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522|回复: 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 库尔班江:我对新疆的理解很灰暗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 05:17: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草蜢 于 2014-5-2 05:35 编辑

库尔班江·赛买提:一个维吾尔人的家庭史


引言:现在新疆很多人对于宗教的理解和解释,是跟《古兰经》中不一样的,变异得很可怕,越来越狭隘。

口述/库尔班江·赛买提 采访整理/张弛

推荐语:《凤凰周刊》2014年第12期(总第505期)封面故事《一个维吾尔人的家庭史》,通过一个传统和田维吾尔族家庭30多年来在和田、内地的经历和感受,试图令读者更多地了解维吾尔族人的经历和内心。
上世纪80年代起,库尔班江的父亲做玉石生意,走出新疆,频繁进入内地。独特的经历和开阔的视野改变了他对教育、宗教、民族的观念,亦影响了四个子女此后的人生轨迹。

深受父亲影响的长子库尔班江同样来往于口内各地与和田。他在内地的经历代表了大多数维吾尔人在内地的境遇,而他对故乡和田的独特观察,对宗教、保守主义不断挤压世俗社会的深深忧虑,则为读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理解新疆维吾尔族世界的窗口。


维吾尔族在国外的很多,在中亚、德国、法国,都能见到维吾尔族人。出去看看很好,人的心胸和包容会变得不一样。


现在很多新疆人对于土耳其的认知是不全面的,很多从土耳其回来的人,没有说实话,他们只选择了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只字不提其他的。很多人过于强调土耳其的伊斯兰元素,把它弄到一个很神的地步,不想想为什么土耳其能发展到现在。除了旅游,土耳其有什么?土耳其发展到现在,就是凭借一个世俗化,各种文化的交融。土耳其文化的包容性很强,位于亚欧之间,欧亚文化都有,它的伊斯兰已经很世俗化,只要是好的东西就会吸收,没有排斥。


土耳其,我觉得去旅游、做生意可以,在那里生活还是算了。土耳其人视维吾尔族人为兄弟,但不是那种亲兄弟,是不太平等的那种关系,他们是高高在上的,“弟弟你受委屈了,哥哥在”。是那种“我是你的大哥,靠着我”的感觉,但实际上对我们没有任何帮助,我很不习惯。


在土耳其参加一个摄影展,要填表,我说来自中国,QIN(土耳其语里中国叫QIN),就是CHINA,他看我一眼,用土耳其语问,哪里?我说,QIN,新疆。然后他忽然站起来,抱着我,好像我是特别受委屈的一个人,我就愣住了。他说,我知道,你们过得很不容易。当时我就很不高兴,我说谁跟你们说我过得不容易,我是过得好,今天才能来到这个地方,过得不好我能到得了土耳其吗?他说,我听说是。


我说,你去过新疆吗?没有。那你一定要去新疆看看。聊完,吃点心,他指着点心得意地问,你们那边有没有这种点心?我说,这种点心,我们家里时时刻刻放着,不是像这样放在店里面。他问,你们喝茶吗?我说,我们维吾尔族很好客,一定会给客人泡茶,而且我们的桌子,比你们这个桌子大得多。新疆也有穷人,但还没有到吃不上点心的地步。所以,你一定要去新疆看看。


我很欣赏土耳其文化中的理解与包容,好的东西我们要吸收,吸收以后才会有新的发展。我觉得,极端的宗教主义者没有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也走不远。新疆生活着这么多民族,没有这种包容、理解与互相尊重,永远不可能有发展。

现在新疆很多人对于宗教的理解和解释,是跟《古兰经》中不一样的,变异得很可怕,越来越狭隘。这次去乌鲁木齐、喀什,我拍的一些照片,很多人说,为什么P(图像处理)得那么厉害,颜色太暗了。我说,这就是我看到的颜色,我感受到的,不是我非要压抑得这么狠。本来正常的照片,中间应该有一个过渡的灰色,这个灰要调成黑白之间平衡的东西,现在这个平衡的东西没有了。


