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84|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尼拔征战记之五:最后的辉煌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09:09:1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u, {: S& X/ Q- ?5 ^3 @
引子# q7 H' J8 v) K! X( t) c5 x

* N3 b6 X2 T- _( v2 b" ]6 b汉尼拔站在山坡上向东北方向眺望,仔细观察罗马大军排兵布阵。朝晖映照下的战场上,五万五千罗马重装步兵排列出宽仅一公里半,纵深达六十行的密集战阵,他们前面是一万五千轻步兵组成的屏障,六千骑兵分列两翼。罗马官兵身披猩红色斗篷,锃亮的头盔和标枪的枪尖在朝阳下闪闪发光,头盔上红色的羽冠迎风飘扬。从山坡上远远望去,罗马大军就象是波光粼粼的红色海洋。罗马立国五百年以来,还没有在一次战役中投入七个军团的先例。不仅如此,这场战役罗马贵族精英尽出,四位现任或前任执政官,一位前任骑兵统帅,半数以上的元老院成员,以及数千名罗马骑士团成员,都跻身罗马大军的行列当中,准备为国捐躯。
: J# x9 T% G( I* {, q% F$ o
# {8 h$ |! x0 }# a% `汉尼拔身边诸将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庞大的战阵,都不禁面露惧意。一位名叫吉斯哥的将领瞠目叹道:“敌人的兵力实在太惊人了。” 汉尼拔看了他一眼,风趣笑道:“你没有注意到更加惊人的事情,虽然他们有这么多人,却没有一个名叫吉斯哥。” 众人轰笑,紧张的气氛一扫而空。汉尼拔身前的缓坡上面,迦太基大军也在忙碌布阵。此时汉尼拔已经洞悉罗马统帅的战术意图,他针锋相对,摆出一个中间凸、两边凹新月形战阵。
  S1 f) q: v( |* H2 g  t$ b7 N$ g, n
意大利的夏天炎热干燥,山坡上迦太基数万大军忙碌布阵,扬起漫天尘土,强劲的西南风携着沙尘向坡下的罗马士兵劈头盖脸吹来,让他们呼吸困难,睁不开眼。经过几个小时的忙碌,罗马大军列阵完毕,在号角声中顶风前进。七万六千士兵排着密集的方阵,迈着整齐的步伐,鸦雀无声,如同大海涨潮一般稳步向前。迦太基阵线却是另外一番嘈杂景象,桀骜不驯的高卢武士上窜下跳、大呼小叫;西班牙步兵则用弯刀敲打着盾牌,发出尖锐的锵锵声以振奋士气;久经沙场的利比亚步兵一言不发,养精蓄锐,表现最为沉稳。汉尼拔照例坐镇中路,在高卢和西班牙步兵阵列后面总揽全局。
( {" F, w3 K+ T
; @) q+ u2 I: K/ H4 v' l这是公元前216年8月2日的上午,西方军事史经典战例之一的坎尼战役拉开序幕。
+ s' T8 k& J7 g. g# A9 O- @; W+ D- p! d5 @5 c9 |5 A

! Y+ l* l! ?: p1. 费边战略
1 u- c2 r; C: F1 D9 q! v4 }* |$ r, r1 M0 m- [9 X  I
特拉西米尼战役之后,汉尼拔率军折向东南,再次翻越亚平宁山脉,一路烧杀掳掠,制造恐怖气氛。经过十天的行军进入意大利半岛东海岸的阿普利亚平原(Apulia)。汉尼拔大军开春以来一直不停征战,已经人困马乏,许多士兵患了坏血病,大批战马身上长了疥癣。汉尼拔在阿普利亚修整了一段时间,让部队恢复元气。迦太基士兵掳获大量土特产酸葡萄酒,让战马洗葡萄酒浴以治疗疥癣。在这里汉尼拔派人通过海路与迦太基取得联系。迦太基元老院对汉尼拔的战绩表示满意,答应提供援助。5 w# i: F# V7 I0 S7 t/ K# X  u

% Z3 x6 q! s4 V! ~修整完毕以后,汉尼拔率军向西南前进,攻陷罗马城邦卢克利亚(Luceria)。这时探马来报,前方出现一支罗马大军,在10公里外安营扎寨。汉尼拔立刻领军来到罗马大营外列阵挑战。罗马军队躲在坚固营垒后面拒不出战。汉尼拔百般挑衅,向麾下将士展示敌军的胆小怯懦,然后收兵回营。# f6 p, ]" k( n/ F( D' z: J9 b
" z" t. ?- k: W% N% ]5 t% S
这支罗马大军便是费边统帅的四个军团。罗马军队兵力不足,尤其缺乏骑兵,与迦太基军队相比劣势明显。但罗马军队的后勤补给却是迦太基难以企及的,汉尼拔虽然兵力雄厚,却必须经常派出大批人马四处打粮,因此手中的野战兵力并不如对手。老谋深算的费边很清楚罗马的处境,因此拒绝与汉尼拔决战。以后的几个月里,费边一直远远跟随汉尼拔,保持距离绝不靠近;行军时贴着阿普利亚平原西侧的山区边缘,部署前卫、后卫、和侧卫部队,小心谨慎步步为营,不给敌军伏击的机会;晚上选择有利地形安营扎寨,加倍安排哨兵整夜防备。罗马军队拒绝野战,却不断骚扰袭击迦太基外出打粮的小股部队,给汉尼拔造成很大麻烦。汉尼拔想尽办法引诱费边决战。他频繁变换营地,行军时故意显得疏于防范;他纵兵在罗马大营附近烧杀掳掠,希望激怒对手;他率军急行,似乎打算摆脱敌军,然后在途中设伏,期望费边贸然追击自投陷阱。然而任凭汉尼拔花样百出,费边屹然不动,绝不上当。& g# Y! q4 J( `  v0 H8 M

. l% J% j1 ?' [6 g. B5 d  V这就是被无数后人推崇的“费边战略”。此前罗马人的军事思想直截了当,就是攻击再攻击,战争输赢完全取决于罗马军团的野战能力。费边向罗马人展示了一个全新的战争理念,那就是通过僵持对峙拖垮敌军,决胜于战场之外。费边战略虽然行之有效,却有一个相当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罗马人必须戒急用忍。可惜事实证明,罗马人的忍耐力相当有限。
( ^" j" ^6 H! R+ K! C
3 H' D4 k; k+ h- h6 ]$ {在阿普利亚平原盘桓数月以后,汉尼拔决定率军前往意大利半岛西海岸的坎帕尼亚(Campania)。坎帕尼亚位于罗马东南200公里,群山环绕,是意大利半岛最富饶的平原。坎帕尼亚首府卡普阿(Capua),是仅次于罗马的意大利名城。特拉西米尼战役的罗马俘虏里有三个坎帕尼亚骑兵,他们表示愿意回去策反卡普阿。汉尼拔也希望能够在坎帕尼亚建立一块根据地,于是挥师西向,穿越萨姆尼亚山区,通过卡利古拉山口(Callicula)降临坎帕尼亚北部的法勒努斯平原(ager Falernus)。
9 T. W) B+ B3 ?& p
% u* u9 J' u" ]+ B, w汉尼拔在意大利征战期间情报工作相当出色,因此往往能够料敌之先。然而这一次汉尼拔却罕见地出现失误,率领大军闯进一个口袋。法勒努斯平原西面临海,东北两侧群山环绕,只有三条路通往山外;南面是无法涉渡的福图努斯河(Volturnus),唯一的桥梁由罗马驻军把守。尾随汉尼拔的费边很快发现对手的致命失误,立刻调兵遣将,堵住所有的出口。费边先加强守卫福图努斯河桥梁的罗马驻军,再派遣4千精兵把守卡利古拉山口,然后派遣副手米努西乌斯率军扼守北面的拉丁大道(Via Latina),自己率领主力在法勒努斯平原西北角的马西克斯山(Mont Massicus)安营扎寨,扼守山下的阿庇安大道。罗马分遣部队很快各就各位,汉尼拔俨然成了瓮中之鳖,费边此时不禁心中窃喜。
3 d' r2 q: ^! N
5 ^7 B* f% \/ p6 v: p汉尼拔到达法勒努斯平原以后,发现坎帕尼亚人根本没有弃暗投明的意思。为了震慑罗马盟友,汉尼拔纵兵掳掠,获得大量战利品以后打算回到阿普利亚过冬。等到派出的侦察兵回来报告,汉尼拔这才意识到自己被罗马军队困住了,于是开始思忖对策。向南强渡福图努斯河,在缺乏舟桥器械的条件下显然不现实;向北经由两条大道冲出去也不是上策,因为罗马军队沿大道设有多个堡垒,易守难攻,而费边大军随时可以攻击自己的侧背。汉尼拔最终决定向东经过卡利古拉山口原路返回。  a- m5 B8 F0 q7 w8 L3 X
7 @* o; X$ M& m" V
费边得知汉尼拔大军拔营东去,立刻尾随而来,在卡利古拉山口西北几公里的一座高地上安营扎寨。这样汉尼拔就面临一个窘境。费边照例摆出一幅死守不出的架势,而罗马大营深壁固垒,地势险要,无法强攻;如果不理会罗马大军,径直冲击卡利古拉山口,费边必然会趁机攻击自己的侧翼。汉尼拔不愧为古典时代最伟大的统帅之一,他拿出一个绝妙计策摆脱这个死局。$ @5 m7 w2 _( D, Y  S

" `* U) X/ s% B8 c+ p汉尼拔先率军来到罗马大营外面列阵挑战。费边这次倒是爽快,领军出营应战,但罗马大军只在营垒外面的山坡上列阵,等迦太基军队仰攻。汉尼拔派遣数千努米底亚轻骑兵出击,同罗马阵前的轻步兵对射标枪,双方互有伤亡。汉尼拔见讨不到便宜,于是下令收兵。这是特拉西米尼战役以来,罗马军队首次对阵汉尼拔大军而未尝败绩,费边颇为得意,吩咐将士好好休息,准备次日再战。. X) [& v% r7 n3 I( B9 u

