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建美国核潜艇优势能逆转美军在西太平洋的颓势吗9 u5 T# }6 ^2 \
3 X M q9 X) U7 U" g- i( ?" M \
美国海军将下一代核潜艇SSN(X)的建造从2035年推迟到2040年了,这引起急于逆转美军在西太平洋颓势的人们的焦虑。没错,美军在西太平洋处于颓势之中,连F-15EX首次飞抵嘉手纳、参加REFORPAC 25演习都成了鼓舞士气的新闻。 P8 N7 K% C. x
. h5 P0 y% a/ v
嘉手纳可算是美军对抗中国的最前沿,这是美军干预台海的最重要基地,一直由已经老旧得不成样的F-15C驻守。F-15EX是50多年前就首飞的F-15的最新型号,可以挽尊的是中国歼-16也在继续生产。
$ v8 k5 b( M% \7 r7 [
8 a* e, X( k+ M4 K! g* K7 b/ m. zREFORPAC全称是Resolute Force Pacific,这是向冷战时代REFORGER演习致敬,不过REFORGER的全称是Return of Forces to Germany。
/ j8 R7 O. ~. m# [* ^
% }) X* ^& v. w5 B& l1 @& B在60年代,约翰逊决定扩大越南战争,美军计划从欧洲抽调两个师,用于再平衡被越南战争严重影响的全球兵力部署。作为美国对北约承诺的显示决心,美军从1967年开始REFORGER演习,有人按照字面翻译成“重锤”演习,更加确切的翻译是“部队重返德国”演习,但“重锤”无疑是美国刻意留给公众的印象。( @. k3 t/ p+ h; \; U' ]
1 d3 i* m" p [7 J. }: a- k
REFORGER演习以北约遭到华约入侵为背景,从美军增援德国演习开始,逐渐扩大到大西洋两岸的大部分美军单位,还包括英国、加拿大和其他北约部队,当然包括德军。这不单是军事演习,更是政治上的显示决心。冷战结束后,REFORGER演习停止,最后一次REFORGER演习是1993年。
5 b* W7 c0 [6 H0 J3 x
2 `1 |2 c' I. A/ [REFORPAC演习现在还是由印太司令部的太平洋空军主持,有朝一日扩大到所有军兵种将不意外。有意思的是,美军太平洋司令部(USPACOM)改名印太司令部(USINDOPACOM),但下属的太平洋空军(PACAF)依然是太平洋空军,大概印度洋方向不需要空军。REFORPAC用于检验在高度对抗、高度动态的环境下进行大规模空中作战的能力,目的是改善美国与盟国之间多方面、多层次的协同运作能力,针对对象不言而喻。
& E" \: V" v4 l Q9 A; r
( G/ x( g c$ a% _. `8 Y4 n! C但不管美国空军如何折腾,美国空中力量(包括陆基和舰载空中力量)在西太平洋的优势地位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号称更加先进的F-35A反而远远躲到北方的三泽,就是例子。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重建优势无望。美国空军一反在FX时代(最后导致F-15)、ATF时代(最后导致F-22)和JSF时代(最后导致F-35)“透明度就是威慑力”的做法,在NGAD(六代机)时代推出F-47时用刻意涂改的想象图和语焉不详的技术战术要求糊弄全世界,这还是在中国南北六代已经飞上蓝天之后。
2 U! Y; Z1 u( O% O
- w7 e. z9 b! z- i$ A美国空军有过想法,用高度隐身的加油机(NGAS)弥补航程不足的NGAD,现在NGAS也下马了。美国空军把深度打击的希望寄托于B-21轰炸机上,但B-21的进度和性能现在存疑了,美国空军被迫为原计划2030年前全部退役的B-1B加装外挂挂架,用隐身巡航导弹和高超音速导弹预防万一。
