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吾辈 一  [打印本页]

作者: 玉垒关    时间: 2011-12-7 21:55
标题: 吾辈 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关于战争的原因,法国历史学家说,是因为法国在自己的殖民地上获得了微不足道的利益,而引起德国的嫉妒。就为了这用被殖民者的血泪换来的“微不足道的利益”,一千六百万人失去了生命。

而英国人的看法异曲功同。比如英国的外长巴福尔和美国驻意大利大使怀特之间曾经有这样一段对话:

巴福尔(低声说):“我们真是呆子,因为德国建造了许多船只和抢夺了我们的商业之后,我们竟找不到一个理由向德国宣战”

怀特:在私生活中你是个心灵非常高尚的人。你为什么会想到这种政治上不合道义的事情,向一个完全无害的国家挑战?德国不是和英国一样有理由可以发展海军吗?如果想与德国在贸易上竞争,你们就应该更加努力工作”。

 巴福尔:那就是说要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准。或许对我们而言,还是发动战争比较简单。

 巴福尔又说,这是一个“是非”的问题吗?也许只是如何保持我们优势的问题。

而战后的1919年,美国威尔逊总统说:为什么,我的同胞们,在这里没有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甚至一个小孩,会明白现代世界的战争种子就是工业和商业上的对立呢?

且不说这一幕幕眼熟。历史循环往复。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却说这些大人物的对话,对于20世纪初,生活在山东莱芜市牛泉镇上裕村的小人物毕粹德来说一无所知。他也不会知道不久之后,他将离开他两岁的儿子,手腕上带着no.97237的编号,被塞进壮观如集市的轮船的最底层,然后投入洪流,奔赴欧洲战场。他只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十四万华工中的一员。略微有所不同的是,他有两件事情被人记住了。 一件事情是,他是某代的户部尚书的后代,他曾熟读“万卷楼”藏本的“孙子兵法”。在法期间有一次扎营,他向华工总管马格里建议,扎营不当,会遭受敌人袭击。应当立刻转移。夜间前址果遭炮击。而华工们因他的建议而死里逃生。

另一件事情是战后的巴黎和会期间,他和同伴们把一把手枪和一张字条上递给当时中国代表团团长陆征详:“苟签名承诺日本之要求,即以此枪自裁,否则吾辈必置尔于死地”。而这些在战场上死里逃生的愤怒的华工们的要求就是不要把自己的老家山东由德国割让给日本。

大人物的妥协往往因为有路可退。草根们的勇往直前难道不是因为无路可逃?

而不久之后的1919年9月27日,毕粹德死在了清理战场的工作中。他的同乡将带回大人物们发的一枚铜质纪念章。纪念章的正面写着“大不列颠及印度国王乔治五世”以及国王的侧像。而纪念章的背面则是赤身裸体的骑马的战神,他正前方的太阳,象征着“日不落帝国”。这时大洋彼岸的大经济学家凯恩斯正在创作他的大作“和平的经济后果”。 他在书中总结到:“关于这次战争及其目的似乎并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学习,还是和过去每个世纪一样,英国又毁灭了一个贸易方面的敌人”。

而对于毕粹德这样的华工的家人来说,最重要的却是纪念章滚边处刻画的华工的编号:NO.XXXXX, CHINESE。

毕粹德走的时候只有两岁的那个儿子将在1990年临终的时候念念不忘这个编号。凭谁问,死去原知万事空。而毕家的后代将在十多年后在法国的小村庄,找到这个仅写着编号97237的无名墓碑,然后拿出从家里带来的水酒,焚香跪拜磕头。又谁问,时隔九十年的荒烟蔓草里,孤魂去否。

毕粹德的生命本身和他的纪念章,及其墓碑,都是一个缩影。那就是他自称的所谓“吾辈”,这样历史洪流中的所谓小人物,纵然身不由己,被掠夺,被刻意遗忘,甚至在绝望中被吞噬。而最终人们将会越来越知道,因其传承,负载,他们才是历史真正的主人。

待续
作者: 玉垒关    时间: 2011-12-7 21:57
他姓张,名字是克里斯蒂安 (Christian TCHANG),和很多用起了个洋名却说着蹩脚外语的前时髦中青年相反,他几乎一句汉语都不会讲。