这就是我想表达的。在新疆的大部分人,现在已经失去了这个平衡点,他是往更黑的方向走。大面积的黑,小面积的白,黑与白的平衡已经失衡了,所以看起来会很压抑。



很多人对于宗教的认识出现了问题。本来应该是往前走的,但现在新疆却是往后撤,这是挺可怕的一件事。说是“回到《古兰经》”中去,也不是真正回到《古兰经》,他根本没有理解,政府又没有很好的引导,几方面因素一挤压,宗教与世俗失去平衡,变得越来越极端。

2014年春节期间,我们举办过一个土耳其明星的演唱会,就有一堆维吾尔族人骂。骂的原因之一,是从宗教角度说我们唱歌跳舞就是异教徒,很多话特别难听。


“万万没想到,我一直很尊敬的库尔班江大哥,这次当了土耳其人的走狗,跟在别人后面,等着别人给他一口馕吃。”


连土耳其都骂,这件事真的太可怕了。要知道,原来的年轻人,是很喜欢土耳其的,觉得有亲切感。才几年的时间,人们的思想就变得越来越狭隘了,即使是土耳其的世俗文化,也容忍不了了。他们这是要把新疆引向阿富汗那条路。

(全文详见《凤凰周刊》第505期封面故事《一个维吾尔人的家庭史》)


草蜢注: 俺查了一下, 知道这位库尔班江是谁了。 他参与拍摄的《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是一部不错的纪录片,草蜢推荐。 他还参加过《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工作。

评分

参与人数 9爱元 +31 收起 理由
苏鲁锭 + 4 谢谢分享
无漏 + 2 谢谢分享
逆天废柴 + 2 谢谢分享
martian + 2 谢谢分享
燕庐敕 + 4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8-2-25 20:16
  • 签到天数: 128 天

    [LV.7]分神

    48#
    发表于 2014-7-28 21:42:31 | 只看该作者
    方解石 发表于 2014-5-2 20:36
    你会和你的邻居、朋友甚至亲人冲突吗???会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吗?

    如果不会的话,为什么相信贴了个民族 ...

    从长远来看,我对汉文化的包容和亲和力是有信心的,历史上多少民族和文化,最终汇入汉文化的洪流之中,汉文化也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其实是一个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不断发展变化的活的有机体,象二胡、西瓜什么的,我相信还有不少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一些文化和生活方式,难道没有其他民族的贡献?那胡服骑射为什么大家都说好呢
    现在,有不少人认为汉文化和维、藏文化之间有鸿沟,但人不是拥有比大海还宽广的胸怀么。而且宽广的胸怀不等于绥靖,和谐不等于妥协,我相信太祖所言“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但我始终相信,在历史长河之中,我们最终能汇聚到一起来。

    点评

    给力: 5.0 涨姿势: 5.0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4-7-28 22:57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
    发表于 2014-5-4 14:09:45 | 只看该作者
    20万名干部下基层,与前美军驻伊拉克最高指挥官彼得雷乌斯所编《美军平叛战地手册》中的一条指导思想:平叛兵力:叛乱地区居民数量≥20:1000。或不仅仅只是巧合吧……

    http://www.sbanzu.com/topicdisplay.asp?TopicID=4136111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4 收起 理由
    农民家的狗 + 4 涨姿势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4-20 00:14
  • 签到天数: 15 天

    [LV.4]金丹

    46#
    发表于 2014-5-4 13:22:24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 发表于 2014-5-4 12:19
    看来就算真正生活在那里的汉族,也压根就不相信民族和谐啊。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或者说根本就不是一个答“是”或者“否”的问题,因为维族有1000万人,其中又分为了很多地域不同的维族,他们对待民族团结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7-2-21 00:06
  • 签到天数: 23 天

    [LV.4]金丹

    45#
    发表于 2014-5-4 12:38:36 | 只看该作者
    身份证标民族是最应该取消的地方。
  • TA的每日心情

    2016-7-29 01:48
  • 签到天数: 205 天

    [LV.7]分神

    44#
    发表于 2014-5-4 12:19:46 | 只看该作者
    草蜢 发表于 2014-5-3 09:06
    后面的话是事实,许多有能力的新疆“汉二代”都是选择回内地发展的。 你问问@河蚌 ,@小陶 这些新疆人就 ...

