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16-6-5 21:11 |
---|
签到天数: 4 天 [LV.2]筑基
|
题目很大,但实际上是读了史MM的榆社之战好文之后做一点功课的结果,和大家分享一下。喜欢搜罗情报界故事的朋友,可能对一个问题始终挠头。为了覆盖一定的情报目标,到底需要派多少间谍?看惯了电视剧里军统如何如何嚣张,共谍如何如何遍地都是,抛头颅洒热血成波次的往上冲,大家可能以为这么重要的工作,那一定是要什么给什么,编制经费啥的更是没得说。真实的情况是核心情报人员的数量远低于人们的一般想象。$ v2 {3 B o0 u% m- k7 |. Y1 k! O
0 u8 \, q6 m" \3 k+ I这次要讨论的内容源自2009年第9期《百年潮》,文章题目是“林一:八路军出色的女情报科长”。链接是http://www.globalview.cn/ReadNews.asp?NewsID=20068 。
1 z3 b& |+ ^ A" v) d5 U. u2 |% K* ~0 U- f6 }1 p. X- C$ |2 r
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回顾滕代远夫人林一,在1940年下半年至抗战胜利期间,担任八路军前方总部(1943年下半年和129师师部合并)情报部派遣科科长的事迹。虽是一个典型的老战友追忆文,而且有点干巴巴的,但却给我们管窥八路军一个方面军单位(129师)在日伪地区的地下军事情报工作规模和布点网络提供了难得的翔实数据。& L& o: ]& c' h4 V* G/ N( q
8 m0 Y) L2 k& E' j4 x随着八路军东进部署的进展和八路军前方总部(彭德怀,左权等人)立足于山西辽县已稳,伴随流动的军队的情报保障工作要跟进。中央社会部派遣林一为首的七人工作组,都是情报工作专业人员,奔赴辽县支持建立八路军前方总部情报工作。经过半年的准备工作,包括情况摸底,资料准备,人员筛选,和培训,准备开张。大背景是中央军委要求各大战略单位加强情报工作,于1941年5月批示前方总部,115,120,129师,冀中军区,和新四军各自成立情报处。前总的情报处,除了总部职责内的情报工作,还要负责所在地太行军区五个分区的地方情报站建设。几个月后,前总情报处正式开张,参谋长左权兼处长,左牺牲后继任的滕代远还是兼着情报处长。林一始终是派遣科科长,专门负责筛选,培训,派遣共谍,直至抗战结束。 u: [$ U: e$ h; p
. r0 F* i# P$ r: V/ r前总情报处的情报分工是搜集战略情报,而各军区军分区情报单位的职责是搜集战役和战术情报。其中,北平作为华北的核心和最大的城市,当然是战略情报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得到加强。北平共设有三个独立的情报站,姚继鸣情报站8人,主要掩护单位是西四的水果店和驻河北遵化的伪治安军。王岳石情报站10人,掩护身份是北平武装警察大队第7队。贾建国情报站7人。此三人背景都很了得,姚当过国民党军的副师长,王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当过129师作战科长,贾当过八路团长,姚和王都是北平本地人。河南开封情报站站长郭有义,领导8人,掩护身份是开封市税务局事务股主任。其他情报站点包括山西太原,河北邢台、邯郸、石家庄、张家口,河南安阳、洛阳、郑州,天津,东北瓦房店,还有南京。前总情报处共向敌占区,包括华北,东北,和华中的日占大城市派遣和发展骨干170余人,重点是华北地区。重点打入单位是日伪政府,军队,警察,商社,和交通运输部门。搜集的战略情报主要包括兵力兵器部署,人员编制变化,人事派系斗争,重大国防经济情报(从中国运走多少资源矿产什么的),还有一部分策反工作。) c( Y% T( H: p! k' \
) l# \% j. f1 A$ i
所以总结一下,前总情报处在华北,东北,华中的真正地下情报人员共170余人,其中在北平25人。当然,这不是TG在这一地区工作的全部情报人员,漏掉的部分大致如下:) Q5 [' l$ O3 c4 U* A" K, b
: |' O4 ^5 X! [9 ^
1.上述人员是骨干,真正的地下党。他们周边还有大量外围,在主动或被动的搜集情报,包括一些知道是在为共产党效力的情报关系。; X+ Y8 b+ G1 ]8 g, i$ a& o
2.上述人员是一线情报人员和交通人员,情报分析人员在总部,未算在内。
) T) _; Q4 V( b2 W* b# u3. 其他情报业务职能,比如保卫和反间谍工作,未在上述人员内。
) }7 }' @( N5 ?. X2 [4 Q) Q- @2 Q4.技术侦察另有编制,在总部情报处其他科名下。 W# Q/ H3 y5 m9 Z. r
5.其他战略军事单位,如新四军,120师,115师情报处的派遣人员可能有重复的派遣。
# P$ L$ E# H8 w7 {6 }$ @6.前5点所述都是军事情报系统的资源,TG专业的地下情报和地下交通单位,中央社会部什么的,另算。2 i( h* R% e3 Z! X
, g+ u' O& }0 U$ g. x
总结一下,将170人扩大10倍,应该是比较保险的估计,用不到两千人覆盖日战区TG的全部情报工作,还是挺艰巨的。 情报活动有自己的科学和规律,各情报机关一定有一些普遍性指导性的原则,要覆盖多大的范围和深度,只需投入多少人力编制和预算,就能把握住情报目标的脉搏。比如以纳粹德国对德国社会掌控之严,也只需重点关注政府机构、纳粹党部、工业界、影剧界、新闻业和警察这几个重点行业,每周通过千把个“义务通讯员”(舒伦堡回忆录里面有,我忘了具体数字了,都是些医生,律师,工程师,教授之类的社会精英和社会活动核心)的一两页纸简报,依靠50万片人事档案资料卡,就可以搞定了。喜欢这类技术细节的, 欢迎大家讨论。
. L8 z. g# {3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