! c% R4 k3 T" u/ z3 Q然而这只不过是汉尼拔虚晃一枪而已。迦太基军队掳掠的战利品里有两千多头牛,当天夜里,汉尼拔命令将这些牛的角上捆绑树枝,点燃以后驱赶牛群冲向山口两侧的山脊,数千迦太基轻步兵跟随其后,同时命令大部队以行军队列向山口进发。扼守山口的4千罗马步兵看到两侧山坡上出现成千上万的火炬,认定敌军企图翻山越岭逃窜,于是离开山口爬上两侧山麓阻击,结果发现冲上来的却是几千头牛,正大惑不解之时,突然遭到藏在牛群后面的迦太基轻步兵标枪齐射,于是在黑暗中展开一场混战。山下汉尼拔的大部队趁机迅速通过山口。第二天破晓,山麓上的罗马军队这才发现自己堵住的根本不是敌军主力。汉尼拔过了山口以后,派遣一支西班牙步兵攻击山上罗马军队的侧背,成功救走担任牵制任务的轻步兵。+ ^: s6 y! n2 I
# R9 ^: D2 \: ^' R8 h
费边在罗马大营看到漫山的火炬,听到远处的喊杀声,而部将一致要求出击。费边思忖再三,决定按兵不动。费边的考虑相当周全:首先,费边无法判断汉尼拔是否在耍花招,企图伏击罗马大军;其次,罗马大军多数是新兵,缺乏夜战经验,部队在黑暗中也难以指挥。谨小慎微的费边错失了一次翻盘的良机,因为在黑暗中以纵队行军的汉尼拔大军其实相当脆弱,很难抵挡来自侧面的袭击。汉尼拔对费边的性格了如指掌,断定他不敢冒险出击,所以才放心大胆扬长而去。% S/ G# i) O9 g1 ~# Q3 x5 H
& U8 ]8 w& {' s; q" y5 _* C% Y4 N
汉尼拔五万大军成功逃脱罗马人的包围圈,这对费边的威信是一次沉重打击。心高气傲的罗马人打心眼里厌恶费边的“缩头乌龟”战略,而费边的部将嘲笑他是“汉尼拔的跟班”。不久费边应召返回罗马接受元老院的质询,副手米努西乌斯代理统帅大军。米努西乌斯年轻气盛,积极求战,汉尼拔等待已久的歼敌机会终于出现了。$ Y8 q- d6 Y5 D% E* y/ L

" b& {& }+ [& q( ~6 ~
4 @- z7 E9 o8 b2 Z+ A( Z2. 攻守之间
. m/ v8 k. g- H. X4 l/ E5 y6 g
( u$ N1 W- L! K罗马人绝非很多史书描述的那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即使在大敌当前的危难时刻,罗马政坛的权力斗争依然如火如荼。虽然波利比乌斯和李维两位史家闪烁其词,我们依然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费边承受的强大压力,因为费边接受元老院质询时,不得不为之自辩的居然是通敌罪名。
- _" D9 v0 e* f$ ^" ]$ X+ L! Z- a9 p9 D! ?
这个罪名事出有因。特拉西米尼战役之后,汉尼拔深入意大利半岛腹地,一路纵兵掳掠,但严厉约束部下,不得骚扰属于费边的田产庄园。对于汉尼拔此举的意图,后人众说纷纭,李维一口咬定这是汉尼拔的离间计,体现了他“布匿式的狡诈”(Punic Perfidy)。无论如何,汉尼拔此举让罗马政坛大哗,元老院的主战派义愤填膺,纷纷要求费边给一个说法。另外,费边征战期间同汉尼拔达成交换俘虏的协议,对等交换以后多出来的俘虏,由接受一方按照商定的价格赎买。作为独裁者和战区指挥官,费边完全有权力签署这样的协定,但主战派趁机大做通敌文章。本来最近的一次交换罗马俘虏多出来247人,费边要求国家出资赎回战俘,元老院认为该协定无效,拒绝付款。最后费边不得不变卖自己的田产支付赎金。虽然费边在元老院质询中勉强过关,但为此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
1 z% M1 V+ E, a# I$ q1 u6 b5 v  l- z/ N  i! y: ^) w
与此同时,汉尼拔回到阿普利亚,招降戈洛尼亚(Geronium)城未果,便攻破城池,把居民屠戮殆尽,然后将城内的房屋当作粮仓,驻军把守,又在城外筑营一座。为了囤积足够的粮草过冬,汉尼拔每天都派出三分之二的部队四处打粮,留下三分之一作为预备队。罗马军队照例跟踪而来,在汉尼拔大营以西十公里处安营扎寨。汉尼拔在戈洛尼亚城西南十几公里的高地上修建一个前进营地,亲自驻守,以监视罗马军队的动向。
5 e  S; f$ b# {+ \
. N1 I0 ~; T: l& G# l* F罗马代理统帅米努西乌斯敏锐地发觉对手兵力分散的弱点,立刻派出骑兵到处劫杀汉尼拔的打粮队伍,然后自己亲率3万5千步兵来到汉尼拔的前进营地外面列阵挑战。汉尼拔此时麾下只有万余士兵,无力应战,只得坚守不出。罗马军队胆子越来越大,一直逼近到汉尼拔的营垒跟前,开始动手拆除寨墙。在这关键时刻,汉尼拔的打粮部队4千余人赶回来。汉尼拔立刻领军逼退罗马大军,并出营列阵挑战。其实汉尼拔的兵力依然不足两万,但米努西乌斯不知对手的虚实,不愿冒险,于是下令收兵。
; ^3 t+ q4 [/ @$ ?  l7 z# m
. K/ X: |. a# n7 F" r李维记载,迦太基方面的伤亡–包括被罗马骑兵劫杀的打粮部队–高达6千人,这个数字显然有水分。不久以后,汉尼拔为了缩短防线,弃守前进营地,罗马军队乘胜进驻,米努西乌斯因此志得意满。李维评论此战,认为“不能算是胜利,但非常振奋人心。”米努西乌斯的战役指挥缺乏大局观,丧失了一次重创敌人的良机。汉尼拔部署在戈洛尼亚大本营的守兵只有区区数千人,倘若米努西乌斯兵分两路,派一支偏师佯攻汉尼拔的前进营地牵制对手,自己亲率主力攻打戈洛尼亚,将汉尼拔的粮仓付之一炬,收获将远远超过一座废弃的营地。
% y4 q2 A: J! ?9 `$ E+ k  J0 b- u! q) O" A- m) X  T" j
无论如何,此战是罗马军队自从特拉西米尼战役首次赢得胜利,消息传到罗马,全城一片欢腾。保民官梅蒂利乌斯(Metilius)操纵公民大会通过法案,授予米努西乌斯更大的权力,最终使他与费边平起平坐。这个法案等于剥夺了费边的独裁者身份。
8 o: S1 I8 w* {
* l! C) A+ Z" |8 h3 @( \) P) ?费边不愧是罗马贵族的楷模,毫无怨言地接受了公民大会的决定。他赶回前线,向米努西乌斯提出分享统帅权的两个方案。要么两人合兵一处,隔日轮流行使统帅权;要么两人分兵,各自统帅两个军团。米努西乌斯选择分兵,于是费边带领两个军团驻守汉尼拔遗弃的营地,同米努西乌斯的大营互为犄角。平心而论,这个战略态势相当不错,两支罗马大军一个在西面,一个在西南,同汉尼拔占据的戈洛尼亚呈鼎足之势,有效限制了迦太基打粮部队的活动。倘若两个罗马统帅能够同心同德、步调一致,汉尼拔这个冬天将不得安宁。
/ J9 D& D) y4 q; {8 V! w8 P
1 a7 ]- p- Z2 w2 C  x然而一般人眼里的困境,汉尼拔却能从中看到战机。此时的米努西乌斯信心爆棚,积极求战,给了汉尼拔可乘之机。两军营垒之间有一处高地,汉尼拔打算重演特雷比亚战役,在这里设一个杀局。这天夜里,汉尼拔派遣5千步兵和500骑兵,在夜幕的掩护下迂回到高地北面的山地丛林里埋伏起来。第二天早上,汉尼拔派兵占据这座高地,向罗马大营耀武扬威。米努西乌斯不甘示弱,派出数百轻步兵和一队骑兵,企图夺取高地。汉尼拔向高地逐次增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罗马军队。最后米努西乌斯按捺不住,倾巢而出,两个军团摆开战阵,向高地扑来。汉尼拔针锋相对,领兵出战,两军很快在高地上厮杀起来。6 f/ Q$ F* O7 X: x, G$ N
9 l1 [6 Q& C- U- u
正在这时,埋伏在北面的迦太基步骑兵突然杀出,猛攻罗马战阵的侧背。米努西乌斯大军抵挡不住两面夹击,左翼很快溃散,迦太基骑兵紧追不放。米努西乌斯本人指挥的右翼苦苦支撑,眼看着就要被围歼。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费边率领两个军团赶到,在汉尼拔大军的左侧一字排开,稳步逼近。惊慌失措的米努西乌斯连忙向费边靠拢,两军衔接起来,形成一个L形,反而对汉尼拔形成夹击之势。汉尼拔不愿被动卷入一场会战,于是下令收兵。
' P1 j8 p& h; h2 p" d- v4 S& J
9 J1 C% H' b/ K5 ~& B此战罗马军队损失超过一万人,若不是费边力挽狂澜,两个罗马军团难逃覆灭的下场。米努西乌斯对自己的轻敌冒进追悔不及,主动承担了失败的责任,称费边为“父亲”,心甘情愿交出统帅权。费边通过此战重新竖立了威信,主战派暂时偃旗息鼓。费边没有料到,短短两个月以后主战派便卷土重来,在执政官选举中大获全胜。公元前216年春天,罗马撅弃费边战略,新建5个军团,组成一支8万7千人的野战军,决心同汉尼拔在战场上一决雌雄。
/ J6 d; e' c/ r+ b3 f# P5 e
+ ~2 g6 x: x: U1 b
% S* A8 E0 S% C9 p. M3. 走向坎尼" U" `- b2 R/ q1 {% K