    看来就算真正生活在那里的汉族,也压根就不相信民族和谐啊。

    点评

    不是相信不相信的问题,而是发展空间的问题。我的同实验室的就是从新疆考过来的。他挺热爱新疆的,但是在这边他有工作,而回去也并不那么容易  发表于 2014-5-5 22:06

    该用户从未签到

    43#
    发表于 2014-5-3 18:52: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方解石 于 2014-5-3 18:54 编辑
    糊里糊涂 发表于 2014-5-2 22:35
    我说过要搞隔离吗?

    我的观点,民族存在,民族冲突就存在,人能做的就是控制冲突的烈度。


    我所有的观念是因为我生活在民族聚集区。

    我小时候是大群居小聚集的模式,我上回民小学,学校里面一半回族一半汉族。

    小时候回族和汉族在街上发生冲突的话,回族会抱团,而现在越来越少。回族仍然是聚集在自己的街区,但是跟汉族的联系开始越来越紧密。我爷爷和爸爸的同事有不少回族,我妈妈单位也有很多回族。很早以前大家或许更加介意他们的身份一些,而现在大家则基本对民族失去了分辨的兴趣。因为从大杂居小聚集的相对的割裂,变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通婚非常普遍,像我爸爸认识的一个回族妇女就嫁了一个汉族上门女婿。我的同龄人中不少父母一方是汉族,而现在则越来越多。回族的民族性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被削弱,甚至还信仰宗教的回族老人们也会受到这个趋势影响,不再认为回汉通婚是问题,不再认为回汉冲突后应该首先帮回族。我小时候回族闹事会一拥而上,而现在则收敛许多。民族干部过去是必须,现在则越来越不重要,不必再在单位里面专门留出岗位。你可以说这是个同化的过程,而我则认为这是个从相对的小团体走向真正的相互交流的过程。

    在中国历史上这个过程反复发生着,甚至我们老家人的祖先,就难以避免的有大量的北方游牧民族的血统。在婚丧嫁娶等方面他们还保留了某些痕迹。就我自己也可能有一定的北方少数民族血统。

    这个过程的结果是矛盾整体来说不会再专一地由于宗教或者民族隔阂产生。至于你说有处的好的,也有矛盾很大的,那我只能说。到哪里都有处的好的也有问题很大的。但是就我个人对我老家那边这些年的经验来看,个人觉得真正的杂居,真正的互相了解,必定可减少冲突和矛盾,起码这些矛盾由于民族而引发的部分会越来越少。比如我小时候汉族还会背后说回族是“猪爷爷,驴爹爹”,而现在这么说的越来越少。因为大家都不再拿民族属性当回事了。“两少一宽”早在我们家那边没什么市场了,现在大家一视同仁,一起挣钱一起生活。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4 收起 理由
    河蚌 + 4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2020-11-20 06:24
  • 签到天数: 1618 天

    [LV.Master]无

    42#
    发表于 2014-5-3 17:18:58 | 只看该作者
    河蚌 发表于 2014-5-3 09:50
    我们回内地,你如果割裂地看这个问题,就会认为是新疆的汉二代回内地,但是如果将它放在整个中国环境来看 ...

    珍珠啊,有一样你的企盼可能会成现实:以后不再注明民族了。

    内蒙很多人这样传。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4 收起 理由
    农民家的狗 + 4 早就该这样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4-20 00:14
  • 签到天数: 15 天

    [LV.4]金丹

    41#
    发表于 2014-5-3 09:50:15 | 只看该作者
    草蜢 发表于 2014-5-3 09:06
    后面的话是事实,许多有能力的新疆“汉二代”都是选择回内地发展的。 你问问@河蚌 ,@小陶 这些新疆人就 ...

