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变化赢得了整个战争。
gordon 发表于 2012-1-29 07:30 3 r( m8 p0 B4 d/ @9 {/ U+ R
你的命题成立的前提是远程投射兵器在对手之上,如果对手远程投射兵器在你之上呢。# @: F1 M; q7 p( f
现在就是清兵的配置, ...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2-1-29 20:51 8 q# G2 z0 w" z3 t# r
步兵对骑兵,弓箭射程上是步弓手对骑弓手占优势,再加上火炮的力量,明军在远程火力上不应该吃亏。拒马可 ...
步兵对骑兵,弓箭射程上是步弓手对骑弓手占优势,再加上火炮的力量,明军在远程火力上不应该吃亏。
拒马可以抵消掉一些骑兵的优势,再加上前面长矛兵的密集方阵。
骑兵的优势在于两点,机动性和冲击力,只要步步为营互相接近,步兵完全可以克制其机动性,
gordon 发表于 2012-1-29 22:06 9 S& J2 a9 h0 w- p+ [' Z, `6 T5 o
原因就在于成本,成本太过高昂,这也是英国废止长弓手,转而采用火器的原因。7 ~2 E0 L5 a, ~+ a; v
/ E* Q8 u! \# Q n" ?% A/ C x3 V
因为弹丸铸造成本低,可以 ...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2-1-29 22:54
说话客气些哈,不要总说别人说胡话,否则什么叫做坚决不吐糟。
4 G! O% | e- W" x$ L' k
假定在那个时代这个兵种可以无敌,你能否 ...
宋是怎么挡住西夏和辽的进攻的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2-1-30 00:26
前面我提到了步步为营、近距离推进,用国力压死你,事实上北宋晚期宋军对西夏不就是这个办法嘛。
( q& R& x3 m( `( i* b
这里的 ...
gordon 发表于 2012-1-30 18:24 & q( {9 z( A! F) m% }
感谢“老兵帅客” 的指点,我找了北宋与西夏作战的文章,看了一个开头,就半途而废了,毕竟我对那一段史 ...
gordon 发表于 2012-1-29 16:20
所以,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是很背的,英军大量装备的前装滑膛枪,要了也没用,还不如弓箭呢。, C. d# g2 Q9 w8 X1 U* Y2 t
有膛线的前装 ...
橡树村 发表于 2012-1-30 07:54 / r8 d) ~" h o2 C0 Q, O
同意。以明的纵深,即使战术上有一时的吃亏,也能把那点人口的游牧民族消耗死,战术上是否肯定吃亏还两说 ...
gordon 发表于 2012-1-31 03:05
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但是个人感觉,正是因为火炮的发展使得 拜占庭式的全能骑兵 退出了历史舞台,& Q; E& \ ?7 U3 G4 c+ J) p; n
5 M4 T8 Z2 _' i4 j& e, f3 }5 ^
代之而 ...
橡树村 发表于 2012-1-31 11:13 0 [( X/ a& `" M7 ]( b& q
重装骑兵就是因为火枪和火炮的出现和普及才退出舞台的。这个不用猜,结论多少年前就可以很肯定地下了。欧 ...
橡树村 发表于 2012-1-31 12:18
古斯塔夫对部队的改革要到波兰战争结束后才成熟,体现在1630-1632年之间在德意志的战争中。
$ A& V0 @: Q+ z5 D( F
火器对骑兵 ...
橡树村 发表于 2012-1-31 12:18 8 ]( R+ n' X& x
古斯塔夫对部队的改革要到波兰战争结束后才成熟,体现在1630-1632年之间在德意志的战争中。
+ l6 D, O* N9 e
火器对骑兵 ...
gordon 发表于 2012-1-31 11:54
对于军事的研究最主要的思想就是抽象,而抽象的基础就是统计,战史之所以重要就是描述性统计。
9 e: r0 D) G3 y/ E- {% F: T
抽象出来 ...
gordon 发表于 2012-1-31 12:01 8 f& ~( f6 h0 r+ u; v
现代的战争也是如此,不论一战还是二战,兵器如何配备都是一样的道理,这也是战争游戏能够模拟真实的战争 ...
gordon 发表于 2012-1-31 12:21 2 J- D$ h' m% v, u& s c: k/ A
当然,我说的情况是不平衡的战争,两军势均力敌当然要找出微小的优势,然后扩大成果。, N7 y% T. C6 b* t! p% e
现代战争中的指挥 ...
huolu 发表于 2012-2-17 09:14 7 c. ]/ J! j2 o7 R0 I) `. Z
步兵打骑兵始终是很难得,中国对抗游牧民族最好的时候汉唐都是用骑兵(加上其他各种技术兵种)对抗轻骑兵。 ...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