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10|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石敬瑭与契丹政治交易的考虑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19: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里所说的政治交易就是历史上的那个向契丹皇帝自称儿,割让燕云十六州土地与契丹,以换取契丹出兵助其摆脱困境的交易。其历史背景历史爱好者应当已经很熟悉了,这里不再赘叙也不想为其翻案,而只是讨论一下石敬瑭对此可能的考虑。+ }! Y) b8 S/ m, _8 d

    3 M* g% S2 \  i& {首先是称子。
    3 ~: u6 C  y) m
    ! B2 H3 j+ V2 B/ q! n现代人往往以石敬瑭岁数比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大上十余岁却称对方为父而鄙薄,其实双方单就辈分排列而言并没有错误,因为当初李克用曾经和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约为兄弟,于是李克用的义子李嗣源和耶律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平辈,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自然就比耶律德光低了一辈。石敬瑭当初向契丹求援时并没有奢望到能够取代后唐政权,而只是希望能够自保于自己的藩镇领地,因此长期得到契丹政权的保护对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以自称子来获得保护属于政治上合理的交易。; v* J+ J5 ^4 @9 K& H1 Y3 s
    至于由于契丹军队的援助而大败后唐军队,以至于能够取代后唐政权则属于意外之得,靠的是后唐藩镇赵德钧、赵延寿父子倒戈所导致的正面战场后唐军队主力援军无望而产生的内讧以及投降,这就不是当初所能够预料的了。不过称子本身并没有妨碍后来契丹立其为儿皇帝的事态进展,因此就石敬瑭自身而言并没有大的损失,只不过正如其部将刘知远(后来的后汉高祖)所言过于屈辱,因为称子和称儿皇帝是两回事,前者不过是私人之间的事情,后者就是两国关系了。
    * k) l0 L3 E2 I1 N
    % ~) L( q+ N& y9 h4 w1 r# q其次是割让燕云十六州土地与契丹。
    0 q' U9 G9 {$ ^! }! |2 F; x6 h
    ) ?4 W& n/ h& C( p4 Y燕云十六州历史上属于卢龙道,在后唐政权自身发展壮大以及灭亡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个麻烦之地。起先后唐政权的前身晋王政权地盘只是山西的部分地区,卢龙道大部分地区则属于晚唐藩镇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刘仁恭先是对晋王政权称臣而后独立,刘守光自称燕帝的当日其辖下的平州为契丹所攻陷,而后其所辖各州也有被契丹所攻陷的,因此后来晋王李存勖以大军消灭刘守光政权的时候所得到地盘并不是卢龙道的全部。而且这个地区因为受到契丹扩张压力而连维持都很艰难,继任的名将周德威曾经大败于契丹而不得不苦守幽州直到晋王大军前来解围,后来当政的幽州节度使赵德钧、赵延寿父子则据地自雄成为能与石敬瑭并列的北方强藩。
    0 q) c5 k8 w1 x. G# b, u1 J$ ?; G
    7 G# t% s$ _; f2 A7 }* O6 o0 a后唐末期石敬瑭反叛,后唐的张敬达大军大败于石敬瑭、契丹联军,后唐朝廷命令赵德钧、赵延寿父子以诸道都统的身份统领各路援军赴援,赵德钧起了异心,想和石敬瑭那样谋求依靠契丹自立,结果被石敬瑭的谋主桑维翰设法击败,石敬瑭这才成功而为契丹所立之儿皇帝,而赵德钧、赵延寿父子则丧失了根据地而衰亡成为契丹部下,从而埋下了后来后晋灭亡时期一些混乱的根源。
    3 x0 i% c' l$ q& D2 W9 A( a8 v  n6 k& P9 r( V
    这里之所以说那么多历史背景,是因为当时的卢龙道已经成为能和石敬瑭地盘并列的强藩,不设法消除这个强藩,石敬瑭即使在最好的局面下,也就是取代后唐政权而成为中原之主,受制于可以预料的各地藩镇约束,也很难控制得住河北这块地盘;而在不那么好的局面下,也就是只能自保于藩镇地盘,则无法长期抗击来自朝廷南面和东面的夹击。相反,有朝一日朝廷力量强大了,则完全可以仿效当年晋王李存勖时期那样以中央的大军击败契丹以武力收回失地。五代时期,除了开始的后梁以及最后的后周以外,另外三个都是沙陀政权,政权的武力核心是沙陀骑兵,其战斗力并不在契丹之下,只要指挥得当完全可以大败契丹精锐,李存勖就上演过此类故事,因此相距不远的后世以石敬瑭为首的猛将精兵完全可能收复失地。当然以上只是简单推演,具体的事态演变有可能完全不同。
    ! z: h; f) X( k( Q+ V- W- M+ M9 S0 y# W% k! C$ M0 k, L
    以此论之,刘知远看的就没有石敬瑭明白,他之所以指出如此割地以后必为中原大患纯粹是出于防守的考虑,而全然没有考虑到历史上的晋王沙陀政权是以进攻为核心的。有这样的进取精神和猛将精兵,原来只限于太原地区的晋王政权可以征服卢龙道以及中原,又何妨暂时先放弃以后再征服;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即使拥有了天下的险要之地,单纯防守又能够维持几时?这就是英雄和怯懦的不同。石敬瑭的考虑有他的可取之处,只不过后世的无能把什么都改变了,这又怪得了谁呢。# {1 w$ l$ a$ H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10 捐资 +2 学识 +2 收起 理由
    万里风中虎 + 5 + 1 + 1 关键是宋没能力拿回来,以及后面杨家将演义.
    煮酒正熟 + 5 + 1 + 1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19: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明一下,这是我在清谈时写的旧帖子,在这边贴出来,不能算是新创,但肯定是我的原创。
    / z2 y' |3 g* P: h2 H/ d& c9 a3 K8 H0 E* b' `1 F
    这个话题肯定有争议,但是不会涉及时政,因此我估计不会在这边惹出麻烦来。

