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局外人的刀锋,三国“职场孤勇者”孟达的悲歌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局外人的刀锋,三国“职场孤勇者”孟达的悲歌) N- a% u1 g+ O# |) x% @: w" g

    4 b, i1 V6 I. f) ]# ?说起三国历史里的孟达,估计大家脑子里立刻会冒出“反复无常”四个字。他几次三番地更换门庭,确实成了后世评价忠诚与否时一个绕不开的反面典型。但是,历史的魅力恰恰在于其复杂性。如果我们能拨开后世道德评判的层层迷雾,把人放回到他所处的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那个充满利益交换和权力倾轧的复杂社会里去看,单纯用“忠”或“奸”来臧否人物,往往会遮蔽掉更深层次的动因。所以这篇文章,我想跳出传统的忠奸二元论,用一个现在颇为流行的词——“职场孤勇者”——来重新打量一下孟达。当然这也许和我在微博用的昵称有关吧。
    " z  y. _4 X5 d% Z6 G+ ]
    : K4 C9 i7 Q% B# c- W0 R; b  i# k& i8 z0 X
    什么叫“职场孤勇者”呢?这个概念描绘了这样一类人:他们本事很大,才华横溢,心气也相当高,渴望建功立业;但偏偏在背景和人脉上有所欠缺,缺少稳固的派系支持,不是哪个核心权力“圈内人”。在那种充满党同伐异的权力场里,他们无法依靠组织或群体的庇护,要想活下去、爬上去,就只能全凭自己的才干、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抓住一切机会的手腕。他们像是黑暗中的独行侠,每一步都走在钢丝上。2 u- }/ w1 ~/ u! t# j8 V' x
    , p5 S9 T' Y  s  [2 G% |! n
    0 ~3 x+ t9 t" Y  L7 U
    而孟达的整个生涯,从益州到蜀汉,再到曹魏,可以说就是一出关于“孤勇者悖论”的教科书式案例。这个悖论的核心在于:成就你的,最终也必将毁灭你。他最大的本事——灵活的身段、出众的个人能力、善于利用自己局外人身份来博弈——也恰恰是他最致命的弱点:压根儿就没有稳固的权力根基和别人发自内心的信任。他就像一棵没有深根的大树,虽然一度枝繁叶茂,风光无限,但当政治风暴来临时,最先倒下的也一定是他。可以说,他因不受羁绊而一度风生水起,也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最后输得一败涂地。) Z3 S& ^; n3 F- w6 U

    4 e/ m: I, Q( t: \/ T0 {0 q* s; f# ^) c) w
    我这篇文章没打算写孟达年表,那样的梳理太学术化,虽然清晰,却容易失去后人理解时的温度。我更想借着《三国志》及其注引的那些零散史料,结合一些现代的组织行为学理论,聊一聊孟达在蜀汉和曹魏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职场”里,所做的那些关键选择背后的逻辑、挣扎与无奈。
    4 c7 X$ @$ J; {* c6 u( Z
    8 d- B6 L5 g' `' I& Q9 m! W( e/ {5 x/ a# d) E+ h; u! }
    一、蜀汉的天花板下,一个外来户的政治困境
    ; ^' U' R0 @6 Y; T. L4 X
    6 f7 Y0 ~# ]/ h4 ^* y+ R0 I! K孟达的职业生涯,是从一个典型的“外来户”身份开始的。他本是扶风人,在汉末那场席卷天下的大乱中,跟着数万家流民一块儿颠沛流离,最终进了相对安稳的益州,归在刘璋麾下,成了所谓“东州兵”集团的一员。这个外来集团虽然人多势众,但在政治上却被益州本土那帮盘根错节的士族排挤得厉害。本土派视他们为“ потенциальный враг”(潜在的敌人,这个俄文词汇来自于一本我小时候看过的苏联科幻小说的名字),处处提防。孟达自己出身官宦世家(他爹孟陀做过凉州刺史),也颇有才具,自视甚高,却长期面临着“久不任用,志意不得”的窘境,一身抱负无处施展。
    1 k0 t1 O# ?- Y8 n4 ]4 W( }" x8 l7 x
    3 ]9 D* T( Z6 x/ [; S
    + n8 l0 W( u4 J1 f/ D2 S这个里面的意思呢,直白的说,其实就是所谓的“内圈”和“外圈”的矛盾,是任何一个组织都存在的现象。对于益州本土士族这个根深蒂固的“内圈”来说,手里有兵、背景复杂的东州集团就是个潜在的威胁和资源竞争者,所以在权力分配上,自然是系统性地打压和排斥。这种结构性的职业天花板,让孟达这样的野心家感到窒息,也就不难解释为啥他那么渴望改变了。在他看来,“混乱才是阶梯”。一潭死水的益州,只会让他慢慢被消磨掉所有锐气。所以,当机会来临时,他毫不犹豫地跟同样是东州派且怀才不遇的法正、张松等人密谋,决定引入刘备这条“鲶鱼”,来搅动益州这池水。这事儿,与其说是单纯地背叛刘璋——一个本就没给过他机会的主公,不如说是一次经过深思熟虑的政治投资,目的就是打破现有的权力结构,好突破自己的发展瓶颈。0 \& O$ Y. M! E
    6 Y; \1 `4 _+ m4 c, u

