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矮穷挫”枪挑“高富帅”——浅析“R27T击落F-15SA”事件 [打印本页]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8-4-8 10:23
标题: “矮穷挫”枪挑“高富帅”——浅析“R27T击落F-15SA”事件
          8 S4 [) B- @. Z

: _7 q9 F3 w5 b4 e. u3 \本文发表在《世界军事》2018年第6期,以下是正文:8 u! G$ j8 [0 C! i( x7 d
) f: N. k, m2 o: l- j* `
" V4 n* V" l2 u! j8 _" q( `
$ h5 z( b( `9 r
  F-15SA被描述为“鹰”式战斗机的最强改型,比美国空军的现役F-15E更先进; E8 U7 b! n& `4 u# B
. ~- k0 U' m3 b' T4 y  ?
1月7日,也门胡塞武装宣称用R27T击落沙特空军一架F-15SA战斗机,并公开了视频资料。这不仅让此前还嘴硬的沙特方面颜面扫地,更让全世界为之震惊。
2 x9 Y% E1 v# x0 a' E& q# Z' v" ]* u; k6 p, K  H. [
F-15SA被认为是F-15家族中的最强改型。不仅配装了AN/APG-63(V)3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而且配装了AN∕AAS-42“虎眼”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还采用了“免预测性维修机翼”,其机翼结构不需要进行定期的基地级修理。该型机是F-15家族中第一种采用全电传操纵系统(此前的F-15飞机均采用控制增稳系统)和配装英国BAE系统公司“数字式电子战系统”(DEWS)的型号。和美国空军的现役F-15E相比,F-15SA技术上更先进、挂载能力更强、具有更好的态势感知和生存能力,以及更低的全寿命成本,可谓是战机界不折不扣的“高富帅”。* ~, Z0 Z  v1 n7 `3 q3 O7 r9 }

# i8 [2 C/ {, X3 ^* E. w2011年12月29日,沙特耗资300亿美元,从美国订购84架全新的F-15SA战斗机,其中包括了配套弹药、传感器、支持和训练等一揽子服务。另外还斥资40亿美元,购买了升级套件,用于将现役的数十架F-15S升级到F-15SA。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军售合同。当今世界,恐怕只有沙特这样的“大土豪”才能如此出手豪阔。4 P, V' I  b4 [, q3 k+ G. D
& V9 g! [5 t% ^$ R- @& u; |7 |% Z
- }* o6 }+ ]* w8 [# }) K
F-15SA配装ANAPG-63(V)3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
% I& u  r5 L8 i% q, t# }. q1 @# Y, O% `* ?6 U
反观R-27T,这款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前苏联研发成功的红外点源制导空对空导弹,长期以来和R-27家族中的其他成员一样,被许多人污称为“无控火箭”。相对同期西方同类型导弹,R-27体积和重量都更大。罕见的三翼面布局和弹体中部那抢眼的大型倒梯形弹翼,怎么看都和“高富帅”不沾边。放在军事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更是个“矮穷挫”。
' l, K: {( B- _+ ]9 c* d5 B9 z8 q* t; M, b- K
不过,正如野百合也会有春天一样,这回不起眼的“矮穷挫”咸鱼翻身,硬是将不可一世的“高富帅”挑落马下。要想探寻个中究竟,首先就要弄清楚,什么叫“策略”。
0 B) n( c8 p5 U- a7 {/ t
) N$ M4 D0 J4 R ) j( f/ C: d) w: {# J
R-27与其后辈R-77同台展示9 i7 V/ b# F4 Q- q3 l" _6 k3 k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8-4-8 10:24

4 X/ M3 l" s2 }# h     骄狂
* w- Q2 C8 d. O' M/ Y) n0 @/ n- y4 X, T4 n3 y3 W) n2 `
一般军迷总是沉迷于武器技术的先进程度和具体技术参数。在进行力量对比时,容易陷入“军棋”思维。仿佛武器系统间的对抗,就如下军棋般,军长吃师长,师长吃旅长,工兵挖地雷。如果战场上的仗真是这么打的话,笔者觉得也不必真动刀动枪了。敌对双方坐下来,大家摊开武器技术手册比参数、论先进、赛数量得了。
; W% T$ u# D+ H3 w" p5 X$ d5 u( C8 v6 Q9 X) ]; D
其实战场对抗讲的是策略。武器技术参数的主要作用,就是供决策者、组织者从中寻找出对抗策略。说得简单些,春秋时期的“田忌赛马”就是对抗策略的典型案例。田忌的赛马,无论上驷、中驷还是下驷,都弱于齐王对应等级的赛马。如果机械地硬碰硬,上驷对上驷,中驷对中驷,下驷对下驷,田忌必输无疑。但孙膑却调整了田忌赛马的出场顺序,以田忌的下驷对齐王的上驷,田忌的上驷对齐王的中驷,田忌的中驷对齐王的下驷。马还是那些马,顺序一调整,田忌以两胜一负取得了总体胜利。这就是策略的妙用。
' F% E, v) v% a# G- s) n) U/ m
( u6 c- x3 a, l/ c; m2 Y8 ^9 F4 C& w 7 b; N3 {& x' U+ S# Z+ R, R7 m. v4 U
F-15SA后座舱的彩色多功能显示器1 x& t+ Y; D# o% z% X

