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六朝時代簡述
台灣經濟是興於蔣介石,盛於蔣經國,下坡李登輝,衰於陳水扁,軟於馬娘娘,最後敗給蔡英文。
蔣介石時期(1950-1975):
1,採取土地改革,分三步走完成台灣的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
2,1950-1965年美國對台援助款項實際達到14.8億美元,這個數字是所有受援國平均數的6倍,在受援國中位居第5名。美國的援助還為台灣工農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料、機械設備和資金。這部分援助成為台灣最廉價的資金來源,扶植了島內資本的成長。美國學者雅各比曾作過一番推算,認為「美援使台灣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提高一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使達到1964年生活水平所需的時間縮短30年」。就這樣,台灣為60年代經濟起飛準備了足夠的物質條件。
3,台灣開始採取出口導向戰略,以發展對外貿易帶動經濟發展。通過執行調整台幣匯率、放開進口限制、發展出口加工區的辦法,台灣進出口總額急劇增長,形成了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貿易格局。1966年,台灣進出口總值達11億美元,1969年翻了一番,達到22.6億美元,70年代前半期,更達到巔峰,年增長率接近40%。台灣經濟真正開始起飛。
蔣經國時期(1975-1988):
1、70年代:十大建設,蔣經國力排眾議,甚至提出了「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的論斷,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完成十大建設。十大建設佔台灣總投資的百分比由1973年的4.5%,增長到了1976年的19.6%。1977年,台灣又宣佈在「十大建設」的基礎上進行「十二項建設」為台灣的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2,80年代:策略性工業,台灣在80年代的經濟政策是「加速經濟升級,積極發展策略性工業」。1979年,台灣頒布了《科學技術發展方案》,將「科技興台」作為未來台灣發展的主要方式,並決定每4年召開一次科技大會,研究未來科技發展方向。1982年,第二次科技大會召開,制定了「八大策略性項目」,分別為資訊、能源、光電、自動化、新材料、生物工程、肝病防治技術、食品科技。1986年。第三次科技大會召開,提出現階段的科技發展目標,基礎科學、應用科學、技術開發研究三者並重,強調在自主研發的基礎上,採取技術合作、吸引投資等方式引進高科技工業作為策略工業。後來,台灣還興建了新竹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推行「經營自由化」「經濟國際化」「管理制度化」改革等。這也成就了台灣未來幾十年發達電子產業。
有沒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和我們的五年規劃、十年計劃很像。
也是在這一時期,台灣GDP佔大陸的比重不斷提高,到了蔣經國去世以後的1991年達到巔峰。當時台灣憑借一島之力,佔大陸的GDP可以達到45%,亞洲四小龍的威名尚在。
李登輝時期(1988-2000):
衰弱的開始:
一是貨幣升值,80年代末台灣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造成新台幣大幅度升值,1989年新台幣與美元的匯率已經從40:1升至25:1。
二是股票大起大落,巨額貿易順差帶來了大量外匯收入,島內貨幣供給劇增,造成股市狂飆。1987年,台灣人口不過1900萬,但股票開戶總數達到了400萬,開始了全民炒股的年代。1986年,台股指數剛剛破1000點;到了1988年8月,台股指數翻了整整8倍,超過了8000點。由於台股暴漲,到了1988年9月,台灣當局決定干預股市,宣佈從1989年1月起開始徵收證券交易所得稅。再加上政府取締地下非法投資公司的影響,台股指數在1990年2月達到巔峰的12682點以後一路暴跌,到1991年2月僅為2482點,這是台股歷史上最嚴重的崩盤。
三是生產成本上漲。1988年台灣人均薪資為5948美元,到了1991年就漲到了8473美元。工人工資的上漲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成本,中小企業開始將生產線外移。
