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1-11-1 07:48 编辑
" ?2 w* Y5 n5 D" p' v' b0 W: V7 k: n$ k& i) x) M
加勒万河谷大打架后,中印双方都有意降温。但军长级会谈十三轮了,进展越来越少。最近的第十三轮由于印度“坚持不合理也不切实际的要求”,竟然不欢而散了。个人理解就是拍案而起、拂袖而去了。估计是印度又拿出50年代末就惯用的谈判要求:中印双方同时退出有争议地区,不进入有争议地区巡逻、设立哨所。
3 a4 Z& W$ |7 M0 U: B; ?0 W- o6 n7 S: ?1 Y2 Y$ ~+ O
这要求貌似合理,但关键在于哪里是这个“有争议地区”。在印度的立场上,阿克赛钦是有争议地区,但藏南不是。也就是说,印度控制的就是没有争议的,中国控制的就是有争议的。这是中国不可能接受的立场。
* i' ~) n3 ]0 b! Y4 }7 y5 D, m) w& S) y
但光是不接受是不够的,要准备打仗。印度很特别,不打一仗不会老实,但打了一仗也不见得就老实了。这不,印度在叫嚣:“如果说印度的西里古里走廊很脆弱,那么中国的春丕(亚东)河谷也是如此”;“印方不仅能够防御拉达克地区,还具有进攻能力”;“在东北和西北两线同时作战。”
; K' h- \6 X' S
% y1 W8 A8 }# K6 M2 n印度还部署了3个M777炮团,还有“苍鹭”无人机,“阵风”战斗机也集中部署到中国方向。不管印度是否有意和平解决边境争端,印度肯定是在动“从实力出发”的脑筋。中国当然也只能回敬。) y' L0 e' b* X# Y+ o Y: q
" A) d1 X- S9 F# x
中国人常说,我们有5000年历史,我们对待历史问题看得更长,有耐心。其实印度人也一样,尽管现代印度的历史实际上从英属印度开始。在英国的缓冲区战略里,昆仑山是英国与沙俄的势力范围分界线,所以把阿克赛钦划入英属印度的约翰逊线是“国防必须”。实际上,整个西藏都是英属印度认定的缓冲区,只是“看在清廷的面子上”才没有把边界直接划到西康、青海。9 k' o3 s8 N# {( D. I7 O3 y0 H
, i( r8 N' D. P! S/ N0 f在军事上,西藏在高,印度在低,喜马拉雅山好像海滩上的崖壁,中国在崖顶,印度在沙滩上。看过《拯救大兵瑞恩》的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5 E+ ~- \4 v3 }7 E$ ~
/ b8 {- p; F9 g7 }5 S1 |印度敢作妖,估计依据有几个:
: w& N) s/ m+ P0 \3 \1、 兵力占优9 s ? X) G3 H9 W
2、 只要不翻上高原,还在山里,中国就无法发挥机动优势
; O1 P4 r4 @' w4 x3、 中国的主力“陷在”东南,无暇西顾. S& u1 Q. \) Q& G: I
4、 高原机场对中国空军不友好,印度空军则可以从平原起飞,有优势+ j1 o$ V0 |8 y5 \; a
1 j' A O) J f/ p: X/ j2 r* D! e
所以在战术上,印军应该是突然袭击,然后抱团固守,通过谈判固化“收益”,在某种意义上,和十月战争里埃军战术差不多。
* {1 P p, o+ z6 }; b, R0 ]
5 S3 E: }4 }1 ^' L% v7 k在技术上,印军已经修建了一些前线公路。战时这些公路靠不住,解放军不需要花大力气就能切断,所以印军应该在战前在前线已经囤积大量弹药和物资,准备就地坚守。6 p' n6 f4 S+ F
* t+ m5 S V$ X7 g, d
在火力上,由“阵风”提供基本空中掩护,用无人机监视战场,而M777轻型榴弹炮则成为主要战地火力,用CH-47机动。
6 k# Y* }9 n% n* K$ [8 |
6 B4 l* L" _ b7 B: @* z必须说,这是很不负责任的冒险。希望印军只是在咋呼。
[* C9 G3 A& U
8 Z9 e) o8 w# g& S. J2 \印军兵力占优不假。解放军早就过了拼兵力的年代了,机动、火力、通信上去后,也不用拼兵力了,那是轻步兵时代的做法。对于印军来说,在喜马拉雅山里还真是轻步兵为主,只是不再徒步,有卡车机动。
% ]: ?7 u; `4 _6 x" f
