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艺术,都是美的载体。像一个虔诚的信徒一样, 我们知道美作为灵魂永远存在,但是作为外在的载体,却像意大利的服装一样,总是改变和更替的。
这就使得“原教旨主义”层面的古典诗歌创作,变成一种带着脚镣的跳舞。----内功没修炼的一定程度,是无法灵活自如的。
这种“用典”的手法,自然不仅对作者在掌握典故的数量和质量上有很高要求,对读者于典故的“解读”能力也有同样程度的要求,而这种双向的约束使得高级的古典诗歌不仅在创作上,也在普及上具有了同等的难度。
古典诗歌几乎可以说是一种终极的艺术。而且是非常考量“内功”的。所以说,正是由于在“旧中国”里面古典诗歌的崇高地位,使得当时的知识分子都用了非常大的精力去增长自己的内功,专研诗歌的创作。
谁还有时间静下心来,为去找一个合乎音律的词字费心推敲呢?更不必说用典了,------还有几个现代的读者,愿意在看一首律诗时,不停翻百度呢?
古典诗歌的根,----即汉字的语法结构和音仍然没变,---那么,从这一点出发,假如我们能够依照字数的要求写出音律和谐,表达准确而生动的词句,----则至少,这是现在的人们对汉字之美的欣赏和掌握和汉字表达的一种能力的提升,---而这一点,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但有一片红叶在,不尽满山秋意浓。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