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836|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战史] “派普尔”战斗集团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4-20 00:14
  • 签到天数: 15 天

    [LV.4]金丹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20: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战争的魔鬼最终败于战争的机器。
    2 _$ I8 S6 o5 r俺怎么对德国军人没啥感觉呢,总觉得单独列出每一个将领,似乎都是百战百胜,但是,友军总是不给力,所以从全局上看,则全是在败退,而责任似乎全是别人的。可别人是谁呢?

    点评

    同意+1。德国军队的战斗力是否被过于美化了。  发表于 2011-11-15 11:07
    河蚌一语道出天机  发表于 2011-11-15 04:22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4-20 00:14
  • 签到天数: 15 天

    [LV.4]金丹

    沙发
    发表于 2011-11-15 12: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蚌 于 2011-11-15 14:28 编辑
    , T+ N. P7 A( a& l# ^' Y5 N  @- i
    史鉴 发表于 2011-11-15 11:13
    3 W5 u% R* D+ o. X5 [4 e2 L% v7 R8 P研究军事史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不以成败论英雄”。如果德军在东线常年保持一比五的坦克战损比例,德国飞 ...
    " d1 D% k% o/ F

    % `8 |, y5 o; r" R) c6 Z6 F" }8 I      西方的战争观,实际上有很大的问题,包括美国在内也是一样,看重战争的过程,而忽视战争中的最终目标。在欧洲的战争中,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纵深很小,而这个特点,造成了战争的目标一般都十分有限,实际上,欧洲的大多数战争,逼迫对手投降是战争的目的。这使得西方国家在战争中,十分不重视对被占领土的消化,而其军队,则主要用于战术层面,在战役层面有亮点,但在战略层面,其任务则十分模糊。
    8 E9 F# J6 c6 f1 J. p4 c      苏联战争就是这样的例子,敌人一批批被歼灭,领土越占越多,但最后却发现,仗越打越打,敌人越打越顽强,而且越打越多。实际上,对于德国,面临着完全不同的战争,在德国人的心目中,总期盼着一个战争截止点,也就是说,打到某个点上,对手就会投降。德国完全没有想过,这是模式完全不同的战争,它进入了一个大国战争领域,在这种大国的战争哲学中,战争就是生存与灭亡的较量,没有投降这个选项。
    ! e1 T! x; a: \, J6 e% y6 Q      而这种战略目标上的错位,实际上仍然体现在战术层面,体现在德国军官团上面。他们太看重数字了,但大国之战,数字不是问题,占领要点,消化被占领土,增强自己的实力,消弱对方国家的实力才是关键。
    6 ^( Z+ F9 ]2 t  m8 l     实际上苏德战争的进程,甚至在美英还未开辟第二战场,德国已经在苏德战场上大踏步的后退,在斯大林格勒之后,即使伤亡惨重,苏联仍然基本上完成了自己所有的战略目标,而德国则在所有的战略目标上失败。也就是说,在苏德全面战争中,德国是完败。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德国缺乏总体战的思路。; `) h; q* O/ O6 i* f2 G
          当41年底,苏联的主要国土已经被占领了大半,此时的苏德对比是对德国最有利的。但德国仍然没有拿下莫斯科。西方总在强调苏联的严寒天气对战争的影响,却没有强调与此同时,苏联的大批有生力量在此之前已经被战争消耗的差不多了。所谓的强弩之末,其实就是说,德国的军事机器,根本没有大纵深作战的能力,也无法适应全民战争的能力。41年的冬天,是双方咬牙在战,但即使德国占领了莫斯科,又有什么用处,拿破仑占领过,不一样退了。
    $ o& g- N$ ~" _6 W# ~      在苏德战场上,常年保持1:5的战损比,但是最终德国却败了,这是很大的问题。要知道,德国与苏联的实力对比,根本达不到1:5,在开始阶段,甚至德国还要强一些,可是1:5的战损比,保持到44年,但是德国早在此之前就在不断地后退,什么样的军队,能够在每战都打得对手损失5倍的情况下,仍然必须要撤退。我们要问的是,当苏联达成了战略目标,而德国全线后撤时,那些被抛弃的军事设施被炸毁的武器,是不是算在这里面的。如果不算,那么这个战损比,有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也许只是为了炫耀个人或者某个战斗集团的武勇吧。3 N. z; M% c1 H; q, p
          其实这才是德国人战争中的问题,也同样体现在国军的战争观念中。他们过分强调战争态势下的损失,但无论是苏军还是共军,都讲究不惜一切代价,在某个点上,以压倒优势打破对手的防御态势,在这个点上的集中所有的战斗,在这个点上,可能自己的损失远大于对手的损失。但当这个点被突破后,战役就基本结束,进入收割胜利果实的阶段。我们必须清楚,实际上,这个点的损失虽然触目惊心,但战役层面上,最大的损失却是在之后的扫尾阶段。7 q( D7 F4 l1 i( m+ R6 D' m
          在德国人的传记中,对苏联人的描写充斥着战术呆板,战术僵化,士兵不知变通,反复送死的描写。从这种片面强调的介绍中,反而可以看到德国军官团的问题,他们不知道为何而战,他们的目标就是以消灭敌人为乐。1 d5 v( A, q" n8 f
          阿登战役的发起,总有西方人会说,希特勒昏头了,拿德国最后的有生力量去博命。但如果从历史的眼光看,这场战役无疑是对的,因为如果不发起,那么德国就会在消耗中等死,而发起战役,也许会死的更快,但是却能博取一线生机。这就是希特勒已经明白,战争打到这份上,已经没有投降和停战这些选项,已经是不死不休了。
    / n+ B: F' G% a$ m6 ^8 w9 K      希特勒发起这场战役,就是要通过这十几天的天气窗口,来完成对西方人的决胜,一举让英美退出战争。但他的军队们,却仍然沉醉于过去的战役目标。派普尔战斗群这场战役中,作为战争锋线,抛弃主要目标,去耗几个小时要抓将军以博取战功。这其实是战争中严重的错误,绝不是那几句轻描淡写可以掩饰过去的。" J% u4 H. s' h9 V( {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5 捐资 +1 收起 理由
    MacArthur + 5 + 1

    查看全部评分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4 11:04 , Processed in 0.03879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