K8 F9 K$ n, r( d" K, {" y: s" y这样的轻步兵像水银泻地一样散开机动攻击,要是不怕伤亡,还真不好打。但要是停下来了,抱团固守,那就坏事了。! z( Z5 t5 s" Y" R/ m* K
! H7 S6 T3 ~; }6 L* A要是分散,很容易被解放军摸上来,分隔包围歼灭。要是紧密抱团,就要看解放军是不是舍得下杀手了。各种榴弹炮、火箭炮招呼上来,那就惨了。M777在印军进攻阶段可能还能用得上,到固守的时候没用。反炮兵射程不够,M777还是38倍口径。CH-47上高原更是要看天气、看制空权,未必指望得上。
( H. x, N ?2 ~; o [ }; P, K0 Y9 z6 R6 e
“阵风”要是跟歼-11B打,还能打得上,但中国为什么要留着歼-20不用呢?东南沿海当然也需要,但这样的重型战斗机是可以在短时间里转移的,这个星期收拾印度,下个星期专场台海,都在国内,一点压力也没有。) S, S/ |& L' u' f
' g* Q( b1 _ [& ]; B* }: S倒是印度空军不知道怎么想的,以为靠近前线的机场多,所以可以靠前部署的飞机多,有优势。还以为空战就只能在天上一对一打啊。没想过中国不会用导弹和远火把机场端掉吗?印度机场基本上都是露天的,没有加固机堡,这是怕中国打不过瘾吗?边境500-1000公里以内的机场都在东风15、东风16的射程内,300公里以内都在远火射程内,慢说列城、提斯普尔(都只有100来公里),孟买到维沙卡帕特南一线都不安全,这是印度次大陆一半的深度了。不要怀疑解放军打机场的力度,解放军是打机场专业户了,本来是为从台湾、冲绳准备的,打印度一样顺手。到时候,“阵风”有没有升空的机会都难说。
; e A3 i0 O& p! I* t# U( D: ?: O) q8 J2 P5 [: q" o' _* Y( V4 G9 J; |$ I
至于“苍鹭”无人机,解放军也有100种办法收拾,这里可不是亚美尼亚。中空长航时无人机(MALE)实际上只适合低烈度战场,对方有正规防空或者战斗机的话,MALE是没有生存力的。战斗机打MALE,那是打航靶了。中程防空导弹打MALE,也是一打一个准。不过这两个打法的成本都有点高。
! a5 h; U7 [$ }& n: M4 F: I6 V% v/ e3 z: a; U
还有一个办法是用MALE打MALE。偷懒一点,用现成MALE改装。原来挂导弹的地方,现在留出一个来,挂雷达-红外吊舱,传感器就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和先进红外凝视制导空空导弹的制导头改装,最好是雷达-红外双模,探测距离够用了,其他挂架挂小型空空导弹,国内现在大把这样的东西。以MALE反MALE的好处是留空时间长,运作成本低,可以广泛撒出去,巡逻前线,兼职监视底面。6 T, k9 c! D6 T8 o6 C
: u6 ~& U1 b8 \' j ^: z& |如果用无侦-7那样高空长航时(HALE)无人机作为基础,改装反无人机的无人战斗机,那就是降维打击了,“苍鹭”那样的根本没有生路,而印军除了冒被中国击落的风险出动战斗机,基本上没有办法对付,把S400拉上高原好像不现实。在低平的平原打,射程好像够,但视界不一定够,要看无侦-7前出多远了。另外,印度机场是中国导弹的目标,印度S400何尝不是?敢开雷达,就没有捕捉不住的,S400的导弹先打中无侦-7,还是东风15先打中S400,还不好说呢。何况无侦-7捕蝉,还有无侦-8在后呢。
4 } d" i8 c6 I8 s: L
; X" u! o/ e. h8 r印军想在东西两线同时进攻,使得中国两顾不暇,哪有的事。高原公路已经修通,中国在内线机动作战,倒是印军要从山下绕过尼泊尔才能连接东西两线。压住印度空军后,中国歼-16和歼轰-7在有利的时候就出击,在不利的时候就押后,灵活得很。甚至老轰-6用铁炸弹都可能有发挥作用的地方。
: d$ _( C# T7 }5 f
, u0 R1 c5 q/ ]在战术上,中国不必硬顶,在第一阶段可以实行弹性防御,不一定坚守山脊线,而是以大量杀伤印军为主要目标。由于高原顶上较平,中国掌握空中优势,至少不给印军空中优势,便于发挥火力和机动,只需要较小的部队就能控制前线。相对于印军的20万大军,中国留5万足够,可能都不需要。9 Q- C; z1 A, i. n! L0 ?
