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W# }) x, @) Y* x3 m大将军王之下的第二号人物,是另外一位宗室皇族——领有平逆将军名号的延信,他是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的孙子。战争中,延信一直担任清军前敌总指挥,即使战后,他也与当年的战友胤祯以及年羹尧走的很近,很可能对那段特殊时期许多不能为外人道的秘辛都有所知晓。也许正是这些因素,使得他在雍正六年突获大罪入狱,尽管延信最后保住了性命,但也因此导致史料中对他的记载非常之少。 Y8 m6 @" }; s/ u' Q) u8 u( I1 O& c/ w
不过在有限的资料中,我们似乎也可以看出这位皇族将军并不是一个简单人物,比如在这场战乱平定后,朝廷曾专门颁下诏书嘉奖延信,对他的表现大加赞赏:“平逆将军延信领满洲、蒙古、绿旗各军,经自古未辟之道,烟瘴恶溪,人迹罕见。身临绝域,歼夷丑类,勇略可嘉。”而有不少研究者认为,延信是进藏大军的实际指挥者,隐藏在胤祯阴影中的幕后英雄。 : [# s2 `8 t- R O$ m2 {6 s # b% M% Y% [) d% [- W( e6 J按照朝廷宣传的口径,大将军王麾下的将士高达三十万之多,这个数肯定水分很大,但即使实际人数只有五分之一,也已经是侵藏准噶尔军的十倍以上了,清军对胜利可谓势在必得。: X) P/ q) z; f. k( `6 P' X
1 ? j4 I+ _8 G9 u. J: k另一方面,手握如此庞大的军事力量,如果心里还没什么想法的话,大将军王恐怕也不是从一次次血雨腥风的皇位争夺战中茁壮成长起来的爱新觉罗子孙了。 ( m/ ^8 V0 _, C" t( x$ N. t e \' b. U
来到青海后,胤祯十分注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而对于前线的军人们来说,还有什么比慰问阵亡弟兄们的军嫂和遗孤更能让自己感动呢,因此大将军王马上组织了隆重的追悼会,纪念在喀喇乌苏战死的数千英灵。0 @/ m) F( G1 B( e" _& ?5 d
4 ^1 O! X8 q4 Q- }; A! W$ U根据胤祯后来写给父亲的奏章,追悼会上的场面十分感人,孤儿寡母哭成一片,大家对帝国政府的关心和爱护深表欣慰,并对为人民群众带来皇帝温暖、带头战斗在抗击准噶尔第一线的大将军王“感激涕零”,纷纷表示,有了王疼国爱,纵做鬼,也幸福!' j& U- b8 ^: D0 {: C
t3 ~: }1 `2 D/ F! Y+ x
至于人民内部矛盾,大将军王也注意认真调解疏导,避免造成矛盾激化扩大。青海和硕特蒙古人的一二把手,罗布藏丹津和察罕丹津俩王爷一直不和,尽管这种不和很有可能就是清廷本着分而治之的原则刻意造成,但现在大敌当前,还是暂时一致对外才行,于是胤祯奉旨命调停。按照大将军王事后给皇帝上的奏章,他可以说苦口婆心。 1 v4 e2 z/ y& _* {/ p+ V, ]1 i0 o L. \+ j& ?
胤祯首先动之以情,你们彼此是自家兄弟,在皇帝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大家一起安安生生过日子,有官当有财发,多好啊。然后晓以厉害,如果你们再这么闹下去,等到准噶尔人打过来,那一切都全完了,你们亲戚拉藏汗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 M; _% P+ \5 g0 y4 A, ~. O; y
* ^8 N6 L- B) [8 m2 J
既然兄弟俩都是藏传佛教徒,大将军王自然也不会忘记激发他们的神圣使命感:“今皇父为尔等推广黄教,以安众生,封呼毕勒罕为达赖喇嘛,同以全力护送赴西藏坐床,正尔等共同一体一志感戴皇父重恩,奋勉效力之时,嗣后着将猜忌之意,均尽解释,共同一心一意,力行推广教务。”" j4 [' B/ N# m6 o5 ^) E" P# B/ P
r9 w% d. y8 e1 h3 ^7 h
十四阿哥随即拍胸脯许愿,如果你们俩和睦相处,我老爸那里肯定好处大大滴:“恭敬长辈,怜爱幼辈,凡兄弟之间遇事尽可涵容,以宽厚行事,以和睦为心,推广黄教,必能常蒙皇父重恩。” O/ u" d3 e6 n! T% x, ]& k* {; S
