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日已至——解构《零日攻击》的先导片
4 B% Y1 r% g7 r6 \) k5 K4 H在日益紧张的地缘政治背景下,一部名为《零日攻击》(Zero Day Attack)的台湾电视剧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进入公众视野。这部预计于2025年8月2日播出的10集诗选剧,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台采取军事行动为假想前提,探讨战争阴影下台湾社会可能面临的种种状况。该剧的制作本身即构成一个重要的文化与政治事件,标志着台湾影视创作进入了一个更为直接、更为敏感的领域。其影响力在正式播出前便已显现。2025年7月23日,制作团队选择在台湾年度“汉光”军事演习期间,发布了一段长达17分钟的前导片。这一时间点的选择极具象征意义,巧妙地将虚构的戏剧叙事与现实中的国防演练并置,瞬间模糊了艺术与现实的界限,将该剧直接定位在国家安全的语境之中。此举迅速引爆了舆论,不仅在台湾内部引发了跨越政治光谱的激烈辩论,更吸引了《华尔街日报》、《时代》杂志、《小型战争期刊》等国际知名刊物的高度关注与评论,表明该剧的议题已经超越了地区范畴,触及了国际社会对台海局势的核心关切。 详细看了十七分钟的前导片之后,个人认为《零日攻击》并非一部单纯的虚构娱乐作品,而是一次经过深思熟虑的、针对台湾公共话语领域的战略性干预。它在功能上扮演了一种“安全化言语行为”的角色,其核心目标是将抽象的地缘政治威胁转化为一种台湾民众与国际社会能够感同身受、具体可感的叙事体验。 为了准确理解该剧的定位,需要审视其创作者所公开阐述的创作意图。制作人兼编剧统筹郑心媚与前导片导演罗景壬明确指出,创作的直接动力源于2022年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全面入侵,以及同年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访台后解放军举行的大规模围台军事演习,这些事件共同催生了一种紧迫感,促使他们直面台湾社会中长期存在但又普遍回避的战争“黑影”。制作团队反复强调,该剧的核心是探讨“战争底下的人性”,聚焦于普通人在极端压力下面临的艰难抉择,而非制作一部英雄主义式的反共宣传片或中国大陆模式的“主旋律”影视作品。他们认为,如果战争来临,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求生与逃离,而非立即拿起武器奔赴战场,这种对人性的直面是创作的基石。导演罗景壬的一句话精准地概括了该剧的社会定位:“我相信每位台湾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零日攻击版本,我们只是第一个将其制作成影集的人”。这一定位将该剧描绘成一种集体潜意识的公开表达,是为一种早已存在、弥漫于社会的普遍焦虑赋予形态和声音。通过刻意描绘一个“几乎进入失能、几乎全线要溃败”的台湾政府与社会,制作方有效地规避了来自蓝营等方面的“大内宣”指控,反而将叙事的重心从对政府能力的信任转移到了对社会整体韧性的呼吁上,这与台湾近年来推动的“全民国防”理念不谋而合。同时,这部获得官方背景机构支持并在国际场合进行首映的作品,也标志着台湾文化软实力的一次重要演进,代表了一种直接将国家生存威胁作为核心题材,进行高规格商业化制作与公共外交的新模式。从战略的角度,这个落子是需要我们重视并应对的。
. s6 F: R2 o- b3 a b @& D3 A 一、解构倒计时——17分钟前导片情节时序分析
' |5 n+ H I" C! f9 ~; _《零日攻击》的17分钟前导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预告,已经是一部结构完整、情节紧凑的微型序章介绍。它以“Z减N天”的倒计时形式,系统性地展示了一场现代混合战从灰色地带冲突逐步升级为全面军事对抗的完整过程。 1.1 Z-7至Z-1七天之内混合战的序幕前导片的叙事始于战前一周,集中描绘了解放军如何运用非传统手段,在发动直接军事攻击前,先行瓦解台湾的社会秩序、经济稳定和政府机能。故事的引爆点是一架解放军运-8反潜巡逻机在台湾东南海域坠毁,剧情强烈暗示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宛平行动”,旨在为后续的军事部署制造借口。