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笔记] 荒诞江湖中的清醒独行者,论《白马啸西风》李文秀的存...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荒诞江湖中的清醒独行者,论《白马啸西风》李文秀的存在主义觉醒
    % J* M& x/ G5 C0 s# R
    $ a6 A7 G3 I7 B% h引言,金庸宇宙边缘,一颗被低估的现代性珍珠
    & {! ]1 T! I9 h2 t* n3 q( B在金庸先生构建的宏大武侠谱系中,无数英雄侠客以其传奇事迹和鲜明性格,定义了读者心中的“江湖”。《射雕》的忠良,《神雕》的狂狷,《天龙》的悲悯,共同织就了波澜壮阔、令人神往的武侠画卷。然而,创作于1961年的中篇《白马啸西风》,却常因其篇幅短小、色调灰暗、缺乏传统意义上的圆满结局和光芒四射的主角,而被视为金庸作品序列中的“异数”,其深刻的现代性意涵与哲学价值往往被低估。它更像一颗沉于江湖边缘、需要细心擦拭才能发现其独特光芒的珍珠。
    . @7 y0 c8 c4 c学界惯于从汉族与哈萨克族的文化冲突视角解读此作,这无疑抓住了小说的重要层面,但若止步于此,则可能忽略了作品更具普遍性的哲学追问。文化冲突是李文秀困境的表层诱因,而其下涌动的,是对个体存在意义的深刻叩问。李文秀,这位自幼被抛入异域、在文化夹缝与命运无常中挣扎成长的汉族少女,她的沉默、她的观察、她的选择,无不映照出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关切,世界的荒诞性、个体选择的绝对自由以及承担这种自由所带来的责任与孤独。本文将借助加缪的“荒诞感”与萨特的“自由选择”理论,更细致地剖析李文秀在命运暴力、文化隔阂与传统崩塌的三重困境下,如何经历了一场虽不喧哗、却异常坚定和清醒的存在主义觉醒。! A. I/ \" n6 M( a+ U. t  U5 ]
    一、荒诞世界的三重困境,生存枷锁的具身体验% ]( U# |8 @  |; d  a. W& J3 e
    《白马啸西风》的西域并非田园牧歌式的异域想象,而是一个冷酷、无常,处处显露存在之荒诞本质的场域。李文秀的成长,就是不断体验并内化这种荒诞性的过程。
    ) k& r3 f9 @$ I) z& s1. 命运的暴力突袭与意义虚无. b  l# a# |8 I' v( q
    小说的开篇即是猝不及防的暴力与抛弃。为了一张虚妄的藏宝图,李三夫妇亡命奔逃,最终在女儿眼前被“师兄”陈达海杀害。金庸的叙述冷静而残酷,“两人……便把女儿放在一个沙丘旁的草丛里,向东急驰,将敌人引开。”(第1章)这不仅是物理上的抛弃,更是将一个懵懂的生命直接投掷到毫无庇护的荒野,让她瞬间直面生存的极端脆弱与世界的敌意。这构成了李文秀生命底色的第一抹荒诞——毫无缘由的失去和被遗弃。
    5 x- `4 _4 M6 M+ k而那引发一切悲剧的“高昌宝藏”,最终揭示的真相更是对人类欲望和追求的巨大嘲讽。“黄金珠宝……大半已变成了一堆堆废物……兵器生满了红绿的锈斑……绸缎衣服都已腐烂成灰。”(第9章)这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幻灭,更是对支撑人们行动(甚至不惜为此杀戮、背叛)的“意义”本身的彻底否定。它如同加缪笔下西西弗斯的巨石,人们奋力追求,最终却发现目标本身空洞无物。这种徒劳感和意义的真空,深刻地印证了世界的荒诞本质——人类对意义的渴求与宇宙的冷漠沉默之间的永恒冲突。李文秀在迷宫中目睹这一切,无疑加深了她对世间追求之虚无性的体认。