8 _  u( a$ E' q' h* U回顾此次“R27T击落F-15SA”事件,我们会发现沙特战机一开始就犯下了致命错误。; Q) D. ^+ Z  m

$ Y& L4 h4 P, Y. P沙特纠集起一支“阿拉伯联军”,以反恐为名杀入也门境内拉偏架,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和用世界列强最顶级装备武装起来的沙特军相比,也门胡塞武装宛如乞丐,显得特别LOW。尤其在胡塞武装没有能升空的战斗机,以及稍微像样点的防空武器的情况下,沙特空军将也门空域当成了训练场,将“料敌从宽”的基本原则忘到了爪哇国,甚至连最基本的协同配合、体系支持也懒得搞了。0 U5 W: u, R$ {) H

8 t3 ?  j2 ~/ q& s8 { . X) i7 z1 B0 {; ?
F-15SA训练模拟器
& a. _: `+ P1 }
& Z! E# u3 s! ~  o& ?5 |; q综合各方面信息判断,在此次被击落前,这架F-15SA在当地执行巡逻、搜索、对地攻击任务,飞行高度约距地面1000米左右。从视频来看,似乎在沿固定航线四平八稳地兜圈子。
1 s+ H  ]2 @% @% K- ~! {0 p8 E. k5 M2 Q) c; @* q9 ?
按说这种任务面临的威胁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样的高度,小口径高炮、肩扛式防空导弹,甚至连大口径高射机枪都够得着。而且这些武器都可以不依赖雷达,仅凭光学瞄准系统就可开火。在其他国家空军里,基本都是由像A-10、苏-25这类“皮糙肉厚扛揍”的机型执行类似任务。沙特空军居然豪阔到用F-15SA来“运泥巴”,也真是让人醉了。退一步说,你实在要这么干,提升一下飞行高度,摆脱小口径高炮、肩找式防空导弹和大口径高射机枪威胁不好吗? F-15SA的态势感知能力和机载武器足够强大,提升飞行高度丝毫不影响既定任务的完成,而且有了足够高度,才能在面临意外情况时有足够的处置时间,操纵战机机动时所受限制也会大幅度减少乃至完全消除。
) P. Q( @/ l  f# W' _0 ~- C- q1 q5 R$ a* W8 p9 j
但是,这架F-15SA却偏偏这么做了。说轻点,这叫轻敌大意。说重些,这不是骄狂是啥?
) e& w& n5 ~; c5 T$ N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8-4-8 10:25

1 R- z: ?* M2 C: \# J* f' `1 F谋略% B' e2 v/ f. v
' K/ x0 X# \: d$ ]. {0 p
当然,沙特方面再骄狂,硬件实力还是杠杠的。胡塞武装要想以弱胜强,还得靠谋略致胜。1 a6 R0 i5 D5 y# A) Y" B

