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钢的琴》—一部文艺青年的苦逼史 [打印本页]

作者: 小鱼    时间: 2011-12-23 23:53
标题: 《钢的琴》—一部文艺青年的苦逼史
本帖最后由 小鱼 于 2011-12-23 23:51 编辑

      前段时间听说一部电影《钢的琴》,票房非常惨淡,完全比不过杨幂领衔主演的《孤岛惊魂》和诸如《变形金刚》这样的米国大片。我也没报太大希望,由于工作与心情的原因,断断续续看完。我不是装逼,也不是文艺青年,可我看到的确是一部文艺青年的苦逼史。
      故事很简单:王千源有个漂亮老婆(备注:王千源长得不帅,也没钱,只会唱歌拉手风琴,估计是年轻时靠点小文艺骗来的),还有一个喜欢弹钢琴的女儿。漂亮老婆估计是有一天终于知道生活是柴米油盐酱醋,文艺是不能当饭吃滴,所以凭借自己的姿色找了一个卖假药的暴发户。自然的,婚是要离的,女儿也是要争的。本来王千源以为可以靠感情赢得女儿,可搞笑的是,女儿选择跟老爸还是老妈的条件是看谁能给她买一架钢琴。不用说了,王千源是没那个经济实力,其实我也没见过几个非富二代的、喜欢艺术的、有些酸味的、有梦想的、长得不帅的、不妥协的男人是有钱的。所以生活是残酷滴,理想不能当饭吃,女儿还要靠钱抢。王千源也没少想办法,借钱、偷钢琴、最后和几个兄弟做钢琴。可是结局早就是注定的,正如秦海璐问王千源的“你这琴就是整出来了,你就敢保证小元不跟她妈走了?”。秦海璐这句话问得无情,却是对的,只是真实的东西王千源不敢接受,而且接受了太痛。后来没有悬念,小元跟了有钱的主,王千源继续在自己的世界里悲凉地狂欢。
      三十多年了,自从邓公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时代的潮流就如历史的车轮一般不可倒转,80年代还有崔健的《一无所有》发出文青的呐喊,可是也仿佛最后的歌颂一般,离我们越来越远。如今的世界,诸如王千源般的人们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因为他们文艺,有卑微的理想,他们没有赚到钱,他们只有歌唱,和与自己独舞,这个社会不会注意到他们,那只是一个暗淡的角落。
      电影有个场景让人觉得酸楚:曾经的知识分子看着自己设计的烟囱被炸得灰飞烟灭,他知道这个时代已不再属于自己。
      女儿选择了金钱,人们选择了赚钱,可秦海璐选择了王千源,你选择了什么?

作者: 张声语    时间: 2011-12-24 01:00
这明明是一部老爸教育片啊。。。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1-12-24 09:17
这个电影改成《文艺也拼爹》是不是更加贴切?
作者: profer    时间: 2011-12-24 13:59
还是爱坛某名人说得好啊:
男人的幸福感取决于老婆的闺密、同学、朋友、同事的老公混的怎么样
作者: 荆棘探兴    时间: 2011-12-24 14:05
我也看了。
王千源是因为下岗后才组成小乐团赚钱的,好像不是为了文艺,混口饭吃而以。

作者: 爱思伯爵    时间: 2011-12-24 19:54
没有钱是万万不能滴
作者: chnle    时间: 2011-12-26 04:01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不过各取所需而已。至少钢的琴可以让我安静下来一个多小时,看完了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
作者: 青袂    时间: 2011-12-26 10:14
只是觉得东北老工业区挺惨
作者: 辛常诚    时间: 2011-12-26 12:28
分析的很深刻呀
作者: 金陵集庆道    时间: 2011-12-26 14:5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过如此。中国人解放后被思想教育了30+年的道理。
作者: 薷钗    时间: 2011-12-26 19:55
拼爹 坑爹
作者: 老票    时间: 2011-12-26 21:19
同意楼上chnle的观点,见仁见智。  这部片子我也在关注,看了两遍。