. H( T- D2 v# ~0 Q4 i: k; E3 v" w: j
印军要是敢爬上高原顶,更好,内线机动的中国装甲部队和炮兵正好大打出手,15轻坦和181榴正好砍瓜切菜。印军要是据守山区,就用小股步兵收拾脱单的印军小单位,抱团的大单位则用炮火招呼。不必急于一顿消灭,慢慢熬着就行。 Q- w( \# y& Z: s/ P
+ A7 D/ ~% e+ v5 m印军有发动战争的主动权,但想占领前进阵地后就停战、谈判,这可不由印度说了算。印度可以发动战争,但战争的结束只有在中国同意的时候和条件下才能实现。印军的战略主动在于兵力雄厚,战略被动在于只可能用最笨的抱团滚动前进的战术,而且不可能在突破山脊线后进入高原平坦地区的机动穿插。印军是从平原仰攻世界最高高原,山高路险,补给困难,根本不可能组织大规模装甲进攻,印军的装备也不容许,能用步兵爬上中国一侧的阵地已经不容易了。
: `# z* D4 Q+ Y- X
+ v* N# Y; p M& J2 ^9 _在十月战争时期,埃军也是这样的抱团滚动前进,突破苏伊士运河后马上转入就地固守。埃军没有继续长驱直入打出以军意料,也使得庆幸的以军有时间调兵上来,最后反攻。如果说埃军是出于战略选择而在最初突破成功后按兵不动,印军就是出于技术困难而不得不按兵不动了,如果能取得最初突破的话。
8 D9 K( J6 r0 X0 k8 I& |# n' N, P& J3 i! ]
渡河埃军不是不知道以军会反攻,但一是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反攻,二是最后知道了也没法做出有效反应,一字长蛇的战线牵一发动全身,弄不好连环阵松动了,不仅以军渡河点没有堵住,埃及在运河东岸的战线也要被以军反冲锋割裂、打垮。就这样,东岸埃军在与以军的拉锯、拼消耗中逐渐损失,以军最后渡河反攻的时候,东岸埃军成为彻底的死棋。
0 o! b" C y8 z' I/ [- \2 Y% K
; S2 c+ `7 A9 y% S, u8 x0 C6 g这就迫使印军也将陷入同样的困境:既不能前进,又无法后退,还不能死守。还没有渡河埃军的坚强工事。以军炮兵一般般,空军因为忌惮埃军防空导弹而不敢大举出动。但印军爬上山脊后,就要每天面对中国钢雨的洗礼了。印军不怕伤亡,就一直打到它怕。& D( Z1 j$ i. H) A, @
) ]6 m1 \$ x+ `5 }# m p
最重要的是:静态的轻步兵重兵集团在现代火力打击下是白送。" h+ y. b% G+ J
) S8 G0 l$ |, Q; A在时机成熟的时候,高原上的解放军机动兵力不需要优势兵力,都可能在伤亡严重、无法机动、后援不继、补给被毁的印军中穿插分割,动摇战线支点,造成战线崩溃。由于特别有利的地形和地缘战略环境,西线一旦打起来,没有必要被速战速决所束缚,尽可以拖着印军放血。- o0 M8 L& k& o" G
3 M6 l6 e) y a最主要的是:在高原顶上弹性防御只是第一阶段,中国会反击的,中国不会超过主张线,但反击是未必受实控线限制的。中国解决了后勤问题后,这一次拿下的地方,就不会再主动撤回去了。印度可要想好了。/ B% e1 H1 N( Q9 [. t* F I/ ~7 @6 W
6 a# I' {# H/ S7 K1 Y4 C
印度方面,机场和空运力量被压制住后,高山上的公路、桥梁靠不住,后勤才是大问题。印军要是把坦克、步战压上来更好,自己背上更大的后勤负担,而印军的苏制坦克和步战根本不适合高原使用,勉强爬上高原也只能作为半固定的火力平台,解放军有100种办法敲掉。
' z& ]% R# O* l% S2 w
8 G' u8 \9 ^; f印军果真想冒这个险吗?
2 q K9 ?6 ^3 F" D d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