海军的“运气”不错,小猫看到有种说法,在陆军研发成功“ホ103”也就是“一式12.7毫米机关炮”之后不久,日本海军“意外”的从中国战场缴获的霍克III型战斗机上搞到了美军的勃朗宁M2式12.7毫米机枪,经过测试认为其性能十分优良,立刻组织开始仿制。
$ t) w+ G. s: g这批霍克75A-5原准备送往中国战场 4 A" b4 V& ~4 }: [3 _
这个说法本身就有不少的疑点,首先霍克III型,应该只装备了.30英寸的勃朗宁机枪,装备了.50勃朗宁机枪又有可能在中国战场被日军缴获的只能是霍克 75也就是P-36或者是P-40,其次,在中国战场,海军怎么缴获中国战斗机呢?难道是国军的战机执行反舰任务,然后坠落在日本海军舰船附近?' @5 r$ }: Y; x1 e8 e8 _
0 C4 N( F! D$ u: O- m 反正这个说法是比较扯的,小猫猜测,很可能是日本海军看陆军的“ホ103”也就是“一式12.7毫米机关炮”不错,赶紧就通过国内的兵工厂搞到了M2也准备仿制,为了面子编了个缴获的谎话。: y- k, u* B8 p1 [- _. P( B- l
日本海军的九三式13.2毫米高射机枪 1 \! z& q5 K4 E3 \
但是都说英雄莫问出处,仿制出来的机枪好用就成。海军的M2机枪仿制计划进展并不慢,而且据说私下里海军也学陆军搞了对比试验。但是这个对比试验不是在几个实验型之间进行,而是同海军早已装备的九三式13毫米高射机枪进行对比。
: G% F; z9 y3 _, C. @1 ]- I q 7 T$ p1 `4 G6 v( [ z6 c
结果自然是法国老古董失败,研发时间差不多相差十年的两种机关单单在射速一项上就差出近一倍,M2的空射型射速高达750~800发/分,而九三式的射速不过450发/分。其实日本海军也是多此一举,九三式13毫米高射机枪的原型是哈奇开斯13.2毫米高射机枪,日本陆军同样以“ホ式十三粍高射機関砲”和 “九二式車載十三粍機関砲”之名仿制并装备了这种武器,如果13.2毫米机关炮真的比M2好用,日本陆军也就不需要专门弄出“ホ103”来了(日本陆海军高射机枪的故事请见妖猫drake:【原创】旧日本陆海军高射机枪发展史)。! H( r: H. V# k5 E; G/ i. v
日本陆军的“ホ式十三粍高射機関砲”
/ I1 l, J# d- p7 b) u9 ~ 顺便聊聊怎么分日本海军和日本陆军的中大口径机枪机炮,之前有兄弟说,小猫你这么绕来绕去,都是九二式,一式三式的,我们怎么知道谁姓IJN谁姓IJA 呢?要分辨还真不容易,日本陆军和海军这个“X年式”都是从日本那不知咋算出来的“皇纪X年”搞出来的,唯独是公元1940年即昭和15年,算出来是皇纪 2600年,日本陆军就将这一年的进入制式序列的装备称为百式“一〇〇式”,海军就不同,陆军读后三位,海军就只读一位,也就是“零式”。
! ]/ [. V# F O- _4 q) M0 c! U) R9 ~陆军的百式司侦和海军的零式舰上战斗机(用的是十二试舰战A6M1的图),同年却不能同名 9 r3 Z! b' Y! _
虽然看年份很难判断海军还是陆军,但是在大口径机关枪机关炮方面,日本海陆军的特殊习惯,还是可以帮我们确定一些装备的归属。比如“ホ103 ”也就是“一式十二七粍固定機関砲”一看就是陆军的说法,因为如果这款武器由海军装备,就要被命名为“一式十二七粍固定機銃”——对海军而言,40毫米以下速射机关炮,除个别缴获的武器比如博福斯40毫米机关炮之外通通是“機銃”,所以连缴获的英制40毫米pingping高炮,日本海军都管它叫“毘式 40mm単装機銃”,而日本陆军就非得管12.7毫米以上的全部叫做是炮。
( f9 u. O/ V7 Y1 x P2 B
) \- M2 \0 V5 V7 `7 Q. y 日本海军对美制M2机枪和自己的九三式13.2毫米高射机枪做过对比后,坚定了要仿制一款同口径航空机枪的决心。昭和16年也即1941年最初的日本海军版M2完成并提交给舰政本部测试。可海军还是好面子,日本陆军虽然仿制了M2,但是人家弹药用的是自己造的12.7*81SR弹,不是原装的 12.7*99弹,陆军能改,海军也要改,所以海军就决定直接采用九三式13.2毫米机枪的弹药装备自己的仿制型M2。6 D9 B) N5 X" F5 b7 A z% W: a) \
日本海军的九三式采用的13.2*99弹,13.2毫米Hotchkiss高射机枪最初型采用的是13.2*96弹
4 I) P* \1 N9 @* `2 g% e& _4 O 据说舰政本部原计划连炮管也直接采用九三式的,但是经过试验发现炮管过热的问题太严重,只得改回M2的打孔散热炮管。昭和17年即1942年12月,采用九三式13.2*99弹的M2仿制型通过最终测试,第二年9月,海军赋予其“三年式13毫米固定机枪/三式十三粍固定機銃”的制式型号。
9 |4 }! u5 Z3 W* q& P2 q8 Q" g13.2毫米高射机枪弹 ( v4 C* h' o0 z7 ]/ ?( G' p% p+ t, j; q
