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前的314海战,同样是在军事力量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因一线指挥员果断处置,利用当时的中苏缓和的战略大背景,打胜了一场遭遇战。当时战术上的主要劣势在于,中国的歼击机的航程限制,无法对海军水面舰艇提供空中掩护,而越南方面却具备这个能力。在对方完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海面舰艇的战斗,绝对是凶多吉少的。但在战略上,由于中苏关系缓和的大背景,在陆地上的“两山轮战”也进入收官阶段。# t. G I; X( y, c
3 a f+ _ I/ n7 g7 Q 在这个情形下,不论中越哪一方,都不希望在自己暂时还没有能力勘探开发资源的南沙地区,发生直接的冲突,干扰甚至打断已经开始的两国关系全面缓和的进程。因此,双方实际都保持了高度的克制。 % |2 g- a/ r* u1 v$ e5 c' i/ R I6 P3 D) c) G
对中方而言,主要是两点考虑。第一,就是要考虑越南背后的苏联。在当时,经过近十年的阿富汗战争,苏联已经充分显出疲态甚至颓势。因此,才有了中苏关系缓和的一个前提。如果能够实现缓和,对中苏双方而言,都可以结束对峙,坐收巨大的“和平红利”,把大量资源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方面。这一点对当时的中国,尤其重要。因此,避免节外生枝,就是整个国家安全和改革发展的大局的要求。如果真的打痛越南,使其采取极端行动,苏联就会被其“战略信用”所挟持,对中国方面采取一些敌意的行动,恶化甚至毒化刚刚开始走向和解的两国关系的氛围,干扰中国发展的大局;第二,就是南海各相关国家的感受。如果通过一场海战打醒了各个相关国家,意识到中国崛起对他们的实实在在的“威胁”,将使南海乃至整个东南亚局势复杂化。因此,中国方面对南沙地区的行动,是高度慎重和克制的。当时的舰艇编队的任务只是护送研究机构建立试验站,只是在带队的湛江基地参谋长陈伟文的反复追问下,交代任务的副司令,才说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而在一线,陈伟文也尽力做到了衅自彼开,使越南方面先开了第一枪,才下令开火的。在战斗结束后,对越南方面的落海官兵,中国海军也尽了最大努力进行救捞。1 q' x- ?) |1 z( y8 U9 H# h
/ Q* Q ]6 ^. H, u9 M 在越南方面,同样对中国有着很大的顾忌,对东南亚其它国家也有着很强的戒备。因此,越南方面同样表现得高度克制。最直接的反映,就是越南方面始终没有出动战机,没有把自己的制空权方面的能力转化为实际的战斗中的优势。我们不难想见,如果越南方面充分发挥制空权方面的优势,很可能战斗会是另一个结果。2 r8 `, v( I0 v/ t
2 M; J R h3 N$ ?$ ]" q4 M) @
因此,可以简单总结一下,这场海战,是在总体有利的战略背景下,由一线指挥员果断处置,精心组织的,取得了战术上的全面胜利的遭遇战。但是,在战略上,其效果却是复杂的。
客观的结果是,经过这场海战,不仅打醒了中国人民的海洋意识,也打醒了东南亚的南海主权声索国。随之掀起了占据岛礁的高潮。当时,中国不具备相应的海空实力,只能坐视南海问题复杂化。但是,当时中央最担心的情况,即影响中苏关系缓和的前景,却没有出现。这说明,中苏关系的缓和,在当时已经是两国战略决策层的高度共识,不会因一些局部的矛盾冲突而改变。中央军委当时是拖延了半个月,才发出嘉奖令的。这说明,一方面,中央军委的领导,对这场战斗是有相当保留意见的;另一方面,战斗既已进行且胜利,又没有在客观上引来最严重的后果,所谓“气可鼓不可泄”,以嘉奖和宣传的方式,唤醒全民的海洋意识,调动起各方的积极性,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复杂局面和各种挑战,就是绝对必要的了。 8 I; s h: u/ F+ B- R , E* I0 g; d7 l3 F 因此,不同于1974年的西沙海战,314海战的战略意义,其答案不在当时,也不在当下,而在于我们最终能否有效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最终有理有利地解决南海问题。当前,中国对南海的基本主张就是“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其意为:中国和各声索国,形成默契,各自宣示主权,但不宜进行明确的行政管理行为。对于该海域的资源,则应由中海油牵头,进行合资经营开发。提出这个主张,是有现实的军事和经济技术实力支持的。而东南亚声索国,则希图以整个东盟的声音与中国展开博弈。同时,还把美国的军事力量请回来,把美国的石油公司请进来,意图对中国形成制衡。# n' d- L$ t1 q
/ ~( m: Z* X. b# A 中国的态度是:对任何声索国与美国公司之间的商业勘探开发的合作,中国一律在安全上形成足够威慑,逼退这些美国公司。另一方面,加深与相关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联系,坚持“睦邻富邻安邻”的原则不动摇,以最大的耐性和诚意,推动中国为主的共同开发,合作共赢。而对美国而言,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为那些东南亚国家的利益与中国发生直接的局部的军事冲突,美国更没有能力使东南亚国家获得大于从中国获得的经贸利益。因此,目前中国的策略是有理有力有节的,稳妥可行的策略。. h& f' \" B6 V, x1 g
p. a A* D& b& r# \6 w+ j/ A+ |8 N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明确:我们所说的“和平崛起”,是指不经过全面战争就实现复兴,并不是放弃军事斗争。正确的军事斗争策略,是在整个国家战略的指导和规范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军事斗争,包括军队建设和交流对话等,以军事实力达成战略目标,最后实现和相关国家的真正的可持续的互利共赢。 ' {' M) l% H$ ]% B 5 P! R9 J! g; h' t 就当前的南海问题而言,我们要看到,真正的对手,不是那些直接的声索国,而是这些国家背后的,希望中国的周边战略环境复杂化甚至恶化的西方大国。只有在中国的军事实力与西方大国投入到该地区的力量对比,形成局部的优势后,我们才有真正解决南海问题的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既需要中国的发展,也需要西方大国的衰落,两向对进,才能最终确立。' G0 A! M2 o/ J$ n0 i4 ]" M c
& j- j0 _( p, V 在此基础上,要对那些受挑唆的相关国家表现出最大的耐心和诚意,同时对背后的西方大国表现出足够的实力和坚定的意志,最终逐步逼退其“收保护费,吃霸王餐”的企图。最终,在中国与东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总盘子里,完成前述的“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南海经略。如果因为一些声索国的一些不恰当的言行,就对其“迎头痛击”,实际是在战略上为渊驱鱼,正中了外部势力的下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