由於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大陸對外資吸引力越來越大,台商企業的生產開始向大陸轉移。為避免高科技企業大量外移,造成台灣喪失研發優勢和資金失血,1996年,李登輝提出了「戒急用忍」的主張。他要求對高科技、5000萬美金以上或者基礎建設三種對大陸的投資加以管制。錯過了跟上大陸發展最佳的黃金時期,政治意識形態害死人呀。
雖然在這段時間里台灣仍然能以8.8%的平均增速較快增長,但是台灣經濟已經有了下滑的趨勢,其佔大陸的GDP比重也從李登輝剛上台時的45%下降到了27%。
陳水扁時期(2000-2008):敗像已露
2001年,美國爆發了「911」事件,全球經濟又陷入了新一輪衰退。台灣經濟也受到影響,出口嚴重受創,民間投資大幅減少,經濟增速跌至-1.9%,為幾十年來首次經濟衰退。再加上產業外移使得就業機會流失,外來勞工爭奪工作崗位,台灣失業率飆升,從1999年的2.9%升至2002年的5.12%。
2002年1月,台灣以「台澎金馬各別關稅領域」的名義加入WTO。加入WTO後,台灣必須遵守相關規定,實施關稅減讓,取消非關稅貿易障礙。
加入WTO後第一年,台灣就面臨著51億新台幣的關稅損失。其次,加入WTO後,作為台灣經濟主力的高科技產業開始面臨著來自韓國的三星、LG等企業的強力競爭。以在美國市場為例,在1995年,台灣的市場佔有率還接近韓國的兩倍,而到了2005年就已經被韓國所超越。還有台灣的服務業尤其是金融業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台灣雖然地方狹小,卻有著多達2700家銀行。數量過多意味著競爭激烈,同時意味著這些銀行規模過小,無法與國際金融集團抗衡。
市場上信用卡泛濫。到2006年,台灣人口2300萬,但是發行的信用卡卻達到了4511萬張,平均每人擁有兩張信用卡。信用卡的濫發意味著全社會產生了巨額的消費信貸,刺激了消費增加,造成了虛假的消費繁榮。2001年到2006年,台灣人均收入增加不到3000人民幣,但是人均消費信貸債務卻增加了14000人民幣。2005年到2007年台灣不得不打掉了約3800億元的呆賬以此來美化報表。民粹已經抬頭,社會矛盾開始出現。
陳水扁執政時期,台灣經濟增速僅為4.3%,明顯低於李登輝時期的8.8%。台灣GDP佔大陸的比重進一步下滑,從2000年時的27%下降到了2008年的9%。亞洲四小龍已經名不副實。
馬英九時期(2008-2016):無力回天
馬英九上台後,很快確認了「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兩岸協商交流頻繁,簽訂了ECFA協議並實現了「大三通」,創造了「六十年來兩岸關係最和平穩定的時期」。馬英九上台這一年,也就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台股暴跌,經濟增速再次跌為負數,全靠ECFA續命。因為同一時期,大陸的經濟增長還是2位數。2001年,台灣對大陸出口總值僅為49億美元,到了2013年已經達到了817億美元。
馬英九任內,台灣平均經濟增長率僅2.81%,失業率則為4.47%,「633」的目標一個都沒有實現,這成為綠營嘲諷馬英九最厲害的標靶。
蔡英文時期(2016至今):虛有其表,數據存疑
一是經濟增長不佳。2016年-2019年的經濟增速分別為2.40%、1.90%、1.70%、2.70%,均低於全球平均經濟增速。近幾年來,無論是經濟增速還是人均GDP,台灣在亞洲四小龍中均敬陪末座,已經難以再和新加坡、中國香港、韓國齊名。
二是產業結構轉型無力。台灣地區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幹、服務業佔比超過70%,製造業佔舉足輕重地位的經濟體系。進入21世紀以來台灣地區便陷於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緩慢、產業競爭力衰退的窘境。一方面,服務業比重高、規模大,但發展水平較低,無法擔當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另一方面,製造業發展則主要集中於電子產業,產業結構單一,增長能力差。
服務業佔比如此之高的台灣,卻到處操作政治,不死才怪,就是傻子都懂,服務業的發展需要一個非常穩定的政治環境和營商環境,然而,蔡大媽卻把台灣推向一個民粹主義的社會。2019年7月31日,文旅部宣佈全國暫停赴台個人旅遊簽證,更是讓台灣服務業雪上加霜,加上大陸停止陸生赴台,這是打擊台灣的七吋。台灣具有競爭力的製造業都在大陸,那麼,何必出手呢。台灣服務業佔比那麼高,就從服務業下手。所以,加上這一輪的新冠肺炎,台灣普通老百姓很多是吃老本,失業率不斷升高,老百姓苦不堪言。怨言越來越多,政府又無能,最後會怎麼樣,大家自己想。。。
結論:數據說明,台灣的國民黨專政時期造就了台灣的輝煌,皿煮之光搞黑了台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