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余主动投案是中国股市的莫大悲哀(好文推荐)[color=rgba(0, 0, 0, 0.3)]Original: [color=rgba(0, 0, 0, 0.3)]ZHAOBING [url=]赵兵实盘分析[/url] [color=rgba(0, 0, 0, 0.3)]Today
[url=]狂浪龙婷儿 - 狂狼 [/url]
昨天晚上前中国证监会掌门人刘士余主动投案的消息刷爆朋友圈,让世人震惊,其实我内心感到凄凉和悲哀。这么重要、涉及千家万户和整个中国经济的股票市场,让这样一个无知、任性、冷血的狂徒祸害了这么久,真是股市以及全中国股民的莫大悲哀!由此我也想起了去年年初的“价值投资”行情,就是国家队拉高出货、欺骗了所有投资者,必须严查内幕交易,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 让法律把股市的监管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 股票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最高形态,也对现实的法治建设提出了最高要求。一个健康而有效的市场,一定是基本制度健全、合理和有威慑力的市场,一定是股市政策科学、稳定和有连续性的市场,一定是监管机制有力、有节和有效率的市场。这个市场上的制度政策和监管行为不会因主要管理者的变化而发生重大的调整和改变,也不会因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大幅度的人为转弯。如果在规模如此庞大、博弈如此复杂、竞争如此激烈、结果如此难料的市场上,因一个人的变化而出现全面的政策调整或监管转变,那么这样的市场就必定是无序、无益和无效的市场。投资于这样的市场,不仅很难形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财富的有效增长,而且会因监管机制的过度扭曲而带来对社会财富的吞噬和对投资者的戕害。过去三年来中国股市因错误的市场监管所造成的人间悲剧和市场惨剧,已经无可争议地证明了这一点。
法律就是秩序,是一种人人必须尊重和遵守的强制性秩序。中国股市成立28年来,市场监管一直没有一个具有规范性和执行力的法律体系,随机漫步式的股市监管给中国股市打上了深深的“政策市”烙印,成为世界股市体系中的绝对另类。这种以人治为主要特征的股市监管,呈现出三个既扭曲市场也扭曲监管的重大变异:一是监管的无为而治。这种无为而治,不是小政府、大社会下的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收缩,而是无所作为的庸政、懒政和惰政。八届证监会主席任内,股市的基本制度建设从来也没有进入监管者的视野,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财务造假的惩戒制度和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制度这些在正常股市中一个都不能少的基本制度在中国股市中却一个也没有,监管者都以一级市场的融资规模和上市数量而不是二级市场的配置效率和财富效应作为政绩。股市监管的无约束运行,是中国股市运行无序的制度根源,也是投资者对主要监管者周而复始地从希望、失望到绝望的恶性循环的集中体现。二是监管的无度而治。上届监管者把行政权力对市场机制的践踏发挥到了极致,把任性冷血对市场信心的摧残发挥到了极致,把无知无畏对市场财富的毁灭发挥到了极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三年来变态的市场监管给中国股市造成的巨大创伤用30年的时间可能都无法抚平和弥补。没有法律约束的肆意妄为既重创了市场和投资者,也破坏了整个社会对股市的信心、信任和信念。三是监管的无序而治。无论是股市制度的建设还是监管政策的调整,都必须敬畏客观规律并恪守市场准则。没有退市制度的大规模扩容,没有损害赔偿的贸然退市;科创板公司上市后的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却可以融资融券,但却没有相应的T+0交易;整个市场的中小投资者只能做多不能做空的交易制度,不按照正常程序披露监管政策的变化却痴迷于旁门左道的私下放风,都是无序而治的典型表现。没有最基本的制度约束,股市监管就很难形成既有益于市场也有益于监管的内在机制,市场的依人而治和监管的“摇摆舞”就会日益加深地困扰着市场和投资者。