0 q" F" H+ p% Y1 ~- R( {! R. i1 \综合各方面信息,可以肯定的是,胡塞武装使用了美国FLIR公司生产的红外光电系统跟踪了这架战斗机。并择机从地面发射了一枚R-73近距格斗导弹。间隔数秒钟后,又从地面发射了一枚R-27T中距红外空空导弹。2 u, z5 l1 {( W+ S4 v( i8 Y
/ V/ H# _0 `( W* x- d
有分析认为,胡塞武装从趴窝的米格-29SMT拆下ZHUK-ME平板缝隙天线PD雷达及计算机火控系统,将其交联到地面发射架上,指挥了这次R-73和R-27T的偷袭。
- j/ f6 g, u0 U6 X5 l# @7 d
7 y% `2 C& l; ^5 ~3 Z3 Y8 k3 _乍一听,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也门内战爆发前,也门政府军空军的确拥有米格-29SMT,理论上存在将其改装成地空导弹系统的可能性。但是不要忘了,和用零件DIY电脑不一样,这种改装技术难度可大了。最起码你必须对系统进行精确校正。没有校正过的雷达,除了打草惊蛇,别无他用。胡塞武装有这个技术水平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支持胡塞武装的伊朗有这个本事吗?从两伊战争中的表现来看,这种可能性极少。况且伊朗空军并未装备米格-29SMT,指望他们触类旁通,还不如祷告“真主保佑”更靠谱。当然,这个技术难度对俄罗斯来说根本不是个事,俄罗斯也有在也门给沙特“上眼药”的动机和政治需求。不过,这种猜测没有任何证据支持。
) W0 b# Y+ m+ y$ b( J8 t* W8 s; N1 i8 T& B0 e) f
- f5 r) p% c# U4 A, O" Z( K
R-27弹体中部4片巨大的倒梯形差动弹翼
) Q% ]5 o1 U+ V8 _4 H, J5 J9 y9 ?1 q( ~. m4 U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如果真是用雷达火控系统引导攻击,一定会触发F-15SA上的雷达告警器。战机进行电子欺骗和压制的同时,应该抛射箔条弹,而不是红外干扰弹。所以,笔者认为,这次胡塞武装是根据沙特战机活动规定,预先将导弹埋伏在战机航线附近,用战机无法察觉的红外光电系统对其进行跟踪,操纵发射架指向目标的同时,给R-73和R-27T通电致冷,待2枚导弹的红外导引头均锁定目标后,一先一后地发射了出去。
4 V: r; `: V. y: k: J" o% W& t$ e$ S; `  b) L0 O( M3 {
空空导弹改为地空导弹,这在全世界都是屡见不鲜的。由于低空空气相对稠密,导弹离架前又没有载机赋予初始速度加成,因此改从地面发射后,导弹最大有效射程较空中发射有大幅度缩水。但在此次事件中,由于战机飞行高度低,导弹航路捷径小,射程缩水根本就不是个事。虽然红外光电系统只能测角,无法测距,但在近距离内,只要导弹的红外导引头锁定了目标,不测距就发射也能保证战机处在导弹有效射程之内。0 q0 o7 X' i7 ]4 V4 M
7 h1 Y0 }( c- Q, _9 n& G+ c6 E8 ^
R-73先升空,R-27T隔几秒再发射,这个看似稀松平常之举其实大有奥妙,充分体现了胡塞武装对手中武器的深刻理解和谋略。. T$ V4 E3 c4 N
# b! j3 N8 g  N3 K
R-73和R-27T虽然都是红外点源寻的导引头,但是结构和指标特性差异很大。R-73导引头是标兵80型,焦距约46毫米,没有复杂的透镜组合,采用锑化铟光电二极管,主要捕获飞机蒙皮信号为主,瞬时视场角为2.5度。R-27T用的是TGS27导引头,焦距99.8毫米,有复杂的高精度复合透镜,同时有锑化铟和硫化铅光电二极管,既能针对飞机蒙皮,又能够针对尾流高温和尾喷管,瞬时视场角为42分。之所以这么设计,是因为R-27T作用距离比R-73远得多。而距离越远,目标飞机姿态越不确定,致使信号主体不确定,可能敌机机体大面积对准导引头,也可能尾喷管朝向导引头,甚至导引头直面的是敌机尾焰高温气团。简单概括,R-73导引头覆盖红外波段带宽窄,而R-27T的导引头覆盖红外波段带宽要宽得多。
) Y: z& x0 l  W; k: G
6 Y- W" A2 e8 {  {很明显,胡塞武装考虑到沙特战机可能的机动应对,因此让射程短的R-73先升空佯攻,再让射程远的R-27T打主攻。因为后者导引头更能适应空中对抗时变幻莫测的势态。R-27T虽名为中距空空弹,但得益于复杂的气动外局,该弹在弹道末端的可用过载、敏捷性、爬升和转弯角速度等各项指标上,均不逊于主流近距格斗导弹。即便F-15SA做大过载机动,R-27T也能轻松应对。还有很重要的一点,R-27T技术手册规定,必须在前一发导弹发动机停止工作后,才能发射R27T,否则会引起红外导引头误捕获。考虑到R-73发动机工作时间不到3秒,因此R-27T间隔数秒再升空时,R-73发动机已熄火,避免了两枚导弹互相干扰。由此可见胡塞武装这次伏击,必定经过了长时间的精心谋划。
% W  x. u: h/ {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8-4-8 10:25

& t  b& D$ o, m* u7 u' `3 G失措
! h2 B3 \' k, p! u1 p& S' S
+ Y  w/ O$ j& F+ b% e虽说战机上的传感器无法察觉地面光电系统跟踪,无法采取挫败其瞄准的反制措施,但导弹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尾烟,却会被机载紫外告警器探测到,并给飞行员以警示。飞行员根据战机有无被敌火控雷达扫瞄,可以判断出来袭导弹是雷达制导型还是红外制导型,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对抗策略。" O6 c5 h: i7 C3 K. j

