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陈虻的烟盒 [打印本页]

作者: 肖恩    时间: 2018-10-25 08:50
标题: 陈虻的烟盒
   陈虻在指导新人的时候,或者在给栏目组讲课的时候,会经常拍出他的烟盒:

   这是一盒烟。我把它放在一个医学家面前,我说请你给我写三千字,他说行,你等着吧,他肯定写尼古丁含量,几支烟的焦油就可以毒死一只小老鼠,吸烟的人肺癌的发病率是不吸烟人的多少倍,吸烟如何危害健康。

   还是这盒烟,我把他拿给一个搞美术设计的人,我说哥们请你写三千字,那哥们给你写出来:这个设计装潢的色彩、标识的个性创意。

    我把这盒烟给褚时建,说您是生产烟草的,您给我写三千字,他也毫不犹豫地说,你等着吧,他告诉你这是烤烟型,它的烟丝产地在哪儿,它的加工工艺是怎么样的,更高一级别的烟丝是怎么过滤的,为什么卖这个价钱,成本是多少。

   我给一个经济学家,他告诉你,烟草是国家税收的大户,还有烟草走私对经济的影响。

   我现在把烟盒给你,请你写三千字,你就会问写什么呀。

   我刚才给那几个行业的人,他们都知道写什么,但是给记者的时候,你会问让我写什么呀,也就是说记者在面对一些事物时没有一个知识背景,没有自己的思考角度。

   陈虻把媒体人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称为“坐标系”,他经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 一个栏目,或者一个记者,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



[groupid=243]吐槽帮[/groupid]
作者: 肖恩    时间: 2018-10-25 08:53
本帖最后由 肖恩 于 2018-10-25 09:26 编辑

陈虻还经常说一句话:“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可是,现在还有多少人,在乎当时我们为什么出发呢?


看了下面的柴静悼念的文章,陈虻这句话应该也能用在她身上——不知这个曾对真相有洁癖的记者,是否还记得、还在乎当时为什么出发么?
作者: 肖恩    时间: 2018-10-25 09:01
柴静悼念他的文章《陈虻不死》也还不错:



2000年,我接到一个电话。

“我是陈虻”

说完他意味深长地停顿了一下,可能想给我一个发出仰慕的尖叫的时间。

“谁?”
“中央台的陈虻”他听着挺意外“我没给你讲过课?”
“你哪个栏目的?”

“嘎……我东方时空的,想跟你合作一个节目”

我俩在梅地亚见了面,他坐我对面,翘着二郎腿,我也翘着。

“你对成名有心理准备么?”
哟,中央台的说话都这么牛么?我才二十三四岁,不服得很“如果成名是一种心理感受的话,我二十岁的时候已经有过了”
“我指的是家喻户晓式的成名”

“我知道我能到达的高度”

“你再说一遍?”
“我知道我能到达的高度。”
他都气笑了。

“你对新闻感兴趣的是什么?”
“新闻当中的人”

可能是这一句,让他最终接受了我,但就从这一天开始,我跟陈虻开始了无休止的较劲。

“不管你到了什么高度,你都是一只网球,我就是球拍,我永远都比你高出一毫米”他最后说。

切。





他待人律已的严苛谁都知道,我记得学锋跟我说,每次被陈虻骂,“轻生的心都有”——“因为他说的都是对的”。

我刚做新闻的时候整个人都是蒙的,他在南院吃饭,大家从电视上正好看见我的节目,他立刻打电话给我“有人说,这样的人还是陈虻招的啊?你可别让我丢脸”。挂了。

后来他看我的确很吃力,每天在工作上花很长时间想着怎么问,但是连自信也没了,倒是对我耐心点了“你得找到你的欲望”

“我不知道怎么找”

他说“你要忘掉自己,才能找到欲望”

我拧巴着“怎么才能忘掉自己?”
“你回家问你的父母,你每天做的新闻,他们感不感兴趣,他们想知道什么?他们的未知就是你的起点”

他的意思是让我回到常识中去,别一坐在主持台上就不是人了。

我真是一期一期问我妈和妹妹,后来直到我去了现场,尘土满面坐在地震的废墟上采访灾民,新闻象一盆水兜头浇下,我才理解了他说的忘我和欲望是什么。

“去,用你的皮肤感觉新闻”他说。





“做节目什么最重要?”我问他。

“逻辑”

逻辑有什么了不起?我在心里翻白眼。

“你认识事物的方法太单一,没有逻辑”

我那个时候喜欢花哨的东西,小女生式的新闻观。

“这种东西不可忍受,矫揉造作”。

小女生血上头,眼泪打转。

他还继续“批评你不可怕,对你失望才是最可怕的”