    我们回内地,你如果割裂地看这个问题,就会认为是新疆的汉二代回内地,但是如果将它放在整个中国环境来看,那是全中国的人才向沿海流动的一个局部。在我看来,后者的因素更大,如今北上广深和沿海城市,多少都是从内地二三线城市去打拼的人,你不能将新疆排除在这之外。新疆有成规模的汉人族群,当地留下的人才,很多很多,而且也不比我们弱,只是我们更爱闯荡罢了。
    新疆的问题,应该这么说,2008年之前,那是根本无解的,但2008年之后,直到当今中国已经要成为第一大经济体时,则是有解决之路的。说白了,解决之道之根本,就是重塑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在2008前西方发生金融海啸之前,中国举国上下,都认为国家弱,而国家弱的根源是体制差文化差道德差,可以说无处不差,就应该换种才是,就这样的认识之下,你认为能够做到民族融和吗?而2008年之后,中国在与西方长达30年的比赛中胜出(当然是在比烂大赛中胜出),这给了中国人以空前的自信。从而可以真正以平等客观的视角去对比中西体制的对比,然后发现,我们的体制中竟然有如此多的优点(甚至是其它体制根本没有的)。
    当我们对自己的体制有了自信,自然就可以将其发扬光大,然后进一步影响周边的民族。其实民族融和没别的道路,首先你要足够强,不但军事强,而且要经济强文化强,这些都强,则周边没有不顺从的,尤其是文化要强,文化强则别的民族就会有真心向往之心,从而主动归化。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虽然别的都已经强了,但文化上却没有成体系,对于中国两千多年文明植根的儒家文化竟然还有诸多排斥和贬驳,认为四书五经皆是糟粕,这就不对了。其实四书五经说的都是做人的道理,而且十分符合辩证法,它们的原义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重新诠释,让他们适合现代文明,从而重新成为我们国家的圣经。
    只要中国人重新找到文化上的归属感,那么周边四夷的归化根本就是个时间问题。其它诸如身份证不标民族、允许自由选择姓氏之类,就是小技巧。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8 收起 理由
    如风如雨 + 2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燕庐敕 + 6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
    发表于 2014-5-3 09:29:26 | 只看该作者
    草蜢 发表于 2014-5-3 09:06
    后面的话是事实,许多有能力的新疆“汉二代”都是选择回内地发展的。 你问问@河蚌 ,@小陶 这些新疆人就 ...

    所以我说西媒水平高啊。

    大量汉人流出新疆是事实,同时大量汉人流入新疆也是事实,这些流入的既有从事短期劳务,商业的,也有长期扎根的。但是这篇文章要传递给人的就是汉人呆不下去,要离开了。这种只讲一面的,而且是借中国人的口,比直接p照片,编故事,篡改事实还是要高多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09:06:50 | 只看该作者
    糊里糊涂 发表于 2014-5-3 06:34
    西媒还是老道啊,登载这样的文章来打击中国人。

    这篇文章是新疆汉人写的,不会引起广大中国人的抵触。整 ...

    后面的话是事实,许多有能力的新疆“汉二代”都是选择回内地发展的。 你问问@河蚌 ,@小陶 这些新疆人就知道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09:02:36 | 只看该作者
    假如十八 发表于 2014-5-3 08:21
    离开个屁,今后搞株连九族,杀光为止

    不通婚就杀头,黑纱可以穿必须搭配猪头肉,经济建设没有通婚和杀人 ...

    退出越南又不是自愿的,南汉和明朝的军队都是被赶出来的。如果真的有选择,法国人还是会选择留在阿尔及利亚做主人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37#
    发表于 2014-5-3 08:21:23 | 只看该作者
    糊里糊涂 发表于 2014-5-3 06:34
    西媒还是老道啊,登载这样的文章来打击中国人。

    这篇文章是新疆汉人写的,不会引起广大中国人的抵触。整 ...