    , U  W2 `! U$ ~' ^情感世界的打击同样突显了命运的无理与残酷。她与苏普之间那份纯真、朦胧的情愫,是她在孤寂童年里唯一的亮色和寄托。然而,这份脆弱的情感轻易地就被苏鲁克——代表着部族传统、父权力量——的鞭子粗暴打碎。“苏鲁克一把抓住他(苏普),鞭子在他背上狠狠的抽打了几下……鞭痕像毒蛇一样缠在他背上。”(第3章)李文秀只能无助地旁观,内心的痛苦无法言说,只能退缩到自我欺骗式的内心辩解,“他(苏普)是喜欢阿曼的……”,这种无力改变他人和社会规则的体验,进一步强化了她的孤独感,以及个体情感在强大外部力量面前的渺小与无意义。, E0 n  t& K7 c) D' H' g) K: `
    2. 文化身份的撕裂与存在性疏离
    6 t2 N6 _9 Q* p8 D0 }( Z, O3 o李文秀的困境不仅在于她是汉人,更在于她作为一个“个体”,无法被任何一个文化群体完全接纳和理解。她能说流利的哈萨克语,甚至比本地人更标准,但“他们总叫她‘汉人姑娘’”(第2章)。语言的工具性并未带来身份的认同,反而时刻提醒着她那无法弥合的文化鸿沟。这种“在场却非归属”的状态,让她时刻感受到一种存在性的疏离(Existential Alienation)。' ^" B+ y' l* g8 _9 U1 |
    哈萨克民谣《天铃鸟》成为这种疏离感的集中体现。对哈萨克人而言,这首歌是对忠贞爱情的颂扬,是集体文化记忆的一部分。但对李文秀而言,同样的旋律唤起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个人体验——失去、孤独与无法言说的悲伤。“她唱到后来,声音越来越低,那只因为伤心而殉情的小鸟,似乎也飞到了她的心里。”(第4章)歌声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她无法融入集体情感、只能在个人经验中咀嚼苦涩的孤独处境。这种解读上的错位,深刻揭示了文化隔阂背后更深层的个体存在体验的不可通约性。) R$ H& \# G) H5 k
    空间意象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她的边缘感。帐篷,作为哈萨克人家庭与社群的核心空间,对李文秀而言始终是“他者”的领域。她“总是喜欢站在帐篷门口”,这是一个典型的“阈限空间”(Liminal Space),既不完全在内,也不完全在外,象征着她悬置的身份认同和无处安放的归属感。而她对“江南”的想象,最初只是母亲临终呓语中一个模糊的地理名词,后来演变成沙漠中求生的精神支柱,但始终缺乏坚实的现实基础。这个遥远、美化、甚至虚幻的“江南”,反衬出她当下生存空间的贫瘠与精神上的无根状态。
    * ^- Y: Q( l5 o4 w; H; w+ V+ d3. 传统叙事的崩塌与价值幻灭
    " ~; a3 j# n0 [5 T9 i# t( Q. G金庸在此作中,系统性地解构了武侠小说赖以成立的几种核心价值叙事。
    0 P- j0 [' u1 ^2 P* \●复仇伦理的失效, 在传统武侠中,复仇常被赋予天然的正义性和驱动力。但李文秀面对杀父仇人陈达海时,后者已在贪欲中自我异化为“比死人更像死人”的行尸走肉。此时,复仇行为本身失去了意义。杀死这样一个躯壳,无法带来任何精神上的慰藉或正义的实现。李文秀的放弃,并非软弱或“圣母心”,而是对复仇这一行为逻辑本身的深刻反思与否定。“眼前这个人,还有什么值得杀的?”(第9章)这句内心的诘问,标志着她超越了“以眼还眼”的原始正义观,认识到在荒诞的境遇下,某些传统价值已然失效。2 |, m$ X0 _6 A6 V; ]( s2 k- {, ]& s
    ●师徒情谊的异化, 师徒关系本应象征知识、道义的传承与情感的寄托。但在李文秀的经历中,这一关系却充满利用与欺骗。华辉(瓦耳拉齐)收她为徒,动机阴暗扭曲,视她为打开宝藏、满足私欲的工具乃至“陪葬者”。计老人(马家骏)虽有善意,却也长期以伪装的面目出现,其传授武功的行为同样包裹在个人的秘密与过去的恩怨之中。这种师徒关系的普遍异化,进一步剥夺了李文秀对人际信任和传统伦理的依赖,迫使她更早地走向精神上的独立与对世界的不信任。8 j: W' a4 o" l- N2 `5 C- k
    二、对抗荒诞的自由抉择,存在主义实践的三重奏& j+ l- \2 d( r' r) M% ?