后来我才理解了他,阿城谈到陀思妥也夫斯基,他说别的作家遇到事物,往往都绕过去了,但是陀“穿”过去了。

他说“这需要一种非常笨重又锋利的力量。”

陈虻就有这个力量。别人往往要靠对事物的比方,暗示来达到接近事物的本质,这也是一种高明。但陈虻从来不绕,他就是穿过去。听他说片子,他说的东西,都是大白话,别人不会听不懂想不到,但听他说,就是真痛快。

后来再看周其仁谈产权制度的书,非常抽象的事理,写来酣畅淋漓,也是那种极其痛快的感觉,我当时想到陈虻,明白他的力量就在于逻辑。

这个逻辑,实际上就是“真”,是“穷尽事理”。





“要宽厚”他从一开始认识我说到最后一次,因为他老说“既然文如其人,为什么不从做人开始呢?”

我拧着“你不要用李XX那套真善忍的标准来要求我”

“你要成为一个伟大的记者,就必须这样”

“我不要成为一个伟大的记者,我只要作个合格的记者就可以了”

“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
“因为这是我的生活”
“可是我说的是对的”

“我不需要完美”

……

每次谈,我都气急败坏-----有这样的领导么?你管我呢?

过阵子明白点的时候,腼着脸再回去问他“人怎么才能宽容呢?”

他说“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么?”
后来我做节目,常想起这句话“你理解吗?”,才明白他的用意-------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宽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我去调查,他就说了八个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现在他走了,我才明白,耕耘本身就是收获。



七年前,我赶上时间在东方时空开的最后一个会,时间坐在台上,一声不吭,抽完一根烟,底下一百多号人,鸦雀无声。

他开口说“我不幸福”

然后说“陈虻也不幸福”

他是说他们俩都在职业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性命,不能轻松地把职业当成生存之道。

陈虻对我说过“成功的人不能幸福”
“为什么?”
“因为他只能专注一个事,你不能分心,你必须全力以赴工作,不要谋求幸福”。

他是拿命来做事的,但我不认为他的职业理想是英雄主义式的,他不是想建功立业,他的独立思考也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个知识分子。

我写博客的时期,他说过一句话,“要服务,不要表达”是说不要以优越感自居,媒体的平台不是用来表达个人见解与思想的,是提供观众事实与信息,让他们来思考的。

我受教于他,一再重复这句话,理解了为什么康德说启蒙只是自我的觉醒,不是传教士式的自上而下的教导。在他身上,我理解传媒这份工作所为何来--------能够为大众提供一个公共空间,让不知者知情,让无声者发言,让异见者表达,让争论者自由。

他尊敬这个职业,忠诚于事物的本质规律,他和这个世界的诸多冲突,并非因为他尖刻或者狭隘,只是因为真与伪是大敌。





他在病中,我一直不知内情,只是给他发着短信,尤其在困境时,常常想到他。

因为过去总是有他,看着我,嘲笑我,打击我,他从不夸我,但我知道他一直注视着我。

连偶尔楼梯上擦肩而过,我拍他一下肩膀,他也要总结,“你现在成熟了,敢跟领导开玩笑了,说明你放松了”

我哈哈笑。

但是,讨厌的是,他永远是对的。

八年来,我始终跟他较着劲,他说什么我都顶回去,吵得厉害的时候,电话也摔。

今年教师节,我给了他发了一条短信,说“好吧,老陈,我承认,你是我的导师,行了吧?节日快乐”

在精神好的时候,他的短信回得很长,说他在深夜里好象能感觉得到舌头上细胞一层层滋长出来,头发荏子拱出头顶,说“饿的感觉真美好”。

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也一直大睁着眼睛,没有麻木和畏缩过,他跟我说过“人可以被打死,不能被吓死”。

是他要求医生不要抢救的,他想有尊严地离开。与他告别时,我握住他的手,温暖柔软。这是八年来,我第一次与他如此亲近。

                                    



很久以前,陈虻对我说过,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没有了记忆,或者没有人来印证你的记忆,那等于死亡。

我曾经对他的死感到愤怒,现在不了。

在这个混乱不堪的世界上,他始终向真而生,没有泯灭过自己的心灵,并非因为他的道德,而是因为他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生命的热爱。他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标准和灵魂。