    离开个屁,今后搞株连九族,杀光为止

    不通婚就杀头,黑纱可以穿必须搭配猪头肉,经济建设没有通婚和杀人配套是不行的

    既然占了的地方哪有走的道理,退出安南就是历史重大错误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
    发表于 2014-5-3 06:39:49 | 只看该作者
    草蜢 发表于 2014-5-3 05:21
    不许用这种高高在上,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态度讲话, 那是俺的专利!

    什么叫专利?我堂堂中国人最喜欢山寨。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
    发表于 2014-5-3 06:34: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糊里糊涂 于 2014-5-3 06:35 编辑
    草蜢 发表于 2014-5-3 03:51
    把我知道的新疆说给你听

    来源:纽约时报


    西媒还是老道啊,登载这样的文章来打击中国人。

    这篇文章是新疆汉人写的,不会引起广大中国人的抵触。整体描述,不能说不客观,但是干料不多,文章基调也灰暗,而且这最后一句话,给中国人一个很不好的信息,就是汉人终将离开新疆。典型的打击士气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05:21:13 | 只看该作者
    糊里糊涂 发表于 2014-5-2 21:52
    我说你天真你肯定不服气。就不扯什么大的历史,政治了,你去看看刑侦破案,死了人最先查的就是亲朋好友。 ...


    不许用这种高高在上,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态度讲话, 那是俺的专利!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4 收起 理由
    农民家的狗 + 4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03:51:28 | 只看该作者
    把我知道的新疆说给你听

    来源:纽约时报

    昆明火车站暴力袭击事件发生后,人们在网络上发泄着自己的愤怒、不满和惶恐。我好像又看见两年多前那个不安的自己——彼时我的家乡新疆喀什市内连续两天发生暴力恐怖袭击,事发地距我家仅半个小时路程。
       
        作为一名在新疆喀什出生,直到高中之前一直在那里长大的汉族人,很早以前,就有朋友问我,为什么新疆会出现如此频繁的暴力恐怖袭击?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维族人参与暴力袭击?我很难解释,因为原因太过复杂,而我也并没有真正的答案。不过,如果你愿意听,我想把我知道的新疆告诉你。
       
        自“七·五”后,在喀什日渐增加的安检口。
       
       

       
        1993年的中秋节晚上,四岁的我和爸爸妈妈从姥姥家回来。夜已深,喀什的主街上已经没什么人,四下静悄悄。走着走着,距离我们大概几十米的地方有几个喝醉酒的维族人摇摇晃晃,大声叫喊。看到他们拿着东西(后来知道那是刀)向一个路过的骑车人甩去后,我很害怕,拉着妈妈说:“不要过去”,妈妈说:“不怕,有你爸呢”。
       
        尽管我们避着他们走,但还是被拦住。我已经忘记被拦住的那几分钟发生了什么,再有印象的便是爸爸和这几个人扭打成一团,甚至翻滚进马路边干涸的水渠,妈妈奔向附近求救(那时没有手机),我躲在一旁哭着喊“救救我爸爸”。
       

    那晚月亮很大也很黄,周围很静,我哭得很大声。

    事情怎样结束我完全记不起来。还能记起的,便是妈妈抱着我坐在警用两缸摩托车里回家。这些人用刀砍我爸爸的时候,他们用的是刀背——不幸中的万幸。
       
        后来,听爸妈说,这些年轻的维族人来自农村,他们喝醉酒,几个人便商量出来“闹点事”,这是他们第一次这么做,所以,还没有胆子用刀刃伤人。
       
        随着我长大,连同这些持刀者的脸庞一起,整件事仿佛在黑夜中渐渐隐去,偶尔提及,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挂在天上很黄很大的月亮,以及我自己的哭声。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友善的维族邻居和维族同学。那个时候,他们对于我而言,大概只是名字多几个字而已,当然,还有他们的饮食习惯,其他,大概真没什么不同。
       
