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试译:评话版《伊利亚特》 [打印本页]

作者: 石工    时间: 2018-6-8 03:03
标题: 试译:评话版《伊利亚特》
本帖最后由 石工 于 2018-6-8 03:13 编辑

说明:
这是民族化译法的一点尝试,虽然有游戏成分,但也带着我对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点思考: 平等的交流,才是有效的交流。
我不知道各位阅读《伊利亚特》,至少是第一卷的时候,有没有行云流水的感觉,(至少我感觉不到);但从常识来说,在荷马吟唱的时候,他的听众是应该有这种感觉的。我在评书评话中找到了这种感觉,一个突出的体会就是,荷马诗句中强烈的对称信息,被译文割断,但用评话的通俗诗形式,反倒能再现这种对称美。我怀疑在古希腊语里,对每行中六音步的严格要求,是语意对称性在文字上无法体现的根本原因。那么在忠于原意的基础上,借鉴中国的传统表述,带来另一种音乐美,亦无不可。这次尝试,就是希望把这种感觉和大家分享。文字顺序,基本上按照原文,只是在断行的时候,着力突出对称部分。您有兴趣的话,可以和后面附的蓝本(中文译本)对着看。

按评话的习惯,《伊利亚特》应该叫《泰西英雄传》或《西天封神记》之类才合格,而且应该拟标题的。可是标题本身就是剧透,这里牺牲一下传统吧。

评话版《伊利亚特》第一卷

妙思女神娘娘,求你降灵来唱:
裴琉斯家公子,天命阿基琉斯,
为何人间一怒,招来苍天一怒?
希腊英豪竞无数,生死煎熬千百度。
黑底冥界收魂魄,肉身沦落鹰犬腹。
哪知小小间隙,成全昭昭天意!

要问相斗是何人?
两位英雄非凡尘:
一位是阿柔之子,万民之王阿伽门农;一位是天命不凡阿基琉斯。

且问是哪位神仙,能挑得两雄相斗?
正是阿波罗天神,父亲是天帝宙司,母亲是天后赫拉。

所怒是何缘由?
原来阿柔之子阿伽门农,将阿波罗的祭司巨鹿塞羞辱;
阿波罗一怒之下,在阿柔部中降下瘟疫,杀灭众生,惹出这番灾祸。

话说先前,阿柔部将巨鹿塞女儿掠走;
这老人,爱女心切,登上西里军船,无数财宝奉上,一心赎回爱女。
但见他:
        手持黄金杖,上挂通神幡,
        通的哪位仙?正是太阳神。

老人开口向众人求情道:
        元帅两殿下,披甲众将官,
        诸神住高天,可望遂君愿,
        破了我城池,夺得千万贯。
        今日收下我献礼,明朝平安返故里。
        只求小女能回还,敬神救人两相全。

众人点头欢呼道:        祭司品行高,礼遇莫迟疑。

只有一人不快,就是殿下阿伽门农,怒道:
        老儿速回还,休近我宝船!
        今日莫徘徊,来日不复来!
        节杖通神幡,难保你平安!
        待她人老珠黄日,方是归家团圆时!
        随我归家万里外,昼夜辗转千百回:
        日日为我织,夜夜陪我眠!
        莫惹我火性,快走保老命!

==================================

以下是我借鉴的蓝本,出自《中国诗歌库》:http://www.shigeku.org/shiku/ws/wg/iliad/001.htm

歌唱吧,女神[●]!歌唱裴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愤怒——             
  他的暴怒招致了这场凶险的灾祸,给阿开亚人[●]带来了