中国方面随即以“搜救”失联机组人员为由,派遣海空力量在台湾周边关键水道形成事实上的全面海上封锁,即所谓的“隔离”。此举立即使台湾的对外贸易生命线被切断,岛内经济应声崩溃,股市暴跌,银行出现挤兑潮,社会陷入金融恐慌。与海上封锁同步进行的,是一场铺天盖地的认知领域攻势。中国大陆的网络信息部队成功侵入并控制了台湾本地的广播电视系统,循环播放劝降宣传片,直接向民众进行心理施压。更与时俱进的是,一种更具颠覆性的武器被投入使用——利用人工智能(AI)深度伪造技术,制作并传播了一段台湾地区领导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宣战的虚假视频,其目的在于制造最高层的决策混乱,动摇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并为解放军的“自卫反击”提供背书。别出心裁的是用以小见大的角度,展示了社交媒体上的网红也直播散布投降主义言论,模拟了信息战如何利用新兴渠道从内部瓦解抵抗意志。外部压力与内部破坏紧密协同,潜伏在台湾内部的协作者,即所谓的“第五纵队”,开始行动。他们策划并实施了大规模的越狱事件,将大量囚犯释放到社会上制造治安混乱,并组织帮派成员设置路障,攻击关键基础设施,使得城市功能陷入瘫痪,进一步加剧社会恐慌,并阻碍军警的调动与民众的疏散。 1.2 Z-Day军事攻击的开始在台湾社会已被混合战搅得天翻地覆、政府机能濒临瘫痪之际,解放军发起了第一波直接的军事行动。在内部混乱达到顶峰时,解放军海军陆战队的特种部队趁势在金门登陆。这一行动标志着冲突性质的根本转变,从灰色地带的胁迫正式升级为兵戎相见的武装入侵。在这些宏大的战略行动之间,前导片穿插了多个聚焦于普通民众的微观视角,捕捉了他们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的惊慌失措、仓皇逃离与生离死别。其中,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场景是:一名年轻人正与家人一同撤离,但在目睹混乱和军队调动的景象后,他毅然决然地告别家人,跳上了一辆路过的军车,选择投身抵抗。这一幕浓缩了创作者所强调的核心主题——在战争的终极考验下,个体所面临的“人性的抉择”。前导片的叙事结构清晰地反映了当代战争理论,特别是从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战争中汲取的教训,努力试图复刻了网络攻击、虚假信息、经济胁迫和内部颠覆等非对称手段先于军事登陆的模式。将金门设定为首个登陆点,是一个极具策略性的叙事选择。金门地处前线,在军事上夺取外岛被普遍认为是解放军在全面攻台前可能采取的升级步骤,其复杂性和风险远低于直接对台湾本岛进行大规模两栖登陆。这一设定既维持了戏剧的张力,也巧妙地回避了制作和呈现一场“诺曼底式”登陆的巨大挑战,同时将叙事重心继续聚焦于混合战对台湾本岛社会造成的冲击,这正是该剧的核心目标。 二、荧幕上的混合战教科书——台方民众眼中解放军战争理论的影像化展现
" Y, ~$ m& b6 l! w" L2 R) W《零日攻击》前导片所呈现的冲突模式,并非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台方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战争理论,特别是“混合战”思想的一次系统性影像化呈现。努力用硬是手法,将解放军的“超限战”与“智能化”战争理念具体化,向观众展示一场精心策划的、多维度、跨领域的立体攻势。 " Q3 s5 F# B7 c: C3 j, X
2.1 认知主导“三战”的实战演练前导片的核心冲突始于认知领域,复现了解放军长期发展的“三战”理论——舆论战、心理战和法律战,这是旨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现代谋略。在舆论战方面,剧情中网络信息部队控制台湾广播媒体播放劝降宣传,是典型的舆论战手法,其目的在于抢占信息制高点,主导冲突叙事,向台湾民众灌输失败主义情绪。在心理战方面,AI深度伪造的领导人宣战视频,则是心理战的尖端应用。台湾国防部将认知作战定义为 “动摇对象意志、改变其思维模式……在心理上,企图造成心理纷乱,削弱我方战志及防卫决心”。这段伪造视频正是为此目的量身定做,通过伪造最高权威的指令,旨在引发台湾社会内部的信任危机和指挥系统的瘫痪。该剧聘请了台湾著名认知战研究学者沈伯洋担任顾问,努力保持了这一情节的理论深度和现实感。