    9 [* X; H$ D+ b3 k等到刘备真占了益州,孟达的处境看似好了不少,可实际上,他只是从一个“外圈”跳进了另一个更微妙、更难逾越的“圈外人”困境。刘备政权的核心权力圈子,是跟着他从荆州一路颠沛流离、浴血奋战过来的“元从系”,这是新的、凝聚力更强的“内圈”。孟达的同谋法正,因为谋略实在太出色,且在取蜀过程中立下不世之功,被刘备破格引为心腹,成了“外统都畿,内为谋主”的核心决策人物;而孟达呢,被任命为宜都太守,虽然也是镇守一方的大员,却被远远地打发出了权力中心——成都。
    % o* E6 u5 K% Y0 d+ y: b2 S1 f
    5 \) r) ]1 ?% E& P: y$ Q
    + M" }; h' w3 [3 q  O  x关键的转折点发生在公元219年。刘备命孟达北上攻打房陵,孟达不负所望,顺利拿下。可就在他准备乘胜进攻上庸的关键时刻,一个很有意思、也极具杀伤力的操作来了:刘备派了自己的义子刘封,从汉中顺流而下,来全面节制孟达的部队。史书给的解释是“阴恐达难独任”——也就是说,刘备打心底里不放心把方面大权单独交给他。这个举动,可以说是典型的“圈内人偏私”。尽管刘备也承认孟达的能力,但在信任这杆最关键的秤上,他最终还是把砝码压在了虽然年轻、但血缘(拟血缘)关系更近的“自家人”刘封身上。/ }* J8 ^" d6 d

    1 n: `% L0 `0 o% ^- h$ i4 _$ X, i" {' D  V) N" y
    孟达和刘封的关系,就成了蜀汉内部“圈内人”和“圈外人”冲突的一个辛辣缩影。一个是凭借赫赫战功证明自己的职业经理人,另一个是靠着深厚背景空降下来、坐享其成的顶头上司。这种权力结构,天然就埋下了冲突的种子,不滋生怨恨和摩擦那才叫怪事。  b$ M$ n; e6 B- v8 C8 U
    8 d5 w7 v. {0 \; k/ ~

    # I5 p/ T3 k. v# B8 O4 q$ c襄樊之战的结局,则彻底把孟达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死胡同。当关羽兵败麦城,向上庸发出绝望的求救时,刘封和孟达却以“山城初附,人心未定”为由拒不出兵。关羽败亡后,孟达心里清楚自己难辞其咎,陷入了巨大的恐惧和愤怒之中。一方面“惧罪”,他害怕刘备雷霆之怒下的秋后算账;另一方面“忿封侵陵”,他对刘封长期以来的打压和侵占功劳早就窝了一肚子火。他在叛逃曹魏前写给刘备的《辞先主表》里,把自己比作历史上被冤杀的太子申生和功臣伍子胥,话里话外都在极力暗示,自己如果不走则必将成为这场惊天政治斗争的“替罪羊”。6 J( D+ A2 e$ i3 Q- Z1 ?! q
    , x8 t; d* R5 G& x

    2 \% x* g9 a5 d& T, @关羽的败亡是蜀汉集团一次创纪录的政治灾难,内部必须有人来承担责任,以平息众怒、稳定大局。在这场不可避免的追责风暴里,孟达的“圈外”身份让他处在了极其不利的位置。刘封毕竟是刘备的义子,是“自己人”,有着孟达没法比的政治资本和回旋余地。整个问责的逻辑链条其实很清晰:一场灾难性危机爆发,身处决策位置的是一个“圈内人”(刘封)和一个“圈外人”(孟达),他们共同做出了一个极具争议且后果严重的决定(拒绝出兵)。为了稳定组织,必须追责。这时候,“圈内人”可以利用既有的权力结构和领导者的信任偏私,很自然地将主要责任引向那个本就存在信任赤字的“圈外人”。7 X" n# T' E3 ]