他叙述他的家族故事是从1914年6月28号,奥地利皇储菲迪南多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杀开始的。事件后,皇储本国的报道难掩兴奋地写道:“六年来我们一直等待着......我们的理想只有通过一次战争,用激进的突然方式才能实现。”而皇储的同盟国,德国的皇帝威廉二世说 “现在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果我们放弃这次有利的机会,将是可惜的”。

好战的皇储本人死得其所。

这个契机也将是三年后生活在江苏浦江的贫困孤儿张长松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兴奋的群众和开拔的士兵高唱《马赛曲》、《在故乡》或《蒂珀雷里》等歌曲开始。交战双方的军列上都用粉笔写着“圣诞节回家”的题词。交战各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暂的胜仗。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大大小小的“凡尔登绞肉机”。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血肉模糊地死了,战争还在绝望中继续。

到殖民地上去招募劳力既迫在眉睫却又迫不得已。

西方历史学家后来写到:“欧洲列强的一个集团同另一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认为几乎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种的人了。数以百万计的殖民地居民作为士兵或劳工加入战争,同样具有破坏性。印度几个师在西线和美索不达米亚作战;许多身着法军制服的非洲人在法国北部作战;大批的中国人和印度支那人在后方的劳动营里服劳役。不用说,有过如此经历后返回家园的殖民地居民对欧洲领主不可能再象以前那样恭顺。” (全球通史)

自认的主子们仍然远近的利益里患得患失。而在他们看来一无所有,唯有出卖命运的低等的炮灰们已经分批出发了。比如张长松。

三岁丧父的张长松,随着改嫁的母亲,与继父一起生活。1917年,20岁的张长松每天最担心的还是,下顿饭在哪里?盟军在华的招募,终于给了他一个吃饱饭的机会。

1917年6月19日,张长松的手腕上被打上编号为16719的铜圈,然后从上海港出发开始了52天的航海。那个时候,他一定不会想到,以后他的儿子会叫张克里斯蒂安,张保罗,张米歇尔,另外一个儿子,叫做张罗热尔,将成为法国足球明星。后来他对女儿张伊雯纳特描述那些死在航行中的同伴们,他们的躯体旋即就被丢到汪洋里。

张克里斯蒂安曾经问,你们怎么可以忍受背井离乡呢?或许,他从未谋面的祖母的信能给他回答。

 

(1918年)信的内容大致如下:

长松,我儿:

我很高兴每次收到你信,让我知道你平安健康。

 你走了以后,我白天晚上想着你,我为你担心,我经常哭泣,眼睛快瞎了。

现在,我在街上做小工,免得冻死饿死。今年江苏省各地都水灾连绵。水很深,米很贵。要活命真的不容易。

另外,如果你要找个外国媳妇的话,把照片寄给我,让我看看吧。

可惜,这封张长松的母亲找人代写的信,是母子之间最后的联系了,张长松保存了六十年。他的另一个女儿张苏珊娜回忆说,有一次她织毛衣的时候,他爸爸说,你的奶奶如果在这里,看到你的话,她该有多高兴。

待续
作者: 玉垒关    时间: 2011-12-7 21:58
玉垒关 发表于 2011-12-7 21:57
他姓张,名字是克里斯蒂安 (Christian TCHANG),和很多用起了个洋名却说着蹩脚外语的前时髦中青年相反,他 ...

 1917年8月,张长松和别的华工同伴从马赛港上岸。

  张长松十分幸运。首先他被分配到法国的华工营。相比英国华工营,这里的待遇好多了。然后他直接被送到巴黎郊区的省份做搬运工人。这是一个相对远离战场的好工种。

 一年后的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在离家的漫长两年多时间里,这战争机器最底层的华工饱受创伤。现在大家精神振奋,很多人准备回国。然而战争虽然结束了,他们的工作的合同却还没有到期。张长松又被分配去清理战场。填平坑壕,拆卸枪炮的弹筒,排除未爆炸的炮弹,将弹筒内的火药倒出来,集中一起,运到山间扔掉。有时候意外爆炸,就有工人血肉模糊倒在这个别人胜利的时刻。

  而张长松又一次幸运地逃过了死亡,1920年这些工作结束后,他又被分配到法国中部的nievre省的兵工厂工作。1980年11月2日的“世界报”(le monde),是这样说的:两百个中国人到达该省的机械城,以取代那些早已奔赴战场的工人们。