法律的最高境界是信念。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不平的举动只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是败坏了水源。鉴于中国股市一直以来存在的监管混乱而又失序的状态,对股市监管进行必要的制度约束已经刻不容缓。无论是从基本制度建设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政策全面调整的意义来看,规范监管都比规范市场更具有紧迫的需求和现实的意义。股市监管必须遵循市场本位而不是权力本位,监管行为必须依法而行而不是依人而治,监管理念必须敬畏法律而不是漠视规则——这一切,都应当成为股市监管的出发点和座右铭。监管自律是监管他律的基础和前提,对监管者的监管行为作出庄重而又有力的约束和规范,既是为了使市场能够在公平透明的阳光下运行,也是为了让市场和投资者不致于在未来的岁月中再度陷入祸从天降的黑暗之中。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不得罚。虽然法律不会自然而然地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却能够做到人人平等。要使市场真正而不是在形式上、真实而不是虚幻地实现公平和正义,就必须有一套毫无偏私的健全法律。无论是市场的融资者、投资者还是市场的监管者,都必须铭记这样一条已经被历史充分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谁把法律当成儿戏,谁就必然灭亡于法律! 【 中国到底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股票市场?】 在世界主要股市中,中国股市是一个典型另类。全世界的股票市场都与经济紧密联系,或者是经济的晴雨表或者是经济的发动机;中国股市既不是晴雨表也不是发动机,20多来中国经济增长稳居世界第一,但股市的上涨幅度却在全球垫底。全世界的股票市场都着力于二级市场建设,通过二级市场来促进资源优化、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并把二级市场作为股票市场发展成败的基准;中国股市却着眼于一级市场功能,把一级市场的融资数量作为衡量监管成败的主要标志,二级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几乎丧失殆尽。全世界的股票市场都致力于制度建设,依靠法律和制度来建立市场的运行机制和发展秩序,形成回馈和回报投资者的财富效应;中国股市却对市场的基本制度建设不屑一顾,人治取代法治导致市场机制基本失效:政策取向排斥了市场取向,行政机制钳制了市场机制,人为因素主导了市场因素。在这样的市场上,从体制到监管都加剧和放大着对市场机制的全方位扭曲,使得市场既没有财富效应,也丧失了运行效率。
中国股市的主要弊端和基本症结是基因问题。从旧体制脱胎而来的中国股市始终没有真正理解和准确把握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和内在逻辑,从而使市场始终带有计划经济的传统胎记和明显印记。行政权力的“看得见的手”如影随行,像梦呓一样挥之不去。
中国股市到底是要成为具有独立灵魂的运行场所还是作为银行融资的机制补充,这是股市建设中必须面对的首要课题。一个健康的股票市场,必须具有独立的意志、独特的机制和独自的利益。中国股市却只是行政权力的附庸,市场只能在权力把控的夹缝中生存。只要一提股票市场,就是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和比重,资源的配置功能与市场效率完全被忽略不计。一级市场冠冕堂皇地荣登大雅之堂,二级市场被制度无视沦落至边缘化地位。对融资者的过度眷顾和对投资者的过份冷漠,充分反映出中国股市的定位错误和市场扭曲的严重程度。这样的股票市场,不可能促进中产阶层的壮大而只能削弱甚至消灭中产阶级;不可能促进社会财富的有效增长而只会蒸发社会财富进而形成负财富效应;不可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只能造成市场的风险积聚和社会的紊乱失序,直至完全丧失股市的应有功能与主要作用。
中国股市到底是由市场决定的资源配置载体还是由行政主导的政策利用工具,这是股市建设中必须厘清的核心主题。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最高表现形态和最佳运行场所,股市已从经济的晴雨表功能转化为发动机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和无限活力。资本的生成机制、组合机制、竞争机制、淘汰机制和创新机制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推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技进步层次的大幅跃升。中国股市恰好相反,行政权力给市场戴上了笼头和枷锁,使得市场机制与行政权力的矛盾日益加深,冲突不断加剧。美国股市达到800家上市公司用了100年时间,平均每年8家;中国股市3年发了711只股票,平均每年237只。没有市场调节的供求关系,没有优胜劣汰的竞争过程,没有对行政权力的抗逆机制,资本就不成其为资本,市场就不成其为市场,财富就难以增进财富,效率就无法推动效率。行政管制和政策操控是中国股市的命门和死穴,是投资者普遍亏损累累、市场功能和作用悉数皆失的制度根源。