    3 a) f/ z0 b. v( F7 _% f# ~% W! i4 s1 g* _- s
    孟达虽然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投机者,敏锐地预见到自己将成为这场政治清算的唯一祭品后,但摆在他面前的路其实只有两条:要么坐以待毙,等着成都的敕令将他下狱问罪;要么,再一次发挥自己“孤勇者”的本色,另寻他路。所以说,他的叛逃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在被自己的身份和残酷的政治结构逼入死角后,一次充满风险却又合乎逻辑的绝地求生。8 x1 S& ]6 _* H
    " C! `$ M8 U$ ^7 L* E

    9 C* D1 Z2 M" K+ ]1 c9 h9 q9 V二、恩宠的陷阱中一个降将在曹魏的不安而危险的巅峰
    $ T3 A9 |9 x+ i/ S1 o2 k& r6 \; X8 u4 P; A2 g0 `% |/ @' C
    孟达带着四千多家部曲浩浩荡荡地投降曹魏,上演了一场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跳槽”大戏。当时的魏王曹丕早就听过他的名声,“闻其来,甚悦”,立刻派重臣桓阶、夏侯尚前去考察,得回来的反馈是“将帅之才也”、“卿相之器也”这种极高的评价。等到孟达亲自面见曹丕时,更是将个人魅力发挥到了极致,“进见闲雅,才辩过人”,那份优雅的仪态和出众的口才,给整个魏国君臣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曹丕龙颜大悦,当场就给了孟达散骑常侍、建武将军的高位,还封了平阳亭侯,更绝的是,他大笔一挥,把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郡,让孟达当太守,“委以西南之任”,给了他梦寐以求、在蜀汉求之不得的方面大权。% u8 D8 O0 `+ n3 z0 p

    ! J9 P% X+ }& ?- d
    - `  k7 @8 O3 s这次成功的投诚,是孟达高超政治手腕的集中体现。他有“人际影响力”,个人魅力与口才成功地“征服”了曹丕,他懂得如何包装自己,以获取新领导最大的赏识;他有“人脉建立能力”,迅速和曹丕朝中的重臣桓阶、夏侯尚等人打得火热,为自己编织了一张围绕核心靠山的保护网;他更有“社会洞察力”,精准地看透了曹丕的需求——曹丕不仅需要一个将才来镇守边疆,更需要一个从刘备阵营投奔而来的标志性人物,来彰显自己吸引人才的魅力,在政治上压倒对手。孟达完美地将自己塑造成了这个角色,从而拿到了远超一般降将的惊天价码。0 h! I+ G/ s) X
    " S2 x, Q, ]- k7 [  P3 y2 |
    ' r7 a2 Z2 R2 m; g8 k! f
    当上新城太守后,孟达把这里打造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和地缘政治的交汇点。他一边大兴土木,修筑坚固的城防,一边利用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脉,成了各方势力沟通的桥梁。蜀汉降将黄权是通过他才得以顺利投魏的,就连刘备派来吊唁曹操的使者,走的也是他的渠道。一时间,他与蜀汉的诸葛亮、东吴的孙权以及魏国内部各方势力都保持着若有若无的联系,长袖善舞,纵横捭阖,好不风光。1 J. P( i0 N0 U) u( O- W
    : f0 E+ \  d( u& ^4 X