在法律战方面,冲突的起点——以“搜救”为名实施海上封锁,是“法律战”的精妙体现。此举利用国际法中关于人道救援的规定,为实质上的军事封锁行为披上合法外衣,从而在国际社会中制造模糊地带,迟滞他国干预的决心和速度。 2.2 瘫痪国家并针对关键基础设施进行网络攻击前导片中由网络攻击引发的金融崩溃和社会失序,与近年来全球冲突中网络战的实践,特别是乌克兰的经验,高度一致。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前夕,乌克兰的关键基础设施便遭到了大规模网络攻击,意图在地面部队推进前就瘫痪其国家运作。《零日攻击》将这一幕搬到了台湾,剧中的网络攻击服务于明确的战略目标:通过攻击金融系统制造银行挤兑,攻击通信网络阻断信息流通,从而瓦解政府组织有效防御和管理民众的能力,实现系统性瘫痪。这一设定并非危言耸听。现实中,台方已有大量报告指出,以APT41(又名Brass Typhoon)为代表的中国国家级黑客组织,长期针对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及其他关键基础设施进行渗透和攻击,其使用的工具包括“钴蓝打击”(Cobalt Strike)等先进的攻击框架和定制化的后门程序。前导片中的情节,正是基于这些媒体演绎中潜在威胁的戏剧化预演。 2.3 由内生乱:第五纵队与社会颠覆剧中最令人不安的场景之一,是内部协作者与外部军事压力同步行动,从内部引爆社会危机。释放囚犯、封锁道路等行为,是解放军“瓦解工作”理论的生动体现。该理论强调通过各种手段分化、瓦解敌方内部,削弱其政治凝聚力和社会抵抗力,为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条件。这是中国混合战模式的核心要素,即利用目标社会内部已有的政治分歧、社会矛盾和族群对立,通过渗透、收买、煽动等方式将其激化,使社会陷入内耗与混乱。导演罗景壬曾表示,该剧必须刻画深藏于民间的“第五纵队” 如何配合北京运作,以警示民众。因此,前导片中的内部动乱并非孤立的治安事件,而是被整合进总体战框架内的协同行动。通过对前导片情节的系统性梳理,可以看出其描绘的并非一场传统的军事冲突,而是一场高度一体化的混合攻击。网络、心理、舆论、法律和内部颠覆等多种手段并非孤立或依次使用,而是被同步、协同地部署,形成一个相互增强的攻击矩阵。这种“体系对抗”的模式要求极高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C4ISR)能力。该剧通过呈现这场“完美”的混合战的同时,将AI深度伪造技术置于剧情的核心,标志着战略级心理武器的“大众化”,预示着一个舆论眼中的“真相”本身将成为持续争夺领域的未来信息战场。 三、现实的镜像——台湾的社会与政治共鸣
$ X: a, B3 o) k9 K6 Z《零日攻击》的叙事之所以能在台湾社会激起千层浪,根本原因在于它并非凭空捏造,而是精准地触碰了台湾当下最敏感、最焦虑的社会神经和政治议题。剧中的虚构情节,如同一个棱镜,折射出台湾社会在现实中所面临的深刻分歧、集体心理以及日益增长的反战意识。 5 R- W! W7 `& F1 t
3.1 “第五纵队”之争——艺术模仿激化的政治对立剧中最具争议性的情节之一,莫过于对“第五纵队”的描绘。在剧中,内部协作者通过制造骚乱,有效地配合了解放军的外部行动。这一情节直接呼应了现实中台湾政坛一场愈演愈烈的政治风暴。近年来,“第五纵队”一词在台湾已从一个历史术语演变为一个高度政治化的标签。以民进党籍立法委员、同时也是该剧顾问的沈伯洋为代表的一些人士,公开警示台湾内部存在数十万“高风险人群”,他们可能在战时与中国里应外合。这一论述在绿营支持者中引发了对国家安全的深切忧虑,但在蓝营及其他批评者看来,这无异于“绿色恐怖”,是执政党为了打压异己、制造社会恐慌而进行的政治操作。《零日攻击》通过将“第五纵队”的威胁视觉化、具体化,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这场论战的中心。它为支持“威胁真实存在”的一方提供了生动的叙事佐证,使得该剧在一些人眼中成为了一部必要的警世恒言,但在另一些人眼中则坐实了其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的“罪名”。因此,该剧虽然意在团结社会共同应对外敌,但其选择的叙事切入点,却恰恰触及了社会内部最深的分歧点,使其本身成为了政治角力的一个新战场。其实对于所谓的第五纵队利用,看起来更像是台方的小人之心。 