搞笑的是,在海军忙着研发装备13毫米航空机枪的同时,日本陆军却认为12.7毫米一年式机枪火力不足,琢磨着上更大口径的航炮了。昭和17年即1942 年底,日本陆军的一式战Ki-43在南方战场首次遭遇到美军的B-17,结果陆军的薄皮Ki-43被飞行堡垒的勃朗宁M2防御机枪火网打得抱头鼠窜,而 Ki-43的日版勃朗宁——“一式十二七粍固定機関砲”打在美军四发重爆上似乎毫无效果,日本陆军想到以后会经常遭遇这种如豪猪一般全身带刺又像犀牛一样皮糙肉厚的可怕敌机,立刻将装备20毫米机炮提上日程。
7 Y) T( M! C6 d' V0 d 4 X. P1 _( V( }& n
陆航这也不算是临时抱佛脚,早在昭和15年即1940年底,日本陆航就开始考虑在新式单发战斗机上装备20毫米级别的航空机关炮,这也是符合1939年新的“航空兵器研究方针”提出重火力和航速的“重单座战斗机”概念。
" e* N& `6 x% \ s* \+ l! U + f) M6 N# _* r+ T; a
为了尽快装备新炮,日本陆航将新20毫米航炮的研制任务交给了南部麟次郎的中央工业技术研究所,希望中央工业直接将“ホ103 ”也就是“一式十二七粍固定機関砲”扩膛至20毫米,于是就产生了继ホ1/ホ3 20毫米航炮之后的日本陆军第二代20毫米航炮——二式二十粍固定機関砲/ホ5。" O8 T0 n8 t/ f) U D
二式二十粍固定機関砲/ホ5,未带消焰器,可能是较早的版本 / L& l! x' j1 g5 p
如果说海军的三式12.7毫米航空机枪是照着陆军的一式12.7毫米机枪搞出来的,那么陆军的二式20毫米航炮就是照着海军的九九式二号20毫米固定机炮来进行设计。话说日本陆军和海军这对斗气冤家就像两个小盆友,自己手里都有不错的玩具,但是却总是盯着对方手中的,别人的玩具总是最好的。这次陆军给中央工业下达的设计要求,就显得颇为“幼稚、不懂事”:射速不能比海军的九九式二号 750发/分 更低,其他方面,全炮质量、体积必须要比海军的九九式二号更小。* Y8 c$ ?2 k% W' M3 a+ u: Y \
9 U! E6 w& E- _
虽然九九式二号只能算厄利孔FFL的日本仿制型,但是厄利孔几乎是除了德国之外当时各国20毫米航炮的母型,自身设计相当先进,以日本的工业实力,想要强行搞一款性能全面超越厄利孔FFL的航炮是有点痴人说梦,陆军的这种不讲理的蛮干直接导致强行减重的二式二十粍固定機関砲/ホ5 变成一款故障多发的麻烦制造者。
! m: T% y6 C" }, |) [% F N二式机炮的后期生产型 3 Z6 ^1 v, o7 x# `
被陆军逼得狗急跳墙的中央工业,除了最大限度的将机匣等部件的厚度体积减小之外,又把减重的主意打到了弹药上。之前小猫提过,日本海军最初在九九式一号航炮上采用了20*72RB弹,但由于弹药威力不足,被迫在九九式二号上改用20*101RB弹。
6 b4 } M# q3 G8 h9 |3 n20毫米机炮弹药,第二张图中的20*125弹就是日本陆军ホ1/ホ3采用的九七式半自动反坦克枪的枪弹 5 w4 N4 Y, ~: ?5 f( d( l( w/ E
中央工业这次又走上了邪路,为了减重专门研制了一种20*94弹,其弹头质量足足比九九式二号的20*101RB轻了近30g,的确是将全炮质量大大的降低,但是也导致爆炸弹装药量过小,弹药破坏力降低,可以说20*94弹的设计理念是与日本陆军追求大威力的追求相抵触的。 }$ \7 I/ l5 Q" U3 d
自己改的图片大家凑合看
- h& q* {; C8 K' S 不过在弹种方面,二式20毫米ホ5机炮继承了一式12.7毫米机枪的弹种齐全的优点,除了二式曳光穿甲弹、二式曳光榴弹、二式榴弾外,还有以12.7毫米マ102为蓝本放大而来的マ202穿甲燃烧弹(マ102为M2勃朗宁专用穿甲燃烧弹的仿制品)和专用的“二式代用弾”,也就是演习训练用弹。: M1 _# W' _# R$ K9 e
# T) ?. e' f5 L
作为针对重防御美军大型轰炸机而生产的新式航炮,陆军为二式20毫米机关炮大开绿灯,甚至不惜省略了一些必要的验收环节,昭和18年即1943年9月,首批二式20毫米航炮装备了Ki-45丁型,不过不是作为机首航炮,而是担任“上向炮(日本陆军对德式向斜上开火的‘斜乐曲’炮的称谓,日本海军则称其为 ‘斜铳’)”,随后中央工业开足马力生产二式20毫米航炮。/ [2 N& L! U! s% A3 q: D3 x( z* k
E" h v3 X3 o M$ M 日本陆军原计划以其替换大部分一式12.7毫米机枪,但由于二式航炮过分强调轻量化,导致火炮故障频发,同时20*94弹生产进度也不能满足战场消耗,到 1944年日本陆军几乎再次陷入了无20毫米航炮可用的悲惨境地,但为了陆军的面子,他们拒绝了海军以九九式20毫米航炮支援陆航的建议,反而舍近求远试图从德国引进新式航炮。5 h) M: s) ^ L# S# `( g$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