中国股市到底是要形成一个高效透明的投资环境还是一个暗礁重重的寻租通道,这是股市建设中必须正视的敏感难题。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应当普惠于投资大众而不只是培养亿万富翁。一个有效的股票市场应该是信息高度透明的市场,应该是竞争充分展现的市场,应该是以制度来维持市场秩序和维护市场底线的市场。最小的市场干预与最大限度的投资者保护应该也必须成为监管机构恪守的监管底线与自律主题。中国股市运行在一个泥沙俱下的恶劣环境中,投资的财富效应和资源的配置前景都茫然无望。财务造假的获利空间比贩毒高出百倍千倍,但最大风险却是60万元的顶格罚款。这种扭曲的制度设计,使大多数寻租者不惜铤而走险,一级市场的股票发行越多,二级市场的财富效应就越小,市场已沦为大小非的天堂和投资者的炼狱。这种状况不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市场的底线就会越来越低,市场的秩序就会越来越乱,市场的功能就会越来越塌陷,市场的作用就会越来越负面。
已有28年历史的中国股市正运行在一个混乱而又混沌的错误轨道上。基本制度缺失、寻租空间广阔、财富效应沦丧的市场已经山穷水尽;饮酒吃药喝奶的夕阳股市也已经走到了尽头。不从根本上重设股市的发展路径,不从机制上削弱权力的畅行空间,不从制度上堵住寻租的硕大黑洞,中国股市就会离现代市场经济越来越远,不但不能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反过来会成为科技含量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关山和羁绊。市场发展就是这样走到了十字路口上:是海阔天空还是无底深渊,完全取决于股市的定位取向与制度的合理程度。 【 中国股市的功能定位是一种重大的逻辑颠倒 】 中国股市成立28年来,最重大与最核心的缺陷是市场的基本定位错误:把股票市场视为单纯的直接融资场所,而忽视了股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产业优化与激励创新的功能。正是由于这个带有全局性的逻辑错误,重融资而轻投资、重一级市场而轻二级市场、重融资规模而轻市场效率的现象如影随形,使得中国股市的主要功能与客观作用在实践中演绎为培养亿万富翁,二级市场牛短熊长暴涨暴跌,投资者大多亏损累累。股市本应具有的基本制度建设始终未能提上日程,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在客观上成了一句空话;股市既不能成为社会财富的载体,也不能促进市场效率的提升;市场既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也不具有基本的财富效应。“一入股市深似海,丢盔弃甲悔终生”——这种状态,已经基本成为中国股市大多数投资者的心态和命运。
在一个正常的股票市场上,投资与融资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和认识。其一,从投资与融资的逻辑来讲,投资永远是第一位的,融资永远是第二位的;没有投资者的付出,就没有融资者的所得;没有投资者与融资者的公平交易和对投资者的有效保护,市场的公平与公正就很难得到体现。其二,从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关系来看,二级市场永远是最重要的,没有二级市场的繁荣就没有一级市场的发展。二级市场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资源配置的一面旗帜和主要标志。股市是否有效,监管是否公平,投资者是否满意,主要不是看一级市场融了多少资,而是看二级市场是否健康并具有财富效应。其三,从市场监管与股票市场的发展趋势来说,从来也没有一个成熟市场把融资放在首位,也从来没有一个市场视融资者的利益为至高无上。股市的基本功能与发展主题都在二级市场,股市的基本制度建设与严刑竣法的市场监管,也都是为了维护二级市场的透明运行与有效秩序,进而让市场更有活力、更有魅力也更有效率。