他的丧失,我们将要用漫长的时间来体会。

但是,只要我们心存对他的记忆,陈虻不死。只要我们不因为恐惧而变成我们最初反对的人,陈虻不死。只要我们尊敬和坚守这个职业的标准,陈虻不死。只要我们仍能在一个片子中投入我们的泪水,情感和生命,陈虻不死。只要我们在人们都服从于错误和谎言的时候仍能站出来说“这不是真的”,陈虻不死。
作者: lorry    时间: 2018-10-25 09:26
这类新闻是软新闻。
作者: 肖恩    时间: 2018-10-25 09:29
lorry 发表于 2018-10-25 09:26
这类新闻是软新闻。

在天朝的媒体人,要想好好的活着,能做到他这样也还算不错了。
作者: lorry    时间: 2018-10-25 09:34
和问Are you a terrorist?一样,用力过猛。
作者: 看客    时间: 2018-10-25 09:40
现实是,会问“写什么”的记者才是好记者——花钱找你不就是让你写什么就写什么吗?
至于说“一个记者,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陈虻大概没意识到,他这句话会将从业者带往一个奇怪的方向,从柴静和崔永元这些年遭受的非议多少能看出端倪。这句话发展到极端是什么样子,可以看看《我怎样编辑农业报》——别以为那是了不得的夸张,现实有时更精彩。
中国传媒业还是底蕴不足,这样的人若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成长为真正的精神导师,可惜好为人师又死得太早,too young too simple啊
作者: 肖恩    时间: 2018-10-25 09:54
看客 发表于 2018-10-25 09:40
现实是,会问“写什么”的记者才是好记者——花钱找你不就是让你写什么就写什么吗?
至于说“一个记者,必 ...

嗯,有道理。记者应该勤于思考,但行文时应尽量不要带入自己的立场。
陈虻还是算蛮有想法蛮勤奋的,可惜死的太早了。若他还活着,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估计也会骂吧。
作者: 包子    时间: 2018-10-25 10:25
专制的社会不会出现正常的传媒。洗洗睡吧。
作者: 肖恩    时间: 2018-10-25 10:33
包子 发表于 2018-10-25 10:25
专制的社会不会出现正常的传媒。洗洗睡吧。

他们很多话不能说,但也总还是有些思想可以借鉴的。
作者: lorry    时间: 2018-10-25 10:34
就像小朋友就要区分fact和opinion一样,媒体要区分news和editorial。这些记者用力这么猛,灌输自己的价值观,难免招人反感。
作者: 包子    时间: 2018-10-25 10:37
当年新闻评论部是有理想,有实干精神,还勇于自嘲的一帮人,现在想想都难受,算了吧。
作者: 肖恩    时间: 2018-10-25 10:40
lorry 发表于 2018-10-25 10:34
就像小朋友就要区分fact和opinion一样,媒体要区分news和editorial。这些记者用力这么猛,灌输自己的价值观 ...

他主要是在说思考的角度,还算不上灌输价值观。柴静的文章也多处谈到这点:

我写博客的时期,他说过一句话,“要服务,不要表达”是说不要以优越感自居,媒体的平台不是用来表达个人见解与思想的,是提供观众事实与信息,让他们来思考的。

我受教于他,一再重复这句话,理解了为什么康德说启蒙只是自我的觉醒,不是传教士式的自上而下的教导。在他身上,我理解传媒这份工作所为何来--------能够为大众提供一个公共空间,让不知者知情,让无声者发言,让异见者表达,让争论者自由。

他尊敬这个职业,忠诚于事物的本质规律,他和这个世界的诸多冲突,并非因为他尖刻或者狭隘,只是因为真与伪是大敌。


当年柴静说“记者要对真相有洁癖”时,我也相信她至少在当时是认真的。
作者: lorry    时间: 2018-10-25 10:41
包子 发表于 2018-10-25 10:25
专制的社会不会出现正常的传媒。洗洗睡吧。

先把基本功练好吧,比如不说赘词。
作者: 肖恩    时间: 2018-10-25 10:51
包子 发表于 2018-10-25 10:37
当年新闻评论部是有理想,有实干精神,还勇于自嘲的一帮人,现在想想都难受,算了吧。 ...

是啊,每次看到这些曾经/仍然有点思想还想说点真话的媒体人都很难受。
作者: zilewang    时间: 2018-10-25 11:15
肖恩 发表于 2018-10-25 10:40
他主要是在说思考的角度,还算不上灌输价值观。柴静的文章也多处谈到这点:

没有什么人的“服务”工作能经受住“毛爷爷”的考问,柴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者: 肖恩    时间: 2018-10-25 12:27
zilewang 发表于 2018-10-25 11:15
没有什么人的“服务”工作能经受住“毛爷爷”的考问,柴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说的这么隐晦的干嘛,容易误解
作者: lorry    时间: 2018-10-25 12:58
zilewang 发表于 2018-10-25 11:15
没有什么人的“服务”工作能经受住“毛爷爷”的考问,柴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这不是问题。观众不是傻子,会判断bias的。
作者: zilewang    时间: 2018-10-25 13:10
lorry 发表于 2018-10-25 12:58
这不是问题。观众不是傻子,会判断bias的。


作者: 边寒剑    时间: 2018-10-25 14:22
陈虻?《分家在十月》里面的那个?
作者: 肖恩    时间: 2018-10-25 14:34
边寒剑 发表于 2018-10-25 14:22
陈虻?《分家在十月》里面的那个?