    * u! w7 A' N8 w这算是孟达“孤勇者”策略的巅峰了。他以个人能力和战略位置为核心,建立了一个独立于曹魏朝堂派系之外的权力中心,试图通过让自己变得“不可或缺”,来弥补自己缺乏政治根基的致命短板。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边境将领,而是一个活跃的政治玩家,通过垄断信息和渠道来积累自己的政治资本。
    4 n7 A- @: u1 X2 A8 e" j6 O但问题是,孟达的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极其脆弱、如同空中楼阁般的基础之上。曹魏朝中,从一开始就有不少人对他心存疑虑,认为他“言多夸大,未可全信”,司马懿等人就曾直言不讳地劝过曹丕别太重用他。孟达的安全感,完完全全就系于曹丕、夏侯尚、桓阶这三个人的私交上,他的权力来自于恩宠,而非制度。可到公元226年,这三位最重要的政治靠山在短短几年内相继去世,孟达的地位急转直下,一下子就“心里不安”了。! s; P9 V. P, ~) S* }6 N5 P
    2 m8 g, G2 S' K3 p& B4 w6 \
    2 |$ U/ Z. b" }3 k
    庇护者的离世,不仅仅是让他失去了头顶的保护伞,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他在曹魏政权中的存在逻辑。对于曹丕来说,孟达是他个人魅力的战利品,是其战胜老对手刘备的象征。而对于新君主曹叡和他的新班子而言,孟达就是一个有叛变前科、在关键边境地区手握重兵、近乎半独立的危险军阀。他跟先帝的私交再好,个人才华再高,在国家安全的冷酷制度逻辑面前,都变得无足轻重,甚至成为减分项。到这儿,孟达的好日子差不多就到头了。他曾经的自主权,此刻不再是资产,反而成了潜在的巨大威胁。这种深刻的、深入骨髓的不安全感,最终把他推向了最后一次,也是最致命的一次豪赌。
    ' ?5 o! \& y- v) H9 w+ I6 \7 @
    1 b, D5 x' N: B8 ^+ V
    $ X+ t  [( u( j) g& T; o$ F. Q三、最后的赌桌上政治手腕也无力回天
    ( W7 v% G! H, K8 n' W! m. k5 U7 {$ c: T
    政治上日益孤立的孟达,开始和蜀汉的诸葛亮暗中联系,试图为自己寻找新的出路。诸葛亮何等人物,以他超凡的战略眼光,敏锐地意识到如果能策反孟达,就等于在曹魏的背后插入一把尖刀,能为他的北伐大业开辟一条至关重要的东线战场,直接威胁曹魏的腹地宛城乃至首都洛阳。而坐镇宛城的司马懿,则立刻洞悉了这一巨大威胁,随即展开了一场精彩绝伦、被后世津津乐道的心理战。他亲笔写信给孟达,信中言辞恳切,一边安抚说国家对他“心贯白日”,绝对信任,一边又轻描淡写地暗示诸葛亮策反他是“无计可施”,以此来麻痹孟达,让他放松警惕。
    " t5 w9 [. B' l4 y3 S! ?$ v5 e6 I8 f. ~* W3 o
    . W# K! q. l! i0 k
    孟达的政治洞察力,在真正的战略大师面前,还是露了怯,暴露了他格局上的局限性。他过于自信,甚至可以说是自负,他回信给诸葛亮,洋洋得意地分析局势,断言司马懿位高权重,任何重大的军事行动都必须先上报朝廷、获得批准,这一来一回至少需要一个月,到时候自己早就准备万全,城池坚固,万无一失了。孟达在这里,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用自己“孤勇者”的思维方式去揣度一个手握国家机器的巨头,他以为所有人都会像他一样,在个人关系和政治博弈的框架里小心翼翼地行事。殊不知,司马懿玩的是国家权力和军事决断的雷霆手段,根本不按牌理出牌。他果断地“密行军”,八天之内急行军一千二百里,如神兵天降般兵临新城城下,把孟达的所有计划和幻想都打得粉碎。
      i0 H* d8 m5 z' q
    + W, C* P% Q6 ?7 N) F4 k% c4 A$ U' U, L$ c
    孟达的叛乱,从内部就已注定要失败。跟他早有嫌隙的魏兴太守申仪,早就把他的小动作和与蜀汉的往来书信秘密上报了朝廷。等到孟达真的举事,他所倚仗的盟友申耽、申仪兄弟,表面上跟他虚与委蛇,答应共同起事,暗地里却早已和司马懿勾结,成了魏军的内应。最致命的一击,来自他的绝对心腹——外甥邓贤和部将李辅,在围城仅仅十六天后,就打开了城门,魏军一拥而入,孟达本人也被斩杀。- j, c0 L- g3 H# j& J- D
    ! M1 h, M% }4 H4 c" |. \1 J

      R0 J9 I$ D! q6 R这可以说是对孟达“孤勇者”策略的最终审判,也暴露了他政治技能中的一个致命缺陷——缺乏“表露的真诚”。他整个职业生涯都贴着“反复之人”的标签,他的才华和魅力可以为他赢得上位者的恩宠,却没法在他身边建立起一个真正忠诚、能够共患难的核心团队。这种众叛亲离并非偶然,而是他个人“品牌”的必然结果。他手下那些人,特别是申氏兄弟这种地方实力派,很可能一直就把他当成一个投机取巧、被强加于他们之上的外来者。当需要在“一个声名狼藉的叛将”和“代表国家机器的司马懿”之间站队时,答案根本不用想。孟达精于影响,却拙于领导;他善于建立广泛的联系网络,却没有培养出一个忠诚的社群。$ t# Y0 i* d4 s2 e8 P4 v$ T