' g% o! V8 U3 R公元前216年初,经过激烈的派系斗争以后,罗马执政官大选尘埃落定。新当选的执政官保卢斯(L. Aemilius Paulus)和瓦罗(C. Terentius Varro)都是坚定的主战派,而后者跟他的前任弗拉米尼乌斯一样,注定要为罗马最悲壮的失败背负骂名。
9 W6 l- m( g% J) e: q, x3 e$ E: h! v" }/ y7 j6 B  l* ]) R
瓦罗并非元老贵族出身,而是新兴贵族的一员。李维甚至说他是个屠夫的儿子,这是信口开河了,因为在注重血统和出身的古罗马,一个屠夫的儿子是不可能当选执政官的。瓦罗此前历任财政官、营造官、和司法官,三年前跟随保卢斯征战伊里利亚(Illyria),算是有一些实战经验。然而在波利比乌斯笔下,瓦罗是个恬不知耻的小人,头脑简单,好大喜功,不听从保卢斯的规劝而一意孤行,直接导致了坎尼战役的惨败。考虑到波利比乌斯的保护人小西庇阿是保卢斯的孙子,他这个写法颇有替保卢斯推卸责任的嫌疑。
4 b; J3 y7 A' q1 N4 n+ x+ K; M
9 \  Z2 l; u7 K7 c" k坎尼战役以后,瓦罗逃回罗马,受到社会各界代表的嘉奖,感谢他在最黑暗的时刻没有对罗马失去信心。此后瓦罗连续担任执行执政官,一直活跃在战场上,并在战后代表罗马出使马其顿和迦太基,显然仕途并未受到坎尼战役的影响。波利比乌斯对瓦罗最严厉的指责,大概是他没有跟保卢斯一起战死沙场,却选择了逃跑。这个指责显得意气用事,因为在当时大厦将倾的情况下,继续斗争需要莫大的勇气和信念。保卢斯并非没有机会逃生,他选择战死沙场其实无异于逃避责任。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跟瓦罗一道逃出来的罗马贵族中,还有一位年仅二十岁的青年,此人便是日后击败汉尼拔的罗马战神西庇阿。8 D1 k  f/ h/ p2 L) `% h" d
* `1 X) R( _) [8 q/ ]
公元前216年大选结束以后,罗马立刻着手扩军,新建4个军团,力图以绝对优势的兵力一战打垮汉尼拔。这年春天,所有罗马官兵宣誓如下:“绝不临阵脱逃,除非杀敌救人、捡回武器,绝不离开队列一步。”全体将士都做好了决一死战的心理准备。此时罗马军队序列包括16个军团,其中2个在西班牙,2个在西西里,2个在波河流域,2个拱卫罗马城,4个正在前线与汉尼拔对峙。两位执政官统帅4个新建军团,浩浩荡荡向意大利半岛东南部杀奔而来,打算与前线的4个军团合兵一处,同汉尼拔决战。- H  I8 C! C( q" X, Y

' x/ d' Q: |3 @/ o! C2 ~, ~( ~汉尼拔在戈洛尼亚冬季营地一直驻扎到5月份。这期间罗马军队驻守附近的两个营地,与汉尼拔对峙,双方足足有半年相安无事。费边任期结束返回罗马以后,统帅前线部队的是代理执政官塞维利乌斯和亚第利乌斯(M. Atilius Regulus)。塞维利乌斯是去年的执政官,以谨小慎微著称。汉尼拔想尽办法引诱罗马军队决战,塞维利乌斯就是不为所动。( t% y: ]% j- H9 K3 i0 X
0 c- h1 B% H& k3 B% Q
3月间,两军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小规模战斗,似乎迦太基军队吃了点儿亏。李维记载汉尼拔损失三千余人,显然是夸大其词了。汉尼拔马上抓住这个机会设置陷阱。这天晚上,汉尼拔突然率领大军弃营而走,丢下大量财宝辎重,似乎打算逃跑。罗马军队闻讯立刻赶到,准备夺占大营。不用说这又是汉尼拔的计策,他的大军潜伏在周边的山峦树林里,只等罗马大军入营劫掠,便乘乱杀一个回马枪。这一次罗马军队险些上当。塞维利乌斯下令进入汉尼拔大营之前,照例牺牲祭神以求预兆。结果预兆相当不妙,加上塞维利乌斯本来就疑心重重,罗马军队于是收兵回营。
4 e5 ]5 ~! ]- v1 F
& p4 ^* m* q. F5 G. `5 i. {' G: k6月初,汉尼拔大军粮草将尽,而周边地区早已被搜刮一空,因此不得不向南转战。戈洛尼亚东南100公里有一个小镇,位于奥菲杜斯河(Aufidus)南岸,距离亚德里亚海岸七八公里,居高临下,地势险要。罗马军队在此修筑要塞,作为阿普利亚战区的后勤基地。这个小镇便是日后名垂千古的坎尼(Cannae)。坎尼的罗马守军非常虚弱,因此汉尼拔轻易破城,缴获大量粮草,然后在城外安营扎寨。
( q1 k. c7 u" i7 F3 _* z. m
+ t3 Z& ~) q5 h* O, ^就在汉尼拔南下的同时,两位罗马执政官也到达前线,八个军团合兵一处,罗马大营一片旌旗招展,人喧马嘶的热闹景象。保卢斯召集百人队长以上的罗马军官,向他们转达了元老院的决议。为了振奋士气,保卢斯回顾了过去的两次战役,解释了失败的原因,指出这一次罗马军队准备充分,拥有二比一的兵力优势,而且四位现任和前任执政官都加入到队伍中来,与官兵并肩作战。保卢斯的总结发言充满悲壮的意味:. @5 L, n/ O. i# W' }

  w: a/ d& j( H- D4 ?) u# r! ~1 O“你们都渴望在战斗中赢得胜利,倘若胜利不可得,则宁可战死也不愿看到你们最珍爱的一切遭到毁灭。因此我不必多言,只想请诸位两眼紧盯着胜利和失败的天差地别,以及其种种后果。走进战场时请记住,寄托在你们身上的是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而不是一支军队的生死存亡。如果此次决战失败,那么我们的祖国就再也无力反抗强敌,因为她已将所有的力量和精神灌注在你们身上,你们维系着她唯一的希望。舍身报国的时刻已经来临,请你们不要辜负祖国的期望。”& W5 _5 v$ j$ @% D  |7 \( S

1 s* F) m. S! M; \7月下旬,保卢斯和瓦罗统帅的八万罗马大军在坎尼西北10公里扎营。 保卢斯注意到附近的地形平坦开阔,是理想的骑兵战场。考虑到汉尼拔的骑兵优势,保卢斯建议罗马大军向南移动,吸引敌军进入奥菲杜斯河以南的山地丘陵。瓦罗却很不以为然。由于两位执政官隔日轮流行使统帅权,轮到瓦罗当值时,他便率军拔营出发,向东前进,逼近汉尼拔大军。汉尼拔派出骑兵和轻步兵袭击行进中的罗马军队,但罗马人防范甚严,汉尼拔没能占到便宜。次日,保卢斯继续率领罗马大军向东前进,最终在汉尼拔大营东北方向5公里处的奥菲杜斯河北岸安营扎寨。这个细节表明,罗马大军的两位统帅在战略方针上并没有根本分歧。' q) Q/ E  @+ \; `- }3 [

, i) h4 `5 O% D: B$ ~* \9 m汉尼拔得知罗马大军扎营以后,立刻率领主力渡河,在北岸修筑一座营垒。瓦罗针锋相对,派遣一支部队渡河在南岸筑营。现在两军的距离如此之近,任何一方胆怯退却,都势必遭到另一方的追击掩杀,因此一场会战不可避免,唯一的变数是时间和地点。
8 j  K' j9 T& b/ }0 C3 X! Z/ S6 R$ A+ ?
此时两军都面临粮草不济的问题,因此都希望速战速决。汉尼拔虽然缴获坎尼要塞的存粮,但五万大军消耗巨大,这些粮草支持不了很长时间。由于大敌当前,汉尼拔无法分散兵力四处打粮,只能坐吃山空。李维甚至记载,坎尼战役之前迦太基军队就已经断粮,汉尼拔的西班牙和高卢雇佣军开始策划逃亡。汉尼拔本人也打算带着亲信和骑兵,抛弃步兵北逃波河平原。这个故事显得匪夷所思,而且波利比乌斯也只字未提此事。无论如何,汉尼拔面临的困境是显而易见的。罗马军队也面临同样难题。失去坎尼这个后勤基地以后,罗马军队不得不从路途遥远的坎帕尼亚运粮过来,而八万大军的日常消耗非常惊人,所以根本无法和汉尼拔长期僵持下去。
/ R$ |* y: m! A8 A4 `8 M6 O1 V; J) h$ Y  m" _+ x. {3 V4 K. H
两军大营近在咫尺,对峙了几天,双方都不愿轻举妄动,等待最佳战机。8月1日,汉尼拔采取主动,率领大军在奥菲杜斯河北岸的罗马大营外面列阵挑战。这天当值的罗马统帅是保卢斯,他对战场开阔平坦的地形表示忧虑,因此拒绝应战。汉尼拔照例在罗马大营前面耀武扬威了一阵,向部下充分显示对手的怯懦,然后收兵回营。7 S' u! L% Z7 s4 e0 s& b) C1 y) b0 \
0 i& e, _" Y4 r$ U9 y7 n9 W! N
次日清晨,当值统帅瓦罗的大帐外面高挂一面猩红的旗帜,这是准备战斗的信号。罗马大营顿时忙碌起来,将士们心跳加速,热血沸腾。期待已久的大决战终于来临。; K$ C5 e4 w7 z1 q" z7 U