估计不是
作者: 包子    时间: 2018-10-25 14:48
边寒剑 发表于 2018-10-25 14:22
陈虻?《分家在十月》里面的那个?

对,《分家在十月》有个副标题就是电视老流氓陈虻的回忆,最后因为他知道的太多,坐上了评论部第二把交椅。
作者: 边寒剑    时间: 2018-10-25 14:48
肖恩 发表于 2018-10-25 14:34
估计不是

就是中央电视台的那个陈虻,《分家在十月》里的那个陈虻就是中央电视台的,以前是崔椭圆他爹的上司,哈哈哈

[attach]79699[/attach]

[attach]79700[/attach]
作者: 肖恩    时间: 2018-10-25 14:50
边寒剑 发表于 2018-10-25 14:48
就是中央电视台的那个陈虻,《分家在十月》里的那个陈虻就是中央电视台的,以前是崔椭圆他爹的上司,哈哈 ...

哈,还真不知道,回头找来看看
作者: 肖恩    时间: 2018-10-25 14:52
lorry 发表于 2018-10-25 12:58
这不是问题。观众不是傻子,会判断bias的。

我认为观众里傻子才是大多数
作者: 边寒剑    时间: 2018-10-25 15:03
肖恩 发表于 2018-10-25 14:50
哈,还真不知道,回头找来看看

这里有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 ... 3391089110589440727
作者: 边寒剑    时间: 2018-10-25 15:15
肖恩 发表于 2018-10-25 14:50
哈,还真不知道,回头找来看看

这个《分家在十月》是第三部,前面还有一个大史记第一部和第二部,另外还有一个央视内部春节晚会,不过个人感觉第一部粮食和第三部分家在十月比较有意思,第二部感觉一般般

下面是第一部《粮食》的链接地址: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91654/



下面是第一部粮食的部分截图


[attach]79701[/attach]

[attach]79702[/attach]



作者: lorry    时间: 2018-10-25 16:22
川普攻击fake news,引起共鸣,就是因为很多人反感媒体的精英。
作者: 五月    时间: 2018-10-25 17:27
肖恩 发表于 2018-10-25 08:53
陈虻还经常说一句话:“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可是,现在还有多少人,在乎当时我们为什 ...

”对真相有洁癖“是方舟子这个坏份子勉励柴静的话,人家柴静可没承认过。

当初坏份子老方勉励柴姐姐”记者对真相要有洁癖“,柴觉得挺有道理。结果理科男老方就真拿”洁癖“标准来要求柴姐姐了。

柴姐姐做飞机,旁边的军事科学院的一个教授来套磁,胡诌了一通什么胚胎伦理,有的没的瞎扯一大堆。没想到柴姐姐当真了,回去写了篇感想。

老方拿”洁癖论“一套,认为柴姐姐的感想里面”硬伤“很多,如何如何。没想到柴姐姐还没回应,罗永浩罗桑不干了。罗桑英雄救美,出手让老方闭嘴。

老方这种人怎么可能闭嘴,就和罗绝交并互撕三百回合。

韩寒是罗桑的好友。韩问罗桑方舟子底细如何,罗桑直呼干方舟子很容易的,完全隐瞒了自己被干的事实。韩年幼无知,天真地信了罗桑的谎言,回去跟老爸一说,韩老爸决定干了老方,捞个为民除害的大红花戴戴。

韩老爸不断出手打老方,终于成功引起老方的注意,于是,老方的又一个毁人不倦的故事上演了。
作者: lorry    时间: 2018-10-25 17:41
执着于“真相”是一种病,因为这个东西是相对的。老美的喜剧演员造了truthiness这个词, 彻底解构。
作者: 肖恩    时间: 2018-10-25 17:54
本帖最后由 肖恩 于 2018-10-25 18:10 编辑
五月 发表于 2018-10-25 17:27
”对真相有洁癖“是方舟子这个坏份子勉励柴静的话,人家柴静可没承认过。

当初坏份子老方勉励柴姐姐”记 ...