3.2 韧性心理学之下直面焦虑与麻木台湾社会长期处于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之下:一方面是来自中国大陆持续不断的军事、外交和经济压力所造成的慢性焦虑;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威胁的长期存在,社会也普遍产生了一种常态化、甚至麻木的心理防御机制。许多台湾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倾向于回避讨论,认为战争遥不可及。《零日攻击》的出现,可以被视为一次试图打破这种集体心理麻木的“休克疗法”。制作人郑心媚直言,战争的恐惧是“台湾人心里某一块对战争的黑影”,人们只是“假装无感、避谈”。该剧通过极端写实的灾难场景,强行将观众从日常的平静中剥离出来,迫使他们直面战争最残酷、最混乱的一面。其目的并非制造恐慌,而是激发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这一切真的发生,我们该怎么办?这种对集体焦虑的正面冲击,其实是在尝试将民众潜藏的恐惧转化为积极的防卫动能。但事实的效果如何就另当别论了。而且这一过程也与台湾国民身份认同的演变紧密相连,可以看成是台湾本土身份建构叙事的最新延伸,也就是从关于“我们是谁”的文化追问,转向关于“我们如何存续”的现实拷问。 3.3 从官方手册到民间培训剧中描绘的政府失能和社会混乱,为现实中台湾正在积极构建的民间防卫体系形成了虚拟背书,同时也在努力凸显了后者的必要性。台湾政府为了拒统,近年来显著加强了民防体系的建设,成立了所谓的“全民防卫动员署”,并发布了《全民国防应变手册》。但这些官方主导的努力,常被批评为形式化、脱离现实。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由民间社会自发组织的防卫培训课程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黑熊学院”,其提供的课程内容与《零日攻击》呈现的危机场景高度契合。值得注意的是,这两股力量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联华电子创始人曹兴诚不仅是《零日攻击》的主要投资者之一,也是黑熊学院的最大资助者。这层关系清晰地表明,《零日攻击》并非孤立的影视作品,而是另外一个贩卖焦虑而整合资源的项目;用虚拟影视化营造出来的民众焦虑而推升自己的商业市场价值。反过来这种现象标志着台湾国家安全话语权的一次重要转移。台湾的社会中纯粹由军方主导的国防动员面临重重障碍,国家安全的议题只能通过商业化的影视作品和所谓非营利性的民间培训,被“去军事化”和“大众化”,甚至还纠缠了部分背后的商业利益。
3 g5 D8 m! h7 ^, |0 J" u 四、一次“安全化言语行为”——《零日攻击》的战略意图! g! _: ~ W4 P! v4 v6 z5 g+ e5 p
要深入理解《零日攻击》的社会影响力,仅仅将其视为一部电视剧是远远不够的。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看,这部作品及其引发的社会反响,可以被理解为一次大规模的“安全化”实践。 ( X5 c0 }, B }- m: f& x; x/ B
4.1 哥本哈根学派与安全化理论安全化理论由哥本哈根学派的巴里·布赞和奥利·维夫等学者提出,是建构主义安全研究的核心概念。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安全”并非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而是一种通过“言语行为”(Speech Act)建构出来的社会现实。其基本逻辑是:一个“安全化行动者”,通过话语将某个特定议题描绘成对某个“指涉对象”(如国家主权、民主制度等)的“生存威胁”。如果这一话语被关键的“受众”所接受,那么该议题就会被“安全化”,即被提升到超越“正常政治”的范畴,从而使得采取“非常措施”(如战争、紧急状态法等)变得合法和必要。 4.2 《零日攻击》作为一次安全化行动所以《零日攻击》的制作与传播,完全符合安全化理论的分析框架,但其特殊之处在于,它试图将这一过程从传统的政治演讲台搬到了大众文化的荧幕上。这里的“安全化行动者”是一个复合体,不仅包括制作人、导演等创作者,还包括其背后的支持力量,如台湾文化部、文策院等官方机构,曹兴诚等关键投资者,以及沈伯洋等参与其中的专家学者。