+ Y1 H$ J) q2 g) Q4 J) ]$ [, m+ ?% E4 J1 f" n
4. 排兵布阵

; h! L0 q$ ~! ]) |4 k 1 H$ A* Y2 w9 a. w. u3 b! A

& [1 e* G2 b* Y# x1 `. F* v1 X" P6 e1 n
$ k4 D) h. o: G0 B6 _
福勒在《西方军事史》中评价坎尼战役,认为罗马人的战争观念非常呆板,纯粹依赖士兵的匹夫之勇、纪律和操练。至于将领指挥,简直可说是聊胜于无。罗马统帅愚蠢无知,屡犯战术错误,导致坎尼战役失败。这个论点颇具代表性,但显然以成败论英雄了。如果我们仔细考察此战罗马大军的排兵布阵,会发现瓦罗的战术部署很有针对性。; m& O9 x5 W2 E

: y0 s1 |/ `. l0 ^, s瓦罗精心选择了战场,以求遏制迦太基骑兵的优势,不给汉尼拔包抄两翼的机会。奥菲杜斯河北岸地形平坦开阔,非常适合骑兵的运动战;南岸地形却起伏破碎,只有坎尼城东北一块平原,夹在河流和群山之间,宽仅两公里有余。瓦罗率领大军渡河来到南岸,在这块平原布阵,期待汉尼拔渡河应战。罗马战阵左翼依托山地,右翼紧靠河流,没有留给对手丝毫的迂回空间。瓦罗在北岸大营留驻了一个军团,要求他们保护大军的侧后,如果发现敌军渡河穿插迂回,立刻迎头截击。
6 v8 x5 D0 H7 A0 e4 u. }7 V* z2 c6 S5 |3 d: O- z2 k
罗马大军渡河以后,瓦罗摆出了一个极其厚实的步兵战阵。按照惯例,罗马军团的百人队小方阵60人,每行10人,6行纵深;此战罗马军团的百人队方阵却是每行5人,12行纵深,方阵之间的空隙大大压缩。如此计算,七个罗马军团的战线正面宽约1,500米,三条线加起来有60行纵深。瓦罗的排兵布阵已经背离了罗马军团的战术原则,类似马其顿密集阵了。
6 g+ k# j& q+ p: r8 d+ ]% o* V0 f# A( H7 W
瓦罗这样安排有非常务实的考虑。罗马军队虽有8个军团,但4个刚刚组建,2个组建不到一年,只有2个军团是久经沙场的部队。这8个军团集结不到一个月,根本没有时间演练队形和战术。瓦罗的排兵布阵,正是针对这些弱点。罗马军队每一个百人队方阵5 x 12的排列如同纵队行军,非常适合缺乏训练的新兵;深厚的阵型突出“人山人海”的气势,增强对敌威慑力,也极大鼓舞了己方士气。这个阵型优缺点都很突出。优点是正面攻击力非常强劲,一旦冲起来便势不可挡;缺点是笨拙拥挤,缺乏应变能力。瓦罗的战役部署体现了清醒理智的权衡取舍,虽然比不上汉尼拔出神入化,但也绝非愚蠢无知。
/ h$ v/ I; @1 U$ J
: A- p) g9 }" y+ w) s5 z7 Q根据两位古典史家的记载,罗马参战总兵力7万6千人,其中包括5万5千重装步兵,1万5千轻步兵,以及6千骑兵。瓦罗明白己方的骑兵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如对手,因此在两翼采取守势。右翼是2,400罗马骑兵,排列出每行300骑、8行纵深的密集战阵,正面宽仅400米;左翼是3,600盟邦骑兵,占据大约600米的战线。两位执政官深知己方两翼的骑兵将经受严峻考验,因此打破常规,亲临两翼骑兵部队督战,其中瓦罗坐镇左翼,保卢斯指挥右翼。罗马中路的步兵阵列由代理执政官塞维利乌斯和亚第利乌斯统领。瓦罗显然希望罗马骑兵能够抵挡对方进攻,为罗马步兵冲破敌军阵列赢得时间。
* A1 k# F5 g, H4 }
# \$ M- h5 g) G瓦罗的排兵布阵给汉尼拔出了一道难题。此战罗马军队主动选择战场,汉尼拔没有机会埋伏奇兵;战场地形狭长,夹在河流和山峦之间,汉尼拔的骑兵缺乏迂回包抄的空间;迦太基战象在特雷比亚战役以后相继病死,因此汉尼拔很难从正面击破罗马军团厚实无比的密集战阵。平心而论,汉尼拔此前虽然赢得两次战役,但都是依靠出奇制胜,步兵方阵硬碰硬的正面较量中罗马军队每次都占了上风。瓦罗的战术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迫使汉尼拔迎接罗马军团的正面冲击,打一场罗马人最擅长的步兵阵战。. V( _+ d0 F7 X8 j. ~
/ x. n: f$ D' [4 h# f8 x
汉尼拔得知罗马军队列阵挑战,立刻决定应战,他派出轻步兵先过河掩护大部队,自己率领主力分两路迅速过河,抢占坎尼城东北方向的高地。汉尼拔的参战兵力大约5万人,其中步兵4万,骑兵1万。同罗马大军相比,汉尼拔的步兵处于绝对劣势,4万人当中有1万8千是高卢雇佣兵,久经沙场的利比亚步兵只剩下1万人,另外还有大约6千西班牙步兵,以及6千轻步兵。汉尼拔的杀手锏是骑兵,无论是骁勇善战的高卢、西班牙骑兵,还是神出鬼没的奴米底亚骑兵,都让罗马人望风胆寒。
8 d  I3 {+ o) ?1 a1 j9 Q5 p" J$ Q( t7 `! S' l% N
针对罗马大军中路突击的进攻态势,汉尼拔必然要利用自己的骑兵优势,在两翼大做文章。摆在汉尼拔面前的难题,是如何部署步兵阵线,以保证自己的中路不被敌军冲垮。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办法是中路回收,两翼突出,形成一个浅碟型战阵。十年以后西庇阿在伊利帕战役中,就是这样排兵布阵的。然而浅蝶形战阵的致命弱点是缺乏防守弹性,拖后的中路不能后退一步,否则整个阵型就会崩溃。伊利帕战役中的西庇阿是进攻一方,因此没有这个问题。
" k( O; @; h  {/ a/ ]
* G- L+ a' J  Z汉尼拔不愧是古典时代首屈一指的名将,他拿出的对策却是中路突前的新月型战阵。汉尼拔在中路部署了2万4千重装步兵,其中高卢步兵和西班牙步兵交错排列。汉尼拔这样安排显然是期望韧性十足的西班牙士兵弥补高卢士兵缺乏耐力的弱点。汉尼拔最可靠的1万利比亚步兵分别部署在中路阵线的两侧,排列成窄正面、大纵深的奇怪阵型。显然在汉尼拔的战役构想中,利比亚步兵将从两侧夹击突破进来的罗马步兵。波利比乌斯记载,整条步兵阵线排列完毕以后,汉尼拔带领中路的高卢和西班牙步兵稳步前进,中央部分的方阵前进最远,两侧各个方阵逐次后置,形成一个新月形。
( y' |- y9 P6 Q6 X6 H' j
  F" `$ e8 h# d% U汉尼拔的战术原则,就是想方设法削弱罗马军团的正面攻击力,然后从侧背寻找破敌机会。此前的特雷比亚战役,汉尼拔诱使罗马军队涉渡冰冷湍急的河流,消耗他们的体力;特拉西米尼战役,汉尼拔巧妙设伏,根本不给罗马军团正面强攻的机会。此战汉尼拔在背风的高坡上布置一个前凸的新月形战阵,这样迫使罗马步兵顶风爬坡进攻,而中路阵线有足够的空间且战且退,最大限度地消耗罗马军团的冲击力,也为两翼骑兵突破敌阵赢得时间。然而为了取得同罗马步兵战阵一样的宽度,汉尼拔不得不削减新月形战阵的厚度。迦太基中路阵线大约只有15行纵深,而且没有二线部队支援,因此将经受严峻考验。
% P6 K; o; F; N4 q' t2 ?2 f
& c: S' M2 f' _2 ?5 i& r. E2 L, J6 W汉尼拔在自己的左翼集中了7,000高卢和西班牙重骑兵,对阵保卢斯率领的罗马右翼2,400骑兵。3,000奴米底亚骑兵出现在右翼,对阵罗马左翼的3,600联盟骑兵。汉尼拔显然将突破点放在左翼,期望占据压倒优势的高卢、西班牙骑兵迅速冲垮罗马右翼骑兵阵线,打开局面。奴米底亚轻骑兵是绝佳的游击部队,并不擅长冲锋陷阵,因此他们的任务是吸引罗马左翼骑兵的注意力,使其无暇他顾。
) v: I4 h) o. E* v& Y" X7 F8 ]% e8 l1 u1 z; u3 |$ l* l
双方花费了几个小时才布阵完毕。坎尼城东北方向的这块不足5平方公里的战场上,聚集了将近13万士兵和16,000匹战马,双方将士都下定决心以死相拼。战场周围的四个营地里,还有上万士兵和不计其数的奴仆、工匠、商贩等等扒着寨墙翘首眺望,都不愿错过这场盛况空前的大决战。# Y: B/ a3 f1 ~' c0 n; Y
7 O9 w5 t3 |8 e# L
1 k; ?6 g( k( g: O* J% w5 h8 A
5. 坎尼战役
/ t4 L1 p7 [7 [0 X, L+ Z5 a$ g3 W$ B/ S  U' V6 m: U
正午时分,罗马大军在一连串嘹亮的号角声中顶风前进。行进中的罗马军团步伐整齐,鸦雀无声。汉尼拔矗立在迦太基中路阵线后面的山坡上,泰然自若地注视着罗马大军步步逼近,他严令部下各就各位,不得轻举妄动。罗马大军很快抵近迦太基阵前数百米,两军部署在前沿的轻步兵很快接战,互射标枪。迦太基轻步兵行列中的数千巴莱尔弹弓兵急速施射,一时弹如飞蝗呼啸而至。罗马两翼的骑兵部队是巴莱尔弹弓兵的重点打击目标,遭受石弹密集攒射,不少战马中弹受伤,队形开始散乱,而坐镇右翼的执政官保卢斯被一枚石弹击中落马,丧失指挥能力。
3 y/ _* P( \5 p3 R5 k, y
+ C) O. r, i5 Q! ^3 c' S汉尼拔看到战机出现,立刻命令两翼骑兵出击。左翼的7千高卢、西班牙重骑兵排列密集队形,冲向敌阵。罗马右翼骑兵不甘示弱,策马迎击。古典时代的骑兵冲锋讲究队形严整、稳步前进,跟中世纪骑兵的高速对冲大相径庭。两军骑兵接敌之前先投掷标枪,然后拔出刀剑,逼近格斗。于是一场激烈残酷的骑兵混战在罗马阵线的右翼爆发。
9 G5 s; M7 \% y7 E# k* I! N
% Y% Y. I& T6 ^
% D  G" K2 L' u9 Y6 n$ |  Z9 p: r: |- @$ _
! I% S/ Y, g; Z+ o1 ^
4 F3 j* R% f) C& i/ c4 U
李维记载:“双方骑兵迎头而上,直至人马挤成一堆动弹不得,士兵相互拉扯扭打,都试图将对手拽落马下。” 波利比乌斯的记载更加栩栩如生:“左翼的高卢、西班牙骑兵同罗马骑兵阵列相撞,接下来的混战非常野蛮,根本见不到骑兵惯常的迂回扯动,双方一旦接敌便扭打到一起,纷纷跳下马来捉对厮杀。罗马骑兵个个视死如归,勇猛拼搏,但迦太基骑兵最终占了上风,在混战中杀死了绝大多数敌人,然后沿河追赶残敌,将他们毫不留情的砍倒。”
- m% Z$ T; }" e% Z
3 G. l* [) k. @9 l( [* u事实上罗马右翼短暂抵抗以后便溃不成军,而且只有排在前列的罗马骑兵参加了战斗。李维记载,整个战役罗马骑兵阵亡1,300人,将近一半逃生,并非波利比乌斯记载的那样“个个视死如归,勇猛拼搏。” 鉴于罗马骑兵绝大多数是贵族出身,自诩国家栋梁、社会精英,这样的表现实在说不过去。
7 p  Z: C* `4 u4 N
9 Q/ m; k$ m  Q' n+ g  J% R" b在罗马左翼,3,000奴米底亚骑兵向3,600联盟骑兵发起攻击。这一侧的地形相对开阔,奴米底亚骑兵装备轻便,机动灵活,可以轻易登上山坡,两面夹击敌军。奴米底亚骑兵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战术,他们以松散队形逼近敌阵,投掷标枪以后迅速后撤,如此循环往复,进退如风,不断施加压力。波利比乌斯记载:“攻击罗马左翼骑兵奴米底亚人,因为其独特战法,没有占到便宜,也没有遭受伤亡。但他们从多个方向不断攻击,吸引对手的注意力,使其无法发挥作用。”
  k( Q$ v) ~& `; Z, @
4 z/ \& s/ j. H/ D  `; ?+ F
5 u5 ]# r7 f' e1 \# v! a8 d
* y" v6 v8 [3 e' x; m$ n这种僵持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迦太基左翼骑兵击溃对手以后仅仅稍作追击,便重新整队,绕过整个罗马战阵的后方,突袭罗马左翼联盟骑兵的侧背。罗马左翼很快崩溃,四散奔逃。大概就是这个时候,执政官瓦罗在50名骑兵的保护下逃离战场。罗马战阵失去了两翼骑兵的掩护,似乎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然而指挥步兵阵列的罗马将帅毫不挂怀,因为罗马军团已经胜利在望。+ x. Z& I5 D6 V4 c) `9 @