: o& j) v3 n' i" \% l& J8 z- b3 ^* v g0 ^
在美国空军战斗机无法确保空优、轰炸机无法确保突防的情况下,美国海军想一跃而上,但不是通过常规的航母、水面战舰,而是通过核潜艇。更具体地来说,是用核潜艇在台海狙杀中国航母和登陆舰队,“打胜”台海战争。7 F2 H3 Q: J z$ H, U+ I
- t: p1 f& U/ p* u% X) P
这不是空想,是有很具体的作战方案的。, L" A* B8 E/ T8 ?9 [
$ S' q0 v9 S6 C H2023年12月号美国海军学会学报上刊登了退役美国海军上校威廉·托蒂的文章,系统阐述了台海战争的场景和核潜艇的应用。在这里,除非明确指出,核潜艇指攻击核潜艇。+ G9 m3 y7 H9 y$ S& G
) K4 ^4 u! S; s8 U7 h+ ~7 h
假想的战争在2026年爆发。出于避免主动升级的考虑,也避免中国只是虚晃一枪给美国带来被动,美国不会在台海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靠前部署航母和战斗机中队,但核潜艇可以隐蔽地前出到作战海域,在不公开升级的情况下潜伏待命。在这方面,无人潜航器等都不够,除了指挥控制挑战,战位时间不够长,携带弹药不够多,应对复杂战斗情况能力不够。水雷战有另外的挑战。
. D" @0 [. q1 ~+ A( f# X6 C6 Z# j3 h ^2 }7 t' Q* D
台湾海峡的水深变化很大,总体较浅,但依然可供核潜艇活动。由于水下发射反舰导弹容易暴露潜艇,更加隐蔽、突然的鱼雷是主要武器。这就像特种兵在敌后活动时,突击步枪容易暴露自己,消音手枪或者匕首反而更加有用。( O+ s% Z4 l/ H1 H) g2 S# Z* c
. J3 [4 A& k5 w美国海军在2026年的核潜艇共有48艘:+ {( e# e( p, X4 ?. n( v
6 A! q. }' t b( I5 Z& ~) n: E
• 17艘“洛杉矶”级
! o1 x$ H; ~4 f& u• 2艘“海狼”级
- j* X7 t* a! [( v' R• 10艘“弗吉尼亚”级Block I和II
9 I2 }8 n3 v6 U0 j4 O9 j• 8艘“弗吉尼亚”级Block III1 A: y- K6 L' @3 [8 m
• 11艘“弗吉尼亚”级Block IV,其中2艘正在海试后期
; s: q$ y' B8 [5 r1 C' z+ R7 j( S1 [2 W
太平洋舰队和大西洋舰队的实力分配约为60:40,也就是说,太平洋舰队有28艘核潜艇,其中9艘“洛杉矶”级,2艘“海狼”级,8艘“弗吉尼亚”级Block III,9艘“弗吉尼亚”级Block IV。大西洋舰队有8艘“洛杉矶”级,10艘“弗吉尼亚”级Block I和II,2艘“弗吉尼亚”级Block IV正在海试后期。; M6 O/ [! A! @6 K* T* e7 H' ?
; n3 y* N5 g: ~0 V5 G5 Z: [
核潜艇通常有40%处于维修或者排队待修状态,这意味着只有29艘核潜艇能用,其中太平洋舰队19艘,大西洋舰队10艘。在战争开始时,大西洋舰队的4艘核潜艇(2艘“洛杉矶”级,2艘“弗吉尼亚”级)奉命增援太平洋。另有一艘“俄亥俄”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在太平洋上巡逻。9 d8 V' w7 [0 d, t+ P3 X. V# g
) L/ @' v4 L1 j$ y- ^" \