    面对世界的荒诞与自身的困境,李文秀没有像许多悲剧人物那样被动沉沦或导向虚无,而是以一种内敛而坚韧的方式,做出了系列关键性的“自由选择”,以此确立自身的存在价值。
    6 {, |9 z/ M( F, U7 Z& r1. 拒绝复仇,以“不为”彰显道德主体性& ^2 R2 W: u5 t# `; a
    在迷宫的幽暗中,面对已然疯狂、失去人形的陈达海,李文秀最终选择“将剑缓缓插回鞘中”。这一动作蕴含着巨大的道德力量和哲学深度。它不是简单的宽恕,而是对“暴力复仇”这一逻辑链条的主动斩断。在加缪看来,反抗荒诞并非意味着毁灭,而是要创造价值。李文秀的“不杀”,正是在一个推崇快意恩仇的江湖文化背景下,一次清醒的、逆流而上的价值宣告。她拒绝让仇恨定义自己,拒绝参与冤冤相报的暴力循环。通过这个“不为”,她恰恰确立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道德主体的尊严,展现了在极端情境下坚持个人伦理判断的勇气。这是对荒诞世界最有力的反抗之一——拒绝被其逻辑同化。! G- o8 ^+ W# u" j9 ?
    2. 离开西域,空间迁徙作为主体性的积极建构1 n: ?2 \9 {' y/ L3 F. Y( _
    选择离开生活了十多年的哈萨克部落,前往一个仅存在于模糊记忆和想象中的“江南”,是李文秀最为重大的存在主义行动。这不仅是地理上的位移,更是精神上的主动“出走”与自我放逐,目的是为了摆脱既定环境的束缚,在一个全新的、未知的空间中重新定义自我。此时的“江南”,已不再仅仅是母亲口中的故园,而是李文秀用意志投射的一个未来可能性,一个她决心要在其中构建属于自己意义的空间。这体现了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人没有预定的本质,只能通过不断的选择和行动来塑造自己。" _3 P+ F3 s/ l5 L8 g
    白马的死亡,是这一征程中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白马是她与西域过往生活的最后联系,是她童年孤独的慰藉,也是她赖以行动的工具。它的老死,仿佛是命运安排的一次彻底的“剥离”,迫使李文秀完全卸下过去的依凭。“白马的眼睑缓缓垂下”,象征着与过去的彻底诀别。而她选择“徒步前行”,则意味着完全的独立、赤裸地面对未来。步行的沉重与缓慢,恰恰象征着她选择了一条更艰难、更需要个体力量去承担,但也因此更本真、更忠于自我的道路。她拥抱了萨特所说的“自由的眩晕”,即选择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性与随之而来的沉重责任。
    # V6 }4 }+ K: F+ ?& l* c3. “偏不喜欢”,忠于自我的终极宣言3 j5 x3 j1 ]0 K- T
    当阿曼以世俗的幸福标准(和苏普在一起)来衡量李文秀的选择时,李文秀回答,“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这句看似平淡甚至有些任性的话,是全书精神内核的点睛之笔,是一句极具力量的存在主义宣言。1 b; h7 i; o5 [7 m' l* M
    关键在于“偏”字。它强调的不是对“那些很好很好的”事物的否定,而是对“自我感受”和“个体选择权”的绝对捍卫。它意味着,即使全世界都认为那是好的、应该追求的,但如果它不符合我内心的真实欲求,我就有权利、有勇气去拒绝。这正是萨特“人是其选择的总和”的体现。李文秀的选择(离开苏普,可能意味着终身孤独)并非基于对幸福的否定,而是基于对“真实性”(Authenticity)的追求。她拒绝为了符合他人或社会的期望而扭曲自己、过一种“自欺”的生活。她选择了承担可能随之而来的孤独、痛苦,因为这种孤独和痛苦,是忠于自我选择的必然伴随物,是她真实存在的确证。这种清醒的、承担责任的孤独,与祥林嫂式的被动绝望有着天壤之别。
    2 S" s2 W! Y3 [4 u6 [三、镜像对照,金庸宇宙中独特的个体存在7 }6 i$ Z6 U1 L1 ^/ t