0 Y: Z4 e* s  r: t- _0 T' ]两翼骑兵混战的同时,中路的步兵大战也正式打响。两军阵线前沿的轻步兵短暂交火以后迅速后撤,腾出战场。罗马军团继续稳步向前,一直逼近到距离迦太基阵线30米的距离停下来。两军将士近在咫尺互相对视,气氛紧张得让人窒息。突然罗马阵列爆发出惊天动地的战吼,然后位于前排的步兵奋力投掷标枪,数千枝标枪腾空而起,飞向迦太基阵列。高卢、西班牙战时不甘示弱,也投掷标枪还以颜色。高卢人身高臂长,投掷的标枪带着可怖的三棱宽刃枪尖;西班牙步兵投出的标枪多种多样,有铁质标枪Saunion,也有点燃的火标枪Falarica。罗马军团的标枪齐射极具威力,通常能大量杀伤敌阵前排的士兵。然而此战罗马军团的标枪攒射大多落空,因为汉尼拔精心部署的新月形战阵里,只有最靠前的中央方阵承受打击,两侧拖后的其他方阵都在标枪射程以外。
  e0 y* X" e) z  w6 o2 Y) ]
; G" @" H; f! F两轮标枪齐射以后,前排的罗马步兵侧身怒吼冲向敌阵,以盾牌猛撞敌兵。后排的步兵紧跟其后,奋力向前推挤。迦太基中央方阵难以抗拒如此凶狠的冲击,不得不且战且退。罗马步兵拿出招牌格斗姿势,上身伏低,左腿前跨,左手拎起盾牌架在肩上,右手紧握西班牙短剑,猛刺敌兵胸腹部位。高卢武士则左手以窄长的盾牌招架,右手挥舞长剑大力劈砍。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斗,双方前排的士兵只有两条路,要么杀死对手,要么被对手杀死。即使最勇猛善战的士兵,连续搏斗几十分钟以后也会筋疲力尽。受伤倒地的士兵不可能被送下前线,因此不是被踩死,就是失血过多而死。
1 v1 b" T% w% k; X9 a# o" o8 D  M! m; s7 n
迦太基突前的中央方阵步步后退,两侧拖后的方阵陆续接敌,罗马军团推进的阻力越来越大。汉尼拔策马在中路阵线后面来回驰骋,大声呼喊,鼓舞士气。迦太基将领贯彻汉尼拔的战役部署,竭力约束部下保持阵线完整,有条不紊地逐步后退。此刻汉尼拔麾下将士面临最严峻的考验,只要有一个士兵承受不了心理压力转身逃跑,恐慌就可能传遍全军,引发雪崩效应,导致整个阵线的崩溃。罗马将领眼见敌军阵线不支后退,似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不断督促士兵前进,并将后排预备队全部增援中路,企图一鼓作气冲破敌阵。
1 n1 e" k, W9 p5 `, m! h. n1 Z! T
, }& {+ P0 X3 s2 K* i$ \7 E, h, y) e* S* t ) P) [, w5 W2 a! i9 T  d

/ d7 v# S% K  w随着罗马阵线的向心突击越来越强劲,迦太基原本前凸的新月形阵式很快被压缩成一条直线,然后逐渐向后弯曲,形成内凹的新月形。最早接敌的中央方阵遭受惨重伤亡,将士体力已经耗尽,阵型开始瓦解。终于,罗马步兵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冲了出来。汉尼拔手中的预备队只有刚才撤下来的数千轻步兵,他们迎上前去暂时堵住缺口,但突破进来的罗马步兵越来越多,缺乏盔甲防护的轻步兵渐渐抵挡不住。前锋突破敌阵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军,原本秩序井然的罗马战阵到此已经乱成一团,方阵瓦解,战线消失,将校找不到自己的百人队长,百人队长找不到自己的士兵。整个罗马大军汇集成一股巨大的人潮,由本能驱使着涌向突破口,每个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向前冲,向前冲,冲破敌阵就是胜利。2 R& l3 q' Y$ ~" q% T$ x

( G* {, C* v/ F$ B. U6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汉尼拔的战前部署开始发挥奇效。事先安排在两侧的利比亚步兵纵列投入战斗,他们迅速向前移动,占据罗马两翼骑兵先前的阵地,然后集体转向,猛攻罗马大军的两侧。此时的罗马战阵已经完全失去了应变能力,加之部署在侧翼的是战斗力最差的联盟士兵,因此鲜见有组织的抵抗,只有三五成群的士兵被动招架敌军的攻击。与此同时,7千迦太基骑兵击溃罗马左翼以后,运动到罗马大军的背后。这里聚集着从前沿撤下来的15,000轻步兵。他们装备最差,年纪最轻,根本没有抵抗重骑兵冲击的能力。如狼似虎的高卢、西班牙骑兵找到了罗马战阵柔软的腹部,他们挥舞长剑弯刀径直冲进罗马轻步兵行列中间,策马践踏,左右砍杀。& t7 y8 e! t$ S6 s