美国海军有128架P-8巡逻机,其中87架处于良好战备状态,澳大利亚还有8架(其中5架处于良好战备状态),日本还有一些较老旧的P-3。 V% j+ u U+ ~
( t& h+ y; i6 |0 K9 ]9 p! j8 H
在战前,印太司令部手里只有4艘核潜艇可立刻投入使用。为了准备早打大打,命令已经秘密部署在中国禁航区内的核潜艇带足鱼雷,不带水雷,避免水雷与鱼雷争抢艇内弹药空间。区区4艘核潜艇布设不了多少水雷,没有足够密度的水雷阵意义不大,不容易控制误伤,后果太大,不如全带鱼雷。0 D. [$ N' ^4 r2 c) w
: `+ x/ _' {: T$ V G- i“洛杉矶”级和“弗吉尼亚”级都能从鱼雷管发射“鱼叉”反舰导弹,但装填“鱼叉”意味着占用鱼雷的空间,水下发射“鱼叉”有和水下发射“战斧”一样的容易暴露的问题,所以“鱼叉”也放弃。( M9 T- a7 `: o; Z0 W' C8 S) f
" G2 _$ \5 s; W3 ^8 O+ Q* t“洛杉矶”级和“弗吉尼亚”级都有通过垂发管发射“战斧”巡航导弹的能力,后期“洛杉矶”级有专用的垂发管, “弗吉尼亚”级从一开始就有,但导弹数量较少,而且部署上很别扭。一方面需要核潜艇深入禁航区,担任很吃重的反水面作战;另一方面不宜在“众目睽睽”之下贸然从水下发射巡航导弹,以免暴露自己。所以用巡航导弹打击沿海和内陆目标的任务留给相对远离作战海区的巡航导弹核潜艇。# i$ y" a6 |2 K
% x2 A( F: ^; J% v$ O+ G8 e由于战略军控协议,最早的4艘“俄亥俄”级从战略导弹核潜艇改装为巡航导弹核潜艇,可携带154枚“战斧”巡航导弹。“俄亥俄”号和“佛洛里达”号预定2026年退役,“密歇根”号和“佐治亚”号预定2028年退役,还能在最后一班岗上发挥余热。在想定中,有一艘部署在西太平洋。5 c& [4 L9 s% F O
: g9 p0 J" c8 Z3 M* `9 O! _中国潜艇数量众多,对远离台海的美日舰队和船运威胁更大,威胁甚至远到关岛、夏威夷、美国西海岸和巴拿马运河。美国用核潜艇执行反潜作战效率较低,留给美日的航空和水面反潜去对付,在东太平洋还有加拿大、智利等盟国海军可以协助反潜作战。5 q3 ]% G- Z( g5 w( e, {- |
2 ~* H5 d: W) C, J9 e& }( @
美军可以动用陆基和舰载空中力量加入台海的战斗,但争夺制空权的战斗预计很激烈,美军并无把握能及时夺取制空权,决定战斗走向。还是要靠潜入战区的核潜艇。
+ M6 m- L5 j1 \" k
s. ]; F4 o! e+ n1 M8 U, q核潜艇部署有两个基本选项。第一个选项是在第一时间集中压上手头兵力,最大限度地打掉最初攻势的锋芒,缺点是弹药打光后,必须离开战区整补,留下很长的空窗期,不利于战局控制。第二个选项是在时间上均匀使用,保证战区兵力可循环进入战斗,不留空窗期,但每一时刻的战区兵力较为单薄,可能不足以挡住对方攻势。
% o' |! }5 P& D ? r- P) }8 M- q W h3 v: X0 q9 a* T0 k
“和稀泥”的原则在这里也适用,在想定里,采用混合战术,一方面增加第一时间的战区可用兵力,另一方面减少空窗期。好处是台海战场目标密度高,核潜艇航渡时间短,武器消耗速率高,估计加入交战两星期内就需要撤离、补给。( I: T2 c1 W2 y# o6 i0 l% A
$ u3 n5 l" i6 `3 C! o印太司令部需要保留两艘作为预备队,一艘留在夏威夷,一艘留在圣地亚哥。以25%的循环率推算,战区可以保持4艘兵力。两个月内可以从大西洋得到4艘增援,使得战区兵力可以上升到5-6艘。
5 z W) |! A9 k3 y$ D. f# I$ G
4 i# t% K% o* w由于美国核潜艇事先已经潜入战区,在开战第一天,已经有关岛赶来的2艘“洛杉矶”级和夏威夷赶来的2艘“弗吉尼亚”级在战斗位置。一艘巡航导弹核潜艇则在台海东南较远距离进入战位。* \/ R" ?: A: k+ H