        我第三次搬家前,住在楼下的维族阿姨时不时会给我们送好吃的蜜饯和点心。他们家有一对双胞胎姐妹,还教会我跳维族舞时如何左右扭动脖子。五年级,学校要评“雏鹰奖章”,其中一个考核要求是学会至少十句维吾尔族礼貌用语。我一个晚上泡在人家家里,她们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发音。我现在会说的好像就只剩下三四句:“你好”“谢谢”“请坐”……呃,还有“多少钱”。
       
        我最要好的一个维族同学,很遗憾,现在已经没有了联系。我们一起度过了初中三年,那时候,我和她,还有另外一个同学,差点结拜,她排老大,我老小。她的成绩非常好,考过年级第一,那时我几乎每天都会给她打电话问“今天的作业是什么?”或者“这道数学题你做了没,把答案念给我”。
       
        有一次,她在跟我聊天的时候,被她妈妈打断,她在电话那头用维语跟她妈说了几句,转头在电话里接着用维语同我聊,我被那长串的维语弄懵了……
       
        她后来去苏州读内高班,又去了天津念大学。
       


       
        后来,随着我去山东念高中,又去大连念大学,朋友来来去去,和维族朋友也很少再来往,他们都定格在我前十五年的美好时光里。
       
        2009年7月5日,一个对我产生深刻影响的日子。那一天,在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发生了震惊海内外的维族人针对汉人的砍杀事件。根据官方统计数据,当天有逾300人死亡,一半为无辜群众,1700多人受伤。

    那天,我还在大连的学校,最开始只是从电话里了解了一些片段,说很多普通人在街头被砍杀,车辆被砸坏焚毁,手段残忍。那一晚,我和在乌鲁木齐念书的朋友QQ聊天,他说他和舍友整晚不敢睡觉,大家轮流守夜,深怕有暴徒闯进学校。
       
        第二天,表姐在街头给我打电话,说汉族人在街头开始游行示威,和维族人发生了不小的冲突,电话里风声呼呼,夹杂着遥远的呼喝声。
       
        七月中旬,我回到喀什的家中,当时网络已断,大家在私下里传播着事发时用手机拍摄的一段段视频,这些视频被禁止流传和带出新疆。此后近两个月,我参加的所有聚会和饭局,大家讨论的只有一个话题——“七·五”。人们大概只能靠着这种讨论来发泄愤怒、惶恐和不安。
       
        我家住在喀什老城区,距离艾提尕尔清真寺不到十分钟的路程。在那之后的几个月里,我家楼下的院子里驻扎了两个排,每天从窗口看着他们已经成了习惯。甚至到现在,当我路过那些在街头巡逻或站岗的武警身边时,还会刻意把腰挺得再直一些。似乎只有这样,我才能变得很显眼,才能一直在他们的视线中,这样我才觉得,安全些。
       


       

    此后的五年里,事情变得更糟糕。
       
    在喀什,每天充斥着传闻与听说。比如“听说XX地又爆炸了”“听说XX地又死人了”。有些被报道,有些无法求证。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是不明真相的群众之一。
       
        两年多前,在喀什街头连续两天发生了恐怖袭击,事发地距离我家并不太远。事发两天后,我才有勇气走出家门,一路上,神经质地躲避着经过我身边的每个人。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恐惧的感觉。
       
        但渐渐地,大家好像变得麻木,因为太多“听说”了。
       
        去年在北京实习,看新闻提到又发生了恐怖袭击,打电话给妈妈,叮嘱她小心点。她还挺不耐烦:“这种事情天天发生呀,习惯了。”
       
        慢慢地,在喀什,居住地也变得逐渐分明。我家所居住的这一片是老城区,附近有高台民居、艾提尕尔清真寺以及大巴扎,每次出门,我的面孔非常显眼。而在另一片区域,居住着很多汉族人。
       
        而我也学会,在穿过那片广场时,把脸缩在领子里,警惕着周围的动静。
       
        直到现在,还有叔叔阿姨不断嘱咐我:“不要回来工作,太危险了。”我每次都回答说:“嗯,肯定不回来了。”
       