也就在这里,张长松遇到了他后半生的伴侣,法国女子露易丝。

  张长松的儿子说,他父母的姻缘开始于一次打抱不平。有一次,华工的工资表出了错。张长松找到法国会计理论。然后会计的傲慢无礼刺激了23岁,年轻气盛的张长松。他一跃跳过办公桌,然后一把抓住出言不逊的会计,把他从椅子上抓起来,然后拽到上司的办公室。

  办公室里,16岁的法国少女露易丝正在做清洁。她看到的就是张长松这气势汹汹的一幕。

  而张长松的儿媳德莱纳却说,其实是这样的。有一次张长松到镇上的咖啡吧,就对老板娘说,你有没有女儿啊。老板娘惊讶他的提问。他解释道,你这么漂亮,有女儿的话一定很漂亮。老板娘于是把女儿介绍给了他,这就是露易丝。

张长松的结婚一波三折。首先是1919年11月10日,法国内务总长鲍慕司发布关于所谓“黄祸”的通报,根据华工翻译顾杏卿的翻译如下:

华工多为苦力,家境贫寒,饮食起居,不堪言状。吾大法之妇,何不嫁与凯旋之法国士兵,而与黄种苦力联婚,殊失吾强国之名誉,望法国贵女,速起反对,以免日后之黄祸之发生。

然而,大战后的异国情缘,或许不仅仅关乎风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里交战双方士兵的死亡率,协约国士兵36%,同盟国22%。约合八百九十万。华工翻译顾杏卿描写到“大战期间,所有男子,均赴前线作战,故留于后方者,当然仅有年老之男女,妙龄之女子,残废小儿而已”。

另一个华工后裔回忆说,他的爷爷回国之前,曾经和他恋爱的法国女子藏在船舱的被子里,想和他一起偷渡回国,然而少女被发现,然后被赶下船,两个人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而他们村里的很多华工开玩笑说,别看我们在中国没有后代,可是在法国还不知道多少呢。

   

张长松婚姻的另一个阻碍来自宗教。露易丝出生在传统的天主教家庭。为了能够在教堂结婚,张长松决定皈依天主教。张家的后代记载了这么一段对话:

无限的庄严里,牧师问:

张先生,您认为,主宰万物的神,一共有几位呢?

西装革履的老张立刻庄严地回答:三位,管法国人的,管阿拉伯人的,还有管中国人的。

尽管牧师对他的宗教信仰不无疑惑,张长松的第一次婚礼却顺利举行了。

而根据当时法国的法律,妇女如果嫁给外国人,她将自动丧失法国国籍。于是,张长松和露易丝的第二次婚礼只是去中国大使馆注册。

四年后,法国修正婚姻法,妇女因婚姻而丧失国籍的条款被取消。张长松和露易丝在市政府举办了第三次婚礼,来宾包括这四年里他们生的三个孩子。

张长松和露易丝就住在机械城的矿区,两人一共生育了十三个孩子。其中两个夭折,剩下的六男五女健康成长。
作者: 玉垒关    时间: 2011-12-7 21:59
玉垒关 发表于 2011-12-7 21:58
 1917年8月,张长松和别的华工同伴从马赛港上岸。

  张长松十分幸运。首先他被分配到法国的华工 ...

由于缺乏劳力,法国政府宣布“凡是参加这次战争的华工…….如果愿意留在法国,政府将无条件安排就学就业”。十四万华工中有三千多人最后留在了法国,而成为华人移民法国的第一个高峰。

战后的法国,百废待兴,就业有一定的选择余地,经过比较,张长松决定到机器城(la machine)的煤矿应聘。虽然煤矿工作辛苦,但是待遇却很好。应聘的那天,张长松西装革履,人们纷纷侧目,有传说说这是个外国阔人,也有人猜测这是某国大使。而他当即就煤矿录取。然后作为爆破工,在煤矿工作了32年,直到退休。

周围的人对包括张长松在内的华工们有两个最深的印象。一个是脾气暴躁,有时候还以打架著称。有一次在矿井底下张长松把一个同事饱揍一顿,因为他竟敢对他说:“肮脏的中国人”。