* ^( r/ `* M; S. F; f4 u, P: ~这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在罗马大军中引起普遍的混乱和恐慌,向前的冲击势头顿时衰竭。迦太基中路阵线趁机合拢缺口,反守为攻。罗马大军四面受敌,随着敌军步步进逼,罗马人的空间越来越小,最后士兵们摩肩接踵,挤得水泄不通,个个连短剑都已经举不起来。史无前例的一支罗马大军,成了七万头待宰的羔羊;古典时代最引人瞩目的大决战,已经演变成一场屠杀。
. D' `7 J2 [# J7 I% O; t
$ s. L6 z0 h; r+ x. Y 2 u7 M; W( Y" W7 p# h
6 |% N6 ]; ?* \6 B: K( N0 T
这场屠杀持续了几个小时。迦太基大军经过苦战,也已经精疲力竭,士兵的盾牌和战袍上血迹斑斑,挥舞刀剑有气无力,真是杀人杀到手软。汉尼拔的包围圈拉得太大,将士体力不支,罗马官兵垂死挣扎,冲开多处缺口,陆续有数万人夺路而逃,却遭到外围的奴米底亚骑兵四面追杀,幸存者逃进罗马大营。绝大多数官兵选择死战到底,挥洒一腔热血,忠实履行了战前的誓言。
. Q, F6 h2 `' w8 Z) R  `! t8 |& c8 T4 \1 L, C3 ~
傍晚时分,一切都结束了。在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战场上,横尸五万余具。虽然时隔两千多年,李维记载中的血腥气依然扑鼻而来:“那里躺着成千上万的罗马官兵,人马的尸体相互叠压,是时运将他们的归宿安排在一起。堆积如山的尸体中间偶尔可见血淋淋的身影颤颤巍巍站立起来,那是在战斗中受伤昏迷的士兵,凌晨的冷风刺激了他们的伤口,剧痛让他们苏醒,但他们很快便被掳掠财物的敌兵随手砍倒。还有一些倒卧在血泊中的罗马人依然活着,他们的肌腱和脚筋被敌兵砍断,一些人竭力伸着脖子,袒露咽喉,祈求征服者将他们剩下的血放干;另一些人则挣扎着在地上刨坑,然后将头埋进坑里,试图闷死自己。” . d  J% k7 H4 `

8 U; K4 l/ J+ S! N& Y  Q坎尼战役是西方军事史最辉煌的一次歼灭战。罗马参战部队八个军团,总共阵亡步兵45,000人,骑兵2,700人;被俘官兵19,300人,其中在战场上被俘4,500人,2,000人冲破包围圈逃到坎尼城被俘,另外两个罗马大营的12,800守军次日全部投降。八万余人的罗马大军,只有14,550人成功逃脱汉尼拔的包围圈和奴米底亚骑兵的追杀。此役罗马贵族的精英几乎凋零殆尽。现任执政官保卢斯、前任执政官塞维利乌斯、前任骑兵统帅米努西乌斯都力战身亡;参战的48名罗马将校(Military Tribune)阵亡29人;战役以后,300个席位的罗马元老院出现166个空缺。李维记载了触目惊心的一幕:汉尼拔的弟弟马戈奉命返回迦太基,向元老院述职。他的随从抬进一个大筐,将罗马阵亡贵族的数千枚金戒指如同泼水一般倾倒在迦太基元老院大厅中央。, [7 c; X( y# ^: H! A

3 U& y& D9 [: N" |根据波利比乌斯记载,汉尼拔损失4,000高卢士兵,1,500西班牙和利比亚士兵,以及200骑兵。李维则记载汉尼拔大军阵亡总数高达8,000人。作为战胜一方,汉尼拔大军的损失相当惊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战斗的血腥残酷。
4 u* k& y. n# I1 i! k' X% M2 k% z% j+ O
坎尼战役作为千古不朽的传奇载入史册。历代史学家评价此战时毫不吝惜溢美之词。道奇赞叹道:“坎尼战役无疑是战争艺术的巅峰之作,整个军事史上无出其右,只有少数战例能够与之比肩。”杜兰特(Will Durant)认为:“坎尼战役是将道的最高体现,历史上再也无人超越,为以后两千年的军事战术指明了方向。”
; V2 b$ m9 R7 v+ R
6 Q! C) S/ Q  B0 j1 z0 }坎尼战役也成为后世无数将领研究效仿的成功模式。1905年,德军总参谋长施利芬元帅认为,处于强敌重重包围的德国,必须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而打开胜利之门的钥匙便藏在坎尼之战的记载中。施利芬撰写了一个战史研究系列阐述他的战术思想,书名便叫《坎尼》。同年,施利芬以坎尼战役为样本制定了著名的“施利芬计划”。一战爆发以后,该计划几乎为德国赢得了西线战事的胜利。
3 w8 D' z1 E7 q) Y! ^7 Q  x
  m. C/ A( q  s" {9 a+ K艾森豪威尔一言以蔽之:“每一个陆战指挥官在条件许可下,都追求歼灭战,渴望在现代战场上重演坎尼战役。”
' [! r/ W; }3 [) R6 Q2 x2 @, }' t3 a3 E# A3 u0 K6 M5 h

* U; A+ Z. l8 }, ]! G, ?6. 罗马国殇
6 ^5 N0 c0 R+ P% ~$ ^0 \( |
2 @+ ?* B+ H7 u) b' D: Y+ @坎尼战役次日,汉尼拔收拢部属,打扫战场,清点战俘。迦太基士兵埋葬了自己的战友,将罗马人的尸体弃之荒野。此后的几天,罗马残兵渐渐在坎尼周边的几个城镇汇集,大约有数千人逃到加努西奥(Canusium),其中便有年仅20岁的西庇阿。这是罗马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许多人惶惶不可终日,对罗马的前途丧失了信心。一个叫凯西利乌斯(Lucius Caecilius Metellus)的贵族密谋兵变,打算带一批人远走高飞,逃到埃及或塞琉古充当雇佣军。西庇阿得知以后果断扑灭兵变阴谋,他冲进密谋者的房间,手持短剑逼迫密谋者诅咒发誓,绝不抛弃祖国。不久执政官瓦罗兼程赶到加努西奥接过统帅权,稳定了军心。0 P7 f, W" d. u7 Z+ F
7 c& X3 k6 j6 J- f" ^: W8 S- D
坎尼惨败的消息传到罗马城不久,来自北方的噩耗接踵而来。司法官波斯图米乌斯(Postumius)统帅的两个罗马军团在波河前线遭到高卢人伏击,全军覆没。波斯图米乌斯战败身亡,头颅被制作成饮酒的容器,供高卢酋长享用。短短几个月间,十个军团灰飞烟灭,罗马共和国面临灭顶之灾。5 c3 }6 l- `" U

7 z9 z- ?/ Y  z$ Y, R3 l% B8 S李维感慨道:“虽然罗马城安然无恙,但焦急和恐慌的气氛遍布全城,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我不打算详加描述,也不愿纠缠于细节而淡化局势。去年在特拉西米尼丧失一位执政官和一支罗马大军以后,这一次不是雪上加霜,而是几个灾难同时降临。根据前方战报,两位执政官以及两支罗马大军覆灭;已经没有一座罗马军营、一位罗马将领、一个罗马士兵依然存在;整个意大利袒露在汉尼拔的铁蹄之下。还没有哪一个民族遭受这样沉重的打击以后依然能够屹立不倒。”
1 A9 u6 s! E0 s1 k3 W; Z2 q; Q6 u
李维记载,战役以后迦太基众将向汉尼拔表示祝贺,骑兵将领马哈巴尔(Maharbal)主动请缨,愿意立刻率领数千骑兵奔袭罗马城,保证五天之内饮马朱庇特神庙。汉尼拔赞扬了马哈巴尔的勇气,但表示需要时间考虑下一步举措。马哈巴尔叹道:“天神果然不会在一个人身上集中所有的优点。汉尼拔,你知道如何赢得一场胜利,却不知道如何利用这场胜利。” 李维随即大发感慨,认为这一刻的耽搁挽救了罗马城和整个国家。
4 g4 _: R2 Z/ B- L' V/ Z
/ W4 Y7 U" h9 \/ C- Y汉尼拔在坎尼战役之后是否应该进军罗马,成了几百年来西方史家争论不休的话题。英国二战名将蒙哥马利元帅就赞同李维的观点。然而近年来西方学界大多持反对看法,认为汉尼拔进军罗马根本徒劳无功。
  @( K! ?% |$ c* Z5 |
/ M/ }2 k2 k6 W. Q/ V首先,罗马绝非没有一兵一卒可用。正规部队方面,罗马城内已有两个卫戍军团,兵力一万人;罗马西南24公里的奥斯蒂亚海港(Ostia),有司法官马克卢斯统帅的海军一万余人。道奇估算,如果罗马动员城内的退役老兵和解放奴隶,可以立刻集结两万人。这样在短时间内罗马可以部署4万军队,虽然不足以同汉尼拔野战,但据城坚守绰绰有余。; g* D/ z" ?3 K- i. h8 \" @

/ c" H$ s' N: i% U其次,马哈巴尔“五天之内饮马朱庇特神庙”的豪言壮语,显然是一厢情愿。坎尼距离罗马400公里,即使数千骑兵能够在五天之内赶到罗马,面对坚城也不可能有所作为。汉尼拔的大部队苦战之后精疲力尽,至少需要修整一个星期,然后强行军赶到罗马至少需要两个星期,这样罗马有充足的时间整军备战。汉尼拔军队的攻城能力一向有限,几年前围攻萨贡托八个月才拿下。倘若汉尼拔大军顿兵罗马城下八个月,肯定要闹粮荒。
0 p3 i. r, u9 L3 t* [' O
& Q2 i0 Y$ S- W坎尼战役以后,汉尼拔照例释放盟邦战俘,对8千罗马战俘的态度也相当温和。汉尼拔接见战俘代表商定赎金价码,然后派遣部将加泰罗(Carthalo)出使罗马,并挑选10名罗马战俘跟随。汉尼拔此举表明,他显然认为罗马元老院准备停战议和了。按照古典时代的标准,汉尼拔已经赢得了战争。过去的两年里,汉尼拔纵横意大利所向披靡,发动三大战役歼灭十万罗马军队,这相当于罗马及其盟邦青壮年男性人口的15%。超过半数的元老院成员阵亡或被俘,罗马统治阶级因此元气大伤。汉尼拔向罗马人证明了他无法撼动的军事优势,这场战争继续下去毫无意义。罗马人已经战败了,他们如果还有理智的话,应该能意识到这一点。5 X8 |7 r0 K  u# J0 `# P, i
1 X4 v/ a- O. ^) Q3 C8 w; ]
然而罗马元老院拒绝接见加泰罗,派遣信使告诉他不得入城。这种毫无商量余地的强硬立场让汉尼拔感到震惊。为了坚定罗马人的抵抗意志,元老院经过投票以微弱多数通过决议,国家不会出资赎回坎尼战役的罗马战俘,并禁止罗马公民私下赎回自己的亲友。坎尼残兵一万多人编成两个军团,奉命驻守西西里,直到战争结束才允许复员。汉尼拔粮草不济,无法长期收容8千罗马战俘,于是将大部分战俘卖给奴隶贩子,剩下的全部屠杀。& h% M* k2 m2 f( E' L8 d. Z) r