: t' e3 j* |8 |8 h. A" O N此时,距离青海千万里之遥的京师朝堂之上,经过老皇帝的多次修理,八王党暂时偃旗息鼓;被后世目为卓越学者的三阿哥胤祉,正带领一大批同样卓越的学者在熙春园大搞文化事业,《古今图书集成》等大部头杰作便由他们手中推出;四阿哥胤禛仍在装模作样地吃斋念佛,仿佛对谁当皇帝根本不放在心上,而被认为是其死党的十三阿哥胤祥,此前不知为何突然触怒了父亲,正待罪在家没有差事;其他几个阿哥或势力单薄或年龄幼小或确实老实巴交,根本不可能继承皇位。因此尽管身在距离朝堂千万里之遥的前线,手握重兵的大将军王却是皇子中最为耀眼的明星。, M; G; o; p. Q* x1 Z) ]3 V/ s
?; Y# y+ l3 P3 d1 p至于最关键因素也就是老皇帝本人的态度,一直模糊不清,很可能这位一世英明的君主直到死仍对由谁继位难以决断,更或许,他根本就没想到自己会突然猝死——电视剧里不是说了,“我还想再活五百年”吗!) W3 X3 A- r* b& A8 t
* G6 L9 e4 L- |' _( y$ j" ?/ l" N
但是,老皇帝对自己这个十四儿子的疼爱,却是货真价实的,清宫档案中保留了这场历时三年的战争中父子二人的大量通信,总数达几百封之多,差不多平均两三天就通一封信,从中也许我们可以窥豹一斑。 3 M0 {. v+ b- H9 O* E0 t; m( Q2 z- s" d$ R' \* O( h
这些信件中,除了大量如前面所写的那种公务往来的奏章外,还有许多是纯粹的家书,也有一些是公私兼有。比如在其中的一封信中,父亲在前半部分特意告诉儿子,别因为家事耽误工作,婚嫁喜事老爸都替你办好了——这是指胤祯长子弘春结婚一事,康熙特批这个孙子按照亲王世子的规格办理,可谓相当体贴。而在该信的后一半中,老爸再次提醒儿子别忘了聚拢人心的重要性,“惟人心甚要,此昼夜存心。”$ }) v" F+ F0 ?6 A. }
' ]' G1 l. Z+ ?0 C( M' ?6 ^1 v
在另一封信中,康熙悄悄告诉儿子: # Q' i5 v f0 t5 s/ y" x& D. C' N) @- w
“除了牙齿不成以外,我的头发胡子都已经变黑了(莫非返老还童?),你可别告诉外人啊。老皇帝那副孩子般的得意之情,似乎溢于言表。 5 ?' [7 d7 U6 a% ^: o" D " X8 {# @# t# U1 z8 ]& g! n T6 a另一方面,十四阿哥也一直关心着老父亲的健康,在一封内容公私兼有的奏章中,他写道: - `6 A0 ?% n& r2 R( @+ \8 l# z6 E" ^' u% L
“虽然常听说老爸容光焕发,身体倍儿棒,现在能亲眼看到您的信,高兴的不得了,我激动得吃嘛嘛香,睡觉也比以前好多了。您老放心,我一定谨遵您的交汇,保养好身体,为祖国努力工作五十年!” : r* ~; d5 o5 } F9 e1 x 0 l) L# T& b0 a0 G5 v. y- k. i) P: Z) U驻扎青海西宁后,胤祯不停地将所见所闻告诉父亲,事无巨细,信中甚至提到“还有一种剪蓉花亦美丽,臣于此处见之,思念如何供皇父览阅,花虽难携至,若携种子种植,必能长出也,故臣将花种现均收藏。” . n/ A) G! m$ w ' D% |0 K, i7 U+ C- u m- c任何一个家长,听到成年后的子女能够耐下心来对自己说这种琐事,大概都会觉得温馨吧。 2 D& @$ ^$ h) i2 y- U% e4 r9 d3 X4 }5 ~ % y; Y& C6 [8 Z4 d3 l$ a7 w而康熙对胤祯的身体也十分在意,当得知这位大将军王在青海举行狩猎活动,他很担心儿子,于是特意叮嘱道: 6 i7 j9 Y4 s, F$ x) z0 Y( \ % C5 G# n$ U) a8 }1 [8 J“闻得地方甚恶劣,多草丛,易跌倒。再雄兽力大残暴,追人不止,心中注意,以防人马受伤。” : }3 G# W# {& o& F _% p* G p; V5 a5 G- L0 {5 _- P% U常言道“皇家无亲情”,但从这些奏章和信件中,我们却仍能感到一丝丝浓浓的关爱从字里行间不断溢出。而十四阿哥的表现恐怕也不能全归入虚情假意或矫揉造作,从其一生的所作所为来看,他对父亲、母亲以及子女的感情确实都十分强烈,我们不妨再看看下面这首名为《悼亡女》的短诗,这是胤祯在他的一个女儿夭折后所作:/ y$ B. ~, L/ h
* \/ D' a8 l: o“嗟尔生来一岁零,忽闻疾殁泪盈盈。% u# x3 l. w* A8 l# E
. L0 }) p, q( Q: j
灵魂莫苦归时早,百岁还同一岁生。”+ u. A6 V, _% p) N# A
# g v% q: k' j+ d6 p尽管文采并不很出色,但诗中所流露出对小女儿的那种情真意切,以及一个父亲刻骨铭心的悲伤,却是很难伪造的。5 e& [6 O2 R j) k& W, G
$ P/ p. x8 Q7 H, C0 {3 D' e& ~1 Q7 _6 M& R+ J% B/ g9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