柴静后来自己也说的,还加了半句变成“要对评论有警惕,要对真相有洁癖”。不过文科女生有些东西估计没办法改了,比如逻辑:

“做节目什么最重要?”我问他。
“逻辑”
逻辑有什么了不起?我在心里翻白眼。

陈虻白骂了,这么多年过去,文科傻妞好像依然认为逻辑没啥了不起。

作者: 肖恩    时间: 2018-10-25 18:09
lorry 发表于 2018-10-25 16:22
川普攻击fake news,引起共鸣,就是因为很多人反感媒体的精英。

这个好像有点道理,精英往往容易脱落群众
作者: 清凉山    时间: 2018-10-25 19:36
肖恩 发表于 2018-10-25 14:52
我认为观众里傻子才是大多数

+1,不信的请去问问床总。
作者: 关中农民    时间: 2018-10-25 20:54
清凉山 发表于 2018-10-25 19:36
+1,不信的请去问问床总。

红波都被巨巨忽悠瘸了
作者: lorry    时间: 2018-10-25 21:15
肖恩 发表于 2018-10-25 18:09
这个好像有点道理,精英往往容易脱落群众

希拉里把支持者叫deplorables。
作者: lorry    时间: 2018-10-25 21:21
清凉山 发表于 2018-10-25 19:36
+1,不信的请去问问床总。

他不是孤例。欧洲也有边缘政党和政客。
作者: Delrio    时间: 2018-10-25 22:17
zilewang 发表于 2018-10-25 11:15
没有什么人的“服务”工作能经受住“毛爷爷”的考问,柴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柴静是不能经受住"富兰克林"的凝视


作者: alan123    时间: 2018-10-25 22:35
lorry 发表于 2018-10-25 10:41
先把基本功练好吧,比如不说赘词。

这个倒不要太过苛责,毕竟这里不是那里。
上面几位说的我以为是重点:“什么是客观。从什么角度去看。”那么当你有了角度以后,还能是客观的么?
作者: lorry    时间: 2018-10-25 23:03
alan123 发表于 2018-10-25 22:35
这个倒不要太过苛责,毕竟这里不是那里。
上面几位说的我以为是重点:“什么是客观。从什么角度去看。” ...

客观也是相对的。
作者: pcb    时间: 2018-10-25 23:55
“通往CNN的大路上”
哈哈哈哈哈哈
作者: 雷达    时间: 2018-10-26 05:57
lorry 发表于 2018-10-25 23:03
客观也是相对的。

是这样的。
所以呢,到了这把年纪,我自认目前还是唯物主义者,但是我已经开始能够有点理解唯心主义者了。
作者: 肖恩    时间: 2018-10-26 06:44
alan123 发表于 2018-10-25 22:35
这个倒不要太过苛责,毕竟这里不是那里。
上面几位说的我以为是重点:“什么是客观。从什么角度去看。” ...

有角度与是否客观没啥关系呢,陈举的几个例子,几个不同角度的观点都可以是客观的,并不冲突。
作者: lorry    时间: 2018-10-26 08:15
pcb 发表于 2018-10-25 23:55
“通往CNN的大路上”
哈哈哈哈哈哈

CNN报道突发事件的能力很强。他们八十年代起就带着卫星电视设备到处跑。

没有大新闻,没有收视率的时候,做软新闻,做评论就难看了。不过大家都差不多。观众就像喜欢垃圾食品一样喜欢click bait。
作者: alan123    时间: 2018-10-26 22:49
肖恩 发表于 2018-10-26 06:44
有角度与是否客观没啥关系呢,陈举的几个例子,几个不同角度的观点都可以是客观的,并不冲突。 ...

您自己写的这句话,写完了就没自己读读么?
那请问什么是唯心,什么是唯物?盲人摸象难道不是角度么?
作者: alan123    时间: 2018-10-26 23:06
本帖最后由 alan123 于 2018-10-26 23:07 编辑
lorry 发表于 2018-10-25 23:03
客观也是相对的。


没错。只要你提出一个概念,就有边界,以区别其它概念。武松杀潘金莲,什么是客观?


作者: 肖恩    时间: 2018-10-27 05:19
alan123 发表于 2018-10-26 22:49
您自己写的这句话,写完了就没自己读读么?
那请问什么是唯心,什么是唯物?盲人摸象难道不是角度么? ...

1、请对事不要对人,不然就无法有效沟通了;
2、请就事论事,我不认为盲人摸象和陈虻说的几个例子有可比之处,你这样东拉西扯最后一定会扯的太远而忘记最开始讨论的目的;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