" F$ g0 L8 {1 G% k" q罗马很快从惨败的阴影里走出来,开始一场救国图存的全民运动。元老院认为屡次战败的原因,是失去了神灵的眷顾。两位维斯塔神庙的圣女祭司与人私通,违背了贞洁的誓言,遭到活埋严惩,她们的情人被鞭打而死。为了重新赢得神灵的青睐,罗马人将一对希腊青年男女和一队高卢青年男女活埋祭神,这是罗马历史上最后一次采用活人牺牲。元老院甚至派遣皮克托(Fabius Pictor)前往希腊德尔菲求见预言家,请教罗马是否能够挺过这场劫难。
3 K, j. U/ b; q* n
) E, f6 F+ J. n; s为了重建罗马武装力量,元老院下令征召17岁以上的公民,并派遣使者到意大利各地,要求罗马盟邦依照条约提供壮丁。国难当头之际,元老院打破常规,首先降低财产标准,使穷人也能报效国家。在罗马城内就征得两万余人,编为4个军团。其次,元老院呼吁城中的奴隶志愿参军,由国家出钱为他们赎身,许诺退役以后授予他们罗马公民权。共有8千奴隶响应号召,编成2个军团。元老院还从监狱里募集了6千犯人,以免除债务和刑期为条件说服他们入伍参战。武器装备异常短缺,元老院下令动用国家仓库里积压多年的异族战利品,并派人到各地神庙去收集雕像身上的盔甲和武器。新编成的罗马军团装备千奇百怪,6千赦免罪犯组成的部队,居然手持清一色的高卢兵器。" Y& Z  S1 Y9 E, a# L/ l  k

1 t' K: A1 @+ e6 d5 h幸存的执政官瓦罗应召返回罗马,受到元老院和社会各界代表的热烈欢迎。罗马人赞扬他“没有对共和国绝望”,在战役失败以后收拢部队,收拾残局,决不服输,也没有同敌人和谈。至于瓦罗对战役失败是否负有责任,是否临阵脱逃,元老院只字不提,表现出异常恢弘的器量。鉴于形势的紧迫,罗马元老院再次任命一位独裁者总揽全局,此人名叫佩拉(Marcus Junius Pera),曾经出任过一届执政官,一届监察官。坎尼战役以后三个月,佩拉便率领25,000大军离开罗马城,赶赴前线同汉尼拔对峙。
! `( i4 F# d* P; M" b' q  \$ W1 b/ X- k) C9 A* u% h
罗马人民在元老院的领导下,经历坎尼这样的灾难以后,依然顽强不屈,死战到底,是罗马无数后人最引以为豪的精神遗产。罗马人的坚韧不拔显然让汉尼拔大失所望,但仅此而已。不久意大利南部大多数城邦相继易帜,汉尼拔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从此结束了流寇的生活。北方的高卢部落遥相呼应,频频施加压力。罗马被迫两线作战,战略态势异常严峻。汉尼拔成竹在胸,坚信罗马人的意志力迟早会被压垮,战争的胜利指日可待。$ R$ f7 v8 l2 m9 t* C, D5 e
8 O. w! F! c2 G8 m
此时年仅31岁的汉尼拔没有料到,坎尼战役会是他军事生涯的最后辉煌。
% Z9 J. B3 x1 [' `" N9 ]5 i* s
4 I8 D9 Z7 E( H( k9 w/ m

  ^& a% \1 I' X: u: r7 n
, \  \4 l$ \  Z
4 g- [) `! G7 X& z; \8 h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5 捐资 +2 学识 +1 收起 理由
煮酒正熟 + 5 + 2 + 1 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3-1 00:08
  • 签到天数: 2397 天

    [LV.Master]无

    沙发
    发表于 2011-9-15 10:34:59 | 只看该作者
    从亚历山大、到汉尼拔,再到小西皮阿,其胜利都是一个路数:用骑兵驱散对方的骑兵,然后包围并攻击对方步兵大阵的侧翼。。。
    & f; B5 m( l. i, W* S) z) F4 u* _' F+ V: `
    胜利就在于谁的骑兵能坚持住。。。 步兵的作用,要么当砧板,要么当鱼肉。。。 8 j- b* ?# G) H+ E; E$ I' ?
    , {* g. p8 }7 l
    坎尼会战中罗马军团的表现,无论步兵还是骑兵,都大失水准。。。 匆忙间组建的部队就是不行。。。
    # q2 \4 t, S1 p0 F

    点评

    步兵感觉就是拖时间的,让骑兵有充分的时间pk,然后看谁胜出……  发表于 2011-9-15 14:52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10:46:06 | 只看该作者
    MacArthur 发表于 2011-9-15 10:34 ( b9 b* K  Q8 C6 S. A
    从亚历山大、到汉尼拔,再到小西皮阿,其胜利都是一个路数:用骑兵驱散对方的骑兵,然后包围并攻击对方步兵 ...
      B4 N; J; g/ L) R( e; v
    坎尼战役罗马军队的表现算是中规中矩,这个战果体现了汉尼拔的指挥艺术。他整个排兵布阵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就是消耗罗马战阵的冲击力。他占据上风向和高地,让罗马军队迎风爬坡进攻,然后排出一个弹性十足的新月形战阵,且战且退,目的还是消耗罗马军队的体力。对于罗马方面来说,两翼骑兵的溃散早在将领意料当中,他们只期望两翼能抵挡一阵子,争取时间让中路步兵解决战斗,未曾想骑兵表现如此拙劣。古典时代的阵战,两翼被包抄以后基本就败局已定,唯一的例外大概是亚历山大的高加米拉战役,但也是非常侥幸。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3-1 00:08
  • 签到天数: 2397 天

    [LV.Master]无

    地板
    发表于 2011-9-15 11:02:37 | 只看该作者
    史鉴 发表于 2011-9-14 22:46 ) t) r5 J, z* D% w% M& Z6 `% H
    坎尼战役罗马军队的表现算是中规中矩,这个战果体现了汉尼拔的指挥艺术。他整个排兵布阵带有很强的目的性 ...
    % Z& d. {9 F9 ?5 f  `, p4 Q' @
    罗马步兵中央集团如果突击力强劲的话,早就应该击溃并歼灭迦太基中央阵才是。。。
    . Z! [: M8 x$ Y( }+ X2 d! ~) G1 s4 N" B. i4 Q- A" O% P
    从最后的四面包围型来看,中央集团对面尚有相当阻力,迦太基部队真的是按计划且战且退吗?我很怀疑。。。 估计汉尼拔就没打算让他们往后退 --- 但是也很现实地估计到了在罗马军队的冲击下,他们能后退多远。。。
    " g' b  y5 b, C$ u
    ! n6 _* _+ x- @1 \! @# G$ ~迦太基阵线能支撑到最后时刻,固然有汉尼拔后来投入的轻步兵,但是罗马步兵突击不力也是很明显的,他们的推进并非是踩着敌人的尸体,更多像是一场相扑角力,只是把敌人“推”了回去。。。
    : w( O% L' Q* k! {5 L0 V" F5 w3 K' k* O! g) F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骑兵的迅速溃败,和步兵的久攻不克,一起成就了敌人的不世武功,哪一个多努力一把,也不至于被挤成一个大肉丸子。。。 # S" {: {4 v! l! w7 j4 w9 O' _  K
    * f; B' ~% Z4 `) C  b, f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1-9-16 08:39:49 | 只看该作者
    MacArthur 发表于 2011-9-15 11:02 ) C& l6 l! c/ Z& H  [
    罗马步兵中央集团如果突击力强劲的话,早就应该击溃并歼灭迦太基中央阵才是。。。
    # t% L6 P" a2 @6 ]6 S0 u8 B. c
    8 Y) P  v- D/ e: W/ V从最后的四面包围型 ...

    ; V, Z1 {2 H/ M. x. o汉尼拔的阵亡高达五千多,绝大多数是战阵中央的高卢士兵,证明了罗马军团绞肉机一般的正面攻击力。罗马军队的三线战阵是可以前后调换的,这场战役里估计不太可能,前排士兵不战死后排士兵就无法接敌,而冷兵器时代的士兵只有连续作战二十分钟的体力,所以到后来就变成相扑角力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1-9-17 06:38:09 | 只看该作者
    感觉汉尼拔在战略上一直就没有犯大的错误, 却依旧挡不住上升期的罗马屡败屡战. 他的胜利给罗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却没有打断罗马的脊梁, 反而逼着罗马不断的强大自己, 难怪罗马在越过这个强敌后就不可一世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09:53:15 | 只看该作者
    丁丁 发表于 2011-9-17 06:38 * o  i1 T% h1 W9 C& k
    感觉汉尼拔在战略上一直就没有犯大的错误, 却依旧挡不住上升期的罗马屡败屡战. 他的胜利给罗马带来了巨大的 ...