    * T5 v; {" Z8 Y% W$ Z8 F
      U: |- R2 Z, L' o* B$ |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以拿他和其他几个著名的降将做个比较。比如张郃,官渡之战后从袁绍那边投了曹操,但他没有像孟达一样追求自治和个人特权,而是选择完全融入曹魏的军事指挥体系,凭借“识变数”的战术才能和稳重可靠的品性,一步步成了曹魏“五子良将”之一,深得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主的信任,最终作为一名忠诚的宿将战死沙场。再比如马超,作为一方骁勇善战的军阀归顺刘备,刘备给了他骠骑将军的极高荣誉,在名义上与关张并列,但实际上却剥夺了他的兵权,把他供了起来。马超也明智地接受了这种安排,选择了安全而非权力,得以善终。还有一个反面教材许攸,同样是官渡之战投曹,立下决定性的大功,却居功自傲,没能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和心态,最终因对曹操不敬被杀。3 M+ u8 Z# V# ~( ?0 o

    ! q4 c# z7 m! n; y8 E+ o
    ) Q. Z& v, p" O8 s- M- n1 x# z; ^可以看到,作为一个“空降兵”或“跳槽者”,最终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选择的融入策略。张郃选择了完全同化,马超选择了被动接受,他们都保全了自己。而孟达选择了一条最艰难、也最危险的“独立合伙人”的道路,这种模式在高度集权的古代政治体制里,注定是走不通的。( u9 I) r4 O7 E6 l
    9 z2 ?6 P' M1 n
    3 v; m+ h- H5 |: F6 i7 y+ c
    一声长叹:“君以此兴,必以此终”
    ( |) l3 Q/ i7 l& ]) P: \1 V, D) g6 z3 a* A3 n. s3 N
    孟达的职业轨迹,完美地解释了“职场孤勇者”的全部特征及其内在的悲剧性。他凭借自己局外人的身份和高超的政治技巧,在各大权力集团的缝隙中游刃有余,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上升空间。在曹魏,他一度通过成为皇帝的个人资源,绕过了庞大而复杂的官僚体系,获得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巨大权力。; h( n, V" j9 f# m
    然而,正所谓“君以此兴,必以此终”,这句话评价孟达,真可谓一语中的,字字泣血。他赖以成功的基石——机会主义、个人魅力和缺乏根基的灵活性——恰恰也成了他毁灭的根源。他的职业生涯,是一系列精于计算的交易性关系的组合,而不是根植于深厚的忠诚和信任。在蜀汉,他的“外圈”身份使他成了政治上的高风险资产,随时可能被牺牲。在曹魏,他的权力是建立在个人恩宠之上的脆弱泡沫,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当泡沫破裂,他在魏国体制内因缺乏真正的信任和忠诚而变得不堪一击。他的最后一次反叛,并非完全出于绝望,更像是一个长期游走于权力边缘的赌徒,在过度相信自身神话和政治手腕后,下出的致命误判。: z: P. \6 Q, a& L2 f% i9 Y5 r

    9 {2 Y: f5 _& I& z# ?, j) [, W. s& ~# P! H/ @% o% A% ~' I" s5 U: u9 c
    孟达的际遇,是一出复杂而深刻的政治悲剧。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这就是一个跨越千年的经典案例,讲透了从古代宫廷到现代职场,那些有才华的个体在面对根深蒂固的“圈子文化”、微妙的信任结构和冷酷的权力本质时,所面临的永恒困境。孟达是一位战术上的大师,他懂得如何取悦上级,如何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但他却是一个战略上的失败者,他从未真正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可靠的权力基础。他是一个孤独的勇士,最终,被曾赋予他无限优势的那份孤独与骄傲无情地吞噬了……: c1 N% }% S0 ]6 I5 q

    . ?. K+ Q- n, X

    评分

    参与人数 9爱元 +76 学识 +2 收起 理由
    tanis + 4 精彩
    pcb + 4
    天狼星 + 4 精彩
    石璧 + 10
    landlord + 12 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4 天前
  • 签到天数: 844 天

    [LV.10]大乘

    沙发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票 于 2025-9-6 19:50 编辑 5 j, o& S0 b0 u9 u) T( C
    7 w+ {$ N1 v6 L1 S' N$ o
    拜读谢老师雄文,受益良多~
    1 r$ e+ u4 Y! Y$ \7 ?4 q4 l8 x
    . t. Y, U9 f! }; Z6 Y! c
    4 u% G% v9 }$ }/ l) {" {以下浅见请谢老师斧正哈:/ |. Z3 l  O0 P+ r9 H