股票市场与上市公司,是股份经济的两个轮子,如同一辆双轮车的左右轮一样,在这两个轮子之间,不存在谁服务于谁的问题,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关系。这两个轮子,既不能一个大一个小,也不能一个宽一个窄,轮子的标准只能在股票市场而不能在上市公司。因此,是上市公司必须遵从于股票市场,而不是股票市场反过来遵从于上市公司。虽然在客观上公司上市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但不能在主观上把股票市场的主要功能定位在为上市公司的融资服务。公司上市的过程,是市场与企业的双向选择和相互制衡过程,上市公司在拿到直接融资的同时,也把自己关进了股票市场的制度笼子。股市的各种制度像一道道紧箍咒戴在了上市公司头上,使得上市公司不敢越雷池半步。从这方面来说,股票市场对上市公司首先是约束而不只是服务。在发达的股票市场,从来也没有人会认为股市是为上市公司服务的,因而上市公司不但不能为所欲为而且必须谨言慎行。也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公司都不愿上市,已经上市的很多企业都通过私有化而选择了退市。在市场经济国家,银行也可以为企业提供贷款,但任何一家银行首先考虑的都是资金的安全与盈利,是刚性制度约束下的有偿使用而不是单纯服务。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根本不存在单纯的服务关系。把股市的主要功能定位在融资上,既是近年来中国股市IPO大跃进的理论基础,也是股票市场越来越扭曲、越来越失灵、越来越失败的基本原因和制度根源。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健康的股市,股市已经成为国际竞争中最核心的国家竞争力。完善股市的基本制度建设,建设一个健康、透明而又高效的股票市场已经刻不容缓。不矫正融资定位这个重大偏颇,不把资源优化、产业升级和激励创新作为股市的核心功能,不把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作为市场监管的重中之重,中国股市的暴涨暴跌局面就会周而复始,市场的发展之路就会迷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就会缓慢而又曲折,中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路程就会艰难而又坎坷!正是基于这样的基本原因和紧迫的现实要求,中国股市必须尽快补上已经久违了的制度短板,幡然醒悟,正本清源,弃旧图新,重归正途,彻底矫正已经被严重扭曲并彻底变形了的股市定位与监管定位,最终实现投资与融资、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共生共荣与良性互动。做到了这一点,才既是实体经济蓬勃发展之福,又是中国股市健康运行之道。 【 制度缺失是中国股市的最大短板 】 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最高表现形式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最基础、最重要和最便捷机制,股市的运行与发展须臾也离不开市场的基本制度约束。从基础层面来看,制度是市场的守则。股票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利益博弈场所,贪婪与恐惧,都会在这里得到真实而又具体的展现。制度的本质是市场秩序,是一种控制快乐与欲望、抑制邪恶与黑幕的有效法则。股市的灵魂是自由交易,而健康的秩序则是自由交易的首要前提。法令行而私道废,美好的人性源自完善的制度,受制度约束的自由交易才是既恰当又合理的交易。没有完善的股市制度,市场就既无法做到公平,也无从提高效率。从运行层面来讲,制度是市场的边界。股票市场涉及融资者、投资者和监管者的三方利益和不同诉求。坏的制度能使人变成鬼,好的制度能使鬼变成人。制度所约束的,不仅针对投资者,也针对融资者,更针对监管者。尤其是在中国股市,财务造假大行其道,监管机构肆意妄为,建立科学、合理和有效的股市基本制度,对严惩违法行为、矫正监管走偏和保护投资者利益,都既十分重要又格外紧迫。从发展层面来说,制度是进步的阶梯。股市制度必须反映市场演进与社会进步的时代渴求,落后于发展、落后于改革、落后于时代的股市制度必然成为没有约束力、没有威慑力、没有制衡力的失灵、失序、失效的制度。中国股市对财务欺诈的60万元顶格处罚,就是法律跟不上时代、跟不上市场、跟不上社会的一个鲜明例证。