       
        爷爷在我出生前就已经去世。关于他的故事,只是零零散散从爸爸或奶奶那里知晓。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四川参军,随后跟随部队到达新疆,曾在昆仑山哨卡一待多年。
       
        我从小被姥姥姥爷带大,他们的故事听了很多,他们也是那个时代的许许多多人的缩影。上个世纪50年代,姥爷响应号召,带着姥姥、大姨、舅舅从天津前往西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他们在兰州待过一段时间,我的二姨便出生在那里,后来他们又举家前往喀什,生下了我妈妈。2006年,我的姥爷姥姥在新疆去世,安葬在乌鲁木齐。
       
        我的姥爷姥姥、我的爸妈,他们见证了一片贫瘠的土地如何变成了一座城市,一座最开始只能坐着马车坐着汽车出远门长途跋涉的城市如何有了铁道有了航线。
       
        但是,关于那个年代我们祖辈的到来,我们和他们总有不同的解读。我们一直为祖辈而骄傲,他们背井离乡来到新疆,为这里的建设奋斗一生,最后葬在这里。但在另外一些人看来,我们侵占了他们的一切。
       


       
        我每次跟人介绍新疆,都会谈起新疆的民族成分构成还有分布。新疆有47个民族,世代居住的民族13个。地理上,被天山划分为南疆北疆,大部分维族人居住在南疆。而在喀什地区,90%以上都是维族人,其中大多数居住在农村。
       
        小时候,爸爸还在乡里工作,有时会带我去维族农民家做客,那时的印象是:哇!他们家好大。哇!他们家有果园有牛棚有羊圈。哇!他们家地毯好漂亮被褥好漂亮碗盘好漂亮。
       
        一直以来,我对维族农民的印象都来自于幼年的接触。大概是,一个笑呵呵,用粗糙的手递给我一牙西瓜的大胡子叔叔。
       
        后来,我对新疆农村的印象变得复杂。这来自于从小到大,电视台反复播放的那些纪录片,讲述那些企图分裂新疆的暴徒如何杀害村官、冲击派出所和乡政府,他们杀的人里有维族也有汉族。而学校也会组织学生一起看这些纪录片。
       
        我至今还记得的一个镜头是,许多维族小孩被关在一个小黑屋子里,学习经文,这被称为“地下讲经点”,而爸爸和我认识的其他在基层工作的人都说,这种地下讲经点在南疆的农村有很多,但屡禁不止。
       
        我的父亲曾在基层农村工作多年。在他的印象中,十年前的农村商店中烟、酒销路还算不错,而近几年烟酒几乎在农村绝迹。这是因为保守思潮在不断扩散,有人宣称“严守戒律,戒烟戒酒,才是真正的穆斯林。”一些卖烟酒的商店甚至被人攻击。
       
        而伊斯兰教保守思潮的扩散,甚至有向极端宗教主义发展的趋势。其中不乏伊斯兰原教旨教派的推动,也有一些社会、教育、经济等方面的因素。
       
        在新疆,尤其是传统观念浓厚的农村,民众对经文的学习的需求较高。不少维吾尔族家长认为,穆斯林应该懂得基本的经文知识和宗教礼仪,因此他们会将孩子送进经文学校。然而新疆目前的宗教教育能力十分有限,经官方认可的经文学校仅六所。这非但不能满足信教民众的需求,在培养宗教人士方面能力也非常有限,这就给在南疆泛滥的“地下讲经点”以可乘之机,不少宗教学识不高的人在农村甚至可以对经文进行任意释读宣讲。
       


       
        我有一个朋友,他于今年3月5日下基层,作为维稳干部,驻扎农村。他此前曾去过农村,据他说,那里基层干部很辛苦,长年累月没法回家,替农民种地成了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这是因为一些农民对基层政府的部分命令不太满意。有时基层政府要求他们种植一些作物,由于经济效益不可观,或初期投入过大,或者劳动强度过大,一些农民对此产生抵触,于是这部分农田劳作会被推给当地基层干部完成。
       