    2 _' s+ R4 w( G9 X! ~' ?( ~7 v0 h所以说是汉尼拔战争造就了罗马的地中海霸权。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23 17:02
  • 签到天数: 529 天

    [LV.9]渡劫

    8#
    发表于 2011-10-3 13:09:06 | 只看该作者
    描写非常精彩!
    ; Z! O) K( h6 G# l两军对阵示意图很直观。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516 天

    [LV.9]渡劫

    9#
    发表于 2011-10-7 22:25:50 | 只看该作者
    1 Q. d. M3 }9 g: {& A

    & F  q  y- k8 h# y1 Q" k6 q) g即使是汉尼拔如此的雄才伟略,击溃八个罗马军团和半数元老院成员之后,依然未能征服罗马城,而是选择默默绕过...  百多年后,斯巴达克斯大军也面临了这样的无奈选择。   数月前在罗马城内徜徉,实在想象不出这个城市曾经具有如此大的韧劲和反击力。9 _2 y5 Q& v* [7 C; r% Q
      O  r$ s. h% a# z/ N! \# y  d

    2 B. T. t1 Z% C$ H: Q, T+ D' [很想知道,当汉尼拔大军擦过罗马城南下的时候,汉尼拔是何心情?   罗马城内是何心情?
    , L) R- q% y1 a$ [  W  j- M4 N, p* x9 z

    点评

    中国真是比罗马历害,打跑的两个民族匈奴与突厥都建立了强大的帝国,如果不是后面采用自我阉割的新儒学,也不会灭亡。程朱是蒙古人的恩人  发表于 2012-10-23 23:06
    汉尼拔心想:看你们能撑到什么时候。罗马人心想:我们不战不和不投降,看你怎么办。  发表于 2011-10-10 00:27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22-6-19 00:00
  • 签到天数: 2264 天

    [LV.Master]无

    10#
    发表于 2011-10-7 22:46:46 | 只看该作者
    老票 发表于 2011-10-7 22:25 $ T) T7 Y6 P3 w% S
    即使是汉尼拔如此的雄才伟略,击溃八个罗马军团和半数元老院成员之后,依然未能征 ...
    6 L- c, [5 P8 M3 I  W  Y1 u& S" I
    罗马城是两坚:坚城,加上坚定不移和众志成城。$ H* E5 v6 z- M. r
    在两坚之下,任何对手也只有默默离开
    2 b; D( D9 E0 }6 g8 ~8 H) o
    4 s! J1 V5 s: x1 s- [罗马共和国在那个时期的民众基础是无可比拟的强大,这是坚定不移和众志成城的基础。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3-1 00:08
  • 签到天数: 2397 天

    [LV.Master]无

    11#
    发表于 2011-10-7 22:58: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acArthur 于 2011-10-7 10:58 编辑
    * a+ Y+ q5 {: v, ]$ d+ M' e4 \( f
    老票 发表于 2011-10-7 10:25
    & v7 `( S1 ~2 @# g- j- F数月前在罗马城内徜徉,实在想象不出这个城市曾经具有如此大的韧劲和反击力
    $ ]7 C* A" ]- e9 W1 b; M8 P

    2 c- k' [- X9 t6 t& l1 e6 a如果得知两千年之后意大利军队变成了“鱼腩部队”的代名词,估计汉尼拔和西皮阿会气得双双在坟墓里打滚。。。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516 天

    [LV.9]渡劫

    12#
    发表于 2011-10-8 00:04:27 | 只看该作者
    MacArthur 发表于 2011-10-7 22:58
    : T$ u8 n0 {/ g如果得知两千年之后意大利军队变成了“鱼腩部队”的代名词,估计汉尼拔和西皮阿会气得双双在坟墓里打滚。 ...

    . W$ J# t+ D/ m3 L呵呵,在帕拉迪诺丘留恋的时候,也曾想到这一节。  罗马文化,从这座小丘开始,也从这里结束...2 R/ A. s" i( r( A" s5 p

    1 f% V. R' J/ k. ]% U3 S" B) d3 W6 }) k/ W( W2 Y

    * e6 `, n" b. R/ r0 P: ?
    # M& P5 {$ X+ q这是罗马帝国最鼎盛的时期,地中海完全变成内海,此图刻于帕拉迪诺丘的外墙上,曾经的辉煌...1 i+ z  G- Y: r% [
    + F( |" ]6 U8 z7 j, j/ ]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516 天

    [LV.9]渡劫

    13#
    发表于 2011-10-8 00:06:14 | 只看该作者
    煮酒正熟 发表于 2011-10-7 22:46
    9 n. \  V" j) p1 D罗马城是两坚:坚城,加上坚定不移和众志成城。
    # j! j2 H  M. y7 {- t9 ~在两坚之下,任何对手也只有默默离开

      g( ~# f7 L4 q6 ^嗯,历史不存在如果...
    , l+ }# y, R. z3 [2 s2 d
    + W4 D* v+ J  x$ c, E2 m. L1 y
    2 C/ D1 C( H8 o- Z1 o6 v$ T+ e如果穿越回去,老酒成为汉尼拔,你该如何施展?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22-6-19 00:00
  • 签到天数: 2264 天

    [LV.Master]无

    14#
    发表于 2011-10-8 01:12:18 | 只看该作者
    老票 发表于 2011-10-8 00:06
    " F, k; i) Z) W; C' k$ a嗯,历史不存在如果...
    & g0 H, \: t; v! _
    呵呵,俺能有啥办法?彼时罗马气数太盛,迦太基的社会结构和权力中心却存在致命缺陷,即使罗马晚几年才出现西庇阿这样的军事家,只要坚持下去,汉尼拔一样没戏。
    5 c3 N* H6 E! @; K$ X+ S: s
      b2 v- @  h* V2 _3 Y& O2 r- E! `* e汉尼拔不仅仅是军事家,他也是战略家。他在意大利所施行的一系列分化瓦解意大利人以最大限度地孤立罗马人的战略举措,都很高明。他已经做得够好了。
    ( C& C; E! L5 _9 _5 s$ ~) E& [  z$ ~& z5 w$ Z4 L* R  [( \. i
    俺觉得吧,其实我们不该叹息汉尼拔没能彻底摧毁罗马共和国,而应该首先感到很奇怪:迦太基怎么居然出了汉尼拔这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1 X; N" M' y3 H9 w1 F% J" H4 D" U9 p& |) f# i, W% r
    反观罗马,出现个把西庇阿,不算是小概率事件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516 天

    [LV.9]渡劫

    15#
    发表于 2011-10-8 01:28:44 | 只看该作者
    煮酒正熟 发表于 2011-10-8 01:12
    : C+ q/ `% T, }# B2 F0 R% ^呵呵,俺能有啥办法?彼时罗马气数太盛,迦太基的社会结构和权力中心却存在致命缺陷,即使罗马晚几年才出 ...

    * c, s. P0 L( f: Z, G俺的想法很简单:
    . C  j4 B! s# I6 ^- q# G  i/ s* J
    % y- ?& \; |- ?$ I. g, P: D1、汉尼拔巩固西班牙,征服全高卢;8 W8 L' q# v8 c
    2、策反意大利北部诸城邦,许诺瓜分罗马;
    ( S8 c* B& r2 f: z8 v) j; D. O" |: O9 G* y3、在马赛建立强大海军,作为和迦太基总部的互为犄角;培植罗马军中被俘贵族子弟,作为未来傀儡政权和政治分裂种子;) s  n; k0 w) |, D% v
    4、海陆同时进军,左翼陆军进逼皮亚琴察,右翼海军进逼西西里并绕道攻击塔兰托,迫使罗马12个军团8个北上,4个南下; 后勤物资和人员输送全部由海路供应...3 ]! g% p, K7 {) ?
    5、策划从马赛到罗马海岸线附近的海路运输登陆,同时召集北路陆军和南路海军,三路大军会师罗马城下;5 i1 s( B, z0 Z# K- u" g. W# v
    6、扶持傀儡政权登基...  一年后鸩杀傀儡政权代言人,自立为罗马总督;
    8 A& [* y$ u3 {% f7、回师迦太基,推翻旧政权,自立为迦太基之王;
    9 M: V% m0 ?! Z3 g, P0 R8、统一全欧洲,被公推为欧罗巴之王...
    3 N5 w+ y: q0 G' M" R
    ( B9 f$ k2 d) H# x7 X神马塞琉古王国、托勒密王朝...统统是浮云...2 V3 t; s4 d, ?  H$ M) L% Y' w

    $ s5 N* ^3 C& U1 c" p7 F
    5 Q8 ~2 P) l) M* n. s" c- _

    点评

    嘿嘿,无非是读了史鉴兄好文,在此顺便YY而已...我的方略,恐怕需要根据地面积大于罗马三倍还不止...太理想化了  发表于 2011-10-8 01:35
    票票还是你牛。也够阴够狠,哈哈  发表于 2011-10-8 01:31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3-8-11 15:34:05 | 只看该作者
    有一点不太明白。按照文中显示的地图。罗马的主军营和汉尼拔的第二军营都在奥菲杜斯河西岸。如果说瓦罗为求遏制迦太基骑兵的优势渡河列阵,那么汉尼拔为何也渡河列阵?
      l" P5 h& _3 s) z2 L
    $ u7 C2 z: H- E: s! q/ v* ]; c6 G1 }如果是古代中国将军,他可以有很多选择,主要的几个如下:) M3 v" t: P8 n# ]
    1. 在罗马军渡河时从河两岸发动袭击,击其半渡。
    ' J$ n, x0 G  I" J2. 在罗马军渡河时袭击罗马军的主营。
    0 W& d' k( T; ?' R3. 等罗马军渡河后,佯动攻击罗马军主营,然后围点打援等罗马军主力回援渡河时击其半渡。
    7 g/ ~; Y: y, H% L( D" o
    ' f7 R" y: y  t1 B6 N, W* f但汉尼拔偏偏选择渡河迎战。而有意思的是罗马人也没有击其半渡的意思。% P; |: G& q5 I
    1 P# l/ Z) T3 W; q
    两边打仗是不是都太宋襄公了一点?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3-8-11 18:00:05 | 只看该作者
    顶,走在初中生的大路上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8 18:55 , Processed in 0.055963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