中国股市成立28年来,由于对股票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认识上一直模糊不清,因而股市一直处于“童养媳”或“小媳妇”地位。被当作工具使用——这是中国股市与中国股民的最大悲剧。当国有企业面临困境时,股市成了为“国企脱困”的工具;当国有银行浴火重生时,股市成了银行业“背水一战”的工具;当贫困地区需要转型时,股市成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工具;当实体经济面临资金短缺时,股市又成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工具。“工具论”的要害和要义,是始终不让股市具有独立品格和独立意志,进而成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和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场所,成为竞争中效率最高、能量最大的最核心竞争力。2018年,美国的GDP总量达到20.5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中国的GDP总量达到13.6万亿美元,与美国存在6.9万亿美元的差距。但从人均GDP来看,美国的人均GDP为6.2万美元,中国的人均GDP仅为0.97万美元。这意味着,中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路程还漫长而又艰难。这种差别的形成,自然有历史与现实的客观原因,而且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成功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与社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股市这个强大的“发动机”正开足马力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繁荣,而中国股市这台“发动机”已经基本熄火,不但不能推动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质量的提升,反而需要国家不得不拿岀几万亿的真金白银来一次又一次救市,连“晴雨表”功能都已丧失,更不要说对经济发展助力、助威和助强了。中国股市要真正走上世界经济舞台,成为国家在大国角逐中的核心利器,就必须彻底改变股市的“工具论”地位,用持续的制度创新来对中国股市进行脱胎换骨的重大改造,以弃旧图新的精神恢复股市所本应具有的地位、作用和功能。
在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市场竞争中,最强大也最核心的源泉在于制度。没有一个健康而又完善的基本制度,股市的独立意志就无法确立,股市的独特机制就无法运转,股市的独有功能就无法发挥。制度软肋是中国股市的最大缺陷,制度走偏是中国股市的最大灾难,制度落后是中国股市的最大羁绊。中国股市的基本制度,或者残缺不全,或者落后时代,或者无益发展。当这样的制度不能有效地矫正市场走偏时,市场就必须反过来矫正这种走偏的制度。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中国股市的基本制度建设都已没有一拖再拖、知错不改的时间和本钱。股市的基本制度建设已经正式提上日程,立法机构与监管部门应当以建设科创板那样的热情和效率来加速推进,以尽可能快地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大幅度地提高中国股市的制度文明与法治进程。这是提升中国股市的透明度和资源配置效率以凝聚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既时不我待又刻不容缓! 【 市场监管为何会陷入“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这个概念,是由两位心理学家提出。它是指这样一种状态:越是低能的人,就越自以为是;越是无知的人,反而越加自信。能力欠缺的人往往认识不到自身的不足,常常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之中,并不许别人对他的真实能力做出客观评价。正如达尔文所说:“无知比博学更容易产生自信。”过去三年来,中国股市日渐沉沦,投资者大都亏损累累,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市场监管深深陷入了这种“达克效应”之中。