    将李文秀与其他金庸经典人物并置,更能凸显其存在主义探索的独特性和深度。
    $ e$ g* Z; D( s+ p# Z, k) h# [* U: N1. 对话郭靖,集体大义与个体本真) A" b( p4 `3 I( c3 P
    郭靖的成长轨迹是融入主流价值、承担家国责任的典范。“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他的终极归宿,其人生意义在为社群奉献中得以实现。他的道德罗盘清晰地指向外部的集体规范。李文秀则走向了反面,她从集体(无论是汉族还是哈萨克族)中疏离出来,转向对个体内心真实的探求。她的“侠”,如果存在的话,是守护个人精神的独立与完整。郭靖在襄阳城头以行动书写壮烈史诗,李文秀则在广袤天地间以孤独的行走践行对存在本真的求索。& {. u, O% {  {* R" r4 x
    2. 互文小龙女,不染尘俗的天真与洞察世情后的清醒- T# k9 k2 |; ~8 D: i, x. O1 H
    小龙女的超凡脱俗源于古墓的隔绝,她对人世险恶缺乏体验,其“出世”带有天然的纯净,但也因此缺乏主体选择的力度。李文秀则是在饱尝人间冷暖、目睹了世界的荒诞与残酷之后,依然选择保持精神上的距离和独立。她的孤独不是因为无知,而是因为看得太清。小龙女的美是未经尘染的,李文秀的美则是在风沙磨砺后依然挺立的坚韧。
    9 O; n- i/ z* {9 w  V# L3. 对比韦小宝,虚无主义的游戏与存在主义的承担
    $ m7 y! r7 C8 N8 Y韦小宝是解构主义的大师,他以市井智慧和灵活身段游走于各种规则之间,将严肃的政治斗争和江湖恩怨化为一场个人投机的狂欢。他消解了意义,拥抱了虚无,并在其中自得其乐。李文秀则完全相反,她极其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情感和选择。即使世界荒诞,她也拒绝以游戏或虚无的态度来应对。她选择了一条看似“不合算”的道路,坚守着内心的某种准则(即使这准则不为他人理解),并愿意为此承担代价。韦小宝是“怎么都行”,李文秀是“我偏要这样”。
    1 P% I! }  t4 j四、创作解码,金庸的现代性探索与超前意识( K0 `7 f* p: [" z1 J# y+ b, T& g
    《白马啸西风》在金庸创作生涯中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置,它不仅展示了作家对武侠题材的革新思考,更隐隐透露出其对现代人生存境遇的敏锐洞察。
    - ?. x7 a2 R% I1. 时代思潮的暗合与超越
    " V) X* w7 _2 Q8 s虽然我们无法断定金庸是否直接阅读了存在主义著作,但作品中弥漫的荒诞感、对个体自由与选择的强调、对孤独体验的深刻描摹,都与1950-60年代兴起的现代主义及存在主义思潮形成了强烈的呼应。金庸很可能是在更广泛的文化氛围中,捕捉到了现代人普遍面临的精神困境,并将其融入到东方的武侠叙事中,进行了一次本土化的哲学探索。其意义甚至超越了简单的“暗合”,而是在中国文学的脉络中,独立地触及了现代性的核心议题。
    * w. D$ o' }% i2. 武侠文类的边界拓展
    / i4 n/ q$ N& x9 K( c: G通过弱化武功、解构复仇、质疑宝藏、描绘缺憾爱情,《白马啸西风》大胆地突破了传统武侠小说的舒适区。金庸似乎在借此反思,当外在的武力、财富、恩仇、情爱等传统价值支点变得不可靠甚至虚无时,个体存在的意义何在?这部作品将武侠的重心从外部世界的冲突转向了人物的内心挣扎与精神求索,极大地拓展了武侠文学所能承载的思想深度和现代性。* p2 ?( o, h' L+ ]
    3. 女性主体书写的先锋性