9 E1 X- Z2 c* M1 C, C4 ^这次沙特飞行员是怎么做的呢?通过视频,我们发现F-15SA在平飞过程中,突然开了加力,发动机尾喷口信号特怔大增。开加力后约2秒多钟后,F-15SA开始向一侧间隔发射红外诱饵弹。此间战机一直继续保持原航向平飞,未有任何机动趋势,也未见发射或抛弃机载弹药。过了数秒钟,一枚从侧后下方飞来的导弹命中战机并爆炸,但并未引爆燃油或机载弹药,因此飞机未立即变成一朵“绚丽的烟花”。- P; _7 |8 s8 d& N! x( _( Q* U
  |3 `, g: ~  M0 @* w1 j% Q, ]4 M5 w2 S
从开加力在前,抛红外诱饵弹在后看,沙特飞行员并未将机载干扰系统置于“自动档”,而是人工操作。这说明在执行任务前,沙特方面并不认为任务区是“高危区域”,轻敌的证据铁证如山。开加力后两秒多钟才开始抛射红外诱饵弹,说明飞行员训练不足,反应迟钝,甚至有可能因为毫无心理准备而惊惶失措。只向飞机一侧间隔抛射红外诱饵弹,说明飞行员判断来袭导弹是红外点源制导型。因为如果判断是红外成像制导型的话,就应该选择短时间内向各个方向群抛红外诱饵弹的策略。
+ `1 c- u9 m: [$ U% ~, d4 ]/ Z8 `
可是,无论是对付红外点源制导导弹,还是红外成像制导导弹,不管是单侧间隔抛,还是多方面群抛红外诱饵弹,都要求战机同时进行离心机动,即远离诱饵弹形成的几何质心,才有可能让来袭导弹红外导引头误捕错误目标。& W+ W  u, v2 T( b; ~  S# E

) T, o" V1 {3 f# ?" M* }有人认为沙特飞行员开加力是个失策,因为这会极大增强飞机尾喷口信号特征,等于是“惹鬼上门”,笔者对此不敢苛同。因为当时这架F-15SA飞行高度和速度均不足,不开加力补充能量就进行大过载机动的话,必将迅速损失高度和速度,将更难逃脱地空导弹的追杀。
2 N8 z: `6 Z, g: v! J/ h9 P! C7 |  w# B& o5 ?5 \7 h3 W
但沙特飞行员开加力后的目的是什么,就值得商榷了。一种可能性是他判断来袭导弹是肩扛式红外点源制导导弹,这种导弹动力孱弱,因此希望开加力直线增速摆脱对手。但是,机载计算机是会根据双方航迹推算出交汇时间并提示飞行员。由于F-15SA初始速度并不高,开加力增速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因此在危险迫近时应该毫不犹豫地抛弃机载弹药以减轻自身重量,加快加速进程。但飞行员却没这么做,除了训练不足,惊慌失措、骄横大意,还能有更合适的解释吗?
; K, _: |3 M5 i* x
5 J, N+ n1 s5 q# x第二种可能,就是飞行员慌乱之中只关注了R-73的迫切,一门心思应对它,而漏掉了R-27T。众所周知,应对红外点源制导导弹时的机动时机,要控制在双方交汇前2至3秒。机动过早,未必能脱离导引头瞬间视场。机动过晚,战机与导弹交错而过的距离过近,亦有可能引发导弹近炸引信动作,从而导致战斗机被毁伤。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先发射的R-73可能距战机尚远,而R-27T却抄近道“后发先制”,打了沙特飞行员一个措手不及。+ n# I% U: _. v( X  K6 D

2 f) s* [% `- f) r) A' o不管是哪种可能性,沙特方面从事先的任务规划、战场情报掌控和飞行员临机处置方面,都犯了一系列错误。此战例又一次雄辩地证明了,“人才是决定性因素”这个论断是多么地正确。
. Q# v6 S$ s8 J; Z& k. n% Y
作者: 小书童    时间: 2018-4-9 17:16
忘情 发表于 2018-4-8 10:25
" M% c$ J* g4 a* E失措
( m& i" H" e6 E$ ^! G2 M! P% d/ N# t- u, U' o! B
虽说战机上的传感器无法察觉地面光电系统跟踪,无法采取挫败其瞄准的反制措施,但导弹发动机工作时 ...

7 Q( v" A2 q" J: N! J; e( d' G5 O好看啊!忘情有个中印战争的架空小说《国家意志》里有个类似情节,发射第一颗导弹掩护第二颗导弹偷袭的假象战例,等会我去找给你
作者: feathers    时间: 2018-4-10 15:16
小书童 发表于 2018-4-9 17:16
' |' F6 k( a; _* Z好看啊!忘情有个中印战争的架空小说《国家意志》里有个类似情节,发射第一颗导弹掩护第二颗导弹偷袭的假 ...
( g8 e0 B4 [! V9 h# O2 n
国家意志里有很多次使用R-27T偷袭的战斗,印度和中国都用过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