    . a& u' B  R, W4 q6 w7 ~刘备识人用人的本事很强,这也是大批英才能汇集他麾下的主因;身为一代雄主,他不大会忌惮队伍原始派系的纠葛。 原刘璋部下里,最受赏识的毫无疑问是法正,甚至到了有些纵容的地步。  法正不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可刘备对他很包容。 庞统也类似,这说明刘备选贤任能相当公平。
    # f* T2 K: A! Y: r+ x1 k" P; O+ Q5 K* F+ @
    " |; z2 Q) R+ z

    0 z$ B* f; [8 u; V% i( v  ?% g$ I) S7 }孟达的悲剧,主要是几点构成的:
    - u5 U2 e8 P# a9 E
    / @/ X9 V5 w% A" T1.资历甚老,能力还过得去,但达不到可以让刘备无限包容的地步
    8 U6 f- P: D; `. }& f1 s! [3 S+ A2.情商很一般
    5 c" w/ {, d3 i/ e3.忠诚度严重存疑,和彭羕一个档次
    4 U, B0 A; ~5 g( |* w
    * ^+ d1 W% N/ a之所以始终成为“圈外人”,是他个人能力不足和摇摆不定的性格决定的。2 f* K. s4 K- E7 H" p6 k# i$ x
    . f% T* ^1 j+ Z" ?, a& X, N
    几个关键失误:% `1 G: Q) P3 @- T7 |! T
    1.欢迎刘备入蜀的时候不够坚决,当时张松、法正等明火执仗欢迎刘备,身为同谋的孟达做了什么实际贡献?但毕竟有拥立之功,给个宜都太守也已经是很高的回报了。实力不足,就需要忠诚度来弥补,比如糜竺。
    / q4 X! ^% h$ P7 F' |9 C2 c! i
    2 \/ R- ?- q+ }; A( u+ q2.建安24年刘备派刘封去孟达处,并非不放心孟达,而是不放心刘封;此时刘禅已经12岁策为太子,刘封的能力和性格都是大患;但凡情商高一点,政治嗅觉敏锐一点,忠诚度高一点,都应该知道怎么做。 孟达怎么做的?先忽悠刘封不救关羽,再和刘封闹翻,转而降魏...  这个前瞻眼光和战略思维水平实在是差的可以
    1 H, i* g0 F* |& e8 Z* E' ]" M2 s, u" ]7 g3 @- F1 o
    3.不救关羽是最大失误。 荆州军起兵进攻樊城是季汉集团当年最重要的战略行动,关羽又是集团内位列第二的关键人物;无论和关羽私交如何,都不应该见死不救。 哪怕出兵救关羽,因此丢掉了上庸,事后刘备也一定是嘉奖多于批评。 荆州战败责任是关羽的,因救援行动而丢了上庸也是关羽主责。2 X) u7 p9 n! u8 @

    2 a( h* \' F/ m如果事前就打算投降曹魏,诛杀刘封、偷袭关羽侧背以解樊城之围是最优解。首鼠两端按兵不动坐视关羽阵亡,于公于私都是当时最差的选择,真不知道孟达是怎么想的。 / ~, B/ N9 V+ [& Q, f

    1 `3 G- O( s+ L2 C: O4.曹丕的军事能力和识人眼光比起他爹差很多,因此他的赏识不能作为孟达的能力证明。比如怎么可以让孟达这样的反复人物执掌西南重镇呢?
    * ]+ O3 a3 u* H
    9 V! q# F& r* n6 b, E5 A& ?诸葛亮准备接应孟达的回归,更多是军事意义上的考量,很现实的利用。   
      W  Y$ L8 e; v: t; A/ L  p( i# {
    ) l/ T8 C* i& z* U再看孟达,到曹魏阵营里也是位居高官行列,应该有机会见识司马懿的能力,怎么会如此轻视曹魏阵营中最出色的战略大师呢?$ J2 c) \- ~! f/ j5 ]$ _

    ; e( b: k! G1 \. `7 _' }
      K+ _& w5 m1 n2 ~( R0 D1 z2 e文不如法正,武不如马超,心机不如彭羕,孟达能坐到那个高位、活到那个年纪,其实算是比较幸运了- R* d' z+ ]. b/ ]4 K

    ' k1 z5 L: ^) A  H: T1 ]# w) J% @0 N- s& f0 b! C

    . L5 q2 N2 S( M: Y& |8 T* i  b. t# z

    点评

    给力: 5.0 涨姿势: 5.0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6 天前

    评分

    参与人数 3爱元 +20 收起 理由
    tanis + 4 精彩
    xiejin77 + 6 伙呆了
    landlord + 10 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5-9-6 08:46 编辑 9 ^9 r9 K$ l1 O' E4 {- a% i
    8 M- k" c' B# z3 p* W4 i
    用孟达的个人行为分析印度的国家行为,好像也能对得上呢。当然,现代印度还没有到叛乱的时候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4 收起 理由
    tanis + 4 hhhhhhhh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25-9-6 22:449 g" c$ G9 ~. \1 O" s1 C. m& D
    用孟达的个人行为分析印度的国家行为,好像也能对得上呢。当然,现代印度还没有到叛乱的时候 ...