    : U3 V9 y+ D9 J. {" O  ]) m* V' {; m在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李文秀这样独立、内省、拒绝被定义的女性形象是极为罕见的。她既非需要男性拯救的弱女子,也非围绕男性恩怨展开情节的功能性角色。她的故事完全围绕自身的成长、觉醒与选择展开。她以沉默的观察、内心的挣扎和最终决绝的行动,展现了女性在精神层面寻求独立和自我实现的可能。将她置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其对女性主体意识的探索,无疑具有相当的超前性和先锋意义。4 M  E) Q- z( `; k
    结论,荒漠玫瑰的启示——在无意义世界中创造意义
    : U- f# T/ _& B( Z6 g6 o6 \6 n李文秀,正如那朵在贫瘠荒漠中凭借自身生命力顽强绽放的玫瑰,她的形象本身就是对存在之艰难与壮丽的隐喻。她在被暴力、隔阂、虚无所充斥的荒诞世界里,没有放弃追问和选择的权利。通过拒绝被仇恨裹挟、挣脱文化身份的桎梏、承担自由选择带来的孤独,她以一种近乎苦行的方式,艰难地为自己的生命赋予了方向和意义。
    , X% A! _( M; [0 U她的故事是对存在主义核心精神的生动演绎,即使世界本身可能是无意义的(荒诞),但人的尊严和价值恰恰体现在面对这种无意义时,依然能够运用自由意志去选择、去行动、去创造、去承担。李文秀的当代意义在于,她提醒着在物质丰裕却可能精神迷失的现代社会中的我们,真正的自由并非随波逐流,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真相后,依然有勇气忠于内心,选择属于自己的道路,哪怕这条路布满荆棘,通向不确定的远方。$ M: d6 t5 u% J+ F" N9 E9 U4 F
    金庸先生借《白马啸西风》这部看似“简单”的作品,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哲学预言。他以东方江湖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个体如何在普遍的生存困境中寻找精神支点、确立存在价值的现代寓言。李文秀的孤独不是悲剧的终点,而是通往真实自我的起点。她的反抗虽不激烈,却如沙漠中的磐石般坚定。她最终的选择,或许未能抵达世俗意义上的幸福彼岸,但她以自身的存在,照亮了荒诞世界中人性的微光,证明了即使在最不利的环境下,个体依然拥有创造意义、活出本真的可能性。这正是这朵“沙漠玫瑰”留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的启示。

    评分

    参与人数 4爱元 +45 收起 理由
    常挨揍 + 15
    长叶林 + 10
    helloworld + 10
    mezhan + 10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3:56
  • 签到天数: 764 天

    [LV.10]大乘

    沙发
    发表于 19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白马啸西风 年轻的时候应该是看过两遍,很多细节都记不清了。只有“我偏不喜欢“一句,一直深深地影响了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前天 20:54
  • 签到天数: 2082 天

    [LV.Master]无

    板凳
    发表于 2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能说流利的哈萨克语,甚至比本地人更标准,但“他们总叫她‘汉人姑娘’”

    ; y6 Q: d' k, _. F$ n+ _( F8 x这个不知道跟当时香港的殖民地背景有没有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4-4 23:35 , Processed in 0.04285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