  受之不尽的苦难,将许多豪杰强健的魂魄
  打入了哀地斯,而把他们的躯体,作为美食,扔给了
  狗和兀鸟,从而实践了宙斯的意志,
  从初时的一场争执开始,当事的双方是
  阿特柔斯之子、民众的王者阿伽门农和卓越的阿基琉斯。
    是哪位神祗挑起了二者间的这场争斗?
  是宙斯和莱托之子阿波罗,后者因阿特桑斯之子
  侮辱了克鲁塞斯,他的祭司,而对这位王者大发其火。
  他在兵群中降下可怕的瘟疫,吞噬众人的生命。
  为了赎回女儿,克鲁塞斯曾身临阿开亚人的
  快船,带着难以数计的财礼,
  手握黄金节杖,杖上系着远射手
  阿波罗的条带[●],恳求所有的阿开亚人,
    
  首先是阿特柔斯的两个儿子,军队的统帅:
  “阿特柔斯之子,其他胫甲坚固的阿开亚人!
  但愿家住俄林波斯的众神答应让你们洗劫
  普里阿摩斯的城堡,然后平安地回返家园。
  请你们接受赎礼,交还我的女儿,我的宝贝,
  以示对宙斯之子、远射手阿波罗的崇爱。”
    其他阿开亚人全都发出赞同的呼声,
  表示应该尊重祭司,收下这份光灿灿的赎礼;
  然而,此事却没有给阿特柔斯之子阿伽门农带来愉悦,
  他用严厉的命令粗暴地赶走了老人:
  “老家伙,不要再让我见到你的出现,在这深旷的海船边!
  现在不许倘留,以后也不要再来——
  否则,你的节杖和神的条带将不再为你保平信安!
  我不会交还这位姑娘;在此之前,岁月会把她磨得人老珠黄,
  在远离故乡的阿耳戈斯,我的房居,
  她将往返穿梭,和布机作伴,随我同床!
  走吧,不要惹我生气,也好保住你的性命!”

●女神:缪斯。

●阿开亚人:Akhaioi,古希腊人的一个主要部族,集居在塞萨利亚(Thessalia)。墨塞奈(Messene)、阿耳戈斯(Argos)和伊萨凯(Ithake)等地。“阿开亚人”在此泛指希腊人。

●条带:stemata,可能是一种羊毛织物(头带),绑在节杖上,作为通神的标志。
作者: dynthia    时间: 2018-6-8 08:21
译得真漂亮。以前一直想不明白汉语文学里对应这种长篇叙事诗的体裁应该是什么,看了这一篇明白了,应该就是评话。

提一个小意见:如果能把“怒火”的意象放到第一句特别是第一句前半,也许更好一些。史诗里面第一句,特别是前一半,总是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伊利亚特》、《奥德赛》、《埃涅阿斯纪》,乃至后世的《失乐园》等等,都是这么处理的。具体到《伊利亚特》,第一个字就是μῆνιν,总括全诗主题,翻译的时候似乎体现出来为好一些。

还有一个小意见:“求你降灵来唱”,是不是气势差了一点,原文ἄειδε,几乎是直接发号施令的语气,我觉得“急急如律令”大略可拟。
作者: 龙血树    时间: 2018-6-8 09:01
大赞这样的尝试

作者: 石工    时间: 2018-6-8 09:14
dynthia 发表于 2018-6-8 08:21
译得真漂亮。以前一直想不明白汉语文学里对应这种长篇叙事诗的体裁应该是什么,看了这一篇明白了,应该就是 ...

谢谢指正。开头这一句,看来更强烈些才好。荷马在这里不是乞灵,而是通神。

正好在这里请教一下,在原文里存不存在上下句的工整对仗?

另外我理解,原文里与主角固定出现的修饰词,比如“捷足的阿基琉斯”,几乎对应于评书里人物的绰号。各种高度程式化的场面描写,也很像评书的套路,《伊利亚特》似乎比《奥德赛》更明显。

如果做个反向工程,用荷马史诗的路子来把评书翻译成外文,不知道是个什么感觉,似乎值得试一下啊。

作者: dynthia    时间: 2018-6-8 09:37
石工 发表于 2018-6-7 19:14
谢谢指正。开头这一句,看来更强烈些才好。荷马在这里不是乞灵,而是通神。

正好在这里请教一下,在原文 ...