    0 x( q; b- F# E5 U. L晨大好。
    5 _; S5 O% O& x" e9 a1 i
    ! W, T, H4 i; {9 t5 T! @从实际看来,孟达不管是能力还是情商同样类比的话,应该比印度在大国中的地位差很多……但是思维模式到确实有点像。

    点评

    给力: 5.0 不能同意更多: 5.0
    给力: 5 不能同意更多: 5
      发表于 6 天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5#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老票 发表于 2025-9-6 18:46
    * b6 u$ W. _) m: [拜读谢老师雄文,受益良多~

    $ p/ ~) ?- T2 p5 t  l" w3 q票兄好。这么大段回应俺的文章,真是有点受宠若惊啊。其实我在微博的昵称一直是一路到底孟子敬,这个是有来历的。之前我说过我的公号上堵吟也是类似。但你回复了之后,我要再解释一下:2 j3 t. r* g  ^

    9 x' Y8 \& ~4 Z孟达原来字子敬,后来归蜀之后,为了避讳刘备叔父刘珖刘子敬,主动的改成了子度。他的不安全感和心机深重可见一斑。
    7 i0 p& `+ U' o' |/ `0 b4 _% s' l& W/ C6 }& z  E8 z* A
    我写这篇文章,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昵称其实就是孟达,但一路到底的含义不言自明。正好前几天又看到知乎上一个朋友分析的文章,忍不住捋了一下孟达的心态与际遇。/ O! h9 ~$ z4 u/ ]. e

    & h' N! s6 L* |. \知乎原文# x$ P; G# S% U, w" L9 J8 W
    - u# v, R3 Y9 W" \+ Z# U
    写好的文章也给这位朋友看了,也是深有感触。
      Z5 s2 B) c# g# D" q1 R3 u3 @) _1 [4 H) h  o- T+ E1 E* R
    下面反馈票兄的观点吧。* F8 D* L& e$ j- |0 y! \

    7 [2 T+ `% |; w) K$ k* \总体而言,票兄对我文章的点评其实是个很有意义的补充,结合票兄提的几点看,其实孟达的形象会更立体。我讲的是孟达身处的“结构性困境”,而你则点透了导致他陷入并无法摆脱这个困境的“个人致命缺陷”。
    0 B4 H5 Y4 q" J1 v( H- O& {2 M9 j8 J3 p# E3 T
    你说的第一点我特别赞同。刘备的用人格局确实大,能容忍法正那样的刺头,就是因为法正的才华是“不可替代”的战略级。而孟达呢,能力有,但还没到那个让老板可以无视一切缺点的地步。就像你说的,当你的业务能力不是独一档的时候,你的忠诚度和情商就成了你价值的核心部分。孟达恰恰在这两点上都严重不及格。所以他始终是“圈外人”,这不仅仅是环境排挤他,更是他自己的性格和选择把他推到了圈子的边缘。
    4 A+ O$ u& i8 e+ x7 I. N' x: L5 ^: j. X/ Q- W
    关于他迎接刘备入蜀时的表现,你的观点也很有说服力。跟法正、张松那种豁出去的“明火执仗”相比,孟达确实显得有些首鼠两端,投机心态很重。刘备给他宜都太守,说实话,已经是看在他有“拥立之功”这个名头上的高规格回报了。这种相对的谨慎,恰恰暴露了他性格中深刻的投机主义色彩——在局势彻底明朗之前,他总会为自己计算风险,留有余地。因此,“宜都太守”这个任命就显得意味深长。它既是刘备对其拥立之功的承认和奖赏,也是一种战略性的“安置”。这个职位让他远离了成都的权力中枢,这本身就是一种信号,表明他虽然被信任去镇守一方,但并未被视为可以参与核心密谋的“自己人”。6 L( G, A& ?) N# G7 U7 [+ A2 B7 o6 B