也许大家看到的是王千源的经济困窘导致了生活上的困境,其中包括老婆的叛离,女儿的犹豫不决; 但我们必须看到王千源的生活其实还算过得去,虽然对于一个文艺工作者来说,似乎有点寒酸,更多是精神上的感受,譬如某文艺工作者组织小乐队去给葬礼伴奏等等。

必须指出:旧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悲剧缘由就在于,他们自认为本该高人一等。 这个错误认识,会导致我们推理出王千源的落魄和坚持不懈如何如何,一系列的文艺青年思潮涌现。  

且慢!  我们真的需要可怜他么? 这必须建立在前面那个认识的基础上:搞文艺的本该高人一头的... 可没有人是天生必须高人一等的,我们在放弃了包青天的法律个人救赎权威意识之后,也需要放弃贵族应该天赋异禀思潮的持续性蔓延。  在巴黎的地铁站里,多少有天赋的文艺青年在卖唱?多少才华横溢的文艺青年在作画?  他们可怜么? 不,生活还算过得去,梦想也因此实现。  如果想成名,请拿实力作品出来,观众是最好的,也是最公正的裁判。           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想成名是为了更多的钱,也许走凤姐和兽兽的路线要比苦练文艺技能要更有效...  选择了文艺,就要忍受寂寞和贫穷;如果你真的爱文艺,这是必须的代价。

人生最大的自由和乐趣,就是你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或者是吃糠咽菜,抑或是颠沛流离,只要是你自己的真实选择,就该尊重这个选择。  如果途中感慨时运不济、怨天尤人,就必须回答两个问题:
1、当初的选择,是否内心真实的选择?是否清晰全面的判断,并轻易不会后悔?
2、现在的后悔,是否在推翻当初的选择? 是否有勇气去改变这个选择,而不仅仅是怨天尤人?

改革开放之后,其实重新选择的难度要比以前更小,这就是改革的魅力所在:你可以有机会重新选择,只要你想清楚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如果王千源现在选择去挣大钱,或者如电影里的小锁匠一样自己开小店,或者如罗二羊(不记得角色名)一样可以半黑半白的去弄废旧钢铁贸易,更或者也去卖假药...  可他选择了是弄个小乐队养家糊口,不能发财,可也不算生活太差,起码他有烟抽有酒喝,还有稳定的住房。  一方面羡慕人家有钱,一方面不愿意下人家那样的功夫,这就是中国80-90年代文艺青年、中年的悲哀之处。

这也就是本电影的魅力所在,编剧和导演并没有停留在《祥林嫂》、《苦菜花》或《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个层面上,而是让王千源果断的决定:自己做一架钢琴,而且有众多挣扎在世俗里的朋友忽然被他的举动唤醒,愿意陪他一起(或者说是为了他们自己)去完成一个不太现实的梦想。

钢琴做成了,烟囱炸掉了,回归现实的同时,他们也算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救赎。

这一刻,其实王千源和他的朋友们,是幸福的。

比起那些无法选择自己命运的人,比起那些付出足够努力也决不甘心的人,他们是幸福的;

再比起那些一门心思捞钱、钱多了又不知道自己该干啥的人,他们也是幸福的...


想起来《盗火线》里罗伯特德尼罗对那个刚出狱的厨子说:“有个机会,你决定要不要出来干...”,厨子的选择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德尼罗给了他重新选择的机会,而他也作出了自己最中意的选择。


有选择,就已经幸福了一半了。


作者: 雪个    时间: 2012-1-1 08:57
老票 发表于 2011-12-26 05:19
同意楼上chnle的观点,见仁见智。  这部片子我也在关注,看了两遍。

也许大家看到的是王千源的经济困窘导 ...