; L/ c. T1 K( |: ?战区内增援在不断到达中。一艘关岛的“洛杉矶”级在两周后赶到,一艘珍珠港的“弗吉尼亚”级在三周后赶到,一艘班戈尔的“海狼”级在三周后赶到,一艘圣地亚哥的“弗吉尼亚”级在四周后赶到,班戈尔的另一艘巡航导弹核潜艇在四周后赶到。" v3 D N# l r* d6 f
, Z8 e7 P7 t: C4 o ~
大西洋的增援也在到达中。康涅狄格州格罗顿的2艘“弗吉尼亚”级在第九周到达,弗吉尼亚州诺福克的2艘“洛杉矶”级在第十周到达。
4 v& H( d. s9 s5 B' ^ P
- L3 U- J+ d3 e- Q5 d战位上的4艘核潜艇在第二周结束前就打光了弹药,但取得了很大的战果,击沉的53艘中国战舰里包括2艘航母和2艘两攻。1艘“洛杉矶”级和1艘“弗吉尼亚”级离开战位,与2000-3000公里外的潜艇补给船会和,需要6天来回时间加1天的再装填时间。另一艘“洛杉矶”级和另一艘“弗吉尼亚”留在战区,监视战况。回基地再装填则需要更长的时间。5 A' W+ C/ V, a9 M' ?" r
" o2 h8 s) S# V- {# n. w. O. i战位上的第一艘巡航导弹核潜艇在第一周结束前就打光了所有154枚巡航导弹,需要同样的来回时间,另加5天的再装填时间。
. N: Z: w( A. c' y- o( X+ ~3 `9 U6 T
中国反潜屏障迫使美国核潜艇在进出战区是采用低速低噪声巡航,增加来回时间。中国反潜力量也有撞大运的时候,在想定中,一艘“弗吉尼亚”级在再装填的路上撞上一艘054A,被舰载直升机发射的鱼雷击沉。在第三周,一艘“洛杉矶”级在从关岛返回战区的途中也被击沉。战区内可用核潜艇剩下13艘。如前所述,考虑到航渡、整补、隐蔽进出战位,战区实际可用核潜艇只有4艘。
- r- {2 h% a7 @: e- S3 n6 F l, ?" v+ K! Y
开战两周后,美国海军命令所有在修核潜艇加速返回作战状态,还没有切开艇体更换核燃料的核潜艇视情发予检修豁免,这样从18艘在修核潜艇中又凑出6艘,其中4艘在大西洋方向,不过要4个月后才可能回到战斗状态。: o5 F' |3 H/ @0 V) R8 J
9 Y. L9 k) O' U; S8 M4 Z9 D1 j
无人潜航器并没有发挥出期望的作用。数量不足,航程和潜航时间不足,携带武器数量和性能不足,都是问题。核潜艇发射的潜航器用作探雷扫雷倒是发挥了一些作用,但还是不够,不值得装上核潜艇与鱼雷争夺空间。不依赖核潜艇的远程自部署潜航器发挥更好一些,但数量不足,也主要用于侦察、监视,更容易被发现和击沉,最终作用也有限。* J3 M9 _+ Q0 `- W9 V- X: C J' f
8 p! H; B' n% I
濒海战斗舰在台海基本没用,连自身生存力都难保证。
8 P# x& F, [* V! j8 r* q% u: P% \; X. [2 R5 o
托蒂上校没有说假想的台海战争如何结局,或许击沉53艘中国舰艇就足够了?他不是脑子发热的军迷,军迷意淫文也上不了海军学会学报。他曾经是“印第安纳波利斯”号(SSN697,“洛杉矶”级)的艇长,后来在担任太平洋舰队第3潜艇支队司令后,担任大西洋舰队反潜战司令部司令。退役后担任过雷锡恩、Cubic、L3的副总裁,他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美国海军的思维,也反映了一些很离谱的地方。
( J# m, X C0 i8 F3 M, w& }3 z' i1 P2 q0 M
在想定的台海禁航区内,所有船只都可认为是敌对船只,这简化了核潜艇的目标识别,但台湾海军舰艇是直接就地消失了,还是也被当做目标击沉了?% F6 O- C, Y9 V: l; E+ k3 F