他的坏脾气有时候也是对女人的。有一次,是在法国杯足赛上,有个妇女冲着球场喊:“快把那个中国人的爪子打断了”。她说的中国人,正是法国国家足球队里,曾经参加过两次奥运会的张罗热尔(Roger Tchang)。张长松立刻从座位上站起来,大怒道:太太,说话小心点儿,您说的中国人,是我儿子。

另外一个印象就是,张长松非常注意外表。克里斯蒂安说,他的爸爸每周都要去理发店整理头发。有一次,他们的妈妈说,你看,你们的爸爸疯了,他去农场看儿子也穿得和参加婚礼一样。

而他原本疼爱的大儿子保罗,这个少年14岁就去了农场做学徒以减轻家里的负担。每天早上四点钟他就必须起床开始劳碌的一天。而不幸的是有一次他因为骑行车摔到了铁路上而毁容了。从此他的爸爸不再接受他,并且疏远了他。他弟弟罗伯特说,毫无疑问,大哥的流浪和居无定所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毁容。罗伯特接着说,作为儿子,被自己的爸爸永远的摈弃,大哥的愤恨“情有可原”。

而张长松对外表的极端重视,或许“其情可悯”。

张长松一家人口众多,只有他一个人工作,生活无疑是清苦的。工作之余,张长松把自己的小院子开发出来,种上洋葱,西红柿等各色果蔬。他的菜园用墨线规划整齐,并且挖了一个水坑借以灌溉,这让邻居们艳羡不已。他也常把多得吃不完的蔬菜分给邻居们。

而每到节日张长松就包很多饺子,这也是这个家庭不多的一点儿中国特色。他的孩子们说,每当爸爸想要说点些中国的,或者他小时候的事情。他们的妈妈总是生气地说,别听你们爸爸讲蠢话。于是孩子们哈哈大笑问他,你上岸的时候是不是还留着辫子啊?

也曾经有国民政府的驻法外交人员到他们家里来访问,并且研究孩子们的面孔。他们曾经希望挑选其中的一些去里昂的中法学校读书。张家的长子保罗说,我希望以后也作大使。然而孩子们的愿望终于没有实行。

张长松有时候会把邻居家的小孩都召集起来,然后让他们举行赛跑比赛,而获胜的人,可以得到一盒花生作奖赏。

有时候孩子们病了,张长松请医生来看。医生一进门,看到床上的几个小家伙,就大笑说,这是真的中法同床了。

这是在20年代到30年代期间,大人物们所说的“这不是和平,而是休战的二十年”。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仍然悬而未决的争端。

张长松极力要求参军到前线去。而他的请求因为他孩子众多而被驳回。他的女儿苏珊娜说,他为此特别难过,他脸色阴郁,不和任何人说话。一直到1944年,他和儿子罗热尔才获准一起披上法国军装。这一年他已经47岁,而罗热尔只有16岁。

青年时候的罗热尔曾经是法国足球队队员,并且参加过两次国际奥运会。现在时过境迁,罗热尔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现在他仍然住在机械城,并担任该省的退伍军人协会副会长。

而张家的老五,张热哈德(Gerad),也曾经是一名战士,被派到阿尔及利亚服过兵役。2008年9月份,他作为华工后裔应邀到山东威海参观。这距离他爸爸手腕上带着编号以及吃饱饭的梦想启程已经有90多年了。以他的深目高鼻的面目走在路上,大概会有人“笑问客从何处来?”

而早在十多年前,张长松在法国中部的机械城病逝了。比起大部分孤独终老在机械城的华工来说,他是幸运的。

他的母亲曾在那封托人写的,唯一的信里面说,她盼着儿子能回去,能给她寄钱续命。纵然很有可能她是带着对儿子无尽的牵挂,在冻饿之中离世的。然而,我想一个女人对儿子最大的期望,还是希望他,活下去,活得好,而后生息繁衍。

她的儿子做到了。
作者: 魔术师    时间: 2011-12-8 15:33
《吾辈一》,那是不是意味着还有二、三呐?

写得真好,加油啊!

作者: 遛猫的老鼠    时间: 2011-12-8 22:34
华工的故事是要好好写一些。更应该多拍一些影视作品出来。
作者: 荆棘探兴    时间: 2011-12-9 10:47
玉垒关 发表于 2011-12-7 21:59
由于缺乏劳力,法国政府宣布“凡是参加这次战争的华工…….如果愿意留在法国,政府将无条件安排就学就业 ...