    此外,在新疆,农民对最低劳动保障金的依赖非常大。
       
        他的原话大概是:“有些人(农民)不干活,没钱就去政府闹一回。”
       
        他之所以会下基层去维稳,是因为最近在新疆一个影响颇大的政策——“二十万干部下基层”。这些来自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干部和工作人员将在三年内分三批前往南疆各地州的农村进行维稳。
       
        前往农村维稳,这不是第一次,却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以我的朋友为例,他必须打包被褥行李和他的同事一起前往农村,大概近一年的时间里,吃住都得在那里,按他的工作年限,他享有十天的假期。
       
        在出发前两天,他们会进行一些培训,比如宣读一些纪律和注意事项。值得一提的是,单位给每人买了一份保险。
       


       
        有时候,在跟陌生人聊天时,被问及哪里人,我会撒谎。
       

    有时候,我会在告诉别人“我是新疆人”之后,补充一句“我是汉族”。
       
        我没法描述那尴尬,以及那莫名的底气不足。同时,也厌倦,同别人一遍遍描述新疆的风景有多美,水果有多甜,人们生活有多美好,旅游宣传片比我说的更漂亮。我其实更想跟人聊聊,这片土地上发生着什么。尽管很多时候,都是敏感词。
       
        我爱这片土地,但它之于我,亦像一个标签,一个不那么自在的标签。因为它,我一面要跟别人解释“我们不是骑马上学”“我们不住蒙古包”“我们也有水果蔬菜,也吃海鲜水产”;另一面,还要面对被拒之于网吧、酒店门外的尴尬,以及办理护照、通行证比旁人更复杂的审核手续。
       
        我爱新疆,但我也知道,无论我多么爱它,我终将,也只能,逃离它。
       
        王茜是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http://cn.nytimes.com/china/20140321/cc21mystory-wangxi/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9:47
  • 签到天数: 2720 天

    [LV.Master]无

    32#
    发表于 2014-5-2 23:46: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rf71 于 2014-5-2 23:53 编辑

    转一段,http://www.guancha.cn/local/2014_05_02_226169_s.shtml
    4月30日,《凤凰周刊》2014年第12期刊登封面故事《一个维吾尔人的家庭史》,通过一个传统和田维吾尔族家庭30多年来在和田、内地的经历和感受,试图令读者更多地了解维吾尔族人的经历和内心。该文由库尔班江·赛买提口述,《凤凰周刊》记者张弛采访整理完成。

    维吾尔人库尔班江·赛买提在文中表示:“我当年写了一篇文章,叫《新疆人全国各地受欢迎》。没想到半个月后被告知,我写的那篇文章特别火,让我注意点。我这才知道,有人把文章转到网上了。回去我打开邮箱,几乎都被塞满了,300多条留言,都是一些从没听说过的国家的媒体,要采访我。我懵了,也害怕了。我想,是不是要出大事了?我给干爹打电话,跟他说,我要骂他们。干爹说,骂?你太小看他们了。只要你回复一个字,他们就能变成100个字……还有忽悠我的,让我去香港接受采访,去法国、德国接受采访。没有护照也没关系,他们有办法,可以把我弄成德国公民,各种各样都有。有些我看都没看就全部删干净了。然后两天没上网。半年以后,我美国一个朋友回来,说我的文章他在美国都看到了,不过名字被改成了《对不起,你这个民族不能上网》。

    还是干爹厉害,紧绷阶级斗争的玄,老江湖。《对不起,你这个民族不能上网》。,呵呵。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9-7-3 07:02
  • 签到天数: 1081 天

    [LV.10]大乘

    31#
    发表于 2014-5-2 23:01:12 | 只看该作者
    太沉重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
    发表于 2014-5-2 22:56:20 | 只看该作者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6 11:47 , Processed in 0.04921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