    , b: h* g5 H$ A* e: N你对刘封那件事的解读,我觉得比我原文的分析还要更深一层。说刘备派刘封过去,主要是为了敲打和考验刘封自己,这个视角太刁钻了,很有可能就是真相。但这恰恰将孟达推入了一个极其凶险的政治棋局。无论刘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对于身处局中的孟达而言,他最直接的感受是来自“皇子”刘封的权力压制与地位威胁(史载“与封忿争”)。一个真正高情商、深得信任的“圈内人”,或许能领会刘备的深意,巧妙周旋,成为皇帝手中的一枚棋子。但孟达作为“局外人”,他的第一反应是自保和对抗。他最终选择的处理方式——先与刘封合谋不救关羽,再因恐惧和愤恨与之决裂——彻底暴露了他在处理高层复杂人际关系时的笨拙与短视。他没能将这个危机转化为机遇,反而将自己变成了所有矛盾的爆发点。% F/ L# X8 j8 r" n: r. a5 N( M

    # x8 D/ ^( W1 ]0 D% K在不救关羽这一点上,我完全赞同,这是孟达一生中最致命、最不可原谅的战略失误。其实你提出的“诛杀刘封投魏”或“倾力救援”都是更优解,这说明一个真正的战略家,在关键时刻需要的是决断力。而孟达之所以选择了“按兵不动”这个最差选项,恰恰深刻地反映了他思维的局限性。一个忠臣会选择“为集团利益牺牲局部”;一个枭雄会选择“烧掉所有退路放手一搏”。而孟达两者都不是。他的行为是一个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在信息不足、风险过高时的选择:观望、等待、侥幸。他缺乏将集团利益置于个人得失之上的大局观,最终被自己的小算盘所葬送。这个倒是颇应了曹公评价本初的那句: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4 n5 A( W1 H8 O  t' O( q
    % e; W- E$ a8 M1 M, v1 g- }
    关于曹丕的赏识,你评价的可谓一针见血。曹丕的识人眼光和军事能力确实无法与其父曹操相提并论。他的赏识并不能完全作为孟达能力的铁证,反而,这恰好是我在原文中试图阐述的“恩宠的陷阱”的核心。曹丕对孟达的恩宠,带有强烈的政治表演色彩,孟达是他战胜刘备、彰显自己领袖魅力的“战利品”。这份恩宠是建立在君主个人好恶和政治需求之上的,而非稳固的制度性信任。因此,当曹丕这位“庇护者”去世后,这份脆弱的保护伞瞬间消失,孟达在曹魏体制内的真实地位——一个备受元老重臣(如司马懿)怀疑的降将——便立刻暴露无遗。
    & F* ]* S. _( C2 H' J$ A  m) h. V; Y5 S" v% Z( c/ k6 k
    最后,关于他与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博弈,我认为这最能体现孟达的最终局限。诸葛亮的策反,无疑是纯粹的战略利用,这恰恰说明在顶级战略家眼中,孟达始终是一枚有价值的棋子,而非可以信任的盟友。而他为何会如此轻视司马懿?在我看来,这很有可能源于他个人成功的“路径依赖”。他在曹魏的崛起,靠的是搞定上层个人关系,玩的是人际政治。他便错误地以为,司马懿也必须按照这套官僚规则出牌。这是一种源于个人成功经验的傲慢,让他忘记了在绝对的国家权力和顶级的军事谋略面前,个人的政治手腕是多么不堪一击。当他面对司马懿时,他玩的还是“职场博弈”,而司马懿玩的却是“国战”,这完全是两个维度的较量。4 A) I. O  G6 v. u! \. S

    $ X% w7 |( J2 E8 ]总而言之,票兄你的观点非常精彩,从个人能力、性格和选择的角度,为孟达的失败提供了坚实的注脚。而我的原文更倾向于将这些个人因素,放入当时社会结构与权力派系的框架中去观察。结合你的补充,孟达的悲剧愈发立体。这正是一个有才华但有缺陷的个体,在无法融入权力核心的结构性困境中,其个人弱点被无限放大,最终导致毁灭的典型案例。他的故事之所以引人深思,恰恰在于这种个人选择与时代结构的复杂交织。我说的是孟达所见的外因,而票兄点出的恰恰是孟达自身的内因。内外因结合,孟达焉能不败。9 Q6 W( u  I2 W

    0 t. P0 m5 W# a. O2 j: C9 R由衷感谢票兄的精彩点评和回复。5 q3 l  k0 w  c! R
    " R! ]: a  m$ I& M9 K
    3 B! l2 i9 k# h: `5 {' T

    $ W- t6 v3 P5 f: t5 \; K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16 学识 +2 收起 理由
    tanis + 4 精彩
    老票 + 12 + 2 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他的能力挤在司马、诸葛之间不够看,自雄不休终究是被收拾的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9-13 10:06 , Processed in 0.03966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