    点评

    没关系,放在朝花夕拾中  发表于 2011-7-23 20:14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23: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老兵帅客 的帖子
      r' l" J4 s4 V4 C* _- j# K' D. ]
    这个咋就没人参与呢?

    点评

    多参与参与就熟悉了  发表于 2011-7-23 20:36
    因为对五代这段历史不熟。  发表于 2011-7-23 17:34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7-23 03: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兵帅客 于 2011-7-22 15:15 编辑 # K6 K. l" A; Y% n: l
    $ B1 f! B  y  n8 ?9 H
    回复 煮酒正熟 的帖子
    2 L: k$ C3 w& |, e1 z1 c/ W# B
    ( T7 S: X" f7 `, V8 u1 F首先,民族是个很近代的概念,用现在的概念术语去思考当年的事件似乎有些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意思。如果可以这样评价历史事件的话,很多事情就没法说对错了。
    - n9 _  Z, N$ m- ?9 c- J* D6 M  G/ m) i+ Z: y! l- `% s* [
    举个例子,后唐灭后梁,咱们这些汉人应该高兴还是应该不高兴?如果说应该高兴,可以解释为后唐在宗法上是唐的继续,后唐灭后梁是消灭了篡唐的伪政权,是正义战胜了非正义。可是如果说不应该高兴,那也可以解释成那是沙陀政权消灭了汉人政权,是中原地区汉人灭国的惨剧。于是正方反方可以无限地辩论下去,可是人只能有一个立场,这时候该怎么办?结果就是没有办法让所有人都满意。
    : R) y8 y6 @$ n/ ~/ d  |& K2 H  ]1 m8 {3 F, R
    我举这个例子的意思就是考虑历史事件要放弃个人的情感反应,单就事件本身分析其得失,否则很容易陷入道德困境而迷失。类似的例子很多,例如金宣宗时期的九公封建,这个事情的对错也可以无限地辩论下去,原因就是道德困境。我个人考虑历史事件的原则就是尽量不加入道德因素,因为历史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流氓世界之事件记录。
    * ^* X  l9 V" y, J3 v) w  G5 \
    ( I8 F% N3 a& B! u/ B4 `其次,这个帖子其实是我在清谈写的一个系列之一,这个系列的目的就是不满于当前流行的,由于割让燕云十六州而导致了后来两宋的灭亡,这个说法,致力于说明两宋的灭亡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前人。但是其它几篇我是否在这里重发要看这里的情况。一个是这个论坛应该处于国内,有可能导致政治上不必要的麻烦,虽然它们并不涉及现实政治。另一个就是宋粉和宋黑的斗争。咱们这里目前还没有看出来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其它论坛,例如sb,就肯定会引发这方面的问题。我是来这里玩的,不想因此弄出不必要的麻烦来。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3 收起 理由
    万里风中虎 + 3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5#
     楼主| 发表于 2011-7-23 09: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煮酒正熟 的帖子
    ! s2 h6 H( E  K: m0 |5 c" ~+ D# e3 j& s" A  B6 l5 E: w
    那好,对于我前面所举的那两个例子,你如何选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6#
     楼主| 发表于 2011-7-23 09: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兵帅客 于 2011-7-22 22:17 编辑
    2 W( j3 S  |2 V* }* a
    9 ~+ v9 I9 Q( N回复 煮酒正熟 的帖子/ |, ?0 t1 W- M# X
    " v2 ~' h. a3 H8 {- o- a  ^' n1 q
    问题是道德的判断经常是依赖于个人修养,而后者实际上依赖于现实需要,于是历史的解释就成了根据需要而随时变化的故事会,所谓历史家也就成了现实利益的帮腔者,具体例子就是国朝对施琅的历史评价。. Q+ Y# C  }  d% B6 B0 I
    1 [, S0 B; W3 w, J8 @6 C* H/ K7 w
    你的方法的问题在于你所谓严格控制道德实际上是由你的心理或者情绪来决定,因此结果还是故事会,没区别的。这里的关键在于主观还是客观。
    . x  F% x% |: B. b5 K: C! p1 P
    7 l& z0 G# P5 {! |历史的事情应该从当时的角度去分析,而不是根据现在的需要来做,否则就肯定是需要决定供给。
    ( E% s% L% M( O3 R6 F' I, ]0 ^& L, y( S
    你前面所说的民族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直到国朝才是一个非皇朝非军阀割据政权,之前的政权只考虑其自身的利益,而所谓民族的利益没有位置。因此,你所说的判定其行为有损于汉民族就成了以现在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分析当年的事情。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7#
     楼主| 发表于 2011-7-23 10: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兵帅客 于 2011-7-22 22:17 编辑 2 J/ h; W! b2 H- J! D