( } z; O; q2 P y美国核潜艇需要深入台湾海峡,才能进入鱼雷射程。台湾海峡的水深问题能解决的话,也难以穿过海峡两端的反潜巡逻。十几艘美国核潜艇在台湾海峡进进出出,竟然只有两艘被击沉,这对美国海军是 不可思议的好运,这种对中国反潜力量的轻视不知道是美国海军的傲慢,还是自我安慰的需要。
, d; J, R, Y: u+ B5 [; z) T3 L! D9 f) r' R+ v6 L
台湾海峡里总体水深较浅,水声环境复杂,增加了反潜探测的难度,同样增加了核潜艇探测的难度。在相对来说并不宽阔的海峡里以潜望镜深度活动是嫌死得不够快,不仅潜望镜本身可被雷达、红外、光电等手段发现,潜艇本身也容易被空中目视发现。, R) s; r% T# [. S* z7 U# V
; O( e7 V) S& o5 F% Z
潜艇一旦发动鱼雷进攻,空中搜潜必然迅速赶到。潜艇隐身与航空隐身在本质上相似,只是低可探测性,但什么低可探测性都经不住围观。如果把潜艇狙杀比作狙击手狙杀,狙击手也只能对零星目标冷枪狙杀,对于密集目标的集团进攻,狙击手的作用有限,自身也容易被消灭。所以美国核潜艇在海峡内反复攻击,取得53艘的战果是不可能的。& J* o& o& F1 S. a; {
+ y2 l& a2 j( J G3 a( t9 e
中国已经建立了庞大而且先进的海底水声探测网络,054A和056A配备的低频主动拖曳式声呐也能探测很远的距离。固定的海底基阵与可移动的手段相结合,可以在广域探测和重点补盲之间达到最优平衡。9 D8 a, t6 d7 i7 Y" {) i @
& x2 |) d+ f6 ?" W0 s6 k这些手段只能提供概略探测,但跟进的远程投放的无人艇和无人潜航器就能做到精确定位和跟踪。数字声呐的海底测绘能力则能把浅海坐底的潜艇抓出来。核潜艇是有可能全速甩掉速度较低的无人艇和无人潜航器的,但增加的机械和水流噪声水平就暴露自己了,被更多的空投声呐浮标捕获。
7 X5 l, q0 V# f( v6 j2 g
3 ^" U9 s+ V; p$ f与美国多用反潜巡逻机或者反潜直升机到被捕获潜艇头顶投放空投鱼雷不同,中国将反潜鱼雷作为战斗部装上远程导弹,从战舰上发射,极大扩大反潜打击圈。反潜巡逻机和反潜直升机的载弹量可以置换为燃油量,提高巡逻和搜潜时间和效率。中国还有大量的反潜水雷,在战前和战时可以部署在关键水道,阻滞敌人潜艇出入。
* X# ]& K9 Z/ e9 v0 Z
0 q1 m, ^% z2 e( h中国航母在海峡内被击沉更是离谱。中国航母在台海战争中的战位根本不是在海峡内,而是在西太。从来就是这样,现在从航母基本运作“毕业”了,进步到“实地战术演练”的阶段。这当然增加了对美国核潜艇的暴露面,但也是在中国带足金刚钻后才揽的瓷器活。$ L* t* R# I' o! g( ?/ T% q+ {" \/ t
5 g5 U, S$ _' f, M* s7 C5 U- D0 F最大的问题则是:西太平洋就离开美国核潜艇最需要的海峡战位了。战区一共4艘核潜艇,还要在西太和海峡之间分摊,这就实在兵力不够了。所以托蒂的主题是大力建设核潜艇力量,甚至以“从台海战争中用不到的其他军兵种分来更大的蛋糕”为代价。
; h/ @7 j b$ U: @; a [* d1 O
. B5 L8 S7 a/ u- N但托蒂解决不了美国的战略错判问题:解放台湾早就过了必须一开始就千军万马过海峡的时代,“打封登”都是选项。弹道导弹、巡航导弹、远火、巡飞弹、空中打击、海空封锁,解放军有不计其数的办法首先削弱和瓦解台军的抵抗,甚至直接迫使台军投降。大舰队两栖登陆反而成了靠后的选项,尤其在战事初期。核潜艇即使在理论上也只对反制“登”有用,对“打封”无能为力。% ~( B, I# Q+ Q7 w$ z2 s- _6 W
