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发生在1988年的南沙海战24周年。回顾那段历史,包括前溯至1974年1月19日的西沙海战,可以使我们对当前的中国南海经略和整个地缘战略,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这里就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分析。 . w w. U% [5 l1 c2 {+ E4 _ & _ T- G1 N/ W 1974年初,经过“文革”的“折腾”,本来就薄弱的海军,又发生了很多欠账。当时的南海舰队,舰况普遍不好,又已经有十年的时间没有经过实战和演习的历练,状况很差。但是,中国却在这个时候迎来了解决西沙问题的战略机遇期。 2 C5 e1 i0 ]9 }" R: W ' \( l! J" E }' Z S6 {3 F: G 当时的状况是,南越政权在美国的支持下,屡次骚扰中国在西沙正常的生产活动,并不断声索该海域的主权。但是,该政权当时已经风雨飘摇。美国已经通过尼克松访华等一系列措施,和中国形成了事实上的“反苏同盟”的关系,随时准备彻底抛弃南越政权。另一方面,越南北方政权,在战略上处于解放全境的最后阶段,不论是最后的决战,还是战后的恢复建设,都需要中国的决定性的支持。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要在海上能够痛击南越海军,就可以彻底解决西沙问题。 " @; W* D9 X0 U: a- L+ }" `7 ~0 w2 r
整个海战的过程,这里就不赘述了。有一点是需要明确的:不论吨位数还是舰况,南越海军舰艇编队都优于南海舰队的编队。中方的舰艇,甚至是先后到达战区,临时拼凑成的。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南海舰队的装备保养和通讯联络状况都很不理想。舰艇能否到达战区,何时能够到达,完全是没有把握的。在中国的舰艇编队会齐之前,南越的舰艇就是靠着冲撞,也可以对中方的舰艇各个击沉。但是,南越海军却表现出强烈的畏战心理,坐失战机,在中方开炮后,不组织有效回击,却仓皇逃离,最后触礁沉没。单纯看其海军舰艇编队的表现,只能以“可笑”来概括。但是,如果放大视野,注意到当时南越的战略处境,就可以理解其上下畏战卸责的心态了。在开火前的对峙阶段,中方是等待增援舰艇,所以没有开火;而南越方面,则希图凭借其旗舰李常杰号的吨位优势,在中方舰艇面前高速行驶,希望掀起的海浪能够倾覆中方舰艇,或者吓退中方舰艇。这完全是一种 之下的侥幸心理的体现。在这种心态指导下,在战斗中出现什么情况都是正常的。7 t- b4 c9 H4 O! o; n9 j1 d+ K4 k8 G
% o. L. A( z& R 在海战结束后,越南北方政府外交部,立即发表声明“感谢中国人民海军帮助越南人民解放了西沙群岛”。中国外交部随即礼貌地回复越南同志加兄弟:这是我们解放了自己的领海,与越南方面无涉。西沙主权控制的问题由此彻底解决。 # e% \4 v3 m9 _# z* o& ]! G/ r" I & s! C: I# T. A. U6 z3 \) p6 M# E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确的战略决策对于政治军事斗争的决定性作用。没有长达十年的援越抗美的斗争,就不会争取到解决西沙问题的有利的战略机遇;没有一线指挥员的坚决果敢,没有海岛基干民兵——骨干为南海舰队复员军人——的有效配合,就不能取得海战的胜利,也就不能把战略机遇转化为战略成果;没有在越南统一后对越南方面的持续的战略压力,包括陆地的作战,就不能巩固这个战略成果。简单总结其基本经验,就是在战略上营造出有利的机遇期之后,上下同欲,以积极求战的精神,克服硬件方面的不足,把握住战略机遇期,彻底解决问题。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战略行动。在战术上,可总结的经验其实不多,倒是暴露了很多问题,使中央对海军乃至整个军队建设的紧迫性有了直观的清醒的认识。
客观的结果是,经过这场海战,不仅打醒了中国人民的海洋意识,也打醒了东南亚的南海主权声索国。随之掀起了占据岛礁的高潮。当时,中国不具备相应的海空实力,只能坐视南海问题复杂化。但是,当时中央最担心的情况,即影响中苏关系缓和的前景,却没有出现。这说明,中苏关系的缓和,在当时已经是两国战略决策层的高度共识,不会因一些局部的矛盾冲突而改变。中央军委当时是拖延了半个月,才发出嘉奖令的。这说明,一方面,中央军委的领导,对这场战斗是有相当保留意见的;另一方面,战斗既已进行且胜利,又没有在客观上引来最严重的后果,所谓“气可鼓不可泄”,以嘉奖和宣传的方式,唤醒全民的海洋意识,调动起各方的积极性,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复杂局面和各种挑战,就是绝对必要的了。* C7 k ^2 A: V
' A# k2 C$ K+ V0 t" ] 因此,不同于1974年的西沙海战,314海战的战略意义,其答案不在当时,也不在当下,而在于我们最终能否有效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最终有理有利地解决南海问题。当前,中国对南海的基本主张就是“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其意为:中国和各声索国,形成默契,各自宣示主权,但不宜进行明确的行政管理行为。对于该海域的资源,则应由中海油牵头,进行合资经营开发。提出这个主张,是有现实的军事和经济技术实力支持的。而东南亚声索国,则希图以整个东盟的声音与中国展开博弈。同时,还把美国的军事力量请回来,把美国的石油公司请进来,意图对中国形成制衡。 p D! S' C, t, F,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