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心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0-3-28 12:38: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心得分享1

觀自在善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簡譯分析》
《般若波羅密多》~智慧到達彼岸。
《觀自在菩薩》~基本上,既稱之為〈心經〉,必然是往內反觀自性的。如果一個人的心中觀想期待觀世音菩薩的靈通感應。那麼心已在外而産生〈欲望〉。這是無法達到真正的〈涅槃〉〈清靜〉的。
所以本章應是〈觀自在菩薩〉敘述其修習ㄑ見性〉之法,教人們如何到達《究竟涅盤》。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當一個人觀照本心自性而深入體悟時。即可明白〈五蘊〉在於我們心中的分別,都只是短暫的,〈如夢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明白此道理即可度自心所幻化出來的一切苦境。
《五蘊》簡單形容即是〈我識分別〉。其産生方式是由〈眼、耳、鼻、舌、身〉~經過〈受〉〈想〉〈行〉所產生的意識分別。因為ㄑ有我〉。所以意識是受外境所影響而變動的。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眾生之眼,見山是山。此即為〈色〉。修行中的人學習〈捨〉的智慧。所以曰〈見山不是山〉,亦即是〈空〉。到了悟道、入道之後則〈見山又是山〉。所以色與空在我們心中產生的微妙變化即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唯心境所造。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通常在我們心中産生的〈色〉,有兩種型態。一種是幻想出來的。就像静坐過程中所產生的幻相,又或是睡眠中的夢境。而另一種型態則是經由我們的感官,在〈受〉〈想〉〈行〉過程中產生的意識分別。所以說~〈受想行〉識的作用。在心境中產生的〈色與空〉。其生滅關係也是如上之形容~〈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全在於我們心境之轉換而已。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之2

同一部〈經〉,或一篇文章。從梵文譯為中文。不同的解譯者翻譯出來的結果,在字詞的形容使用上,或多或少會有不同之處的。如果說,文詞形容有太過於相似之處,代表其中有人〈抄襲〉。而同一篇原稿經過兩人翻譯的結果,大意應該是差不多的。不會有漏掉原稿而不翻譯的情形。……鳩摩羅什的譯本(存疑)。~在〈五陰空〉之後多出了一段《色空故無腦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試想~是玄奘所譯的原稿没有這段話,還是玄奘不會翻譯這段話?後學認為比較合理的解釋是~這段話是翻譯者本身自行加上去的〈附註說明〉。
如果說~玄奘的譯本是可以證實又有根據的〈本人原作〉。那麼可以肯定~〈鳩摩羅什〉的譯本必定是假的。因為內容用詞太過相似,其中必然有抄襲的。而〈鳩摩羅什〉的年代比ㄑ玄奘〉早了幾百年。不可能穿越時空抄襲玄奘之作。有可能是在玄奘之後抄襲的ㄑ假作〉。如果是這樣。那麼《五蘊皆空》是不能解譯為《五陰空》的。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之3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簡譯分析》~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為何心經在短短兩百多個字當中,連續用了2個ㄑ舍利子〉。其最主要的作用在於〈分段〉。在心經內文中,一開始的〈觀自在菩薩……度一切苦厄〉。此即是本文之主旨。第二段〈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亦復如是〉。此段在於說明〈色與空〉在我們心境上的微妙變化。緊接著論述〈諸法空相〉,為了避免混淆主題。所以又用了一個〈舍利子〉做分段。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此句即是形容〈諸法空相〉的性質。我們若以〈座標〉做比喻,此諸法空相即是座標之原點(0,0)。不偏上,不偏下,不偏左,也不偏右。這個原理就如同孔子中庸之道的〈不偏不倚〉,在心境上即是〈喜怒哀樂之未發〉,完全清靜,完全不起分別。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這個〈諸法空相〉是絕對不起分别的〈基準點〉或〈歸O點〉。在心境上是絕對清靜而没有絲毫妄念的。所以不會產生〈受想行〉的意識。因為没有〈眼耳鼻舌身〉的感官意識。所以相對的也不起〈色聲香味觸〉的受想邪妄。因為無意識産生,所以也就不需要ㄑ法〉來調整了。這個原理就是佛陀在世說法49年。却強調ㄑ未說一法〉的原因。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因為〈眼不受〉。所以不會產生色相的意識分別。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没有〈無明〉,引喻明心見性。在心境上比如〈住心觀靜〉。不僅僅如此,連〈無無明〉的修持之心都不能存在。達到〈涅槃〉的無我境界。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修持到心中無生死恐懼。甚至連〈修〉的念頭都斷滅。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因為不起意識分別,所以也不會有〈苦〉的聚合與滅斷。也不需要有離苦得樂的〈道〉了。更不需要有所謂的〈智慧〉。也不會有想要〈得道〉的念頭了。……老子清靜經曰《雖名得道,實無所得》~這就是所謂的〈得道〉了。

〈清靜〉〈涅槃〉很重要的。我們的社會為何會亂?因為很多人的心境都未〈歸0〉。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衡量事物。在各自堅持之下,許多紛擾便產生了。所以道德經曰《清靜為天下正》。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之4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佈。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虚。

《以無所得,故善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
因為心中沒有絲毫的念頭與欲望。所以菩提薩埵依據〈般若波羅密多〉~智慧到達彼岸而心無罣礙。……此句是繼說明〈諸法空相〉之後,論述如何到達〈彼岸〉。前者之〈諸法空相〉是絕對清靜不動、無分別相的。而在此句形容的智慧到達彼岸是有行動力的。進一步說明~ㄑ智慧到達彼岸〉可以完全不分別嗎?當然是不可能的。
道德經曰《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復歸於無極》。意思是~在我們心中是有智慧而能明辨是非善惡的。但在做法上却不能太計較誰是誰非。寧可守於〈難得糊塗〉。因為太計較是非,往往就陷入冤冤相報的因果之中了。這並不是修行者想要得到的結局。所以說,智慧到達彼岸~其中的〈智慧〉即是學習〈不分別〉的涅槃心境。如此才能真正了脱因果〈復歸於無極〉。也就是心境歸O,歸於〈諸法空相〉。
《無罣礙,故無有恐佈,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因為心無罣礙。所以不會有恐懼,不會胡思亂想患得患失。這樣的心境才能達到〈究竟涅槃〉。不受外境欲望所干擾影響。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從古至今累世修行的諸佛,也都是依據此〈般若波羅密多〉而修。所以才能得到了至高無上平等覺悟。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虚》
〈大神咒〉~代表成佛的依據。〈大明咒〉~代表明心見性的依據。ㄑ無上〉~代表最高之心法。〈無等等〉~引喻眾生平等,不分階級貴賤。……所以~依般若波羅密多,是確實可以除一切苦的。真實不虚。


《補註說明》
什麼是《彼岸》?是《空》嗎?
假設~我們把意識分別心稱之為《我岸》。那麼就可推論出……脫離《我岸》之後的心境,大概就是《無我》之心了。心中沒有《我》。再以《天》的無私來取代。那就接近《佛》了。所以說,三世諸佛都必須先將《我》去除。達到心境歸0的《涅槃》《諸法空相》。再由此轉念而《利益眾生》。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7-5 13:43 , Processed in 0.02796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