3 ^) h+ i5 I/ K4 H3 C$ P: @& D5 \
说起来,大舰队两栖登陆延后发动,还有利于美国核潜艇调集力量,避免初期兵力不足的囧境。问题是时间线。核潜艇可以在水下高速远程航渡,但在浩瀚的大洋上,依然需要时间。动辄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对台海战争是“不可承受之迟”。+ O7 g$ N+ ~- E0 o! H d
# @5 O' R8 Q1 T! d7 d) O* X- e- _. ]
最主要的问题是:核潜艇只可能做到海上拒止,做不到海上控制。也就是说,核潜艇所能做到的上限是不让敌人利用海洋,但做不到确保自己能利用海洋解决陆地上的战争。因此,托蒂可以意淫击沉多少战舰,但对如何用核潜艇结束台海战争说不出子丑寅卯。
4 ]& I" w; `4 ?8 P) b* C5 C, x0 s
, m; a& U9 S8 \. t2 x5 }6 G# x2 S' {他也对美国海军造船和修船能力的滑落无能为力。在冷战高峰,美国海军有140多艘核潜艇,现在只有48艘。美国海军造船速度已经不是拨款就能解决的,以至于出现国会增加拨款、命令加造一艘“弗吉尼亚”级,但美国海军婉拒,因为知道船厂产能做不到。美国核潜艇排队待修已经不是新闻了,2021年在南海海底“撞山”的“海狼”级“康涅狄格”号终于“计划”在2026年修复,返回现役。! n8 T. @; i; x* o9 ?) q# v
. a6 {9 T5 K: s# Z" p/ T: n* N7 R
这是一大堆问题的组合效应造成的:熟练技工流失,供应链问题,基本设施陈旧失修,核潜艇超量使用,不断升级带来的额外复杂性,等等。问题的解决与其说是重视和投资的问题,不如说是美国整体去工业化的问题。换句话说,美国海军造船和修船能力振兴是与美国再工业化同步的。从奥巴马到现在,美国一试再试,特朗普连用关税战逼回制造业这样的狗急跳墙招数都用上了,但美国的再工业化依然遥远。9 K2 y& K- G3 B+ u/ W
. i; g6 t- t& R) b! P/ ?2014年,美国海军首次提及SSN(X)的问题,要求在2024年完成概念设计,在2034年开始建造,2043年投入使用。这也是预计最后一艘“弗吉尼亚”级建造完毕的时候,新艇完美衔接。
8 G# m# i s5 i ?
. H2 N* l6 [& L* T2022年,美国海军得到拨款9800万美元给SSN(X)计划,其中2980万用于总体设计,6810万用于核动力系统设计。2023年预算增加到2.37亿,其中1.44亿用于总体设计,9300万用于核动力系统设计。2024年预算进一步增加到5.447亿,其中3.616亿用于总体设计,1.831亿用于核动力系统设计。2025年预算将总体设计进一步增加到3.848亿,核动力系统设计增加到2.381亿。6 r& M& e9 \' _6 r7 }, s: ^& V
* W" Q5 ?9 C6 D7 H. W但是SSN(X)的建造反而推迟了5年。如果2040年开始的话,按照美国海军原计划顺推,需要到2049年才能投入使用。该不会是给新中国百年大庆献礼吧?
' k7 {: Z9 Y' a2 p4 O. x$ Q# L) f6 D) c' x& A
这也大概率错过所有台海战争的时间表。最大的不定因素反倒是到时候是否还能保持对中国核潜艇的领先。
/ Q4 u: T/ z3 B! I3 Y o9 l" t9 I' w4 l' o, Y* f* U
捷克的瓦斯拉夫·哈维尔说过:中国发展太快了,以至于人们都来不及惊讶。剧作家到底是剧作家,善用戏剧性的语言。
9 H# G& b+ X N- Z& f9 @) M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