在一个正常的股票市场上,市场、投资者与监管者都有着明确的功能定位。市场的归市场,监管的归监管。市场必须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在自我扩张、自我收缩、自我协调和自我选择中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监管者必须有明确的法律约束,以非凡的专业知识和高度负责的热情来维护市场的有效秩序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股票的自由涨跌不属于监管范围,监管者需要把握的是这种涨跌的背后有没有违法行为。前一段时间,美国股市有一只股票一天上涨了80%多却没有任何人干涉,因为这种买卖都是合法行为。中国证监会却滥用监管权力,强制交易所对投资者的交易行为进行“窗口指导”,直接侵犯了市场的自由交易制度和买者自负原则,在相当大程度上动摇了股票市场安身立命的根基。一般来说,股市上涨确实是风险集聚,股市下跌也确实是风险释放。监管者偏执而又错误地汲取了2015年的股灾教训,推出了荒诞无稽的特停制度:股票许跌不许涨,几个涨停板就要特停,几十个跌停板却无人问津,结果彻底打散了市场人气,使得市场与投资者都无所适从。无知而又任性的监管者没有看到,中国股市有一个其他股市都不具有的独家特色——五万多亿的股票质押。由于股市持续下跌,大规模的质押股票爆仓险些引发了中国股市乃至中国金融的系统性风险,整个中国都被扭曲的股市监管推到了危机边缘。
股市的监管有着明确的层次分工:一级市场的监管主要属于交易所,二级市场的监管主要归于证监会。美国证监会门可罗雀,中国证监会却门庭若市;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监管的逻辑颠倒,使得中国证监会始终不愿意放弃一级市场这块肥肉,进而专心致志地从事二级市场监管。证监会把自身的主要功能定位在一级市场,以为欺上瞒下的IPO 大跃进可以获得赏识,却把市场的堰塞湖从场外转到了场内,巨大而又不断蔓延的大小非堰塞湖已经成为中国股市的巨大隐患,并成为市场信心不断消减的一个重要根源。即使是执法行为,证监会也不是像发达国家的股市那样,主要通过司法机制来进行,而完全由主要监管者进行选择性执法,监管的严肃性和执法的公平性都成了摆设,为所欲为的市场管制可谓登峰造极。
作为基于信用基础上的虚拟经济,监管的信息传递会对股市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各国的市场监管行为都受到严格的法律约束,监管者也大都谨言慎行,实施最具威慑力的“沉默监管”。在美国,很少有人不知道巴菲特,但至少有99%以上的人不知道证监会主席姓甚名谁。中国股市的监管者却完全相反,经常在一些公开场合口吐莲花,说岀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具有明显偏见而又十分外行的话语。“十送三十全世界都没有”;市场的并购者就是“野蛮人”、“妖精”和“害人精”——这种荒唐、荒谬而又荒诞的随意行为,如果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市场,监管者早就被送上了法庭,但在中国股市,却无人敢对这种违法的监管行为提出半点质疑。
过于自信的监管越位,严重失信的监管缺位,蛮横无信的监管错位,给中国股市带来了深重灾难,不但扭曲了市场机制和监管机制,也极大挫伤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与信任。南怀谨说:“人生有三个错误不能犯: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睿智之人,总认为自己智慧不济,总希望不断更新知识以提高行事能力;愚蠢之人,总认为自己智商超群,总是陶醉于舔菊者的肉麻吹捧和相互间的帮腔搭调之中。慷慨大度之人,总觉得自己不够善;邪恶奸佞之人,总认为自己不够恶。——市场监管已经翻过去的丑恶一页,必将成为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中股票市场的天大笑柄! 【 股市监管不能逾越的三大底线 】 股票市场是一个体量巨大、暗礁密布、高深莫测、风险无限的资本博弈场所。资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润,必须使它公平、公正地合法运作;资本的特点是见钱眼开,必须让它守法、守序地节制本能;资本的性格是桀骜不驯,必须给它戴上笼头,在制度的阳光下趋利避害。没有健全的股市制度,资本就会肆意妄为;没有强大的股市监管,丛林法则就会盛行。一个失序的市场,必然是失效的市场;一个失真的市场,必然是失败的市场。正是因为股市本身所具有的这种特殊功能、使命和作用,使得市场监管必须依法运作,不但要有他律,而且必须自律,绝对不能触碰甚至僭越基本的市场底线。
