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 ]1 ^' p3 p) y2 N7 d" u当然到了最后,胤祯也没忘记敲打他俩一下,如果你们不听话,可就别怪我了,到时候可有你们好受的:“倘不遵教谕,仍前不睦,互起争端,我必指名参奏,科以重罪。” 0 b2 r1 Y; \" {' C) v4 ^" c2 y( R- L' `) M: T. J7 X U
按照大将军王的说法,恩威并施之下,罗布藏丹津和察罕丹津对自己心悦诚服,他们发誓“互相和好,共为一心一意”。不仅如此,青海蒙古首领们还共同用蒙文写了个保证书,上奏给清廷留存为证。 9 y% q2 M Y! I# T0 U- v0 `/ L7 D3 h+ c' Q/ v. f
胤禛登基以后,一直给他这位一奶同胞的亲弟弟上眼药,搜罗出许多真真假假的黑材料。其中一条写道,大将军王出征之时,曾悄悄对自己九哥说:“皇父年高,好好歹歹,你须时常给我信息。”雍正无疑想说,在这个节骨眼上,你老十四对老九说出这样的话,究竟是何居心?难道想诅咒父皇早死吗?还是你们几个内外勾结意图不轨?. Q* I0 y4 W. C. k6 }3 `
; V( _4 P% K1 u% b, H F另一份黑材料则写道,率大军抵达青海后,老十四和八爷党仍然经常通信,往来频率高得几乎没有断过,而信里究竟都写了什么,却从来没别人知道,即所谓“机计莫测”。这种中国传统的春秋笔法,无疑比直接控告更让对方有苦难言,也更能惹得读者浮想联翩。- {2 @8 ]' z; V* [& k* F& G. B
% O5 @6 D0 Q2 I9 t$ W/ G) l, P, m此时,距离青海千万里之遥的京师朝堂之上,经过老皇帝的多次修理,八王党暂时偃旗息鼓;被后世目为卓越学者的三阿哥胤祉,正带领一大批同样卓越的学者在熙春园大搞文化事业,《古今图书集成》等大部头杰作便由他们手中推出;四阿哥胤禛仍在装模作样地吃斋念佛,仿佛对谁当皇帝根本不放在心上,而被认为是其死党的十三阿哥胤祥,此前不知为何突然触怒了父亲,正待罪在家没有差事;其他几个阿哥或势力单薄或年龄幼小或确实老实巴交,根本不可能继承皇位。因此尽管身在距离朝堂千万里之遥的前线,手握重兵的大将军王却是皇子中最为耀眼的明星。 4 |; I Z$ E" m& r ( L5 A. N$ H& D至于最关键因素也就是老皇帝本人的态度,一直模糊不清,很可能这位一世英明的君主直到死仍对由谁继位难以决断,更或许,他根本就没想到自己会突然猝死——电视剧里不是说了,“我还想再活五百年”吗! . Q( V. \/ u% R$ L, d# X7 B. m. ?) o
但是,老皇帝对自己这个十四儿子的疼爱,却是货真价实的,清宫档案中保留了这场历时三年的战争中父子二人的大量通信,总数达几百封之多,差不多平均两三天就通一封信,从中也许我们可以窥豹一斑。 4 Q) c& j2 j/ Z' ?6 ? 5 h5 [' U) Q7 \5 B# d这些信件中,除了大量如前面所写的那种公务往来的奏章外,还有许多是纯粹的家书,也有一些是公私兼有。比如在其中的一封信中,父亲在前半部分特意告诉儿子,别因为家事耽误工作,婚嫁喜事老爸都替你办好了——这是指胤祯长子弘春结婚一事,康熙特批这个孙子按照亲王世子的规格办理,可谓相当体贴。而在该信的后一半中,老爸再次提醒儿子别忘了聚拢人心的重要性,“惟人心甚要,此昼夜存心。” 2 [; V& F$ o4 o/ ?0 G2 | $ H, M( b$ w6 Z R) d( h" M z5 n. }在另一封信中,康熙悄悄告诉儿子:/ ~# J( S# N2 R: x
2 ~9 y6 i! ~8 N- I
“除了牙齿不成以外,我的头发胡子都已经变黑了(莫非返老还童?),你可别告诉外人啊。老皇帝那副孩子般的得意之情,似乎溢于言表。 7 x' R2 E/ M' N' n/ U& R6 w3 F! R6 O$ U) o 0 \% i& E' a% F8 A1 K+ ^另一方面,十四阿哥也一直关心着老父亲的健康,在一封内容公私兼有的奏章中,他写道: $ R( Q# j) Y9 }/ H0 N# Y' ~! Y+ h: O# u r4 m( |
“虽然常听说老爸容光焕发,身体倍儿棒,现在能亲眼看到您的信,高兴的不得了,我激动得吃嘛嘛香,睡觉也比以前好多了。您老放心,我一定谨遵您的交汇,保养好身体,为祖国努力工作五十年!” ; P x( W$ J: P$ h( d: \; r ; Z& Y+ }$ B: V: D' I% Q# X* g2 `; K驻扎青海西宁后,胤祯不停地将所见所闻告诉父亲,事无巨细,信中甚至提到“还有一种剪蓉花亦美丽,臣于此处见之,思念如何供皇父览阅,花虽难携至,若携种子种植,必能长出也,故臣将花种现均收藏。” - y/ l6 L" _$ w" s2 p* X! N# V1 L5 V5 o! B+ N. |
任何一个家长,听到成年后的子女能够耐下心来对自己说这种琐事,大概都会觉得温馨吧。" ?1 E, v+ T: y' U/ Y5 J& ^
& P) D0 f1 y+ T
而康熙对胤祯的身体也十分在意,当得知这位大将军王在青海举行狩猎活动,他很担心儿子,于是特意叮嘱道: `' a% p, s" G( M. o ?- \ l6 }! S, q
“闻得地方甚恶劣,多草丛,易跌倒。再雄兽力大残暴,追人不止,心中注意,以防人马受伤。” / p, ?: e: w v2 W" U- A+ ] % l; B) F0 b$ P! b: f) L常言道“皇家无亲情”,但从这些奏章和信件中,我们却仍能感到一丝丝浓浓的关爱从字里行间不断溢出。而十四阿哥的表现恐怕也不能全归入虚情假意或矫揉造作,从其一生的所作所为来看,他对父亲、母亲以及子女的感情确实都十分强烈,我们不妨再看看下面这首名为《悼亡女》的短诗,这是胤祯在他的一个女儿夭折后所作: ' L k' ?1 I. p5 \/ v$ G8 T ! m$ u1 {. G5 x6 [! x“嗟尔生来一岁零,忽闻疾殁泪盈盈。, `, `7 U) G* {% T! `/ x. V
' f( \2 r4 X/ X7 U( T
灵魂莫苦归时早,百岁还同一岁生。” : l9 D3 \. M- i4 _ ~* T l) [' ~
尽管文采并不很出色,但诗中所流露出对小女儿的那种情真意切,以及一个父亲刻骨铭心的悲伤,却是很难伪造的。( ]- b, Z1 o# g/ _1 ?% o
5 t5 P! W; H E.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