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0 w& e6 g% T5 r& Z 南向,指的自然是向恺然。这名字听起来略生,但是笔名却是如雷贯耳。平江不肖生的字号在民国初年的武侠小说界当真是好大名头。而且向恺然以党国少将军衔挟抗日之威风回来接收长沙的时候,估计但凡是知道此位身披戎装的中年将领就是平江不肖生的人都得大大的恭维几句文武双全的言语。这一点好像有王外马甲兄的《战场上的蒲公英》也提到了。而也正因如此,平江不肖生的意味其实也就只是向恺然人生的一面方向而已。向恺然一生波折坎坷,但却也侠义勇武,文采飒然。根据他的自述资料,作为一个湘潭人,十四五岁的时候便因为纪念写《猛回头》的陈天华蹈海自杀而参与学潮,反抗清政府而被学校开除。这种桀骜的势头也确实有些神似他不肖生的笔名。而之后的几十年乱世。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土地革命,抗日和解放战争;在这样的乱世里,向恺然也是浮浮沉沉起落频繁。这里并不是为了写向恺然其人。但是也许正是因为向恺然的这些经历才使得他笔下开拓的中国近现代武侠的框架显得无比的波澜壮阔。为后来的现代武侠文学奠定了一个异常坚实的群众基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向恺然的经历,端的是精彩异常。这里并不赘述。而只是从作品入手,来看一看这个平江不肖生的武侠世界。" u1 _- S+ s. \) c) }8 O
& C# [2 Z. a. C1 K% o' W+ P 1923年1月不肖生在《红杂志》二十二期上开始发表《江湖奇侠传》,《红》杂志改版《红玫瑰》后,仍陆续连载;同年6月在《侦探世界》上连载《近代侠义英雄传》。这两部书也可以说是向恺然乃至后续近现代武侠的世界设定的鼻祖,也可以说后来的金梁古温黄都在其中汲取了无数的桥段和设定。下面就重点说说这两部书吧。& v d# ]4 p1 [& c* b) k
@" E# S0 \! d/ d1 X) r2 k 江湖奇侠传,在序言中,不肖生便道出了此书的渊源: 9 n2 K' g- B$ `) e- c7 R “我少时读太史公之游侠传,未尝不眉飞色舞,呼取大白相赏也。及长又读琴南翁所译之髯刺客传,又未尝不眉飞色舞,呼大白而相赏也。自后饥来驱我,行役四方,遂废读书之乐。即偶有所读,强半又为风怀渺之词,儿女绮丽之作,欲求能鼓荡我心,激励我志,如彼游侠传髯刺客传二书者,迄未可得也。兹者佣书海上,世界书局主人沈君忽以不肖生所著之相示,则巨干盘空,奇枝四茁,豪情侠态,跃跃纸上” # ]2 W4 q* \2 Q0 ~) i) v 远承太史公,近看林琴南——也就是我上一篇梳理中的林纾 。这也很符合我梳理的判定。% Y, F$ c1 J" t0 v4 v+ X
0 a k, I" ^# U5 f% a# b# R, @. |
江湖奇侠传一炮而红,因此而被当时的大上海蓬勃兴起的电影行业看中,于是1928年春,上海明星电影公司将《江湖奇侠传》改编为《火烧红莲寺》第一集。“五月,正式上映,哄动一时,大收旺台之效;同年拍摄二、三集……十八年(1929),拍摄四至九集。十九年(1930),拍成十至十六集。二十年,续拍十七、十八集;《火烧红莲寺》艺术价值不高,开中国电影史武侠神怪片之先河……”《中国电影发展史》中说:“据不十分精确的统计,1928—1931年间,上海大大小小的约有五十家电影公司,共拍摄了近四百部影片,其中武侠神怪片竟有二百五十部左右,约占全部出品的60%强。"这可以说是现在多少以网文IP为卖点的大片的老祖宗了。 ( R- u+ C3 X2 z,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