股市的内在逻辑不能颠倒。一是投资必须重于融资。投资者是资金的提供者,是交易的参与者,是风险的承担者。没有投资者的付出,融资者不但得不到直接融资,更不可能享受市场倍数。正因为有溢价融资与溢价交易,才必须给投资者以相应回报。市场的财富效应不能仅仅归属于融资者,更应该归属于投资者。如果一个市场过度地重视融资而过分地轻视投资,那么这个市场的基本制度就一定是岀现了重大偏差,这样的市场也一定不可能成为有效市场。过去28年来,中国股市在发展中的致命弊端恰恰就在这里。股市定位岀现严重扭曲,是市场百病丛生的制度根源。二是岀口必须重于入口。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来源于充分竞争和优胜劣汰,一个只进不出的市场在本质上就不具备股市的核心功能。没有一个健全的退市制度,财务欺诈就会大行其道,资本机制就难以产生和发挥作用。在一个垃圾遍地的市场上,风险识别与价格定位都不可避免地会陷入混乱。三是效率必须重于规模。股票市场要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让市场成为有效市场。无论是供不应求还是供过于求,都无益于市场效率的提高和产业功能的提升。人为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在没有退市机制的情况下搞IPO大跃进,必然损害市场的内在机理和机制,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降低和损害市场效率。
股市的生态环境不可破坏。一个有效的股票市场,必须有完善的行为准则,必须有健全的市场秩序,必须有充沛的财富效应。基本制度残缺,市场就会盲目而盲从,资本就会兴风作浪,投资风险就会被人为放大;发展秩序混乱,市场就会弱肉强食,制度漏洞就会暴露无遗;财富效应隐没,市场就会优势尽失而缺陷尽显,熊市就会成为吞噬社会财富的主要渠道和嗜血机制。法治和信用,是股票市场运行的基础和准则,既不能用行政权力取代制度建设,也不能用人治取代法治。一个生态环境洁净而又健康的市场,必须让公平成为市场的价值导向,必须让发展成为监管的永恒主题,必须让效率成为资本的持续追求,必须让法律成为规范的最高旋律。中国股市的28年,一直也没有找到市场的命脉和根基,处于边缘化地位的中国股市随机漫步式地大起大落、牛短熊长,既不具备“晴雨表”功能,也没有“发动机”作用,更谈不上在大国角逐中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监管机制的扭曲和任性,更是把股市的内在矛盾和深层隐患倾泻得淋漓尽致,中国股市就这样成了世界股市中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世纪难题。
股市的制度边界不容践踏。首先,自由交易是市场灵魂。股票市场要尊重资本的逐利本性,就必须维护自由交易这个市场灵魂。没有自由交易,市场就不成其为市场,买者自负原则就会扭曲,资源配置功能就会削弱,监管机构就会把市场的灵魂篡改为权力的幽灵。上届监管者在这方面的扭曲可谓登峰造极:“窗口指导”大行其道,不但限制买什么和买多少,而且不许炒新炒小炒题材,“10送30全世界都没有”的荒唐无知随处可见,市场的制度底线被彻底击穿。其次,买者自负是股市原则。这个原则所体现的,是对投资者财产权的尊重,是对投资者选择权的尊重,是对投资者人格权的尊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权利永远是第一位的,所有的义务都由权利派生并以权利的存在为前提。上届监管者对买者自负原则的一个重大曲解,是片面强调投资者的义务而忽视甚至蔑视投资者的权利,进而导致打压市场这种监管行为的重大走偏。再次,资源整合是效率源泉。股票市场之所以能够合理而又有效地配置资源,恰恰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资源整合能力和资源优化功能。资源整合不是1+1=2的物理变化,而是带有乘数效应和化学反应的产业升级过程。如果把对上市公司股票的收购者斥责为“野蛮人”和“害人精”,并通过行政手段对资源整合设置重重障碍,那就会彻底毁掉股票市场所与生俱来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和推动科技创新的作用,这样的股票市场,除了周而复始、一浪高过一浪的“圈钱”功能,不可能具有充分而又合理的财富效应。
凯撒的归凯撒,市场的归市场。上届监管者对市场机制的破坏罄竹难书,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清理和清算。三年来监管走偏给市场带来的隐患巨大而又深远,不但市场信心尽失,而且市场信用致残。这一切,都应该作为新一届监管者的前车之鉴,并以十倍、百倍的警惕避免重蹈覆辙,进而使股票市场距离现代市场经济越来越近而不是越来越远!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赵兵实盘分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赵兵解盘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