17分钟的前导片本身,就是一次努力的、非文本形式的“言语行为”,它运用电影语言的视听冲击力、情感共鸣和叙事张力,将“中国威胁”这一“生存威胁”,虚拟建构成对台湾民主生活方式这一“指涉对象”的直接攻击。而该剧所倡导的“非常措施”并非传统的宣战或颁布戒严令,而是一种社会层面的、心理层面的总动员,要求整个社会进入一种“准战争”的认知状态,为更强的国防姿态和更严密的社会管控建立民意基础。这种文化产品的政治意味之浓重,已经超出了商业文化现象本身的范畴。 4.3 面向受众灌输式传播根据理论,一次安全化行动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受众是否接受其论述。《零日攻击》前导片发布后引发的剧烈争议,恰恰是这一“接受”过程的实时展现,台湾社会作为关键受众,其反应呈现出明显的分裂。接受方以绿营支持者、许多国际观察家和民防倡导者为代表,他们认为该剧是对现实威胁的必要且真实的描绘,并以此为依据主张加强国防准备。拒绝方则以蓝营政治人物、部分统派声音及中国大陆官方媒体为代表,他们将该剧解构为非法的“危言耸听”、“执政党的政治宣传”或一种“挑衅行为”,认为这种话语本身就在制造和加剧威胁。具体来看,制作团队强调其旨在“唤醒”而非宣传,关注“战争下的人性”。民进党/“绿营”则支持该剧前提,视其为建立国防意识的工具。国民党/“蓝营”则批评其为民进党资助的“大内宣”,制造恐慌并挑起战争。中国大陆官媒谴责其为“台独”宣传品,旨在否定台湾政府合法性。国际安全分析人士则将其视为反映台湾焦虑、理解混合战的重要文化产品。而台湾公民社会(如黑熊学院)视其为强有力的公共教育(商业敛财)工具,与商业利益的培训课程息息相关。该剧的国际发行策略,特别是计划于2025年8月15日(二战结束纪念日)在日本上线,构成了将台湾议题向日本这一关键国际受众推行安全化的尝试,意在将台海潜在的未来冲突与那场重塑东亚的过去冲突联系起来,与日本国内“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关切形成共振。说的更直白一些,就是希望重新借助日本的社会性焦虑来为台湾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 : P, o% Z0 P4 a8 W5 t
五、全球涟漪中的地缘政治与经济背景《零日攻击》中的虚构危机在影视化语言的手段下看起来非常真实,而且是被置于一个真实且高度敏感的全球战略与经济棋盘之上。剧中的情节,特别是其引发的经济崩溃和对国际伙伴的含蓄呼唤,直接与现实世界中关于“硅盾”、供应链安全和区域联盟的关联相呼应。 ' R8 b* m3 O% t+ T- R$ Z5 ^
5.1 围困中的“硅盾”:经济相互依赖的武器化台湾在全球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源于其在半导体产业中无可替代的领导力,这一现象被称为“硅盾”(Silicon Shield)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全球经济高度依赖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TSMC)等企业生产的先进芯片,任何对台湾的军事攻击都将引发灾难性的全球经济后果,因此这种经济上的“相互确保摧毁”构成了对中国大陆军事行动的有效威慑。然而,《零日攻击》的叙事对这一理论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剧中,解放军的封锁行动伊始,台湾股市便应声崩盘,金融系统陷入瘫痪,这暗示“硅盾”或许并非坚不可摧的护身符,反而可能成为一个被攻击者利用的“阿喀琉斯之踵”。该剧的叙事逻辑更贴近对“硅盾”理论的批判性观点,提出了一种更具颠覆性的可能性:中国大陆的策略可能并非摧毁或占领芯片厂,而是利用封锁来“劫持”全球供应链。通过制造芯片断供的全球性危机,北京可以向国际社会施加巨大压力,迫使各国为了恢复经济稳定而向台湾施压,要求其与大陆谈判甚至屈服。在这种情境下,“硅盾”从一个保护台湾的防御性资产,转变为一个可以被对手利用来胁迫台湾的负债。 5.2 所谓联盟的困境——美国与日本的角色在演员阵容上,《零日攻击》做出了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选择:邀请日本知名男星高桥一生担纲重要角色。