华工居然还有这么多的不为人知的故事,继续。。。
作者: mark    时间: 2011-12-9 18:42
玉MM的文笔越来越好了,读起来很有历史的沧桑感。
作者: 假如十八    时间: 2011-12-9 23:37
玉垒关 发表于 2011-12-7 21:58
 1917年8月,张长松和别的华工同伴从马赛港上岸。

  张长松十分幸运。首先他被分配到法国的华工 ...

西装革履的老张立刻庄严地回答:三位,管法国人的,管阿拉伯人的,还有管中国人的。:


作者: 道可道    时间: 2011-12-10 05:25
写得很好啊,就爱看历史大潮中普通人的命运。
作者: 玉垒关    时间: 2011-12-10 07:25
道可道 发表于 2011-12-10 05:25
写得很好啊,就爱看历史大潮中普通人的命运。

谢谢喜欢。正在继续。
作者: 玉垒关    时间: 2011-12-10 07:26
假如十八 发表于 2011-12-9 23:37
西装革履的老张立刻庄严地回答:三位,管法国人的,管阿拉伯人的,还有管中国人的。:

...

这是他的儿子的家庭回忆录里写的。
这本回忆录是法文版的,而且没有正式出版。或许写作技巧不是很高。却非常质朴可靠。
作者: 玉垒关    时间: 2011-12-10 07:27
mark 发表于 2011-12-9 18:42
玉MM的文笔越来越好了,读起来很有历史的沧桑感。

谢谢你。我写的时候,真怕没有读者。
作者: 玉垒关    时间: 2011-12-10 07:27
遛猫的老鼠 发表于 2011-12-8 22:34
华工的故事是要好好写一些。更应该多拍一些影视作品出来。

已经有了电视了。我只是希望再挖掘点儿出来。
作者: 玉垒关    时间: 2011-12-10 07:28
荆棘探兴 发表于 2011-12-9 10:47
华工居然还有这么多的不为人知的故事,继续。。。

法国华工算是很幸运的了。美国华工应该故事更多,更悲惨。
作者: 河蚌    时间: 2011-12-10 09:46
战争统帅的事迹让人激动,但看久了,却让人厌烦,无非就是把人当数字,在任何一次死亡事故中去不带感情因素的计算出所有的变数,以争取最后的胜利。
无论数字是亿还是万甚至是个位数,其实每一个1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对于普通人来说,1就是全部,所以普通人回忆的历史才最让人感动。
玉MM的历史文越来越文学化,不过我喜欢,没有倾注情感是写不出来的。

作者: 猫元帅    时间: 2011-12-10 09:52
那个怀特真虚伪

作者: profer    时间: 2011-12-10 12:31
玉mm大才,写的很有凝重感
作者: 贪玩的风筝    时间: 2011-12-10 21:04
玉垒关 发表于 2011-12-7 21:58
 1917年8月,张长松和别的华工同伴从马赛港上岸。

  张长松十分幸运。首先他被分配到法国的华工 ...
西装革履的老张立刻庄严地回答:三位,管法国人的,管阿拉伯人的,还有管中国人的。

这才是我们中国人的样子,哈哈,真不错,就该如此,气度
作者: 贪玩的风筝    时间: 2011-12-10 21:08
玉垒关 发表于 2011-12-7 21:59
由于缺乏劳力,法国政府宣布“凡是参加这次战争的华工…….如果愿意留在法国,政府将无条件安排就学就业 ...

写的真好~!
正是法国国家足球队里,曾经参加过两次奥运会的张罗热尔(Roger Tchang)

这个人有没有相关资料?真当是厉害啊!!
作者: qqq54    时间: 2011-12-12 11:07
支持玉姐姐!
作者: tonyxu    时间: 2011-12-12 14:04
真好看,期待续集。
作者: 飞马萧    时间: 2011-12-12 21:42
潸然泪下
作者: back    时间: 2011-12-13 11:44
写的好!收藏了,想起一首歌“一个浪花就是故事一朵”...
作者: 胡嘻嘻    时间: 2011-12-14 01:36
玉妹妹加油,支持以后出书,让更多人了解那一段历史故事。
作者: wayne    时间: 2011-12-14 22:44
应该接下来还会有在美华工的故事,支持。
作者: 人在江湖    时间: 2012-2-18 20:27
写的真好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