    " d/ o: g1 \. M( ?+ T- ~# ?1 \8 H回复 煮酒正熟 的帖子
    2 ]7 I2 T* s$ m: F0 |1 B# _
    * F2 f) S3 h6 e3 X3 U如果两个都不怎么样呢,你又如何选择?
    ! l7 r& h- g  M# ?
    " O" J2 U8 U2 H5 x& P后梁朱温个人的确私德不佳,但是末帝并非坏人;而晋、后唐也非正义的代表,也有几次扫地为兵的行为。两边都不代表什么先进的文明和生产力,不过是唐末军阀混战的继续罢了。$ C/ _1 A2 ^! f6 f; l, h" e
    ( L3 c0 z1 [2 j  P
    关键不在这里,而在于你的判断还是根据你当今的道德素养,而历史事件本质上是政治事件,它是不讲道德的,更不要说后世的道德要求,因此这就是矛盾。另外,皇朝的利益集结于皇族自身,而非其所基于的民族,因此用对民族是否有利来分析就会出问题,因为皇朝行为的基础是皇朝利益而非民族利益,这二者并非一致。具体的例子就是,岳飞是汉族的民族英雄,但是对赵构的皇朝来说,秦桧才是忠臣。很荒唐?的确但是很合理,因为利益分析的角度不同,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来的。

    点评

    不是的,区别在于看问题的角度,是从当时的各方利益,还是从现今的己方利益。前者可以得到稳定的结论,而后者就只能出来故事会。  发表于 2011-7-23 20:38
    其实你和老酒的区别并不大,关键是利益的归属和指向不同。  发表于 2011-7-23 20:32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8#
     楼主| 发表于 2011-7-23 20: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胖卡门 的帖子0 x# {2 s0 z7 D8 x
    0 d* V2 e4 x7 I! j  z
    当时有汉民族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9#
     楼主| 发表于 2011-7-23 20: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万里风中虎 的帖子* _/ X. ~: O' C; z/ i; \: u7 Q
    9 L1 F- W0 J- \; O, x
    这个区别可大可小,但是很重要。历史研究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只论当时得失而不管后世利益,一个是以后世利益论当时正误,后者肯定比前者流行而且易于被人接受,但是前者才是脱离了政治的史家态度。具体的例子就是南宋初年的绍兴和议,对它一样可以正方反方地无限辩论下去。
    + W& y$ q' G: r9 i% O7 |; ~- v3 J' B0 {& U3 h  c. I7 @. r! m
    中国传统上政治和历史密切相关,史家的任务是使乱臣贼子惧,于是为了达成这一目的而肆意解释甚至篡改历史事实的事情比比皆是,于是历史书籍经常成了故事会。这样的东西,盲目者信之,明白者笑之,畏惧者我是一个都没见过,不管他是否属于乱臣贼子,于是也就没意义了。毕竟,对于盲目者用不着这么费劲,对他多说几次壹加壹等于四就成了。
    / i1 [) Q" L. |
    ) f! S) [; C+ e$ z$ w& o( l7 \我的倾向是史家的任务是上面的前者,史家只从当时的角度做当时的分析,得出就当时情况下的利益得失分析,以此作为其他人士,例如政治人物,的现时分析之参考,而不是直接去做政治人士。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做法,对了那叫专业,错了那叫政委。

    点评

    +1,同意。  发表于 2011-7-24 10:12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9: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巅峰背影 的帖子+ J  c9 W8 ^7 L, d
    7 [6 |! _  }$ L9 F% D' ~
    这话好像是说四川的呀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8 10:16 , Processed in 0.03687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