这一安排超越了商业考量,它在叙事层面上将日本直接卷入了这场台海危机,形象地诠释了日本政界日益主流的观点——“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相比之下,前导片中美国的角色则显得模糊甚至缺席。尽管提及了外国政府开始撤侨,但并未出现美国第七舰队介入或华盛顿发表强硬声明的场景。这种叙事上的留白,精准地反映了美国长期以来对台政策的“战略模糊”叙事。通过刻意不展现外部的强力干预,该剧努力将防御的初始重担完全置于台湾自身肩上,试图极大地强化了其“自助者天助”和“全民自卫”的核心主题及悲情。但这种处理方式最终还是服务于该剧的根本目的——国际化台海议题。长期以来,中国大陆的官方叙事始终将台湾问题定义为“内政”,而台湾的外交战略则针锋相对,竭力将自身定位为全球民主阵营的前哨。《零日攻击》正是这一战略的文化体现,它通过国际化的演员阵容与发行策略,以及描绘一场将引发世界经济崩溃的冲突,试图驳斥“内战”论。制作人郑心媚的表态更加露骨——“这不是内战,而是侵略”——就是这一叙事斗争的核心言论。
7 X( [" e% Y$ u& z 六、战略评估与启示; R4 r! H: k1 S$ T! l+ [
《零日攻击》作为一部现象级的文化产品,其意义远不止于影视娱乐。它既是台湾社会集体心理的投射,也是一次主动塑造未来的战略性尝试。综合起来分析,可以为台湾的防御战略、美日等盟友的对台政策,以及对未来大国竞争形态的理解,提供若干具有前瞻性的启示。 6.1 对台湾防御与韧性战略的启示该剧所呈现的“最坏情况”,即政府在混合战初期近乎失能的状态,是对纯军事中心防御思想的有力批判,雄辩地证明了仅依靠正规军无法应对一场旨在瘫痪整个社会的立体战争。这为台湾政府近年成立“全社会防卫韧性委员会”、推动军民融合的政策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民意基础和紧迫感,有望将“全社会防卫”从一个政策术语,转变为一种社会共识。同时,剧中对渗透、颠覆和认知作战的生动描绘,凸显了在现实中起诉此类犯罪行为的巨大挑战,这直接关联到台湾关于《反渗透法》等国家安全法律的持续辩论,可能激发新一轮关于修订和强化相关法律的公共讨论。从战略层面看,该剧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可能是通过预演和揭示解放军的认知战术,提前绑架台湾民众,意图在未来真实的危机中降低这些战术的奇袭效果和心理冲击力。 6.2 对美国及盟友政策的努力对于美国、日本等台湾的国际伙伴而言,《零日攻击》及其引发的社会辩论,提供了一个窥视台湾内部政治生态、社会焦虑程度以及民间所谓的自卫运动发展状况的机会。理解台湾内部的政治极化、对“第五纵队”的不同看法、以及民众真实的抵抗意愿,是制定有效、务实且能被台湾社会接受的策略的前提。该剧强调,台海冲突的胜负手可能不在于舰船与飞机的数量对比,而在于认知与社会领域的对抗。明牌就是在呼吁国际伙伴,将对台支持超越传统的武器销售,扩展到更广泛的防卫建设领域,包括深化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合作、通过“全球合作暨训练架构”(GCTF)等平台分享反制虚假信息的经验、支持台湾的民间防卫组织发展绑架民众,以及协助台湾巩固关键基础设施的防护能力。 6.3 大国竞争中的叙事战未来最终,《零日攻击》的出现预示一个很有趣的重要趋势:在大国战略竞争的时代,文化产品正日益成为一个关键的“战场”。当混合战模糊了战争与和平的界限,争夺叙事权——即塑造公众认知、定义威胁性质、动员民众意志的能力——变得与军事准备同等重要。这部剧集展示了台湾自认为一个民主社会充分利用其固有的优势——创作自由、开放的媒体环境和活跃的公民社会——来构建一个强有力的、能够对抗威权主义压力的反叙事。它将台湾所面临的外部威胁,转化为内部凝聚和国际同情的文化资本。从这个意义上说,《零日攻击》的最终战略价值,或许不在于它对战争的预测有多么精准,而在于它本身就构成了一种防御姿态。通过将最深层的恐惧搬上荧幕,它可能正在努力的绑架台湾社会和民众,而达成自己的深层目的。这部剧的播出,无论其艺术成就如何,都已成为台海安全动态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变量,标志着台湾的那一小撮人的抵抗意志已经从政治宣言和军事演习,延伸到了文化想象的最前沿;无所不用其极的拒统,进而满足自身的政治野心和攫取实际利益。 $ R4 ?0 I! y3 q" t, t&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