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4 F3 O$ a) n( {
我理解天马兄不是因为将先总统被吐槽而不快。% f6 V6 |7 R; K" |4 E1 z
可能是天马兄感觉刘震云的思路和现在的公知有点像吧,所以很讨厌刘。 - |$ ?) s2 }% S+ M- Z- S. i1 g- O5 |, V6 G
不过,这里我多说2据给天马,说得不对您见谅,就当我什么都没说:/ v, y; d' G; t) E) V; e+ \' U& J
刘震云的作品中蕴藏着很深的对中国(尤其是中原)文化的理解。所以他的作品中不存在严格意义的好人与坏人,很多人都是处于正态分布的中间段。但是这恰恰是真实社会最接近的描写。所以,刘震云的作品有助于我们理解真实世界。但是由于真实世界往往是灰色的,结果往往不是那么令人振奋的,好人不见的就一定有好报的,英雄往往是不存在甚至可笑的,所以他的作品有时候不是那么容易接受。# H# d" r- l4 d9 t; Y' O% ]% _! v1 z4 t
* S- a. ]$ b+ X* d. }9 D' @6 p n文学作品有很多种,严肃的文学作品公认的功能应该具有深邃的思维,对历史和文化的反思,对人性本质的探索,以及对未来方向的体会等等。刘的作品至少满足第二条。 " b& ]0 S" Q9 J0 a! g8 L; S1 a ' a! z& g# G) b) B$ r
dasa 发表于 2013-6-27 19:54 . |) |9 e8 v0 K+ D+ Z0 r
天马兄的见地可能稍有偏颇,不过也是正常的。文学这个东西的确时仁者见仁,我们就求同存异吧。" _6 w9 D( |1 n
3 T! M9 D2 \( i0 `3 i
说实话, ...
2 b" i3 s& l3 P) [0 m; B
咱们差不多年龄,我是98年大学毕业的。已经记不得啥时候看的《1942》小说了,估计和你差不多时间。当时我也很震撼,还自做聪明的认为刘震云真正想说的是三年自然灾害,不过是躲避天朝监察,遂写1942年。我20年前还颇为此发现自鸣得意,但现在看法完全转了,先不说三年自然灾害真假,即使是真的红朝60年就那么一回此等规模的饥荒,但民国38年,可是十几二十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