原文里有一个caesura的概念,就是每一句的中间一般应该有一个明显的语义停顿,而这个停顿一般应该出现在第三个音步的第一个音节的后面,这样就是前面两个半音步,后面三个半音步(但因为最后一个音步有时会缩短,相差未必达到一整个音步),有一点对仗的意思,但远没有那么严格。
作者: 不打不相识    时间: 2018-6-8 15:08
最近我在读罗念生的《伊利亚特》,您翻译得很好玩,哈哈
作者: 石工    时间: 2018-6-9 08:05
本帖最后由 石工 于 2018-6-9 09:48 编辑
不打不相识 发表于 2018-6-8 15:08
最近我在读罗念生的《伊利亚特》,您翻译得很好玩,哈哈


好玩总比不好玩强,是吧?

我主要参考的是陈中梅先生的散文版,兴之所至,随手用了这个版本,没有去找罗先生的版本对照,错漏肯定是有的。

罗先生的版本我早先读过,用六音步的办法来朗读,很有味道。当时遇到了人名太长,打乱节拍的问题,比如第一卷第11行:
只因为/阿伽门农/侮辱了/他的/祭司/克律塞斯
后来我用了董乐山先生在《译余废墨》里介绍的译名减字办法,缩减成三个字,就顺得多

只因为/阿门农/侮辱了/他的/祭司/克律塞

这样拍子就能控制得住了。

作者: dynthia    时间: 2018-6-9 14:44
本帖最后由 dynthia 于 2018-6-9 00:51 编辑
石工 发表于 2018-6-8 18:05
好玩总比不好玩强,是吧?

我主要参考的是陈中梅先生的散文版,兴之所至,随手用了这个版本,没有去找罗 ...


我们来看看这句话的原版

οὕνεκα  |   τὸν         Χρύ|σην                              ||   ἠ|τίμασεν     |   ἀρη|τῆρα
因为        【冠词】   克律塞斯(人名,宾格)       (他)侮辱了      向神求祷的(修饰“克律塞斯”)
D               S                    S                                          D                   S      X
  

(|表示音步分割,||表示caesura,D=dactyl=长短短,S=spondee=长长,X=最后一个音步=长短或长长或长短短)

其实原文对人名并未刻意处理,该用两个音节就是两个音节,中文为了把“阿伽门农“放到同一行才需要特意处理的。

但是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原文中音步分割和词语分割是完全独立的,这才是中文翻译很难体现出原文节拍的难点。
作者: 石工    时间: 2018-6-11 06:35
本帖最后由 石工 于 2018-6-11 06:39 编辑
dynthia 发表于 2018-6-9 14:44
我们来看看这句话的原版

   


有没有可能,原始状态的荷马史诗,就像山东快书那样,用快板等工具来控制和提示节奏。我找了几段山东快书,发现词汇和停顿,是以整句而非小拍子为单位进行组织,自然形成了你说的音步分割与词汇分割两者独立的情况。在说唱的时候,可能并不需要刻意考虑,只需要把一组唱词和一套快板节奏配合即可。

山东快书中有明显的拉长音节来配合节拍的情况,是不是荷马史诗里也有类似的长短音变化?如果有的话,那就进一步支持这种设想了。

打快板的荷马,这个形象肯定很有意思。


作者: dynthia    时间: 2018-6-11 23:54
石工 发表于 2018-6-10 16:35
有没有可能,原始状态的荷马史诗,就像山东快书那样,用快板等工具来控制和提示节奏。我找了几段山东快书 ...

这个设想倒真的很有意思。原文是有长短音变化的(一个短音在两个辅音前面自动拉长),或许倒真是和这个类似。

不过当初应该不是打的快板,而是用这么个乐器伴奏的:

http://kotsanas.com/gb/exh.php?exhibit=2102008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