写得真好。倒不是说对影片的评论,而是这其中的某些想法
作者: 不爱吱声    时间: 2012-4-12 03:38
这部电影最开始记得是在去年夏天回国的飞机上看得,后来返回的飞机又看了一遍,故事结局有点苦涩,但让自己愿意看两遍的文艺电影这年头也确实不多了。

很多时候结局是无法预料的。即便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但为了结果而奋斗的这个过程本身其实既是有价值的,上帝总是公平的,在这里给你关上一扇门,在别处又给你开了一扇窗。

到底是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
作者: 老芒    时间: 2012-4-12 03:52
拉着看了看,感觉一般,纯属做做,没感动。
作者: 浪人    时间: 2012-4-12 10:09
老票 发表于 2011-12-26 21:19
同意楼上chnle的观点,见仁见智。  这部片子我也在关注,看了两遍。

也许大家看到的是王千源的经济困窘导 ...

老票兄评论诠释的思想内涵,个人感觉比电影表达的丰富许多。人与人的平等,自主自由的选择人生道路,多元化的价值观要真正深入人心,真正的被广为接受,在现实生存的压力和某些传统观念的制约下,应该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作者: chenchanghai    时间: 2012-5-2 17:18
爱思伯爵 发表于 2011-12-24 19:54
没有钱是万万不能滴

好像大宋朝有老鼻子钱了。
作者: Highway    时间: 2012-5-3 06:54
当年有一部小说,叫做《一地鸡毛》,后来还被改变成电视剧了,好像还是陈道明主演的。

小说有些场景写的更“苦涩”。
。。。当天夜里,老婆孩子入睡,小林第一次流下了泪,还在漆黑的夜里扇了自己一耳光:“你怎么这么没本事,你怎么这么不会混!” 但他扇的声音不大,怕把老婆弄醒。。。


在这个世界上,尤其是男人,先混个人样,其他那些形而上的,精神上的东西是形而下的,物质的东西的Derivatives。
作者: 流水无情    时间: 2012-5-5 10:48
演员秦海璐肯定选择暴发户,生活其实很现实,现实也肯定比较残酷。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不用太有钱,但生活过得捉襟见肘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作者: back    时间: 2012-5-7 19:03
唱个不一样的调,我觉得很好,没看出来主角有认为自己搞“文艺”就高人一等来,真的高人一等会和个看大门的睡一夜?

这个电影里我没觉得任何一个角色高人一等,如果真要找那只能是主角原配老婆.....人为了自己坚持的东西活着没什么高低之分。

我女朋友就东北的海边的,从小没父母,爷爷捡破烂带到小学的,爷爷以前读过点书,在她读书之前就交她识字,后来老人家去了,就跟着大姑过一直到高中,买过盒饭做过短工,如果不是好心人资助,连大学都上不了,就这样她高考时还是学校第一....就她自己讲,大姑当年让她高中毕业找个人家嫁了,为什么?家里太穷了.....

为什么说这些?我觉得对如此种种的事情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真的不知道此间种种,也真的无法体会小人物的艰辛,电影可以是虚构的,可是东北当年种种情况我想我去过几次接触过不少人和经历的事情还是知道点的。有些人真的很渺小,渺小到真的不需要去以审视艺术的眼光来做评判。但是在我看来他们真的很伟大,让我敬畏,让我感动,因为他们在逆境中选择向上。

不好意思,有点冲动了。


作者: 小鱼    时间: 2012-5-7 19:49
back 发表于 2012-5-7 19:03
唱个不一样的调,我觉得很好,没看出来主角有认为自己搞“文艺”就高人一等来,真的高人一等会和个看大门的 ...

同意你的看法,不过并没有说他们不伟大,不让人感动,只是觉得现实生活是残酷的,但他们有他们的追求和生活方式,所以可以在他们的世界里独舞;同样不是说他们高人一等,他们只是不愿去做卖假药的事情罢了。没有亲身经历他们的生活,不过他们的艰辛在电影里是能够看出来的。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